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晨,袁毓林.2
(1.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100871;2.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計算語言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71)
在漢語中,表達愿望有兩種常用的句式:
(一)愿望句:用表示愿望的動詞(本文稱為愿望動詞)作謂語的簡單句。例如①如無特殊標注,本文例句都來自于北京大學CCL 語料庫。:
(1)墨子希望,能夠使天下一切人都實行他的兼愛之道。
(2)我想做一個網(wǎng)站。
(二)愿望條件句:固定表達愿望的假設條件句,條件句的主句固定為“就好了/(該)多好”。從句中的假設連詞可以被替換,也可以不出現(xiàn)。例如:
(3)如果你有個兄弟姐妹就好了。
(4)俺能娶一個做妻子,該多好!
無論是哪種愿望表達的句式,都存在事實性上的差異。例如:
(5)a.我希望當時我能來。(自擬)
b.要是我當時能來就好了。(自擬)
(6)a.我希望以后我能來。(自擬)
b.要是我以后能來就好了。(自擬)
在例(5)中,無論是愿望句還是愿望條件句都暗示了“我當時不能來”,說話人所表達的愿望與既成事實相反,帶有反事實(coun?terfactual)意義②關于漢語反事實表達的討論,參見陳國華(1988);蔣嚴(2000);袁毓林(2015;2020)等。;例(6)中,無論是愿望句還是愿望條件句都既不表達“以后我能來”也不表達“以后我不能來”,說話人所表達的愿望既可能與事實相反,也可能是事實,帶有非事實(nonfactual)意義。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事實性意義:
(7)a.我真希望明天我能來。(自擬)
b.要是我明天能來就好了。(自擬)
在上例中,無論是愿望句還是愿望條件句都表達了一種比較特殊的事實性意義:一方面,所表達的愿望發(fā)生在未來,并沒有與既成事實相反,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反事實表達;另一方面,句子又暗示了主體的消極判斷,即“我”認為“我明天能來”發(fā)生的可能性很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類句子表達的愿望與未來“事實”相反,具有相當?shù)奶摂M性。因此,我們將這種事實性意義稱為“虛擬意義”。
我們發(fā)現(xiàn),三種愿望表達的事實性意義與賓語小句的時制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對于愿望條件句來說,只要愿望發(fā)生在過去或當前,那么句子一定是反事實的;反之,只要愿望發(fā)生在未來,句子一定是虛擬或非事實的。但是,在愿望句中卻并不一定是這樣:
(8)a.我希望他當時在場。(自擬)
b.要是他當時在場就好了。(自擬)
在例(8)中,愿望句(8a)所表達的愿望“他當時在場”對愿望主體“我”來說,既可能是事實,也可能與事實相反,句子表達非事實意義;而在愿望條件句(8b)中,愿望主體“我”已經(jīng)知道“他當時不在場”,“我”所表達的愿望與既成事實相反,句子表達反事實意義。①有關愿望條件句和愿望句在事實性表達上的異同,我們將另文討論??梢?,不同事實性的愿望句,其時制條件要比相應的愿望條件句更加復雜。
那么,三種事實性的愿望句的時制條件是什么?時制在什么情況下能夠限制愿望句的事實性?在特定時制條件下,愿望句產(chǎn)生反事實意義的機制是什么?
Reichenbach(1947)系統(tǒng)討論了句子時制結構(tense)②相關術語的漢語翻譯及現(xiàn)代漢語中時間系統(tǒng)的相關討論見陳平(1988),龔千炎(1994、1995)。。時制結構包括三種時間的相互關系:情狀的發(fā)生時間(point of event,E)、說話時間(point of speech,S) 和參照時間(point of reference,R)。Reichenbach 從兩個角度討論了E、S 和R 的關系:
(一)以說話時間S 為出發(fā)點,觀察說話時間S 和參照時間R 的相對關系:當R<S③符號“<”表示時間上的先于關系,“>”表示時間上的后于關系,“=”表示時間上的同時關系。,則稱為過去時(past);當R=S,則稱為現(xiàn)在時(present);當 R>S,則稱為將來時 (future)。這一角度得到的結果,一般被看作初級時制(primary tense)。
(二)以情狀時間E 為出發(fā)點,觀察情狀發(fā)生時間E 和參照時間R 的相對關系:當E<R,則稱為先事時(anterior);當E=R,則稱為簡單時(simple);當E>R,則稱為后事時(posterior)。這一角度得到的結果,一般被看作次級時制(secondary tense)。
在上述理論框架下,我們可以分析愿望句的時制結構:在一個愿望句中,情狀發(fā)生時間E是愿望發(fā)生時間,說話時間S 是句子產(chǎn)生的時間,而參照時間R則一般為愿望狀態(tài)產(chǎn)生的時間。
對于愿望句來說,說話時間S 一般不影響句子的事實性。因為,愿望句的事實性取決于愿望是否與既成的事實相違背。也就是說,句子的事實性只與愿望所指向的時間(即情狀發(fā)生時間E)和愿望產(chǎn)生時間(即參照時間R)的相對位置有關,而跟整個愿望句的產(chǎn)生時間無關。因此,愿望句的次級時制是直接限制愿望句事實性的條件。
反事實愿望句中,愿望與既成事實相反。因此,反事實愿望句的次級時制結構必須是先事時或簡單時(E≤R)。在這兩種時制結構下,在愿望產(chǎn)生時(R),與愿望對應的事件已經(jīng)發(fā)生(E);因而,愿望主體能夠確認愿望是否和既成事實相悖。例如:④例句后的圖示分別表現(xiàn)了該例句的三種時間在時間軸上的相對位置。
上面兩組例句分別是先事時(例9)和簡單時(例10)愿望句,兩組例句都表達反事實意義。可見,在愿望句中,只要情狀發(fā)生時間E 在時間軸上不位于參照時間R 后面,都有可能產(chǎn)生反事實意義。如果改變情狀發(fā)生時間E,使其位于參照時間之后,則句子表達非事實意義。例如:
(10')a. 他當時希望自己第二天看的是瑪麗亞塔,而不是安琪拉。
b.我希望明天我們在山的另一邊。
c. 在明天天黑之前,你就會希望自己以后一直留在這屋子里面。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對句子事實性的判斷以愿望主體的主觀態(tài)度為基準,帶有顯著的主觀性。如果判斷句子表達反事實意義,那么愿望句表明:愿望主體在愿望產(chǎn)生時認為,愿望與既成事實相悖,愿望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對非事實意義和虛擬意義的判斷也遵循相同的原則。因此,在例(10')a 中,從說話時間來看,他第二天看的是誰已經(jīng)有了定論;但是,如果從愿望產(chǎn)生時間來看,在“他”產(chǎn)生愿望時,“他”對第二天看的到底是誰并沒有明顯的判斷,句子仍然是非事實的。
同時,例(9)和例(10)中的a、b、c 句的初級時制分別是過去時、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梢?,愿望句的初級時制并不影響句子的反事實意義。
根據(jù)上面的初步討論,反事實愿望句要求句子的次級時制為先事時或簡單時,這種時制條件是由反事實的定義決定的。也就是說,先事時和簡單時的時制條件是產(chǎn)生反事實愿望句的必要條件。不過,時制條件并不是產(chǎn)生反事實愿望句的充分條件,這一情況我們將在2.5中詳細討論。
當愿望句是一個非事實愿望句時,在愿望主體看來,愿望可能與事實相符,也可能與事實相悖,愿望具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當愿望句的次級時制為后事時時,相對愿望產(chǎn)生的時候,所愿望事件發(fā)生在未來,因此仍然有實現(xiàn)的可能。因此,從定義上看,非事實愿望句應該要求句子的次級時制為后事時(E>R)。例如:
例(11)中,a、b、c 句分別是過去時、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下的后事時愿望句。同時,無論在哪種情況下,后事時愿望句都能夠產(chǎn)生非事實意義。這種情況也符合我們的第一直覺。但是,由于事實性意義的主觀性,先事時和簡單時的愿望句也可以表達非事實意義。例如:
在例 (12) 中,a、b、c 分別是先事時下,過去時、現(xiàn)在時、將來時的愿望句,并且三例愿望句都表達非事實意義。以例(12)a 為例,雖然從客觀上來看,當“她為他熬湯”的時候,是否“有女人為他熬湯”已經(jīng)是既定事實;但是,對于愿望主體“她”來說,在“她”的主觀世界里,是否“有女人為他熬湯”仍然是未知的,“從來沒有女人為他熬湯”還有可能成為事實。因此,由于事實性的主觀性,句子仍然表達了非事實意義。其他兩例句子的事實性也遵循相同的原則。
同樣,由于這種主觀性,簡單時制下的愿望句也可以是非事實的。例如:
在例 (13) 中,a、b、c 分別是先事時下,過去時、現(xiàn)在時、將來時的愿望句,并且三例愿望句都表達非事實意義。以例(13)a為例,當“我扮作這種樣子”的時候,我是否是第一個在客觀上已經(jīng)可以確定;但是,在“我”的主觀世界里,“我是否是第一個”仍然是未知的,愿望還有可能成為事實。因此,句子也表達非事實意義。
可見,與反事實愿望句不同,非事實愿望句可以涵蓋所有的時制形式;愿望句的非事實意義對時制沒有任何條件限制。
在虛擬愿望句中,愿望動詞的賓語小句雖然也指向未來,但是卻帶有“愿望難以實現(xiàn)或無法實現(xiàn)”的意義。從定義上可以看出,虛擬愿望句都是后事時愿望句。例如:
由于事實性判斷的主觀性,雖然未來的事件還沒有發(fā)生,但愿望主體卻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對未來事件進行主觀預判。當愿望主體認為愿望在未來實現(xiàn)的可能性非常小時,就可以用特定的愿望句表達虛擬意義??梢姡聦嵭耘袛嗟闹饔^性決定了虛擬愿望的存在。
虛擬愿望句的時間條件比較復雜,并不是所有的后事時都可以產(chǎn)生虛擬愿望句。我們可以根據(jù)愿望內容,將虛擬愿望句分為兩類,兩類虛擬愿望句對時間條件有不同的選擇限制。
2.4.1 時長類虛擬愿望句
第一類虛擬愿望句是時長類虛擬愿望句。這類愿望句的愿望內容是愿望者對某一事件所能持續(xù)時間的估算。在形式上,其賓語小句的結構一般為:NP+能/可以/會+V 到+時間點;或者是:NP+能/可以/會+V+時間段。例如上面的例(14)以及下面兩例:
人們可以根據(jù)日常經(jīng)驗,對某個事件可持續(xù)的時間進行估算。如果愿望主體對事件所持續(xù)時間的期望,遠遠偏離了該事件慣常的持續(xù)時間,那么愿望主體就能夠產(chǎn)生消極的判斷:自己的愿望很有可能無法實現(xiàn)。這樣,就能夠產(chǎn)生時長類的虛擬愿望句。比如,例(14)中,從灣仔走到銅鑼灣一般只需要20-30 分鐘,“一直走到明天”明顯偏離了這一事件的慣常持續(xù)時間;例(14)的愿望句帶有明顯的虛擬意義。其他兩例也是如此。
從上面的觀察和討論,我們可以總結時長類虛擬愿望句的時間條件:除了要求次級時制為后事時以外,句子還要求情狀發(fā)生時間E 顯著偏離事件慣常所需要的時間;否則,句子不太自然。例如:
(18)a.他真希望會議能開一整天。
b.?他真希望會議能開半小時。①句子不太能說也與副詞“真”有關?!罢妗笔沟镁渥觾A向于表達虛擬意義,這種傾向與賓語小句中合理的估算時間相矛盾。因此去掉“真”,句子就比較自然。有關“真”的作用,我們將另文討論。
例(18) a 是一個虛擬愿望句:“一整天”超過一般開會所需要的慣常時間。愿望者能預估一般會議需要的時間,“開一整天”不太可能實現(xiàn)。相反,“半小時”并沒有超過一般會議所需要的慣常時間,當我們將例(18) a 改為例 (18) b 以后,句子就不太自然。
不過,如果語境表明了愿望者無法確定事件所需要的慣常時間,句子對時間就沒有上述限制②如果句子的情狀發(fā)生時間遠遠偏離事件慣常的持續(xù)時間,那么愿望者可以憑以往經(jīng)驗和生活常識來確定愿望不太可能實現(xiàn)。這時,即使有語境表明愿望者不清楚事件慣常所需時間,愿望句仍然表達虛擬意義。例如:“雖然不知道這個會議要開多久,但我真希望能開三天三夜。”;同時,愿望句也不是虛擬愿望句,而是非事實愿望句。例如:
(18’)a. 雖然不知道這個會議要開多久,但我真希望這個會能開一整天。
b. 雖然不知道這個會議要開多久,但我真希望這個會能開半小時。
另外,例(14)、例(16)、例(17)的初級時制分別是過去時、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的虛擬愿望句??梢?,初級時制不影響時長類愿望句的虛擬性。
這可能是因為,事件的慣常持續(xù)時間不太受當下條件的影響。一般來說,某件事所用的慣常時間是相對恒定的,愿望產(chǎn)生的時間并不能影響某件事所用的慣常時間。因此,愿望產(chǎn)生時間和說話時間的相對關系不太能影響估算的結果,所以也不太能影響句子的虛擬性。
2.4.2 事件類虛擬愿望句
第二類愿望句是事件類虛擬愿望句。這類愿望句的愿望內容是愿望者對未來的規(guī)劃或預想,如上文的例(15)和下面的例(19):
例(15)的愿望內容“立刻就去你那兒”是愿望者能夠自行規(guī)劃的行為。此時,愿望句暗示愿望內容與愿望者的當前規(guī)劃相悖,愿望實現(xiàn)的可能性較低,帶有虛擬意義。例(19)是愿望者能夠預估的行為。此時,說話人可以根據(jù)當前情況,預估“你”是否會馬上娶自己過門。此時,愿望句暗示愿望內容與愿望者當前的預估結果相悖,愿望實現(xiàn)的可能性較低,帶有虛擬意義。
這類愿望句也有一定的時間要求:它要求相對于參照時間R(即愿望產(chǎn)生時間)來說,情狀發(fā)生時間E 處于近未來,否則,愿望內容會超出愿望者可規(guī)劃或可預估的范圍,虛擬程度大大降低,成為非事實愿望句。例如:
(15')a. 我當時真想立刻就去你那兒?!也惶赡芰⒖叹腿ツ隳莾骸?/p>
b. 我當時真想明年就去你那兒。→我明年可能能去你那兒,也可能不能。
(19')a. 我真希望你馬上娶我過門?!悴惶赡荞R上娶我過門。
b. 我真希望你明年娶我過門?!忝髂昕赡苣苋⑽疫^門,也可能不能。
不過,一些賓語小句帶有特定副詞的虛擬愿望句,并不要求情狀發(fā)生時間E 處于近未來。例如:
(20)a. 我當時真想明年再/才去你那兒。(自擬)→我不太可能明年再去你那兒。
b. 我真希望你明年再/才娶我過門。(自擬)→你不太可能明年再娶我過門。
(21)a. 我真想多/再在這里呆幾年。(自擬)→我不太可能在這里多呆幾年。
b. 我真想只在這里呆幾天。(自擬)→我不太可能在這里只呆幾天。
例 (20) 是由例 (15’)b 和例 (19)’b 改編的一組例句。當我們?yōu)樵涮砑痈痹~“再/才”后,雖然情狀發(fā)生時間E 處于遠未來,但句子仍表達虛擬意義:愿望句表明,愿望者已經(jīng)規(guī)劃或預見到“去你那兒”或“娶我過門”在近未來發(fā)生,而讓它們發(fā)生在遠未來是不太可能的。
而在例(21)中,情狀發(fā)生時間E 并不明確,但這一組的例句也都表達虛擬意義:a 句的副詞“多/再”表明,愿望者已經(jīng)規(guī)劃好在這里呆的時間,比預計時間再“多”呆是不太可能的;而b 句的副詞“只”表明,愿望者已經(jīng)規(guī)劃好在這里呆的時間比幾天長,“只”呆幾天是不太可能的。
可見,當賓語小句用副詞“再、多、才、只”等來修飾謂語時,賓語小句暗含了另一個參照時間:愿望者原本規(guī)劃或預想某事發(fā)生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情狀時間E 是近未來或遠未來,句子都暗含了一個既定的計劃。此時,愿望與既定計劃相悖,愿望很有可能無法實現(xiàn),愿望句表達虛擬意義。
和其他愿望句不同,事件類虛擬愿望句對初級時制也有要求:此類虛擬愿望句不允許句子是將來時,否則,句子將很難帶有虛擬意義。也就是說,愿望產(chǎn)生時間不能在說話時間之后。例如:
(22)a. 我當時真想立刻就去你那兒?!也惶赡芰⒖倘ツ隳莾?。
b. 到時候,我會想立刻就去你那兒?!綍r候,我可能可以立刻就去你那兒,也可能不行。
c. *到時候,我會真想立刻就去你那兒。
(23)a. 我真希望你馬上娶我過門?!悴惶赡荞R上娶我過門。
b. 到時候,我會希望你馬上娶我過門?!綍r候,你可能可以馬上娶我過門,也可能不行。
c.*到時候,我會真希望你馬上娶我過門。
當上面各例a 句變?yōu)閎 句時,相對于說話時間來說,愿望產(chǎn)生于未來。此時,a 句的虛擬意義被消解,各例的b 句變成了非事實愿望句。
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在預想某個未來事件時,只能參考當前的規(guī)劃或現(xiàn)實條件,而這兩者都可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愿望產(chǎn)生于未來,那么從當前到未來的時間段內,預想所依據(jù)的條件可能會產(chǎn)生新的變化。這些變化愿望者不得而知,那么愿望者也就無法預測更遙遠的未來。這樣,所愿望的事件已經(jīng)不可預想,愿望句難以產(chǎn)生虛擬意義。另外,這種情況下,句子也不允許“真”等副詞修飾愿望動詞(如上面各例中的c 句)。
2.4.3 小結
相比其他兩種愿望句,虛擬愿望句的時間條件較為復雜。根據(jù)愿望內容的不同,虛擬愿望句對時間的要求也不同。我們將上述觀察列表如下:
表1 :虛擬愿望句的時間條件
事實上,上述時間條件都是為了保證所愿望事件能夠預見:不同性質的后事時愿望句需要不同的時間條件來滿足可預見性。
根據(jù)上面的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事實性的愿望句對時間有不同的限制條件;同時,僅僅憑借時間條件,也并不能確定愿望句的事實性:先事時和簡單時愿望句可能表達反事實意義,也有可能表達非事實意義;而后事時愿望句既可能表達虛擬意義,也有可能表達非事實意義。其中,虛擬愿望句和非事實愿望句可以通過副詞“真”和具體的時間條件區(qū)別;而反事實愿望句和非事實愿望句就需要依靠愿望的具體內容判斷。下面,我們將從主語所指和愿望性質兩個方面來討論愿望內容對先事時/簡單時愿望句事實性的影響。
(一)賓語小句的主語所指和愿望者一致
如果賓語小句的主語所指和愿望者一致②很多時候,如果賓語小句中主語所指和愿望者相同,主語可以省略。,那么愿望者愿望的是有關自己的情況。此時,愿望句的事實性根據(jù)愿望性質分為兩種情況:
I. 如果愿望性質是動作行為或身份屬性,那么愿望句一般帶有反事實意義。例如:
(24) 有天你會希望自己沒有說過這句話?!约赫f過這句話。
(25)楊威利從不曾積極地想成為一名軍人,他到現(xiàn)在仍一直希望自己是一名歷史學者?!约翰皇且幻麣v史學者。
在例(24)和例(25)中,賓語小句的主語所指都和愿望者一致,愿望內容分別是愿望者自己曾經(jīng)實施過的行為(說過這句話)和愿望者自己的身份屬性(是一名歷史學者)。一般來說,一個人對于自己做過的事或自己是什么樣的身份都非常確定。此時,用愿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確定的事件,就會產(chǎn)生反事實意義。
II. 如果愿望性質是行為結果或主觀評價,那么愿望句是非事實愿望句。此時,如果想要表達反事實意義,需要在句中添加“真”等副詞,或是通過語境來暗示反事實意義。例如:
(26)a.我希望我沒看錯。(自擬)→我可能看錯了,也可能沒看錯。
b.雖然明知不可能,但我希望我沒看錯?!铱村e了。
c.我真希望我沒看錯?!铱村e了。
(27)a.我希望我是聰明的。(自擬)→我可能聰明,也可能不聰明。
b.雖然我知道自己很笨,但我希望我是聰明的?!也宦斆鳌?/p>
c. 我真希望我是聰明的?!也宦斆?。
在例(26)和例(27)中,愿望的性質分別是行為結果(我沒看錯)和主觀評價(我是聰明的)。在這種情況下,愿望者雖然知道自己實施過的行為,但卻不能確定自己行為的結果或別人對自己的主觀評價。此時,如果沒有相關語境的提示,那么愿望句就表達非事實意義(如上面兩例的a句);但說話人也可以通過語境(b句)或添加“真”等副詞(c句)的手段來表達反事實意義。
(二)賓語小句的主語所指和愿望者不一致
如果賓語小句的主語所指和愿望者不一致,那么愿望者愿望的是有關他者的情況,愿望句一般為非事實愿望句。如果想要表達反事實意義,需要通過語境來明確反事實意義。例如:
(28)a.我希望他已經(jīng)來了。(自擬)→他可能來了,也可能沒有。
b.雖然我知道他還堵在路上,但我(真)希望他已經(jīng)來了。→他還沒來。
c.我真希望他已經(jīng)來了?!抑浪麤]來。/他可能來了,也可能沒有。
在例(28)中,賓語小句的主語(他)和愿望者(我)不一致,“我”所希望的是有關別人的情況。在沒有相關語境的情況下,“我”并不能完全確定他人的情況,愿望句表達非事實意義(如a 句)。此時,說話人需要通過語境和副詞來表達反事實意義(b 句);如果只添加副詞“真”,那么句子傾向于表達反事實意義,但反事實意義不夠明確,有表達非事實意義的可能。
可見,當賓語小句的主語所指和愿望者不一致時,句子更傾向于表達非事實意義;如果要表達反事實意義,就需要更多手段來推動反事實意義產(chǎn)生。
同時,帶有比較意義的副詞“更、再”等,能夠為先事時/簡單時愿望句帶來反事實意義,而不受到主語所指或愿望性質的影響。例如:
(29)a.我老是在想我說過的話,希望當時把話說得更好/再好一點?!耶敃r沒有把話說得更好。
b.我老是在想他說過的話,希望他當時把話說得更好/再好一點。→他當時沒有把話說得更好。
在(29)a 中,賓語小句的主語所指和愿望者相同;而在(29)b中,賓語小句的主語所指和愿望者不同;同時,兩例的愿望性質都屬于主觀評價(把話說得更好)。但是,a 句和b 句都表達反事實意義:副詞“更/再”暗含了愿望與既成事實的比較,因此,愿望句表明愿望與既成事實不同。
總體來看,愿望內容對先事時/簡單時愿望句事實性的影響如下表:
Van Linden 和 Verstraete(2008) 通過跨語言研究,提出反事實語義往往由表示可能的情態(tài)詞與過去時間一同推導得出。根據(jù)Grice(1975)的合作原則中量的準則,說話人一般會在會話中使用強信息來達到交談目的;而當說話者采用弱信息時,則往往暗示了強信息不成立。例如:“一些”的強度小于“所有”,因此可以推斷出,當一個人說“一些人是大學生”時,暗示了“所有人是大學生”不成立。盡管從邏輯上來說,當“一些人是大學生”時,并不代表“所有人是大學生”不成立。
Van Linden 和Verstraete 將這一推論應用在情態(tài)推理上:過去發(fā)生的事件是可以確認的事實,因此,與過去時間聯(lián)系的陳述是一種強信息;如果這種陳述加上帶有[+可能性]意義的情態(tài)詞,那么強信息就成為了弱信息;此時,如果說話人故意使用弱信息,就暗示了強信息不成立。他們將上面的過程表示為下列推導①推導式來自Van Linden&Verstraete(2008),示例為筆者自擬。:
(30)a.potential (past p)< past p
示例:我昨天可以來的<我昨天來了
b.potential (past p) → ?(past p)
示例:我昨天可以來的→我昨天沒來
c.potential(past?p)< past?p
示例:我昨天可以不來的<我昨天沒來
d.potential (past? p)→ past p
示例:我昨天可以不來的→我昨天來了
文章進一步說明,反事實意義常常與過去時間相聯(lián)是因為:一般來說人們能夠確認與過去時間相聯(lián)的事件是否為真,因此能夠得到對應的強信息,此時,[+可能性]情態(tài)表達的強度弱于斷言,聽話人從而能夠根據(jù)Grice 的合作原則判斷強信息不成立,得出反事實語義的推論。
我們認為,這一理論也能夠解釋愿望句中反事實意義的產(chǎn)生,并且能夠解釋不同愿望句的時間條件。
反事實愿望句要求句子的次級時制為先事時或簡單時,此時,相對于愿望產(chǎn)生時間來說,所愿望事件應當發(fā)生在過去或現(xiàn)在。這時,在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一個與愿望對應的既定事實,也就是說,存在一個對應的強信息。如果語境或愿望內容本身提示,愿望者知道這一事實,卻仍然做出了[+可能性]的祈愿,用愿望句表達在他心中已經(jīng)有定論的事件,那就說明,愿望者(或說話人)故意用弱信息替代了強信息。這樣,根據(jù)Grice 的合作原則,聽話人能夠推論出強信息不成立,賓語小句真值為假,從而識解出反事實意義。相反,如果愿望句的次級時制為后事時,相對于愿望產(chǎn)生時間來說,所愿望事件應當發(fā)生在未來,那么現(xiàn)實世界中就不存在一個與愿望對應的既定事實,也就是說,不存在一個對應的強信息。這樣,祈愿行為和愿望句的表達方式就不再是一個弱信息,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反事實愿望句。
非事實愿望句對時間條件幾乎沒有限制,即使是能產(chǎn)生反事實意義的先事時/簡單時愿望句也能夠產(chǎn)生非事實愿望句。這是因為,我們所說的“事實性”帶有主觀性,是從愿望者的角度來判定的。所以,無論在什么時制條件下,對愿望者來說,都有可能不存在一個強信息:在后事時愿望句中,不存在一個既定事實,因此不存在對應的強信息;在先事時/簡單時愿望句中,因為人能夠獲取的信息總是有限的,并不能知道所有的事實,所以站在愿望者的角度上看,仍有可能不存在一個強信息。此時,愿望句并沒有傳遞弱信息,表達非事實意義。正是因為這種主觀性,非事實愿望句和反事實愿望句的界線常常并不明確,需要依靠語境或愿望內容來判斷愿望者是否知道已經(jīng)發(fā)生的對應事件,判斷在愿望者的主觀世界中,是否存在對應的強信息。
虛擬愿望句嚴格來說不能算是嚴格的反事實表達,但是,虛擬愿望句暗示,在愿望者心目中,所愿望事件很有可能不發(fā)生(與未來“事實”相反),因此也帶有反事實的內涵。同樣,上述機制也能解釋虛擬意義的產(chǎn)生。
虛擬愿望句對時間有更加特殊的要求,不同的愿望內容對時間條件有不同的限制。但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時間條件,是為了使愿望內容保持可預見性。此時,雖然在客觀世界中,事件還沒有發(fā)生,但當前的條件已經(jīng)足以讓主體判斷愿望在未來實現(xiàn)的可能性。此時,未來事件對于主體來說是能夠基本確定的。此時,[+可能性]的愿望詞后接賓語小句的信息強度要低于陳述一個預見到的未來。此時,聽話人也可以推論出愿望在未來很難實現(xiàn),從而識解出句子的虛擬意義。相反,如果句子的時間條件使得愿望內容難以被預見,那么,在愿望者心中也不存在對應的強信息,愿望句就是一個非事實愿望句。②另外,虛擬愿望句的賓語小句一般都帶有“真”等副詞。具體情況我們將另文討論。
通過對于語料的觀察和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事實性的愿望句對時間有不同的選擇限制。 我們的觀察結果可以列表如下:
表3 :三類愿望句的時間條件
換一個角度來看,只有先事時和簡單時的愿望句有可能產(chǎn)生反事實愿望句;所有時制的愿望句都有可能產(chǎn)生非事實愿望句;只有后事時愿望句能夠產(chǎn)生虛擬愿望句,并且,不同類型的虛擬愿望句對時間條件的限制也有所不同:如果是時長類虛擬愿望句,要求情狀發(fā)生時間E 明顯偏離事件的慣常消耗時間;如果是事件類虛擬愿望句,要求初級時制不是未來時,并且情狀發(fā)生時間E 處于近未來。
通過考察,我們也發(fā)現(xiàn),時間條件并不是影響愿望句事實性的唯一因素。愿望內容、副詞等其他因素也會對愿望句的事實性造成影響。但是,時間條件直接與事實性的本質相聯(lián),是限制愿望句事實性最基本的條件。
愿望句事實性的時間條件,從另一個方面支持了 Van Linden & Verstraete (2008) 的理論,即反事實意義是由具有[+可能性]的情態(tài)加上過去時間共同產(chǎn)生的。對于過去時間內發(fā)生事件的斷言是一個強信息,而加上帶有[+可能性]的情態(tài)時,則成為了弱信息;根據(jù)Grice 量的準則,當說話人采用弱信息而非強信息時,暗示了強信息不成立。
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反事實愿望句與時間的關系比單純的“過去+可能性”的模式更加復雜。在先事時和簡單時愿望句中,也存在非事實愿望句;而在后事時愿望句中,也存在帶有虛擬意義的愿望句。事實上,包括愿望句在內的反事實表達雖然在形式上常常與過去時間相聯(lián),但在本質上是與一個能夠確認的事件相聯(lián)。當[+可能性]的情態(tài)與一個確定事件相聯(lián)時,就成為弱信息,聽話人就能夠通過量的準則進行語用推理,從而識解反事實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