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霞
摘?要:當前歷史學科大力提倡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核心方法,所以筆者認為很有必要談談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落實史料實證素養(yǎng)。
關鍵詞:史料實證;核心素養(yǎng)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收集史料,對史料進行辨析,去偽存真,找出可信史料,并運用可信的史料重現歷史的真實。陳寅提出:“有一分史料就說一分話,沒有史料就不能講歷史”。的確歷史研究的載體是史料,離開了史料,史學判斷、史學觀點就成了無本之末。從功利角度看,史料實證亦是中高考命題的常青之樹,以史料實證為基礎的歷史敘述指向的是另一個與之密切相關的核心素養(yǎng)——歷史解釋。因而我覺得很有必要在日常教學中落實史料實證精神的培養(yǎng)。我認為,史料實證精神的培養(yǎng),落實在教學中,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一、學會鑒別史料
史料按照價值可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按照表現形式可分為文獻史料、圖片史料、圖像史料、口述史料、實物史料等。因而我在《跨入近代社會門檻》中引用各種類型史料,并且引導學生鑒別。
二、教師精選史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讀材料、論從史出的能力
選擇的材料要有科學性、嚴謹性、規(guī)范性,同時我們的授課對象是中學生,所以還要具有通俗性。史料是用來解讀的,不能讓史料本身就給學生制造障礙。教學中史料的選擇還要具有多元化,給學生展示不同出處、不同角度的史料。以評價隋煬帝為例,學生從教材或者各種影視作品中感受到的隋煬帝是一個暴虐、大興土木、沉迷于酒色、荒于政務的形象。但是通過閱讀多元史料,我們不難發(fā)現真實的隋煬帝在初期執(zhí)政中,是那么的有野心、有志向。他想建立與秦皇漢武一樣的功績,所以他登基后改年號為大業(yè),寓意要建立一番宏圖偉業(yè)。他修建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創(chuàng)立進士科,三征遼東,都有其一定的政治意圖。只可惜當時隋朝的國力無法承載這樣一位君主的野心,欲速則不達,最后落得一個悲愴的下場。所以史料的選擇要多元、科學。讓學生通過史料分析真正走進歷史,感受歷史,愛上歷史。
論從史出這個能力在中高考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論叢史出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雙向展開,一方面,老師提供帶有信息的史料讓學生分析歸納;另一方面,提出觀點,讓學生自行查找選擇史料作為證據,即結論到史料的逆向推理。
三、在生活中真正落實實事求是的實證精神
史料實證涵養(yǎng)的是學生的實證和理性意識,培養(yǎng)學生成為講究證據,理性處事的現代公民。不應該僅僅將史料實證作為“方法”去備考,而是要上升到實證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形成核心素養(yǎng)的高度。
史料并非離我們很遙遠,我們的目光不應局限于課本、文獻,生活中也充斥著史料。于是我以“旅游攻略”的方式來展開這節(jié)復習課,讓學生從博物館、檔案館、歷史遺跡中真切感知歷史,學習歷史、喜歡歷史。拉近與歷史的距離,讓“拿事實說話”的精神深入人心。
四、創(chuàng)新史料教學模式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常見的史料教學模式是:史料-問題-結論。即展示史料、提出問題、得出結論。如果課堂允許,我們可以調整:問題-史料-結論。即為解決某個問題,尋找史料,形成結論。在這一過程中,思考探尋,培養(yǎng)質疑意識。所以在《跨入近代社會門檻》這一課中,我課前給學生布置了了相關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互聯網查找相關史料,并在課堂中展示、分析。
在進行史料分析過程中,我們還可能會遇到這樣尷尬的問題:不同的史料,可能指向的結論是截然相反或者不完全一致的,那我們便可以讓學生明白不同史料具有不同價值,不同史料要進行綜合比較驗證,當新資料發(fā)現時,我們要正視反面的證據,重新審定已有的結論,也就是說,對歷史認識要抱有一種實事求是的開放態(tài)度,因為由于所處時代、所站立場、觀察角度、史觀的不同,相應的結論也會有偏差。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難度是比較大的,對教師綜合素養(yǎng)和學生素養(yǎng)以及教學信息化有較高要求,但值得嘗試。
總之,史料實證精神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以貫之,持續(xù)在課堂中滲透!我相信,只要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一起思考,史料實證素養(yǎng)何愁不落實呢?
參考文獻:
[1]謝品雷.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實踐研究的思考[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7):87-89.
[2]丁潔. 史料實證素養(yǎng)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培養(yǎng)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