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文芳
西方主流媒體正在面對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民眾信任正在不斷流失。這一信任危機源于多方面因素:新技術發(fā)展帶來整個新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演變;媒體精英們同民眾愈行愈遠;近年來媒體在西方大國某些重要政治事件中的糟糕表現(xiàn);媒體極化、政治偏見,以及社交媒體極端言論、假新聞的泛濫等等。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西方主流媒體今日所面臨的尷尬處境。新聞媒體是民主的基石,民眾的信任則是媒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如何重拾民眾信任已成為西方媒體一個重要議題。傳統(tǒng)主流媒體、政府部門、社交平臺、技術公司甚至民間力量都紛紛采取行動,試圖重建媒體信任。
一、提高新聞準確性
西方主流媒體一直致力于提高新聞準確性,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對新聞事實進行核查。為了減少甚至杜絕虛假新聞的傳播,傳統(tǒng)新聞編輯室及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采用多種方式開展新聞事實核查。目前,西方媒體事實核查主要呈現(xiàn)以下幾個特征:
1.媒體間協(xié)作對政治新聞和主張進行事實核查。全球性的非營利組織初稿(First Draft)在2017年推出的交叉核查(CrossCheck)項目,匯集了37個新聞編輯室圍繞法國大選共同進行事實核查,開創(chuàng)了媒體間協(xié)作進行事實核查的先河。2019年3月,歐洲的19個新聞機構聯(lián)合實施了一個名為“歐盟事實核查”的多語種平臺項目,旨在對5月議會選舉期間政治家的言論和錯誤信息進行核查,確保議會選舉相關新聞報道的準確性。
2.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與第三方事實核查機構合作。臉書于2016年開始與第三方事實核查機構合作,減少虛假信息的傳播。目前,臉書事實核查合作伙伴共有52個,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一旦這些合作伙伴將某個鏈接、圖片或視頻判定為虛假信息,用戶瀏覽到它的機率將大大變小,且每次分享都會收到提示和警告。繼臉書之后,優(yōu)兔于2020年3月開始在網站上對有問題的內容提供事實核查結果。用戶在搜索容易出現(xiàn)錯誤信息的主題時,搜索頁面會自動跳出信息面板顯示事實核查結果。
3.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事實核查。應該看到,傳統(tǒng)事實核查在篩查虛假信息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但效率較低。在網絡時代,當事實核查員對一則假消息完成驗證、揭穿、發(fā)布等環(huán)節(jié)時,它可能已經擴散開來。因此,在研究人員、技術平臺和事實核查組織的共同推動下,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應用于事實核查領域。谷歌和臉書很早便嘗試使用算法檢測欺騙性新聞。谷歌推出的“谷歌人工智能影響力挑戰(zhàn)”項目,于今年資助了全事實(Full Fact)、非洲檢查、開放數(shù)據(jù)研究所等組織,支持他們使用人工智能進行部分自動化事實核查工作。
二、提高新聞透明度
媒體逐漸意識到,新聞機構僅做好新聞已遠遠不夠,還要提高新聞透明度。紐約大學媒體評論家杰伊·羅森提出,過去民眾對新聞業(yè)的信任是基于媒體組織的權威性,而現(xiàn)在這一信任基礎正在向新聞透明度轉移。新聞透明度主要包括新聞生產流程的透明度和新聞組織資金來源的透明度等等。
1.逐步提高新聞生產流程的透明度。近年來,越來越多媒體開始向公眾開放。在一些新聞機構,民眾不僅可以參觀新聞工作室,甚至可以參與到新聞生產過程中來。在這方面英國《衛(wèi)報》可以稱得上先驅。過去十年中,《衛(wèi)報》一直秉承這樣一個原則:記者不是唯一的專家,要讓讀者參與到新聞報道中來。2009年,在《衛(wèi)報》號召下,兩萬多名志愿者參與了國會議員費用數(shù)據(jù)庫的搜索與解讀。加拿大《多倫多星報》則盡力向讀者呈現(xiàn)新聞報道的決策和生產過程。該報每周都會推出一篇特稿來闡述新聞如何被生產,包括介紹編輯的工作、剖析記者對新聞事件的看法等內容。這些舉措都有利于提高新聞透明度,獲得民眾更多信任。
2.提升財務透明度。這一途徑也可以有效為媒體贏得讀者的信任。在這一方面,荷蘭新聞網站“通訊記者”受益頗多。在歷年年度財務報告中,“通訊記者”會向讀者公布收入來源和各項支出。這一舉措一方面向讀者表明該媒體絕大多數(shù)收入來源于讀者,沒有廣告收入,利益相關者只有讀者,可以專注于為讀者提供最好的新聞。另一方面也清楚展示讀者所花資金的去向。例如公布該資金如何支持“通訊記者”對荷蘭石油巨頭殼牌公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調查,揭露這類石油公司對全球氣候惡化造成的不良影響。通過財務報表,讀者還了解了“通訊記者”的業(yè)務開支,如用于匿名消息的獲取、編輯的工資、開發(fā)平臺和提供可靠支持系統(tǒng)所需資金等。研究表明,許多讀者正是因為財務公開對該媒體產生信任,成為會員或續(xù)訂會員。
三、提高新聞包容性
2016年總統(tǒng)大選讓美國主流新聞界意識到,媒體精英化趨勢導致很多弱勢群體被忽視,甚至失去發(fā)聲渠道。這不僅對國家民主造成了威脅,也讓主流新聞界失去了部分民眾的信任。因此,越來越多媒體開始致力于促進媒體多元化發(fā)展,提高新聞包容性,為更多聲音和觀點提供表達平臺。
美國媒體和數(shù)字公司泰戈納(TEGNA Inc.)所屬資助機構泰戈納基金會,資助重點之一是提高新聞編輯室和報道多樣性。2019年泰戈納基金會第一輪媒體贈款分別資助了美國全國黑人記者協(xié)會的“黑人男性媒體項目”、亞裔美國人記者協(xié)會(AAJA)的調查新聞研討會以及全國拉丁裔記者協(xié)會在其年度會議期間為新聞專業(yè)學生提供的沉浸式新聞編輯室體驗等。泰戈納基金會這一輪資助恰逢其時。美國各大新聞編輯室正在致力多元化發(fā)展,并為此采取了諸多措施,如雇傭更多女性媒體從業(yè)者,以及更多不同種族、不同經濟階層、持不同政治思想的記者等。
四、加強與民眾交流
在2018年尼曼新聞實驗室推出的新聞預測中,紐約城市大學新聞研究生院新聞誠信倡議(News Integrity Initiative)的常務董事莫莉·德·阿吉亞爾(Molly de Aguiar)表示,當前已無法僅靠做好新聞贏得民眾信任,如果記者希望公眾傾聽他們的觀點,那么記者就必須傾聽公眾的意見,而不僅僅將他們視為消費者。由“開放社會基金會”獨立新聞計劃推出的題為《彌合鴻溝:重建媒體的公民信任》報告發(fā)現(xiàn),媒體正在推出越來越多舉措加強與民眾交流,包括使用數(shù)字技術同受眾進行互動,進入社區(qū)對民眾提供培訓并邀請他們參與新聞制作、新聞事實核查,進行焦點小組和在線調查,以及對網友評論及時反饋等等。
五、加強行業(yè)內部合作
美國著名記者莎莉·爾曼(Sally Lehrman)于2017年11月創(chuàng)立了“信任項目”(The Trust Project)。這一項目匯集了《華盛頓郵報》《經濟學家》《環(huán)球郵報》等世界重要新聞媒體,以及臉書、谷歌、推特和必應等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平臺,致力于新聞業(yè)透明度、準確性、包容性和公平性的提升,幫助公眾作出客觀、理智的新聞選擇。
2018年4月,重建媒體信任和打擊虛假信息全球理事會在意大利佩魯賈舉行的國際新聞節(jié)上宣布成立。這一理事會由道德新聞網絡、歐洲廣播聯(lián)盟、全球編輯網絡(GEN)、全球媒體發(fā)展論壇、在線新聞協(xié)會以及世界報紙和新聞出版商協(xié)會的世界編輯論壇共同創(chuàng)立。這些組織代表了全球數(shù)百家廣播公司和出版商,他們在這一問題上聯(lián)合起來,希望能夠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案來對抗虛假信息,提高民眾對媒體的信任。
小結
民眾對媒體信任的缺失是重大危機和損失。新聞機構要重新贏回公眾信任,就要確保新聞報道的透明、真實,傳達對多元化價值理念的尊重,秉承共同的使命感,拉近同民眾的距離。西方主流媒體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一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重建信任。這些措施的成效也在逐步顯現(xiàn),媒體公信力有所回升。但信任的喪失非一日之寒,信任的重建也非一日之功,這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本文系西安外國語大學校級科研項目“人工智能背景下陜西都市報轉型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XWB07。)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