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文學涵養(yǎng)的教育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改善傳統認知,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傳統文化素養(yǎng),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應當充分挖掘語文教材內容,選擇恰當的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并注重因材施教的滲透,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目的,引導學生肩負起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中職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7-0051-02
【本文著錄格式】陶興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探討[J].課外語文,2020,19(27):51-52.
在中職語文教育中開展傳統文化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傳統文化,汲取中華民族中的優(yōu)良歷史傳統和文化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夠肩負起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提高自身的思想認知。而教師的教學也需要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發(fā)展情況出發(fā),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當中。也可以開展國學經典主題活動,建立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閱讀興趣。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構建傳統文化和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在課堂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傳統文化的學習環(huán)境
開展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學,首先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高效的學習,教師可以借助教材內容中的一些古詩詞,來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播放視頻音頻,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古詩詞,和古人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等等,拉近學生和古詩詞之間的距離,建立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蘇軾的《赤壁賦》這一篇文言文時,教師可以根據文章中的描寫景色的句子來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言文的運用。可以播放朗讀音頻、相關圖片、景色視頻等等,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文章中的內容相聯系,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情境中教師帶領學生分析這些文章,對文章的2、3自然段進行詳細的解析。這兩段是通過描寫赤壁風景來呈現蘇子與客的交流,客人表達的是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而蘇軾則是針對客人的回答來陳述了自己的見解,表達了一種豁達的人生觀。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分析這一篇文章,尤其是蘇軾與客人辯論的片段,深受其中思想的感染來改變學生現如今的心態(tài),能夠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學習蘇軾一樣豁達的胸襟和樂觀的心態(tài)。通過學習文言文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古代人的智慧和其中所滲透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能夠建立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善于自主學習,自行提取傳統文化的元素,深受其感染和影響,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二、開展國學經典的主題活動
近些年來,國學經典的學習刮起了一陣熱潮,家長和學生提高了對國學經典學習的重視程度。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融入了一些國學經典,以期通過開展國學經典專題閱讀活動來建立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傳統文化的教學效率。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發(fā)展特點,選擇適宜該年齡階段的閱讀資料,為學生設置不同的主題,吸引學生的興趣,在閱讀過程中也可以開展閱讀交流,會分享自己閱讀的國學經典文章以及讀后感,增強學生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發(fā)散學生的語文思維,同時教師也能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幫助學生糾正一些思想問題和閱讀上存在的疑難雜癥,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質量,實現傳統文化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學習《離騷》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滲透《楚辭》中的一些文章,將課堂的閱讀主題設置為《楚辭》的發(fā)展史。了解《楚辭》的由來,分析《楚辭》的文章特點,幫助學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開展高效的學習。或者可以為學生提供《詩經》中的幾篇文章,引導學生在課下搜集資料,帶入到課堂中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享關于《詩經》的資料信息,拓展國學經典的閱讀學習范圍,豐富課堂內容,從而開展傳統文化的高效學習。
三、傳統節(jié)日文化的融入
傳統節(jié)日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借助傳統節(jié)日來滲透傳統節(jié)日的文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索欲望,積極配合教師開展各類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傳統節(jié)日相關的一些文化,使學生更加重視我國的傳統節(jié)日,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例如當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節(jié)日來臨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關于傳統節(jié)日的相關資料,了解傳統節(jié)日的由來以及各項習俗,并通過親手制作來營造良好的氛圍,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為學生分享關于傳統節(jié)日的一些文章,引導學生閱讀文章,分享自己的看法,談一談對傳統節(jié)日的感受。豐富學生的文化儲備,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四、書法練習,提升傳統文化素養(yǎng)
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在語文教學中就是應當注重對學生的書法教學,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練習書法,并感受一筆一畫中所滲透的文化內涵,逐步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yǎng)。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朝代的不同,所流行的漢字也有一定的差異,同時也衍生出了多種字體,例如楷書、行書、草書等等,每一種字體的形成、演變發(fā)展都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發(fā)展變遷,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學習不同字體的形成歷史發(fā)展故事背景以及著名的代表人物。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字體和人們精神的聯系,在文字的每一筆畫中都體現了人的精神、氣韻、文化、品格。在日常的練習中為學生專門開設書法課堂,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每一節(jié)書法練習課中,引導學生在練習前,了解筆畫字體等的具體情況,以及漢字的具體含義,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內涵,改變學生的審美。
五、開展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當注重實踐和理論的結合,教學根據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開展相關的傳統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所思體現出來,提高學生的轉化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類的活動,排練一出話劇進行表演,要求學生深入分析本篇課文,了解曹雪芹的人物刻畫,深入分析文章,體會文章中所滲透的思想情感和傳統文化,并搜集關于《紅樓夢》小說的背景資料,從而更加充分地把握角色。或者可以開展四大名著閱讀分享活動,主要是圍繞四大名著進行主題閱讀等,閱讀結束后,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并談一談原因,帶領學生了解四位作者的時代背景以及深挖小說中的諷刺意味,并分享主要的對比分析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質量,充分體現了閱讀活動的意義,實現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
六、充分挖掘鄉(xiāng)土文化資源
每個地區(qū)都有自身獨特的鄉(xiāng)土文化資源,這些鄉(xiāng)土文化是當地傳承多年的民風民俗,通過在課堂中滲透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xiāng)中的傳統文化,能夠開展積極的探索活動,挖掘自己周圍的本土文化,使得學生更加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做出貢獻。例如教師可以提前到當地的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的歷史演變,翻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做好資料的整合工作,將這些文獻資料帶入到課堂中,領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蛘咭部梢詫W生帶入到博物館中,為學生講解每一個文物的背景故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索欲望,在課下也能利用網絡自行搜集資料,開展自主學習,能夠充分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激發(fā)他們對歷史文化的熱愛,使得地方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中承載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提高對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視程度,充分結合教材內容,選擇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進行滲透。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行探索分析了解,知識中所包含的精神思想內涵,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聞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探討[J].科技風,2020(13).
[2]陳學宏.試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8(21).
[3]左達.淺談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融入[J].新課程研究(中旬),2020(1).
[4]陳曉丹.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之探究[J].華夏教師,2019(11).
[5]翁婷玉.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的探索[J].環(huán)球市場,2018(26).
[6]鐘杏.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J].廣東職業(yè)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