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潮
(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中醫(yī)院,山西 臨汾043400)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是因多種致病因素導致骨組織營養(yǎng)、血量下降,骨內血管網受壓或靜脈阻塞,局部血供障礙,從而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發(fā)病早期僅單一或主要血管受損,若未及時治療,隨著病情進展可導致骨組織壞死,嚴重影響患者的心身健康及生活質量[1]。研究表明,在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早期實施有效治療,對改善預后、促進身體恢復具有積極意義[2]。中頻脈沖電是西醫(yī)治療早期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常用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療效不佳[3]。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屬中醫(yī)“骨痹”“骨蝕”“骨痿”等范疇,病機主要為肝腎虧虛、脈絡痹阻、氣血瘀滯,治療以補腎益肝活血為主[4]。本研究探討補腎益肝活血方聯(lián)合中頻脈沖電治療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2月至2019年5月曲沃縣中醫(yī)院收治的100例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根據(jù)就診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0~79歲,平均(65.25±4.76)歲;病程4~31個月,平均(16.75±3.14)個月;Ficat分期:Ⅰ期24例,Ⅱ期18例,Ⅲ期8例。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1~80歲,平均(65.13±4.58)歲;病程3~29個月,平均(15.88±3.26)個月;Ficat分期:Ⅰ期26例,Ⅱ期17例,Ⅲ期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符合《股骨頭壞死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建議》中的診斷標準[5]。患者均伴有早期跛行、髖部活動受限、疼痛;X線片顯示骨壞死,確診為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②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股骨頭壞死的診斷標準[6]。主癥:髖部疼痛,痛如針刺,痛處固定;或有靜息痛;關節(jié)活動受限,或關節(jié)沉重。次癥:面色暗滯,胸脅脹滿疼痛,或胸脘滿悶,形體肥胖,舌胖大,或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骨關節(jié)疾病者;有相關藥物過敏史者;伴有嚴重的器官功能障礙、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治療依從性差及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2.1 對照組 給予中頻脈沖電治療。選擇T99-C型中頻脈沖電治療儀(北京天長福醫(yī)療設備制造有限公司),設置電流100 m A,中頻載波頻率2~6 k Hz,選擇16號治療處方,在患者膝關節(jié)前方放置2個墊片,溫度及頻率以患者耐受為宜,每次20 min,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補腎益肝活血方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 g,丹參15 g,熟地黃15 g,杜仲10 g,山藥15 g,川牛膝6 g,枸杞子15 g,白芍10 g,骨碎補10 g,全當歸15 g,地龍10 g。肢體發(fā)冷者,加桑寄生15 g,雞血藤10 g,獨活10 g;腫脹、瘀斑者,加桃仁9 g,紅花9 g。水煎至300 m L,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xù)治療3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采用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系統(tǒng)對兩組治療前后髖關節(jié)疼痛、關節(jié)畸形活動度、行走及生活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②癥狀評分。對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跛行、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無癥狀,計0分;癥狀輕微,計1分;癥狀明顯,計2分;癥狀嚴重,計3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③臨床療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關節(jié)活動正常,X線片顯示骨質增生硬化消失,股骨頭未出現(xiàn)壞死區(qū),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90分;有效:臨床癥狀顯著緩解,關節(jié)活動輕微受限,X線片顯示骨質增生硬化明顯減少,70分<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90分;無效:臨床癥狀均無明顯改善或病情加重??傆行剩?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47/50),高于對照組的70.00%(35/5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跛行、功能障礙、疼痛評分及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跛行、功能障礙、疼痛評分及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跛行、功能障礙、疼痛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治療前后跛行、功能障礙、疼痛評分及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治療前后跛行、功能障礙、疼痛評分及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跛行評分 功能障礙評分 疼痛評分 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研究組 50 治療前 3.31±1.48 4.38±1.56 3.62±1.15 40.08±10.13治療后 0.82±0.33△▲ 1.79±0.47△▲ 0.57±0.18△▲ 62.67±14.87△▲對照組 50 治療前 3.28±1.52 4.42±1.63 3.60±1.16 40.12±9.98治療后 1.43±0.67△ 2.62±1.24△ 1.73±0.65△ 55.11±12.03△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致病因素復雜,其主要病理因素為骨內高壓、血管內凝血、骨質疏松、微血管損傷、靜脈瘀滯等。西醫(yī)以改善骨代謝及血液循環(huán)、抑制骨質壞死、提高成骨速度、恢復骨結構為主要治則[7]。脈沖電磁場由發(fā)生裝置和投射感應裝置共同組成,產生的脈沖電流在通過線圈時產生瞬態(tài)的電磁場[8]。中頻脈沖電磁場可通過交變脈沖動態(tài)磁場產生不同頻率的磁場,從而產生磁療作用及生物效應;還可通過獨特的磁場方向調節(jié)物理、生理因素對血液流動的影響,并抑制股骨頭內骨髓細胞脂肪化,促進微循環(huán),降低髖關節(jié)腔內壓力,從而促進機體恢復,緩解疼痛。因骨細胞、基質和軟骨的形成均需要較長時間,該法治療后患者難以徹底治愈,具有一定局限性[9]。
現(xiàn)代中醫(yī)理論認為,早期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內因為素體陽氣陰精不足,外因為風寒濕熱之邪入侵,主要病機為肝腎不足,風、寒、濕阻絡,導致筋脈瘀滯,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無力化生,精髓不足,又可導致骨血失養(yǎng),陰虛津虧。治療應以清熱祛風、活血化瘀、補肝益腎、養(yǎng)血止痛為主[10]。研究表明,乳香、沒藥、紅花、透骨草、伸筋草、杜仲、獨活、牛膝、當歸、黨參、川芎、熟地黃、枸杞子、肉蓯蓉、白術、鱉甲、龍骨、牡蠣、鹿角膠、狗脊等中藥具有改善氣滯血瘀或肝腎虧損型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作用[11]。本研究所用補肝益腎活血方中,熟地黃填精益髓、滋陰養(yǎng)血,黃芪益氣健脾,全當歸補血養(yǎng)血,骨碎補補腎壯陽,丹參活血化瘀,山藥補腎澀精、生津益肺,枸杞子滋腎養(yǎng)肝,白芍緩中止痛、養(yǎng)肝柔肝,杜仲補肝益腎、強筋骨,地龍息風通絡。諸藥合用,共奏補肝益腎、活血化瘀、養(yǎng)血益氣之功。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跛行、功能障礙、疼痛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升高(P<0.05),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頻脈沖電治療聯(lián)合補腎益肝活血方治療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效果顯著,為后續(xù)疾病的治療及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和實踐參考。
綜上所述,補腎益肝活血方聯(lián)合中頻脈沖電可有效緩解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療效確切,對促進患者病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