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中心血站(476000)劉欣欣
血小板輸注是目前臨床治療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礙的常用手段,隨著近些年血小板制品需求量不斷上升,臨床醫(yī)生和患者對血小板制品療效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手工分離血小板與單采血小板是目前臨床制備血小板的兩種常用方法[1][2]。此次研究進一步對比了兩種制備方法質量和輸注效果的差異性,以期為臨床選擇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接受血小板輸注治療的136例患者臨床資料,其中接受手工分離血小板輸注治療的患者為手工組,共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42.68±3.74)歲。接受單采血小板輸注患者為單采組,共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42.73±3.8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組間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比較兩組血小板質量指標:首先稱重所有血液制品,將其混勻后轉移至轉移管中,按照1:4的比例將取出的樣品液與生理鹽水混合均勻,使用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所有血液制品血小板計數(shù)、血小板含量、紅細胞含量和白細胞含量。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數(shù)(CCI)、血小板回收率(PPR)、凝血酶原活性變動率、纖維蛋白原上升率。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處理數(shù)據(jù),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2.1 兩組血小板質量指標比較 兩組血小板含量無組間差異(P>0.05),但單采組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1042.73±114.59)×109/L高于手工組(763.24±86.91)×109/L,而紅細胞含量(1.75±0.11)×109/L和白細胞含量(0.11±0.04)×109/L均低于手工組(8.96±0.84)×109/L、(0.55±0.16)×109/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指標比較 兩組CCI水平無組間差異,但單采組PPR和纖維蛋白原上升率水平高于手工組,而凝血酶原活性變動率水平低于手工組(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治療效果指標比較(±s)
附表 兩組治療效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CCI(×109/L) PPR(%) 凝血酶原活性變動率(%) 纖維蛋白原上升率(%)手工組 80 13.67±1.26 47.78±4.62 9.13±0.78 18.43±1.68單采組 56 14.13±1.35 53.41±4.39 3.27±0.32 20.59±2.04 t 1.722 7.138 53.131 6.751 P 0.087 0.000 0.000 0.000
成分血輸注可充分發(fā)揮血液富集作用,是目前臨床備受血液工作者關注的一種輸血方式。從全血中手工分離和直接單采血小板是目前臨床獲取血小板制品的兩種主要方法,為進一步提高用血安全性,此次研究對比了兩種方法對血小板質量和輸注療效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血小板含量無組間差異,但單采組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高于手工組,而紅細胞含量和白細胞含量低于手工組。而對比兩組輸注效果,兩組CCI水平無組間差異,但單采組PPR和纖維蛋白原上升率水平高于手工組,而凝血酶原活性變動率水平低于手工組,這表明單采血小板具有純度高、白細胞及紅細胞污染率低等優(yōu)點,能有效提高臨床輸注效果,這是因為手工分離步驟較多,血小板制品最終質量受到制備環(huán)節(jié)中的多個因素影響[3],而單采血小板則是一種標準化操作流程,其可大大提高分離精度,降低白細胞、紅細胞污染風險,故能有效提高血小板制品質量和輸注效果,但單采血小板仍具有采集時間長、供血者數(shù)量不足等問題[4],單純依靠單采血小板尚無法滿足臨床需求,因此通過手工分離血小板補充也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