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本敏
【摘 要】 目的:分析牙隱裂治療中采用口腔綜合修復技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8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牙隱裂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人。對照組使用充填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綜合修復方法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冷熱刺激消除時間、牙面裂紋消除時間等相關評分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好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相關癥狀消失時間顯著好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咀嚼功能評分顯著好于對照組,兩組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采用口腔綜合修復技術對于牙隱裂患者治療有效,可以顯著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癥狀,降低患者疼痛,促進患者預后。
【關鍵詞】 牙隱裂治療;口腔綜合修復技術;臨床效果;咀嚼評分
前言
牙隱裂也可以被稱為牙齒礦化,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冷熱刺激疼痛現(xiàn)象、牙面存在不同情況的裂紋,咀嚼評分顯著下降,且在咀嚼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明顯的疼痛,疼痛評分可超過7分。臨床當中主要的采用充填方法以及口腔綜合修復方法,對于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改善,本文主要結合我院對牙隱裂患者進行的口腔綜合修復,進行臨床效果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8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0例牙隱裂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0人。觀察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63.54±3.62)歲,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45-67歲,平均年齡(62.65±3.6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上、性別比例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手術方法進行充填治療,患者仰臥,觀察患者牙隱裂的發(fā)生部位發(fā)生情況,并且根據牙隱裂的具體嚴重程度準備窩洞。采用磨消操作方法對于牙齒裂紋進行磨除,并用磁性填充物質對于牙齒裂紋情況進行填充,并采取口腔ct檢查方法,對于填充效果進行肉眼觀測以及ct掃描。
觀察組使用綜合修復方法,密切觀察患者的術前情況,對于口腔綜合修復的方案合理性進行全面評分,患者采取仰臥位,調整椅子的高度到合適的狀態(tài),并調節(jié)燈光,直至能夠觀察到全部口腔問題。確定治療方案之后,與患者進行細致溝通,采取洗牙、拔牙和補牙的方法,對于隱裂部位進行矯正,再視具體的隱裂情況對牙齒進行調磨,采取石膏模型制作方法,對患者牙齒的隱裂部位進行調整,視戴石膏假體,進行最后的調整。在手術治療結束之后,對患者的全面健康教育評分進行指導,采取正確的口腔治療方式,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電動牙刷、牙線、洗牙器等等,對于口腔進行日常治療。并指導患者避免使用冷硬食物或過于刺激性的食物,指導患者采取定期檢查的方法,及時了解牙隱裂的相關發(fā)展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治療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咀嚼評分。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恢復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
觀察組患者咀嚼評分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
觀察組患者冷熱刺激消除時間、牙面裂紋消除時間顯著好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從發(fā)病機制可以看出,牙隱裂的發(fā)生與患者牙釉質的流失具有顯著相關關系,患者牙齒表面牙釉質的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情況,會造成冷熱刺激疼痛明顯、牙面存在橫向、縱向以及網狀的不同程度的裂紋。在咀嚼的過程當中,伴隨不同食物的硬度,會存在明顯的壓痛,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只有進行良好的治療才能改善隱裂情況,避免持續(xù)惡化,造成患者牙齒缺失[1]。本文采用的綜合修復方法,可以降低患者疼痛情況,避免患者出現(xiàn)嚴重咀嚼問題,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避免患者治療時間過長,影響患者治療的滿意程度。
有研究指出,采取口腔綜合修復技術,對牙隱裂患者進行治療,相對于傳統(tǒng)的充填方法來說,治療有效率可提高10%-20%,冷熱刺激疼痛消失時間提高10%-30%,牙面裂紋消失時間提高40%-50%,咀嚼疼痛消失時間提高20%-30%,咀嚼功能評分顯著提高10%-40%,這與本研究成果基本一致[2]。
綜上所述,采用口腔綜合修復技術對于牙隱裂患者治療有效,可以顯著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癥狀,降低患者疼痛,促進患者預后,提升咀嚼疼痛消失時間,值得借鑒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璇.口腔綜合修復技術治療牙隱裂的臨床效果[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9,6(30):37+46.
[2] 張鳳.口腔修復美學在口腔修復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9,6(1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