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 要]被宋慶齡贊譽為“萬世師表”的陶行知讓語文教育走到了關注學生生活意識的格局。教師應致力于開拓語文教學空間,著眼于用教材中學生關注的內容來打造富有生命力的新鮮課堂。文章重點分析了《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教學例子,并指出教師應深度挖掘文本的“生活味”,以精準戳中學生閱讀的“敏感點”。
[關鍵詞]生活;閱讀教學;《阿長與〈山海經(jīng)〉》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0)28-0020-02
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生活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日月星辰,花鳥魚蟲,人的喜怒哀樂、生死離別等。生活絢麗多姿,它蘊藏著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和支撐點。沒有生活便沒有文學。文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語文教師應探索出文本與生活的契合點,設置與之相關的語言實踐活動,以打破常規(guī),激活課堂,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并培養(yǎng)廣泛的閱讀興趣。
一、借生活情境體味文本的語言風格
文藝學觀點表明:作者的語言風格是其生活經(jīng)驗的直觀反映。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是對童年“閑談天”的追憶,因而體現(xiàn)出“閑話風”的語言魅力。品味與涵泳鮮明的語言需還原其歷史發(fā)生現(xiàn)場,以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品味其“光彩”。具體實例如下。
師: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阿長“切切察察”的?我們把這個情境演示一下:先豎起第二個手指頭,然后上下?lián)u動,或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再小聲說些什么。請結合剛才的演示來分析文中的語言表述。
生1:“低聲絮說”用得很準確。說閑話,不可能高聲嚷嚷,所以聲音“低”。這個“絮”寫出了阿長說起閑話來沒完沒了的特點。
生2:“豎起第二個手指”中的“第二個手指”用得很準確。如果用大拇指就是贊賞人,用小拇指就是瞧不起人,只有通過食指的指指點點才能準確地表現(xiàn)出“切切察察”的特點。
生3:說閑話時,手指“點著對手或者自己的鼻尖”,十分生動地表現(xiàn)出“切切察察”的毛病。
《阿長與〈山海經(jīng)〉》筆調輕松幽默,敘述活潑靈動,尤其是刻畫長媽媽“切切察察”的片段。欲品出魯迅語言的“精準生動”,須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與聯(lián)想還原出阿長平日里的“切切察察”?!暗吐曅跽f”“第二個手指”“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是魯迅的巧妙安排。學生在語言文字的叢林里來回穿梭,感受魯迅“不虛美、不隱惡”的寫作態(tài)度和表述的高度精準。只有借助情境,教師才能將抽象空洞的教學問題變得親切易懂,進而解放學生的雙手、頭腦、嘴巴、眼睛、時間、空間,使學生逃離死讀書的困境。此外,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解讀文本的敘事表征結構時須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軌跡,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審美距離。
二、借生活資料感受文本的人物形象
呂叔湘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有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苯處熆山枭钯Y料將人物形象的品析變得更豐富和立體。具體實例如下。
師:我們來探究一個問題。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對此,“我”分別持怎樣的態(tài)度?
生1:她睡覺時在床中間擺成“大”字,“我”覺得無法可想。
生2:長媽媽讓“我”在元旦說“恭喜”,吃福橘,“我”認為是磨難,覺得不耐煩。
生3:她告訴“我”許多古怪的儀式,讓“我”覺得非常麻煩。
生4:長毛的故事讓“我”對長媽媽產生了“空前的敬意”。
生5:長媽媽買來《山海經(jīng)》,“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
師:結合你們的探究成果思考,你們敬佩“阿長”嗎?大家來默讀教材中的“長媽媽其人……”
生6:我并不討厭她,甚至有點同情她。
為了更加深入地探索作者對長媽媽的情感,教師穿插了相應的生活資料,這樣既增加了課堂的知識量,又使課堂節(jié)奏起伏有致。在描寫阿長買來《山海經(jīng)》之前,文本所敘寫的種種長媽媽的行為是在為表現(xiàn)最后“我”突變的內心感受做鋪墊。魯迅以中年人的姿態(tài)回首往事,在情意綿綿的敘述中滲透真摯濃郁的“人情美”?!霸诩姅_中尋出一點閑靜來”是魯迅創(chuàng)作《朝花夕拾》的初衷。他說:“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周作人有這樣的評價:“魯迅的這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書,翻開來看時覺得驚喜,因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悵然,可惜這太少了。”
三、借生活經(jīng)驗把握文本的情感流變
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中潛藏的情感發(fā)生共鳴,從而使學生能夠向文本的深處漫溯。具體實例如下。
師:阿長買來《山海經(jīng)》時,為什么“我”沒有體會出其中的愛意呢?
生1:因為“我”那個時候還小,并不能理解得這么深刻。
師:你分析得很到位!大家齊讀文章最后兩段,魯迅以成年人的口吻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呢?
生2:懷念、感激、尊敬。
師: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看阿長的這些問題,你們會有怎樣的感受?
生3:阿長不是故意把“我”擠到床的一角的,這只是她無法改變的生活習慣罷了。
生4:過年的種種規(guī)矩,不是迷信,而是習俗,寄寓著阿長對生活“順順溜溜”的期待。小孩子的心思不在此,所以才覺得是磨難。
生5:“吃福橘”是南方的一種習俗,主要是為了企盼來年幸福順利。阿長讓“我”吃福橘其實是希望“我”來年能夠“順溜”。
作者敘述視角的不同造成了文本情感的朦朧模糊,因此在教學中,通過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解開文本的情感密碼再明智不過了。兒時的魯迅由于視野的局限和認識的片面,對長媽媽“切切察察”的毛病、粗俗的睡態(tài)、“迷信”的行為的認知是表面的、膚淺的。成年的魯迅卻通過描寫這些,刻畫出可親可敬的封建婦女形象“阿長”,表現(xiàn)出他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通過聚焦生活經(jīng)驗,暢想生活心得,學生能夠厘清文本中“我”的情感變化。有豐富生活經(jīng)驗的學生能夠從文本的表面走向文本的深處。語文教師應引領學生觸摸、感受文字的溫度,并因理解而感動。在生活實際中學習語文,在語文教學中感悟生活,這就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質。
四、借生活認知反差感知文本的藝術表現(xiàn)力
心理學觀點表明,學生除了對新奇的、初次接觸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外,還對與他們的生活認知有反差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在《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魯迅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皳P”指褒揚、抬高,而“抑”指按下、貶低。對欲揚先抑手法這一語文知識的突破可借助學生的認知反差。具體實例如下。
師: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生1:縱觀全文發(fā)現(xiàn)描寫長媽媽不好的一面似乎更多呢!魯迅想表達的究竟是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還是對長媽媽的調侃、鄙夷之情?
師:這位同學的想法很有個性,那么大家的想法呢?
生2:雖然描寫了長媽媽的許多缺點,但魯迅想要表達的的確是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師:就像我們對父母那樣?;蛟S父母自身有諸多缺點,但依然不影響我們對他們的愛。那些細枝末節(jié)都會被時間慢慢地詮釋成一縷真情、一分感動。
生3:我媽媽雖然給我報了許多補習班,讓我很有壓力,但只要看到她操勞的背影我就會鼻頭一酸。我能夠理解媽媽的身不由己和不容易。我想魯迅跟我想的是一樣的。
生4:魯迅這么寫,能夠更好地傳遞出其內心對長媽媽最真摯的情感以及最深切的懷念。
師:由此,你們想到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生(齊):欲揚先抑。
在梳理出有關阿長的諸多事件及其性格特征后,學生難免會陷入解讀文本情感的難題中。這時,教師不妨利用學生的認知反差、矛盾來激活他們的思維,以引導他們向文本內核進發(fā)。那個睡覺擺“大”字,毫不在乎身旁小魯迅感受的長媽媽竟十分重視孩子的愿望,自掏腰包購來了“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魯迅這樣評價長媽媽:“別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到的事 ,她卻能夠做成功?!遍L媽媽給魯迅買的這四本書,是魯迅最初得到的最為心愛的書。阿長在無意間呵護了一個兒童的求知欲,建構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巧用生活認知反差剝絲抽繭,不僅讓學生對理論知識有了認識,還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實現(xiàn)了人格的自我完善。
聯(lián)系生活審視文本,再將文本引向生活,這是教學該篇文章的策略。文本中包含的語文知識非常豐富,如結構、主題和文體等,教師可以有效聯(lián)系生活對這些知識進行講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引入生活這股“源頭活水”,以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情操,加深學生的理解,豐富學生的認知。大教育家陶行知本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教育理念為我們開啟了生活教育的大門,語文教育的“生活味”便從此蔓延開來。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