摘 要:中華詩教意蘊豐厚,歷久彌新,其內(nèi)涵意義可大致分為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是站在“用詩”的角度,以《詩三百》作為言志、抒情、教化的手段,產(chǎn)生了孔子“興觀群怨”的詩教和漢儒“溫柔敦厚”的詩教觀念;其次則是站在作詩與評詩的角度,無論《詩經(jīng)》、《楚辭》、樂府、古詩、近體詩、詞、曲乃至于現(xiàn)代詩,都可作為學詩及評詩的對象;最后,即將“詩教”理解為詩歌的教育,是一種實用教育的概念。
關鍵詞:詩教;內(nèi)涵;演進
一、上古詩教內(nèi)涵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的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崇高地位,其詩教作為詩歌文化的核心,亦源遠流長,貫穿于中國詩文化的始末。《詩經(jīng)》作為詩歌的源頭,不同時期的文人士大夫結合當時的文化背景,引發(fā)出新的聯(lián)想,注入新的時代內(nèi)涵意義,使得《詩經(jīng)》之作用生生不息,歷久彌新。詩教初指《詩經(jīng)》的教育,《詩經(jīng)》的教育首先是一種社會現(xiàn)實的教育,在這背后,還有禮樂的教育,再這之后是周代人生理想和人生態(tài)度的教育,它和儒家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雖然“詩教”之名,最初見于《禮記·經(jīng)解》:“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敦厚,《詩》教也?!钡恰霸娊獭弊鳛榻袒剑螄S民之術,產(chǎn)生于上古。的確,詩教以一種獨特之功用,在上古時期就已經(jīng)初露端倪。
當時社會祭祀、宴飲、舉行射禮等場合都要歌《詩》,配合禮、樂、舞蹈,或言志,或諷諫。例如《國語》中邵公諫厲王止謗:“故天子之聽政也,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保ā秶Z·周語上》)的言辭,這是詩教在發(fā)揮它的勸諫之功用,以防君主決策之失誤。然至春秋,朝綱混亂,周天子之位名存實亡,禮樂之制,崩壞瓦解,孔子奮勇當先,力制頹波,在繼承上古詩教的政治外交之功用的基礎上,開設私人講學之先河,以《詩》《書》教化弟子,旨在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睦硐胄腿瞬牛霸娊獭币惨虼酥饾u成為社會倫理道德和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這大大豐富了詩教的內(nèi)涵??鬃釉谧约鹤x詩和向?qū)W生講授詩歌的過程中有所體悟,“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此乃強調(diào)《詩經(jīng)》在當時社會中所具有的語言交際功能。“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提出了人格修養(yǎng)是興起于《詩》的,同時以禮為依據(jù),并由音樂來完成。在此詩、禮、樂渾然一體,對塑造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品格意義重大??鬃舆€條理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等新的見諦。“觀”可作觀察世間萬物、人情風俗、認識社會現(xiàn)實之解?!叭骸笔购先?,通過感情的交流達到和同,彼此感染,互相提高?!霸埂奔词惆l(fā)心中不平之氣,譏刺不良政治。其中“詩,可以興”可以看作是孔子“詩教”的核心,主要指詩歌使人產(chǎn)生感發(fā)、聯(lián)想,從中獲得感悟的作用。
二、漢代及以后詩教內(nèi)涵
至漢代,漢儒們對孔子詩教觀念推崇備至,“溫柔敦厚”的詩教也是在漢代儒家士子的手里才得以最終完成,并被充分予以實踐的。為適應漢代大一統(tǒng)新形勢,相應地出現(xiàn)了“美刺”“主文譎諫”“發(fā)乎情,止乎禮儀”等理論主張。不僅豐富了詩教的內(nèi)涵,還使得詩教的傳統(tǒng)以理論的形式確定下來?!对姶笮颉费裕骸肮收檬?,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漢代的《詩》依然是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衡量標準,帶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東漢末個人抒情之作《古詩十九首》的問世,在內(nèi)容方面,擺脫了政治教化的意味;在形式方面,是五言詩的成熟之作,為之后文人抒情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借鑒。魏晉以后,詩學擺脫了經(jīng)學的束縛,脫離儒家所強調(diào)的政治教化的需要,文學開始呈現(xiàn)出自覺性和創(chuàng)作個性化的新面貌。文壇才人輩出,各具特色又有共同特征,使得文學呈現(xiàn)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如《滄浪詩話》中便分類歸納出“建安體、黃初體、正始體、太康體、元嘉體、永明體”等等。建安年間和魏朝前期的文壇,以曹氏父子為中心,集中了王粲、劉禎等一批文學家,構成了“建安風骨”這一時代風格。
魏晉之際,玄學興起,嵇康、阮籍在文壇上嶄露頭角,他們的作品揭露了封建禮教的虛偽,表現(xiàn)了政治的黑暗、內(nèi)心的苦悶與抗議。至西晉武帝太康前后,文壇呈現(xiàn)繁榮復興的局面,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晉宋易代之際,田園詩派的鼻祖陶淵明橫空出世,代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最高成就。相繼而出的是謝靈運、鮑照、沈約、謝朓、王融、庾信等貢獻突出的詩人。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文學的貢獻,不可小覷,其影響所及,誠如錢志熙所言:“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文人詩賦的發(fā)展,詩賦創(chuàng)作已成為一種傳統(tǒng),一種大家公認的量才標準?!边@一時期的文學的自覺,加上詩人的個性解放,詩人們越來越關注詩歌自身的特征及其演變,因而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一時間燦若星辰,朗照整個魏晉文壇。對當時詩文創(chuàng)作乃至后世的評點詩文都有重要借鑒意義,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賦》、劉勰的《文心雕龍》、鐘嶸的《詩品》等論著,以及蕭統(tǒng)的《文選》、徐陵的《玉臺新詠》等文學總集,形成了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高峰,使得詩歌在言志抒情之外,也具有審美的趣味。曹丕的《典論·論文》提出“詩賦欲麗”的主張,陸機的《文賦》借評前人的作品來表達自己寫作的心得體會、利弊得失之外,標舉出不同文類的審美典范,如“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等等。劉勰的《文心雕龍》則是一部精妙絕倫的文學批評巨著,既重文章“風骨”又重詩文“情采”,鐘嶸的《詩品》專品鑒批評古五言詩,提出詩具有“動天地,感鬼神”之效用,更提出“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評詩的高標準,蕭統(tǒng)的《文選》選錄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其中選詩所占篇幅很大,共334首,另外,此書在挖掘被忽視的優(yōu)秀詩人詩作方面亦功不可沒,之后的徐陵的《玉臺新詠》主要收錄男女閨情之作,重視民間文學,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近體詩”的成熟過程。
可見從曹丕、陸機以來,對詩歌的關照面,已開始從讀者如何用詩的角度,向作者如何作詩、評詩的角度傾斜,甚至有以個人的審美要求為標準的詩文選集,不僅對文學作品的保留傳承意義重大,對后世文人欣賞、評點詩文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正是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批評的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使得詩人別集及詩評、詩話一類的著作浩若煙海,生生不息,與歷時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共存共榮,既發(fā)展出枝繁葉茂、花團錦簇的文人詩的新局面,又不斷吸收出自民間的新體制而加以轉化為文人詞、文人曲,而合為廣義的文人詩,使文人詩的形式風格更加多彩多姿。因此詩歌不但成為中華文化的精華,其影響且及于域外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將“漢詩”輸入的國家。
繆鉞先生生前有一則未刊的簡短手稿,后收在《繆鉞全集》“第七、八合卷”內(nèi),題為《詩教》,全文如下:
中華民族是愛好詩的民族,“詩教”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精髓。所謂“詩教”不止是如《禮記·經(jīng)解》所謂之“溫柔敦厚”,而是指孔子所謂“興、觀、群、怨”,也就是詩對于政治、社會、文化、人生所發(fā)生的作用和影響。詩應該是最精美的語言,需要高度的藝術性,才能感動人,如醇醪之使人陶醉,但是如果專注重詩之藝術風格,而忽略其在政治、社會上之效益與作用,則也是不全面的。
確實如繆鉞先生所說,中華民族是個“愛好詩的民族”,從上古歌謠、《詩經(jīng)》、《楚辭》、漢魏六朝樂府詩及五言詩、唐代的古體詩及近體詩、宋詞、元曲,直到白話詩及現(xiàn)代詩,詩歌在歷史的長河中綿延不絕,波瀾壯闊。誠然,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與社會、政治、文化、人生發(fā)生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詩歌的語言之精妙,作用之感人,風格之獨特,若忽視與社會政治的關系,那也是不會長久地存在的。詩教從孔子開始,直到漢代加以理論化,從此歷朝歷代都有不同角度的闡發(fā),到現(xiàn)代仍在提倡詩教,今之詩教觀念,與我們當下的教育亦有千絲萬縷之聯(lián)系。近來詩教傳統(tǒng)對當下教育的意義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韓國學者康曉成對先秦儒家詩教傳統(tǒng)從教育學角度進行深入研究,他認為:“詩教”即為文學教育,亦即美育之一環(huán):詩者,為最具藝術美之文學精華,其所特具的美感對個人心靈之啟沃,最足以得怡情悅性之功用,一個性情美好和諧之人必能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鑄造健全人格,教育的最高目的亦即自然完成。詩人往往以精煉之字句,精密之手法,將其人生平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自然之景與人生之情,醞釀成精美之情意,凝鑄成精心之文藝結構,因之可謂含有志、情、意完整教育之功能。鄧峰、李建明在其發(fā)表的《孔門詩教及啟示》一文中也指出,孔門詩教的內(nèi)容富有濃厚的政教倫理色彩,強調(diào)教化,重視“為人”;其表現(xiàn)方式重藝術性,溫柔和潤;其手段表現(xiàn)富含教學原則和方法,學思結合,啟發(fā)誘導,教學相長,給倡導素質(zhì)教育的語文教學提供了許多借鑒之處。承認詩教傳統(tǒng)對現(xiàn)代教育有重要借鑒意義的成果還有很多。的確,孔門詩教中的政教倫理色彩、對人思想品格的塑造以及學思結合、因材施教、啟發(fā)式教學、教學相長等教學方法對當下的教育確實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雖然詩教不能完全等同于“詩歌教育”,但是詩教傳統(tǒng)與詩歌教育關系非常密切確實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在這里,大可承認詩歌教育是詩教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的一支,這樣的詩教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歷史延續(xù)性,它在孔子所倡導的“興觀群怨”、儒家詩教中的“溫柔敦厚”“中和”等詩學美學原則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實用教育的概念,即將“詩教”理解為詩歌的教育,可以是講授詩歌的作用、也可以是講授詩歌的方法。因此詩教傳統(tǒng)在當代教育上的重大意義也是值得探索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80.
[2]梁大偉.漢代的詩教觀[J].遼寧: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
作者簡介:
譚佳奇,女,漢族,吉林省扶余市,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