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艷芳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我國少數(shù)民族諺語作為一種口傳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結(jié)晶,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絢麗多彩的瑰寶,在傳播少數(shù)民族文化思想和推動少數(shù)民族文化認同感方面具有其他文學形式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需要加以保護與傳承。我國少數(shù)民族諺語的英語譯介則是對其加以保護、得以世代傳承的有力手段之一。近年來,諺語英譯作為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成果日益得到重視?!白罡蓛舻乃侨?,最精練的語言是諺語”。諺語具有獨特的語言結(jié)構(gòu)形式,簡單凝練的諺語通常包含較深刻的內(nèi)容,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和意義深深地植根于文化土壤中。因此在諺語英譯中,作為一名出色的譯者,不僅要實現(xiàn)譯文的語言形式和意義與原文對等,還應努力實現(xiàn)原文內(nèi)涵在譯文文化中得到恰當?shù)霓D(zhuǎn)化和移植,從而引領(lǐng)讀者踏入原文植根的大文化土壤,真正體驗到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
壯族諺語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諺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近年來壯族諺語的英譯研究受到國內(nèi)學者的關(guān)注。但現(xiàn)有研究大多是從宏觀角度出發(fā)對諺語翻譯進行研究和探討,導致在實踐層面缺少可操作性的指導,這可能是其英譯研究進展緩慢、成果較為單薄的原因。為了盡快讓更多的壯族優(yōu)秀傳統(tǒng)口頭文化走出去,本文從深度翻譯策略角度出發(fā),基于收集到的語料分析壯族諺語英譯實例,探討壯族諺語的翻譯策略與方法,旨在分析深度翻譯策略在壯族諺語英譯中的運用與作用,以期對今后的少數(shù)民族諺語英譯提供借鑒。
深度翻譯(Thick Translation)是一種與文化傳播有關(guān)的概念,在國內(nèi)有多種譯法,如“深度翻譯”“厚翻譯”“豐厚翻譯”“厚譯”“增量翻譯”“厚重翻譯”“深層翻譯”等。它最早由美國文化學家安東尼·阿皮亞(Athony Appiah)于1993年提出。該概念指的是在翻譯中適當運用注釋、序言、腳注、尾注、文內(nèi)解釋、文外說明等形式,使文本翻譯置于更豐富的語境之中。深度翻譯概念本身包含了實施深度翻譯的方法和策略。因“深度翻譯”這個譯名在各研究領(lǐng)域使用得比較多,故本文沿用“深度翻譯”的提法。英國學者赫曼斯(Hermans)于2003年開始將深度翻譯概念引入翻譯研究領(lǐng)域,使當時的翻譯研究者以一種嶄新的翻譯視角開展新的翻譯研究與實踐,進一步豐富了翻譯理論研究,也促進了后續(xù)相關(guān)翻譯理論研究的開展。
國內(nèi)對深度翻譯的研究也已經(jīng)有十多年。自2004年學者方夢之將該理論的基本概念介紹到國內(nèi)之后,國內(nèi)學術(shù)界對深度翻譯進行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深入思考。近年來,深度翻譯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接受和譯界的認可。2019年12月31日,筆者以萬方數(shù)據(jù)庫為研究數(shù)據(jù)的主要來源,把“深度翻譯”“厚翻譯”“豐厚翻譯”“增量翻譯”作為條件進行了主題檢索。檢索得出的可視化分析結(jié)果顯示,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深度翻譯研究方面的文獻發(fā)展呈現(xiàn)總體上升特點。如圖1所示,2007年研究文獻數(shù)量有所下降,但此后逐步增長,2013—2016年間遞增迅猛,并在2018年達到高峰,2019年雖然略有下降,但總體仍顯示出持續(xù)增長態(tài)勢。
圖1 萬方數(shù)據(jù)庫深度翻譯發(fā)文情況(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
我國諺語具有獨特的語言特征、鮮明的民族特性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使諺語的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多障礙,使人望而卻步。諺語英譯往往是譯者的再創(chuàng)作,如何讓譯語文本最終為另一種文化的目標語讀者所接受,這常常是讓譯者一籌莫展的難題,也可能是諺語的英譯研究滯后于其他文本的原因之一。但在相關(guān)學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國諺語英譯研究取得了較大成果。如圖2所示,2000—2019年間研究文獻數(shù)量有過井噴趨勢,之后又有所下降。
圖2 萬方數(shù)據(jù)庫國內(nèi)諺語英譯發(fā)文趨勢(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
作為我國諺語英譯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少數(shù)民族諺語英譯研究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號召下相繼涌現(xiàn)出不少成果。受漢語諺語英譯研究的啟發(fā),少數(shù)民族諺語英譯研究在翻譯方法與策略上或多或少地借鑒了漢語諺語英譯中比較常見的方法,如直譯法、意譯法、歸化法、異化法、異化與歸化結(jié)合法等。“歸化使源語文本委身屈就于異語文化,無益于諺語中豐富的民族文化的傳播弘揚”。[1]518即如果諺語英譯一味遷就異語受眾,歸化策略可能會將諺語中蘊含的豐富的本文化因子消解掉,無法深度體現(xiàn)諺語本身的文化內(nèi)涵,也無法將文化的精髓傳譯到異語文化,與優(yōu)秀的譯文是一種文化的對應和再闡述相悖。對此,張媛等也主張異化翻譯策略對于富于民族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諺語英譯來說是最為理想的翻譯策略。[2]另外,也可見在少數(shù)民族諺語英譯中采用直譯或意譯或兩者結(jié)合的英譯策略。
乘著少數(shù)民族優(yōu)秀文化外譯日趨得到重視的東風,作為廣西最大的少數(shù)民族——壯族在諺語英譯方面近年來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上У氖牵?jīng)查閱中國知網(wǎng)及萬方數(shù)據(jù)庫相關(guān)資料,發(fā)現(xiàn)目前很少有人對壯族諺語英譯進行深入研究。僅見周麗莉提出壯族諺語英譯可以通過深入挖掘壯族諺語的內(nèi)在含義,充分體現(xiàn)壯族諺語的意境美和完整保留壯族諺語文化底蘊的方法來實現(xiàn)。[3]還有,周艷鮮探討了如何以“傳神達意”的思想內(nèi)涵來指導壯族諺語的英譯實踐。[4]這些學者們的研究對壯族諺語英譯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但研究僅停留在相對比較寬泛的宏觀指導層面,沒有能夠提供現(xiàn)實的技術(shù)路線或微觀指導,缺乏一定的理論指導,因此借鑒性不強。國內(nèi)壯族諺語英譯研究現(xiàn)狀與壯族諺語特有的文學藝術(shù)價值及其在民族文化傳承和民族文化認同上的重要地位不相稱,因此,譯介的作用更加凸顯,探索適合壯族諺語英譯的相關(guān)策略非常必要。特別是運用直譯法、意譯法、歸化法、異化法等傳統(tǒng)的或慣用的英譯方法策略無法實現(xiàn)信息的等價等效傳遞時,譯者應靈活運用其他相對有效的翻譯手段。在文本中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文化保真和信息的有效傳播方面,深度翻譯給予了研究者全新的視角和解決思路?!吧疃确g”概念所導引出來的路徑的顯現(xiàn),也是本研究的切入點。本文結(jié)合周艷鮮教授的譯作《中國壯族諺語》(英文版),分析深度翻譯在壯族諺語英譯中的可操作性,以期為諺語英譯實踐提供借鑒。
“諺語的一大特點是,其字面意義不是關(guān)鍵,重要的是理解通過字面意義所表達的某個真理或哲理?!盵5]壯族諺語譯介不能只關(guān)注語言形式和意義上的對等,更要關(guān)注原語文化內(nèi)涵在譯入語文化中是否能得到恰當?shù)霓D(zhuǎn)化和移植,進而展現(xiàn)所隱含的獨特文化內(nèi)涵和哲理。周艷鮮教授的《中國壯族諺語》(英文版)(以下簡稱周譯本)是第一本在國外出版的壯族諺語文化書籍,該書在宣傳壯族人民文化成果的同時,也為世界人民了解壯族、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國際諺語文化交流比較研究開啟了一扇窗。[6]該書是國際上難得見到的關(guān)于中國少數(shù)民族諺語文化的寶貴資料,總共收錄了2160條精選廣西壯族諺語。書中介紹的諺語涵蓋事理、修養(yǎng)、家庭、生活、社交、生產(chǎn)、自然、鄉(xiāng)土、時政等9個部分的內(nèi)容,為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壯族諺語提供了翔實的語料。《中國壯族諺語》(英文版)已被國際著名諺學家、美國佛蒙特大學教授Wolfgang Mieder收編入《國際民俗學系列叢書》,并由國際著名學術(shù)出版社Peter Lang Publishing出版公司出版,引起了美國諺語研究學術(shù)界和民俗研究學者的高度關(guān)注并受到了積極評價,書中深度翻譯策略的靈活運用功不可沒。下面將從注釋和評注這兩個周譯本中運用最多的深度翻譯手段,結(jié)合具體實例分析壯族諺語英譯中深度翻譯路徑的實現(xiàn)。
1.直譯加注釋(literal translation+annotation)
直譯(literal translation)是諺語英譯中較常見的翻譯方法。特別是當諺語英譯中所涉及的對象為原文讀者和譯文讀者所共曉或兩種語言或文化共有時,直譯不失為一種較為快捷的翻譯策略。直譯固然可以保持原文的結(jié)構(gòu)、語言形式和修辭手段等,但不同民族間文化的差異和生活體驗的差異,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諺語中的某些表達很有可能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或?qū)Φ鹊谋磉_,這樣就會產(chǎn)生詞義或語義上的空缺,導致譯文讀者不知所云,大大影響其傳播的效果,諺語本身所蘊含的大量語符之外的文化信息也會跟著流失。周譯本中的諺語英譯運用了加注釋的深度翻譯策略,既保留了原文的原汁原味,又能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壯族諺語的本質(zhì)信息,可謂一舉兩得。
例1:話語只是葉,行動才是果。[7]190
譯文:Speech is the leaf,action is the fruit.[7]190
注釋: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7]243
我國壯族人民所處的特定地理環(huán)境、特定歷史等因素是本民族諺語的文化背景。因此壯族諺語帶有很強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味。例1中的“話語只是葉,行動才是果”所表達的意思與英語國家諺語中的“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盲目地采取現(xiàn)有的英語諺語,譯文讀者雖然可以理解大概意思,但會使諺語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和異國風味、新鮮感頓失。譯者的注釋彌合了這種民族認知視域,滿足了西方讀者的期待。譯者通過直譯加注釋的方法,既保留了壯族諺語的原有特色,又使讀者體會到異國多姿多彩的同義表達,因此此處的注釋必不可少。
例2:用燒紅的三角灶套別人的脖子。[7]59
譯文:Put a red three-legged stove around other’s neck.[7]59
注釋:It implies casting blame on a person.[7]243
例2中的壯族諺語表達“嫁禍于人”“甩鍋”之意,如果僅提供直譯文本,譯文讀者在字面上可能無法體會其所表達的內(nèi)在含義,因此在這里增加注釋,把句子的言下之意提供給讀者,使他們閱讀注釋后豁然開朗。
例3:站著說話不腰疼。[7]139
譯文:Whoever stands around and speaks does not have backache.[7]139
注釋:It is easily said than done.[7]243
同樣,例3的譯文雖然在語法、句法等方面都與原文保持高度的一致,但對于譯文讀者來說卻是一頭霧水。這是因為同一個意思的諺語,在兩種語言中常常會用不同的意象來表達。這些意象都有兩個文化體系自己的文化內(nèi)涵在其中。如例3中壯族諺語指不設(shè)身處地替人著想的高談闊論。在英語國家的諺語中則習慣于以注釋的方式表達。因此,譯者采用了直譯加注釋的方法,讓讀者立刻理解其所表達的深刻涵義。
例4: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7]95
譯文:A dragon give birth to a dragon baby,a phoenix a phoenix baby,a mouse’s baby can only burrow into the ground.[7]95
注釋:In Zhuang culture,“dragon is used metaphorically to describe a boy who is clever and useful when he is grown up.“phoenix”is used to describe a girl in the same way.[7]237
相傳壯族地區(qū)是龍文化的發(fā)源地,壯族的民間傳說充滿了龍文化。壯族文化中的“龍”和“鳳”通常被用來比喻聰明伶俐的男孩和女孩。在例4中添加例句,既可以保存原文隱喻的聯(lián)想意義又易于理解。畢竟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龍)一詞代表邪惡與災難之意。此法適用于需要譯出聯(lián)想意義但難以用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含隱喻的諺語。
任何語言都有兩個特征,即顯性特征和隱性特征。壯族諺語亦是如此。壯族諺語的顯性特征具體表現(xiàn)在語言形式上,包括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而它的隱性特征表現(xiàn)在諺語所表達的歷史、文化等涵義。在英譯中只有保留它本身的道理和含義,才能稱得上是合格的譯文。壯族諺語蘊含壯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內(nèi)涵,為了凸顯壯族諺語特點,周譯本在以上例1-4中采用了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添加注釋的方法。通過添加注釋的方式對其背后的附帶因素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與說明,讓譯文讀者理解壯族諺語的內(nèi)在本質(zhì)和精髓,較好地保留了壯族的文化特質(zhì)性。
2.音譯加注釋(Transliteration)
英譯中的音譯加注釋,指當一些人名、地名或一些新概念在譯文中找不到對應的概念時,通過發(fā)音近似的讀音表達出來,在保留讀音后添加解釋性注釋的方法。根據(jù)不同的需要,注釋有長有短。壯族諺語承載豐富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而詞匯是語言系統(tǒng)中最能代表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壯族人民在生活習慣、文化內(nèi)涵、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等方面獨具特色,導致了在諺語翻譯中常常會出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詞匯缺項現(xiàn)象。這種情況,如果僅用音譯法,雖然簡潔,但對壯族文化背景一無所知的譯文讀者會不知所云。通過在音譯后補充注釋的方法,對壯族文化中一些晦澀難解的表達或文化現(xiàn)象適當?shù)丶右越忉?,可為譯文讀者掃清語言障礙,使其獲取完整明晰的語義。
例5:十個麼公言相同,十個道公話一致。[7]210
譯文:Ten Mogong speak the same as ten Daogong.[7]210
注釋:Mogong and Daogong have different rites but what they do and what they say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which shows that Daoism,a foreign religion,has been merged into Zhuang indigenous religions.[7]245
諺語寓意深刻,具有很強的哲理性。例5中提到的“麼公”在壯族民間中指主持各種儀式并在儀式上喃誦經(jīng)書和從事麼教活動并能祈福消災的人,而下文中“道公”的概念自道教傳入壯族聚居區(qū)就與“麼公”概念融為一體。為了表明道教與麼教已融為一體,譯者在這里添加了注釋借以說明兩者的相差無幾。
例6:吃了春社酒,犁耙不離手。[7]211
譯文:After drinking the wine at the Chunshe Festival,people cannot go without plows and rakes.[7]211
注釋:The Zhuang celebrate the Chunshe Festival at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before rice planting.They worship the Land God,and wi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ferings to the Land God.[7]246
例6中的“春社節(jié)”(也叫開耕節(jié))是壯族人民舉行隆重慶典以祈求開耕順利的重大節(jié)日?!按荷绻?jié)”即意味著繁忙春耕的開始。為了理順上下文邏輯關(guān)系,譯者通過添加注釋性文字,讓讀者了解壯族特有的這個重要節(jié)日的含義。
少數(shù)民族諺語的產(chǎn)生與本民族人民的文化密切相關(guān)。如例5、例6中所提到的“麼公”“春社”等詞匯均為壯語中特有的文化負載詞,是英語文化現(xiàn)象中所沒有的。如果只譯為“Mogong”“Chunshe”而不加以一定的解釋,會使對壯族文化知之甚少的譯文讀者無從知曉這些特有文化涵義。如果僅用音譯方法,保留其漢語拼音,雖然簡潔,但對壯族文化陌生的讀者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障礙。為了保持原文的可讀性,同時也為了傳遞這些文化信息,可以通過音譯加注釋的方法,讓讀者對壯族文化加深理解,彌補譯本所承載信息缺少的問題。
3.意譯加注釋
壯族諺語承載著壯族的歷史與文化。對于一些有歷史淵源和濃厚國情文化背景的諺語,譯者會面臨不可譯的困境。采用直譯,按照字面意義翻譯,往往令人費解。如果采用音譯又容易使諺語的本民族文化特質(zhì)缺失,讀者體驗不到新鮮感和異域特色,從而影響翻譯的傳播效果。原文形式的翻譯可能引起對所指意義的誤解,所以字面翻譯可以保留但必須增加腳注,避免可能引起的誤解。[8]
例7:十月雷公叫,巫婆偷偷笑。[7]199
譯文:If there is thunder in October,the priestess laughs gleefully.[7]212
注釋:The ancient Zhuang people thought thunder was powerful and sacred.They believed when winter had already come in October,thunder was viewed as evil because it would bring a lot of disasters.However,the priestess was very happy to hear thunder in October as she could earn more by performing more funeral rites in such weather.[7]244
例8:天上雷公,地上舅公。[7]211
譯文:The Thunder God tops all the gods in heaven,the mother’s brother tops other aged people on the earth.[7]211
注釋:To give utmost respect to the mother’s brother is a custom of ancient Zhuang matriarchal society.[7]211
壯族諺語也是壯族人民宗教信仰的表現(xiàn)之一。壯族先民相信萬物有靈,把打雷這種自然現(xiàn)象擬人神化為雷公。而英語國家沒有這樣的說法,因此在例7中譯者沒有直譯而是選擇了意譯,指出“他們認為冬天打雷暗示著災難”,之后對這種現(xiàn)象加以解釋,符合上下文的邏輯關(guān)系。例8的注釋暗示了媽媽的兄長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讓讀者對壯族人的價值觀一目了然。衡量諺語英譯成敗的標準,是看其是否將原文隱喻的字面意義與聯(lián)想意義完好無損地傳達給讀者。針對壯族宗教文化和鄉(xiāng)土風俗,周譯本添加了大量注釋,使譯文在語境和文化層面上搭建起更廣的互動空間。
深度翻譯的方法和策略除了前文提到的注釋方法外,評注是深度翻譯常見的另一種手段。“深度翻譯以隨附譯文頁邊和行間的評注或附注的實施的方式把譯文置于豐富的源語言和源文化語境之中,其要點是注重細節(jié)、語境和闡釋。”[10]76鑒于原文讀者與譯文讀者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為了便于譯文讀者容易接受,通過添加各種評注可以將文本置于豐富的文化及語言環(huán)境中,以此為讀者提供理解譯文所需要的信息、知識和文化背景。[9]周譯本提供了四十多處評注,考慮到評注篇幅較長,以下僅取其一。
例9:欄里沒有豬,囤里沒有谷。[7]179
譯文:No pigs in the home,no rice in the barn.[7]179
例10:不想出汗,莫想吃飯。[7]173
譯文:No sweat,no rice.[7]173
例11:要知前面路,須問過來人。[7]75
譯文:If you want to know the road ahead,ask those who have travelled it.[7]75
例1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理。[7]76
譯文:An uncarved jade makes nothing good,a man without learning knows nothing well.[7]76
評注:Some Zhuang proverbs have their own patterns.When it comes to the matter of the length of a proverb,Zhuang proverb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proverb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More than a half of Zhuang proverbs are made of two sentences.[7]6
如例9~12所見,壯族諺語是壯族人民在長期不斷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一代一代不斷積累總結(jié)而成的語言精品,其語言特征顯著,格式多變,多由兩句組成。而英語國家的諺語由來已久,大部分英語諺語往往格式穩(wěn)定,不易變且一般是完整的一句話。這是兩者在結(jié)構(gòu)上的明顯區(qū)別之一,因此壯族諺語英譯時會與英語國家司空見慣的諺語表達有所不同。為了提高譯文接受度,譯者應借助適當?shù)脑u注,方便讀者在領(lǐng)略壯族語言精華的同時了解壯族諺語本身的知識與結(jié)構(gòu)特點。
周譯本全書共有120多條諺語采用了直譯加注釋的方式,有78條諺語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方式,有400多條諺語采用了意譯加注釋的方式,有48條諺語采用了評注的方式。本文中所列舉的例子充分說明了在壯族諺語翻譯中正確運用深度翻譯策略,有助于譯者跨越翻譯鴻溝,最大限度地保留壯族諺語文化的民族特色和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促進譯文讀者對壯族文化的理解。深度翻譯策略的靈活運用為壯族諺語英譯提供了充分的解釋、背景材料及研究資料,呈現(xiàn)出典型的深度翻譯特征。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周譯本中除了采取注釋、評注等翻譯方法,還通過譯者序言、后記、附錄等隱性深度翻譯策略,使文本置于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文化和語言語境中,充分展現(xiàn)出了文本中被遮蔽的意義,盡量減少導致譯文讀者理解障礙的因素,實現(xiàn)了忠實于原文的目的。
周譯本對深度翻譯策略進行了深度開發(fā)和靈活應用,讓譯文讀者更加接近壯族文化語境,構(gòu)建了一個讀者和文本的語境互動空間,在有效傳遞壯族諺語的思想內(nèi)涵、彰顯譯者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同時,促進了譯文讀者對壯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篇幅有限,本文以周譯本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深度翻譯手段為實例,嘗試總結(jié)壯族諺語的英譯策略,以期為以后更多的少數(shù)民族諺語外譯提供借鑒。
*本文系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民族文化典籍譯介的深度翻譯研究”(17FYY003)、2019年度廣西民族大學科研項目“大學英語課程與民族文化傳承研究(2019MDSKB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