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偉
對于民間歌謠,我們很是熟悉;但對于民間歌謠的閱讀教學,我們仿佛還很陌生。在熟悉與陌生之間,或許是我們?nèi)狈Α懊耖g歌謠”本質屬性的跟蹤追尋。實際上,我們總是在教學中漠視它的個性特征和獨特魅力,更有甚者都沒有教出一般意義上的“詩歌味”來。
作為民間文學體裁之一的“民間歌謠”有其自身的文學體式,亟需一場突圍性的“教學表演”。那么,民間歌謠到底屬于哪種文類?它有哪些文體特征?又該如何抉擇和呈現(xiàn)出它的教學內(nèi)容?下面以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回延安》為例,管窺蠡測,以見教于方家。
一、明確“民間歌謠”之文體
民間歌謠是人類歷史上產(chǎn)生的最早藝術語言之一。①我們有必要先梳理出“民間歌謠”的歷史源流。民間歌謠起源于遠古時期原始人的集體勞動;《詩經(jīng)》中《邶風·靜女》等情歌開創(chuàng)了民歌的歷史先河;作為政治晴雨表的《魏風·伐檀》等周代民歌發(fā)揮著里程碑式的作用;《孔雀東南飛》等漢樂府詩進一步將民歌題材拓展;《竹枝》《楊柳枝》等唐代民歌在民間達到鼎盛繁榮;明清時期的民歌卻跌落為文人墨客的賞玩之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民歌發(fā)展蓬勃健康但也面臨不少挑戰(zhàn)。
由此觀之,民間歌謠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面貌。它是一種民間口頭的韻文創(chuàng)作,隨口說唱或吟誦;它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文學形式,凝結生活和思想。從“心之憂矣,我歌且謠”(《詩經(jīng)》)來看,合樂而歌,徒歌為謠,古有不同。但現(xiàn)代漢語語境里的“民間歌謠”常被稱為“民歌”,不作區(qū)分。正如有學者將其定義為:“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勞動群體集體創(chuàng)作的,以反映社會事項為內(nèi)容的,口頭傳唱的語言文學。”②那么,它與同是口頭傳唱的民謠、民諺和俚語有什么區(qū)別呢?
如果說民歌有詞有曲,可唱可合,曲式結構穩(wěn)定;歌謠則是有詞無曲,可吟可誦,章法結構自由。如果說民歌是變化的,是暫時的,是偏重政治和官場的;民諺則是穩(wěn)定的,是長久的,是側重世風和人生的。如果說民歌是一種文學樣式,那么俚語則是蘊藏于其中的言語表達形式。綜上可見,民間歌謠是創(chuàng)作者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以政治關懷為目的、以反映社會為題材、以抒情敘事為表達、以淳樸自然為風格的民間口頭傳唱語言文學。
二、辨析“民間歌謠”之特性
“一把芝麻撒上天,我有山歌萬萬千,南京唱到北京轉,回來還唱兩三年。”③這首民歌形象詮釋了“民間歌謠”種類紛呈、內(nèi)容豐富、特點繁多、價值多元的文類特征。筆者翻閱文獻,總結出如下表格:
我們不妨以《回延安》為例來說明民間歌謠的個性特質。其一,《回延安》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政治抒情詩。讀罷掩卷,整首民歌洋溢著飛躍自然、激越充沛的情感,時而抒發(fā)“手抓黃土我不放”的深沉眷戀;時而傾吐“紅旗飄飄把手搖”的無限喜悅;時而宣泄“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的濃厚感激。
其二,《回延安》是一片“音韻和諧”的地方交響曲。埋頭沉思,這片樂曲書寫著張弛適度、波瀾跌宕的節(jié)奏,或用循環(huán)反復的唱法,細語綿綿地回憶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有如涓涓細流般扣人心弦;或同諧音的表達方法,渾重激越地展望延安的光輝未來,有如空谷回響般激動人心。
其三,《回延安》是一幅“審美獨特”的民間風俗畫。閉目回想,此幅畫卷彰顯出推陳出新、獨具匠心的藝術審美——“信天游”,諸如“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等句巧妙關聯(lián)比興的上下兩句,借樹梢、樹枝、樹根的密不可分寫“我”和延安的關系深厚;諸如“羊羔羔”等疊詞和“登時”等口語,將陜北特色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質樸自然,感人至深。
其四,《回延安》是一段“時代楷模”的內(nèi)心感激語。字斟句酌,該段內(nèi)心獨白凝聚著感恩圖報、堅定執(zhí)著的赤子之心。一方面,作者以羊羔羔自喻,將自己再赴延安時豪情澎湃的喜悅之情付之筆端,對黨和人民的摯愛呼之欲出;另一方面,作者以延安為母親,將自己“幾回回夢里回延安”的夙愿告知父老鄉(xiāng)親,“再回延安看母親”的期待之情躍然紙上。
限于篇幅,我們不能將上表內(nèi)容一一細說??傊?,《回延安》是熔文化、藝術、審美等為一爐的典范民歌。
三、判定“民間歌謠”之教點
“依體定教”是確定“民間歌謠”教學內(nèi)容的指向性路徑,即“依據(jù)文體特征確定教學內(nèi)容”。與“依考定教”相比,它不是根據(jù)考綱知識點的面面俱到,而是聚焦文本體裁教出“這一篇”的獨特味道;與“依學定教”相比,它不是教學內(nèi)容碎片化、淺表化、隨意化的陳列,而是濃縮某一具體教點的“因體施教”?!痘匮影病方虒W內(nèi)容的判定可從以下去考慮:
一方面,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感知“信天游”的文學樣式,回歸詩歌的“言志”與“緣情”。
《回延安》既表達了對黨和人民的感恩戴德和忠誠赤心,也抒發(fā)了回鄉(xiāng)的欣喜、親人的問候以及未來的期許。民歌是詩歌的一種,離不開“詩言志”與“詩緣情”的特質;但《信天游》這一獨特民俗產(chǎn)物又給這首詩歌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大量的襯字、修辭、雙關、諧音和反復等藝術表現(xiàn)增添了文本的音韻美和意境美并給人以強烈的聽覺沖擊。由此,學生可借助自讀、誦讀、交流、互評和書面表達等多種學習形式習得民歌言語形式的特點與奧秘并擁有第一時間的審美感受。
另一方面,多篇文本驅動學生領會“民間歌謠”的文化魅力,實現(xiàn)“以一馭多”和“以多返一”的教學目標。組織“1+X”的民歌文本拓展閱讀群,帶領學生進入“多層升級”的民歌閱讀境界,落實“學會閱讀”的民歌閱讀指導,搭建“交流互動”的民歌閱讀平臺,這不失為一種領略“民間歌謠”文化魅力的絕佳方法。學生在精讀深耕《回延安》“這一篇”之后,將學習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關雎》《蒹葭》《答案在風中飄揚》《華陰老腔一聲喊》“這一類”之中,不僅使學生的思維方式、閱讀策略和學習能力得以鞏固,而且民歌中大量的民俗元素和文化內(nèi)涵也得以充分吸收,進而揚起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風帆。
四、呈現(xiàn)“民間歌謠”之路徑
魯迅說:“如果內(nèi)容的充實,不與技巧并進,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比绱苏f來,《回延安》的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呈現(xiàn)必須嚴絲合縫、高度融合。依據(jù)群文閱讀的學理特征和民間歌謠的文體特點,筆者設計出如下操作路徑:
【帷幕】
詩人歌德說:“情感需經(jīng)過一番探尋方能獲得,形式的奧秘只有有心人才能發(fā)現(xiàn)?!苯裉炀妥屛覀儊硖綄っ耖g歌謠在情感和形式上的奧秘吧!
【突圍】
1.小組誦讀:挑選《回延安》中感興趣的詩句,相互研討其在情感和形式上的獨特魅力。
2.群文閱讀:與《關雎》《蒹葭》對比閱讀,尋覓民歌的歷史淵源;與《答案在風中飄揚》(鮑勃·迪倫)對比閱讀,探索民歌的現(xiàn)代表達;與《華陰老腔一聲喊》(譚維維)對比閱讀,感悟民歌的文化自信。
3.以寫促讀:假設時隔多年后你重返母校,請以民歌的形式創(chuàng)作幾句表達內(nèi)心感受。
【尾聲】
從《回延安》到譚維維的那首民歌,我們經(jīng)歷了一場無與倫比的民間歌謠之旅,也領略了民間歌謠所特有的情感內(nèi)蘊和形式表征。希望同學們常懷熾熱的愛,永遠追隨它!
“民間歌謠”群文閱讀的教學特色在于“以一融多”“以點帶面”“多面融合”,圍繞“民歌文化的多維內(nèi)涵”這一議題以一篇帶多篇,以課內(nèi)帶課外,在多種閱讀方法的基礎上落實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多種閱讀目標。這或許可打破當下民歌閱讀的教學困境??傊耙荔w而教”是面對“民間歌謠”閱讀教學的應有姿態(tài)和理性做法,唯有充分認識它在文化、藝術、審美等方面的個性特征,才能真正把準民歌教學的準星。
參考文獻
①鐘敬文.民間文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3.
②廖以厚.古代民謠散論[J].撫州師專學報,1992(4).
③李慧芳.中國民間文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159.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無錫市梅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