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春苗
[摘要]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提升以及運動技能水平的提升,需要通過運動實踐進行逐漸鍛煉。在中小學體育課堂上,只有對學生的練習密度進行科學合理的調(diào)節(jié),才能夠有效地促使學生身體素質(zhì)與運動技能得到改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不斷提升。文章主要針對提高小學體育課堂練習密度實效性的策略開展研究。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練習密度;實效性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中小學體育教育逐漸進行改革,摒棄了陳舊的教學觀念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積極推行“快樂體育”教學。在開展“快樂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更加重視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體育技能教學以及練習密度強化。且教師主要組織學生參與動作簡單、運動強度低的體育活動,甚至有部分體育教師認為,所謂“快樂體育”,就是讓學生在其中感受到快樂,而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央樂,學生想怎么玩,就允許學生怎么玩,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體育課變成了自由活動時間,教師不僅不對學生的運動速度、頻率以及強度提出要求,甚至不認真組織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逐漸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與綜合素質(zhì)出現(xiàn)逐漸下降的情況。
當今時代,國家和人民群眾對于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提升越來越重視,需要在小學體育課堂之中強化學生對體育技能的練習密度。由此可見,對小學體育課堂練習密度實效性提升的策略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升練習密度能夠促使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得到提升
在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進行練習的時間與實際上課時間的比例就是練習密度。在通常情況下,學生的練習密度大,運動強度和運動負荷就會增加,而運動強度需要通過心率來確定。根據(jù)運動醫(yī)學理論,學生心率在120次/min以下,屬于運動量較小;心率在120次-150次/min之間,屬于運動量中等;心率在150次-180次/min,屬于運動量較大;心率在180次以上/min,為運動量過大。若學生的運動強度較小,則難以實現(xiàn)對于身體的鍛煉。增加學生的運動量,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心臟功能與呼吸功能,從而強化學生的肌肉強度與骨質(zhì)密度,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反應靈敏度,逐漸提高學生身體素質(zhì),與此同時,只有學生在大運動密度強度的環(huán)境下對身體進行鍛煉,才能夠逐漸實現(xiàn)自身身體素質(zhì)的提升[1]。
二、提高小學體育課堂練習密度實效性策略
1.轉(zhuǎn)變教學觀念,以“大密度大強度”為教學理念進行備課
為了促使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得到切實有效的提升,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務必充分利用上課時間,根據(jù)教學目標與教學內(nèi)容,對練習時間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增加練習密度,使學生能夠盡可能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將“大密度大強度”作為基本教學理念,對體育課程的教學結(jié)構(gòu)進行設計,對以教材和游戲為主的課程模式進行改進,增加教學過程中的活動內(nèi)容,促使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能夠得到全面發(fā)展,同時使體育課程中的活動內(nèi)容更加豐富。例如對前滾翻進行學習,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該首先判斷,一張墊子可供8名學生使用,是否會出現(xiàn)學生練習密度以及運動負荷過低的情況,若想有效增加學生的練習密度與運動負荷,應如何設置墊子的分配數(shù)量?
為了增加學生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每名學生一張墊子的方式,在教師的統(tǒng)一指導下進行練習:(1)兩人一組進行仰臥起坐練習,促使學生的腹肌得到鍛煉,要求每名學生做仰臥起坐30次;(2)進行仰臥兩頭起鍛煉,并堅持至少30秒;(3)跳躍20次,發(fā)展學生的彈跳力;(4)采用4人一組的方式,繞墊子進行往返接力,提升學生的奔跑能力。
由此,學生不僅能夠?qū)η皾L翻的動作技術(shù)進行有效學習,而且能夠使自身的腹肌、背肌以及下肢的爆發(fā)力等得到有效鍛煉。并且對體育器材的充分利用,學生排隊等候的時間顯著減少,也就有利于促使學生練習的密度與運動的強度得到顯著提升。根據(jù)相關標準,在小學體育課程中,學生的練習密度應該達到50%以上,學生的運動強度應達到心率135次/min以上。從實際來看,教師只要在備課的過程中能夠積極對“大密度大強度”的教學理念進行應用,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就能夠有效提升小學體育課程中的練習密度與運動強度,從而有效提升體育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果,同時提升學生身體素質(zhì)。
2.對“教”和“學”分別占用的時間進行合理安排
小學階段一節(jié)課的時間為40分鐘,教師應該以提升學生練習密度、強化學生運動強度的要求為基礎,對體育課的準備、基本以及結(jié)束三個部分的時間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首先,教師應對場地進行合理選擇,并對各項設備、器材進行科學擺放,以盡可能避免學生在集合、調(diào)動以及排隊的過程占用過多時間。教師可以利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熱身運動,然后花25分鐘左右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基本練習,使學生能對規(guī)范動作進行有效掌握,同時對學生進行練習的時間、強度、速度以及次數(shù)等提出明確的要求,然后花10分鐘促進學生體能的提升,以促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體育鍛煉,并實現(xiàn)學生體育技能水平以及身體素質(zhì)的顯著提升,最后2分鐘則引導學生進行放松,同時對整節(jié)課的教學情況進行總結(jié)。從實際來看,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提升以及運動技能的逐漸形成,均需通過學生進行反復且高密度的訓練來實現(xiàn),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并強化學生進行練習的密度[2]。
3.對“課課練”積極應用
在體育課中,為了提升學生的運動強度和體能,“課課練”這一概念應運而生,教師將其應用于體育課之中,對學生的體能進行具針對性的鍛煉,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和補充。一般來說,在每節(jié)課之中應抽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組織學生進行3-4個體能鍛煉項目的訓練。并且應注意“課課練”的定位,其必須與教學內(nèi)容進行搭配應用,若教學內(nèi)容為對上肢進行鍛煉,在“課課練”的過程中應對學生的下肢進行鍛煉,以促使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得到整體提升,同時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體能。另外,在對“課課練”進行應用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訓練過程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訓練速度、訓練次數(shù)等,且教師應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和鼓勵,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并且,教師應對學生的訓練成績進行記錄,并幫助學生對自身情況進行分析,鼓勵學生盡可能地不斷突破自己的訓練記錄,并積極趕超其他同學,以形成良性的競爭模式,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
4.教學方式的改善
(1)教學語言的精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保持教學語言的精煉,一邊講解一邊進行示范,為學生預留更多的練習時間與空間,提升學生的練習密度、練習效果。
(2)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提升學生練習密度的基礎之一,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應促使教學手段不斷趨于多樣化,以強化學生對于練習的投入度,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練習密度。
三、注意事項
1.對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遵循
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練習密度,教師有必要對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進行遵守。在學生身體素質(zhì)條件尚未滿足大密度、大強度的練習標準時,可引導學生從低密度的練習開始,逐漸提升練習密度和練習強度,以不斷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對練習的密度和強度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一般來說控制在50%-70%之間最為合理,以避免訓練密度、強度過低而不能夠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或密度、強度過大導致學生身心健康受到損害[3]。
2.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進行關注和尊重
每一名學生均具有不同的身體條件與性格特點,教師應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進行積極的關注,在訓練過程中對其動作、表情以及身體狀態(tài)進行及時了解和觀察,以保障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四、結(jié)語
當前我國已經(jīng)對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鍛煉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并且要求教師積極提升體育教學過程中的練習密度。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仍有部分體育教師未能夠?qū)茖W合理的教學方式進行充分的應用。教師要強化正確的教學信念,積極提升體育課堂中學生練習的密度,進而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寬寧.例說中學體育課堂提高練習密度對學練趣味性和課堂氣氛的影響及建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08):46,60.
[2]張繁榮.關于追求體育課練習密度的批判性思考——中小學體育課中的六個“不能省”[J].體育師友,2019,42(3):15-16.
[3]蔡振偉,許歡欣.“玩說用動”呈現(xiàn)體育課堂新高度——“千課萬人”全國小學體育“小場地創(chuàng)意課程”教學高峰論壇觀后感[J]. 體育教學,2019,39(0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