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繼坤
【摘 要】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師所采用的方式比較單調,造成了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積極主動探究的興趣,同時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從整體角度上來看不利于教育事業(yè)的改革,難以實現(xiàn)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此,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多種多樣教學模式的探索,并且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提出更加有效的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出良好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同時有效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方式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學;有效方式
語文是學生們在學習生涯中需要學習的一門重要學科,通過語文課程的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同時可以為學生更好的學習其他課程知識奠定基礎,但是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所采用的方式不夠科學化,難以做到與時俱進轉變教學模式,進而造成了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yè)停滯不前。針對這種教學狀況,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有效落實更加科學化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而有效為學生日后的綜合發(fā)展以及學習成長打好基礎。
一、豐富教育資源
課本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載體,但是在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背景下,越來越豐富的教育資源出現(xiàn)在了人們的視野中,將課本教材知識內容與課外資源相結合,能夠有效優(yōu)化教學的過程,促使學生們更加全面的理解、掌握知識,從而強化學生綜合素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立足于課本教材基礎教學內容之上,適當對教學的資源進行延伸與拓展,促使學生們能夠在課堂學習活動當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加強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同時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進行《美麗的小興安嶺》教學的過程中,課本教材中基本上都是以文字知識為主,許多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往往難以形成良好的畫面感,對于小興安嶺的景色也難以形成深刻的認知。所以,筆者在課堂中應用了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們出示了關于小興安嶺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借助這些資料有效豐富了課堂教學的資源,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們在觀看資料的過程中形成了良好的認知,構建出了更加直觀的課堂教學情境。其次,筆者根據(jù)課本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了講解,引導學生們將這些課外圖片資料與課本教材知識相結合展開深入學習,有效強強化了學生的理解程度,同時加強了學生的記憶與印象。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渠道適當進行拓展,不斷豐富教育的資源,同時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成效。
二、轉變教學氛圍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所采用的方式比較刻板,在整體課堂教學活動當中的氛圍比較低下,學生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缺乏較強的積極性,甚至造成了一些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活動當中出現(xiàn)了走神、犯困等現(xiàn)象,整體教學效果比較低下。對此,小學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轉變教學氛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模式,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同時構建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效果。
例如,在進行《陶罐和鐵罐》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隨機選出了班級當中的兩名學生,要求這兩名學生結合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內容,展開了角色扮演的活動,要求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動作、神態(tài)、語氣等,形象的將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的對話展示出來,構建出了活躍的教學氛圍。其他同學在觀看的過程中也能夠集中注意力,甚至一些學生提出可以增加勺子、菜刀等角色,筆者也對學生們進行了適當?shù)囊龑?,促使學生們能夠自由發(fā)揮自我。如此一來,在這種輕松的幻境之中,學生們能夠很好的掌握本節(jié)課程當中的知識,同時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使學生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整體學習活動,進而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三、體現(xiàn)學生主體
新的教育改革中強調了廣大知識傳授者需要在實踐教學活動當中全面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們在學習基礎知識內容的過程中進行自主思考,這樣才可以促使學生加深記憶,同時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思維能力等。鑒于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思考與學習的平臺,促使學生們在課堂中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們在課堂學習活動當中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幫助學生們在學習活動當中有效提高自身素養(yǎng),進而全面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例如,在進行《趙州橋》教學的過程中,結合課本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筆者首先在引導學生們展開學習活動之前提出了:第一自然段介紹了有關趙周橋的什么?趙州橋在設計上有哪些特點?這樣的橋有什么優(yōu)點?說一說第二自然段介紹了有關趙州橋的什么?理解“這種設計”指怎樣的設計?等問題。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們逐步結合問題進行了思考,一步步解決這些相關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為學生們提供了獨立思考的時間,有效體現(xiàn)出了學生們在課堂學習活動當中的主體性,同時有效促使學生們更加深入的掌握了其中的重難點知識,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語文是小學階段教育體系當中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探索、思考更加有效的方式,從多方面進行思考制定多元化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同時實現(xiàn)高效的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紅.新課程標準下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體會[J].科教導刊(下旬),2017(01):117-118.
[2]陳宇,陳文祥.論小學語文教育的價值追求及科學化構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11):103-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