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開始顛簸起來。車子下面響起了發(fā)動機的劇烈轟鳴。我睜開了眼睛。對于這樣彎拐扭曲的山路,我向來只能用閉眼的辦法,方能抵住那種天昏地轉(zhuǎn)的眩暈和內(nèi)心的恐懼。但我此時止不住的卻是內(nèi)心里的那一種悸動。車從漾濞縣城出發(fā),向西越過奔騰的漾濞江,從此駛?cè)雰缮较鄪A的這條著名古道。在我淺薄的知識內(nèi)存中,大約知道它始建于漢武帝時代,全線貫徹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那時它被稱作是“蜀—身毒道”,身毒即古時的印度,而它卻有另一個響亮的名字:“南方絲綢之路”,也就是說,早在一千多年前,源于成都平原的蜀錦和云嶺千山的各種名特,就是通過這條道路源源不斷地輸往印度及東南亞諸國的。
路出漾濞縣城不久,便一頭扎入起伏連綿的博南山中,從此又稱“博南古道”。山高谷深的特殊地型,加之沿途林莽蒼蒼、瘴氣橫生,短短不過一百余里的行程,便造就了它九轉(zhuǎn)十八彎的險惡。同樣因為山高道險、氣候惡劣,這九轉(zhuǎn)十八彎間,衍生了大量的驛站和店鋪,從此博南山間又有了“九轉(zhuǎn)十八鋪”之說,路邊的柏木鋪、秀嶺鋪和太平鋪,都是從兩千多年的歲月長河中留下的地名。
然而正如民間的取名習(xí)俗一樣,地名的來源同樣寄蘊著人們對一切美好的期愿,如平坡、永平等等,及至到達(dá)之時,才發(fā)覺那是真正的崎嶇之地。太平的得名之因也大概如此。同行的漾濞作家梅晉敏就出生在古道邊的太平村,村邊有一條河被稱之為“八達(dá)河”,她告訴我說“八達(dá)”兩字源于彝語,原本是指強匪出沒之地。查閱地圖,我知道太平鋪往西就是永平和云龍,而漾濞縣南交保山、北接洱源。自古州縣交夾之地,向來都是兵匪橫生,加之古道山阻水隔,地形險惡,于是不知何年何月起,博南古道上便流傳著一首著名的《河賧賈客謠》這樣唱道:“冬時欲歸來,高黎貢山雪。秋夏欲歸來,無奈穹賧熱。春時欲歸來,囊中絡(luò)賂絕。”聽歌一曲衷腸斷,字里行間,道盡了千百年來往來商賈行人的苦痛與辛酸。
顛簸的車輪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氣息。但更使我心情澎湃的是那一段救亡圖存的時間記憶。1938年初,抗日戰(zhàn)爭進(jìn)入最緊要關(guān)頭,東南沿海的所有碼頭、海面均為日軍占領(lǐng),盟軍和華人華僑授助的戰(zhàn)略物質(zhì)無法運抵國內(nèi),開通滇緬公路,就成了整個國家生死存亡、扭轉(zhuǎn)乾坤的關(guān)鍵所在。危機關(guān)頭,滇西20 余萬各族民眾自帶干糧,拖兒攜女齊頭上陣,在瘴氣橫行的崇山峻嶺和險灘河谷之間,僅耗時9 個月,就用近乎純粹的手工勞動,筑通了這條全長959.4公里的血脈大通道——滇緬公路。
滇緬公路在漾濞縣境內(nèi)總長63公里,而其中有很大一段里程就是在當(dāng)年的博南古道上修建的。此時我們車輪底下這段顛簸的路段,就是當(dāng)?shù)卣饬粝碌脑?,至今成為一部生活的教材珍藏在漾濞山水之間,成為滇西人民對那段歷史的最佳記憶。新中國成立后,又在其基礎(chǔ)上建成320 國道,從此成為連通滇西大地的交通大動脈。
然而隨著交通的不斷改善,特別是后來大保高速公路的貫通,昔日的交通要塞成了絕對意義上的地理“死角”。1987年出生的梅晉敏當(dāng)然不會忘記,那時方只13歲的她,就曾有過獨自一個人沿著這條老邁的公路,從老家太平村一直走到縣城學(xué)校的記憶,山高路遠(yuǎn),漫漫20公里行程,我至今無法想象一個個從大山深處走出的孩子,曾在他們的孩提時代有過怎樣的疼痛血淚?又在骨子深處有著怎樣的堅韌不屈?她告訴我,孩提時的饑餓讓她至今記憶猶新。為了吃飯,那時祖輩父輩們的刀斧,曾讓一座座大山化為不毛之地……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漾濞山水地質(zhì)博物館般的千奇百態(tài)。汽車就在這一道道溝壑與山梁之間盤旋彎轉(zhuǎn),緩緩上升,我的眼睛亦被車窗外的景色吸引。路沿隨處可見的是核桃樹和梨樹,正是早春季節(jié),一串串核桃花漸漸干蔫凋落,枝頭開始長出青嫩的新葉。與核桃相接的是開得正酣的梨花,但它絕不是枯春里的那種單調(diào)和寡白,因為樹底純青的或是逐日泛黃的麥苗已在拔節(jié)抽穗,各種恰到好處的顏色在這里交融,反倒讓眼前的所見變得鮮亮起來。山勢不斷抬升,視野亦不斷開闊,直到離天空最近的分水嶺,我終于有機會看清這種獨具特色的山水地貌,數(shù)不盡的山梁,掩隱著數(shù)不盡的溝峽,果然一派千溝萬壑之勢,但連接這派氣象的依然是我剛前看到的那種鮮活與悅目。
梅晉敏告訴我,從江邊的柏木直至山頂?shù)男銕X,再到峽谷深處的家鄉(xiāng)太平村,包括沿路的楊梅樹等等許多村落,這無盡的梨樹和核桃樹,就是在她離家讀書的這短短十多年間逐日種下并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如今已在漾濞群山之間綿延數(shù)萬畝。核桃、梨果成了山區(qū)農(nóng)村脫貧致富的命脈,而樹底的大麥、豌豆、蕎子、玉米和馬鈴薯等各種作物,則又兼顧了短期的效益。春來花開,秀嶺沿線,數(shù)萬畝山地一色梨白,又成了一塊令人向往的休閑觀光勝地……
我們的車停了下來,正好就是那段特殊路段的終點。僅僅9公里,其中的意蘊卻難以言喻。隨著一色花香走進(jìn)秀嶺梨園,極目遠(yuǎn)望,這漫山遍野的梨白緊隨一線道路伸延至不知邊際的遠(yuǎn)方。一山新綠譜芳華,萬壑梨白繡春風(fēng)。我知道這是一條全新的道路,一個滇西山區(qū)農(nóng)業(yè)縣在新時代的生態(tài)文明道路上開啟的綠色新征程。
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大理點蒼山,不僅因為神奇壯美的自然風(fēng)光馳名于世,同時還因為數(shù)千年來人類尋訪并與之親近的足跡而留有無數(shù)的人文佳話,直至今天依舊是世人心中一個神秘的向往。
位于蒼山背坡的石門關(guān)就是這樣一個神奇幽秘的去處,云遮霧繞、天開石門、碧水幽幽、危崖飛瀑、洞隱桃源、萬頃松濤……千百萬年來,地質(zhì)的演變與造化的神奇,在這里幻化出鬼斧神工的自然神跡和迷人風(fēng)光,從而吸收一代代文人墨客留連忘返,大旅行家徐霞客、被稱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狀元楊慎和大理一方巨儒李元陽等眾多才子佳人,均曾在此留下大量的名篇佳作。
陽春三月,萬物復(fù)蘇。借此次春行漾濞的機會,我終于來到向往已久的石門關(guān)。從漾濞縣城往南行車8公里,便來到石門關(guān)景區(qū)。下車往東,遠(yuǎn)遠(yuǎn)就能看到山峽盡頭漫山碧透的蒼山之中,有一道狹窄高危的石門在云山霧海中隱隱若現(xiàn)。“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幾轉(zhuǎn)幾彎,石門關(guān)就已近在眼前??上袷且环N特意的安排,曠野里的風(fēng)突然帶來一場清涼大雨,頓時大霧涌上,前不挨村后不著寨,我們一下子就被雨水和大霧隔在了隱世之外,茫茫然而不知何處也!
幸好幾位同行的朋友帶有雨傘,雨水持續(xù)時間亦不長,俄而太陽一出,則云開霧散。在塵世中鉆營勞碌,我慶幸能有這樣一場大雨為我滌盡一身俗氣,可以一身清凈步入蒼山。石門關(guān)被譽作是“蒼山之門”,對我而言這還是一個神圣的心靈道場,十多年前,在我完成的第一本長篇小說中,就已經(jīng)有過一次魂牽夢繞的神游。但我想不到它竟是這樣奇跡般的存在。蒼山之中,陡然出現(xiàn)了一道大約兩百米長的一線天深谷,抬頭一看,兩面光滑的石崖恐有百米之高,危然不見天日,行于谷中,我能清晰地看到兩邊危崖上頗為對稱的山石洞穴,隱隱再現(xiàn)了地質(zhì)變幻在這座大山上留下的父性陽剛。
然而石門關(guān)卻絕不缺乏母性的柔美。崖下有路,路下面淌出一澗清水,泉潭瀑布,水流淙淙,往往成渠。而初入關(guān)口,我就發(fā)現(xiàn)石崖下面苔蘚滴露,綠樹垂蔭,不知何時鉆出地面的嫩草已經(jīng)把山谷漸漸染綠,一直連至峽谷深處的蒼松林莽之中,與近處散落的野芭蕉、栗樹和各種灌木融成一色。于是,松風(fēng)、流水、飄云、走嵐,相映成景,盡管天空依舊晴好,我卻感到一種徹骨的清涼。石門關(guān)內(nèi)無酷夏!這是被寫入各種佳篇美文的麗句,接而驕躁狂熱的溽夏到來,石門關(guān)絕對就是一個避暑度夏的絕妙幽所。
石門一過,地勢已隨彎轉(zhuǎn)崎嶇的小路抬升近百米。繞過一堵石崖,眼前豁然一片開朗,一種別有洞天的意趣不由得讓我們驚嘆萬狀,長谷若游,龍行山間,彎轉(zhuǎn)綿延,遙遙不知去處;而兩山危崖兀立,高逾百丈,但我已無遐遠(yuǎn)望,因為山之一側(cè),又有一線瀑布疊折而下,有如名媛佳曲一唱三嘆之妙,盡顯山環(huán)水繞之美。及至飛泉跌落,則又有老樹、虹橋、奇峰、怪石左右相襯,我苦思冥想,卻早已語盡辭窮,再也找不出可以描繪這一意境的詞句來。
順著地勢稍為平緩的長峽,我們繼續(xù)向前登攀,拾級而上。這個純屬天工神跡的石門關(guān)峽谷,總有一種園林山水的妙趣,有時一堵崖、一塊石、一面灘或是一棵樹,都好似障眼法一般隱住后面的幽秘,所以我們移步換景,看流泉、觀危崖、望長空、嘆深谷、賞古樹,縱使思慮萬千,亦猜不透其中半點機妙。谷中忽見一塊巨石,足有數(shù)米之巨,旁邊卻了無土石連接,我聽同行的漾濞文友說,有地質(zhì)專家認(rèn)為這是數(shù)萬年前山頂吹落的一塊巨石,從此遺存至此。而今,石關(guān)門依舊處于地質(zhì)演變活躍期,這樣的事故歷史上亦曾發(fā)生過……說話間,只聽一陣大風(fēng)從谷口刮過,抬頭一望,頂上危崖高聳,讓人不禁想起李元陽曾經(jīng)寫道的“忽驚飆從空中飛墜,聲如訇雷,凜乎不可留”,不由得一陣后背發(fā)涼。
蒼山石門關(guān),一個絕美的仙鄉(xiāng)險境!奇峰秀嶺,綠透天藍(lán),碧水流泉,鳥語花香,難得這個尋幽探險之機,便是一次難忘的春天行跡!
天空變得陰沉起來。我皺起眉頭,遠(yuǎn)遠(yuǎn)望著那個向往已久的云上村落。記得好友楊木華曾經(jīng)說過,蒼山向來天氣莫測,山下陰云,山間或許早已飄雨;山下小雨,山間可能會是大雨;山下大雨,山頂或許早已大雪紛飛。但此時,我卻見他像個孩童似的莞爾一笑,說:也有可能山下陰云,山間反而會是晴空朗照!
是的,穿破烏云來探春,山環(huán)路轉(zhuǎn)始得見,卻看你晴空朗照,好一派青草碧云天的岑靜!遠(yuǎn)遠(yuǎn)看到那一色麥苗青青,田園阡陌,炊煙裊裊,古樹挨挨,我又一下子變得歡快起來。雞犬相聞、房舍儼然的景致,讓人不禁想起了田園大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我明知這不是桃花源,而是蒼山西坡的光明,一個神秘得讓人無法琢磨的云上村落。
核桃源!我依然還是忍不住地叫出了口。當(dāng)然我知道這沉甸甸的三個字,至少代表著三層含義,首先最富詩意的,是一本縣刊的名字;而其中最具內(nèi)涵的,則是屬于這個縣的淵源歷史。核桃又稱“胡桃”,據(jù)說是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樹種,在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種植2000 余年。然而現(xiàn)今考古研究卻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有大量明證表明核桃在漾濞生長的歷史已經(jīng)超過3500年。在距光明村直線距離不過三四公里的蒼山半坡吃水箐,有一幅馳名中外的蒼山古崖畫,其中繪有摘果的圖景,便有一些專家認(rèn)為那是遠(yuǎn)古時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初民打核桃的豐收景象。
是的,打核桃。我確信自己沒有說錯。在此之前,我曾經(jīng)多次來到漾濞,從蒼山與哀牢山相夾的峽谷進(jìn)入,遠(yuǎn)遠(yuǎn)就能看到漾濞江兩岸密植的竹子,我知道它的存在就與核桃有關(guān)。秋來果子成熟,青年小伙子們砍倒長長的竹竿,剔光竹葉就制成了最簡單原始同時也是最實用的采摘農(nóng)具,然后舉著長竿用他們厚實有力的雙手抖落一地地果子,跟在后面的女孩會沿著一道道溝箐把果子拾回來。那時的漾江河谷,到處一片情歌傳唱!
我深知這其中最動人的景象,就發(fā)生在我此時立身的光明村。其實當(dāng)車子開到山下七彎八拐的半途,我就已經(jīng)清楚地看到車窗外面密植的核桃樹,但來到村邊,接著又跟隨大伙一起走進(jìn)村心,我才覺察到“核桃源”三個字賦予了這個村子最貼切的意蘊。因為相較于那些幼樹,這里生長的都是些上了年紀(jì)的古樹,100年、150年、200年、300年、500年……看著那些掛在樹上的標(biāo)識牌,我心里不禁充滿敬畏。我深知在時光的長流中,漾濞人民與核桃世代相倚相生,人們用核桃果榨油、做菜、制糖、出售、加工飲料、制作手工藝品,綠化青山、脫貧致富,還可借此傳遞一生相許相托的衷腸。核桃源,核桃生長之源。而只有在這個古樹密集的村落,那些打核桃、唱情歌的故事才會更加動人委婉。
春光明媚。陽光穿透枝頭的核桃花,暖暖地照在地上。樹下的房舍、田園、流水、院落、空地,一切都變得岑靜無比。我喜歡這種被春光修飾的優(yōu)雅、明凈,可以靜靜地欣賞一色麥苗青青、菜花金黃和綠草如茵,也可以靜靜地聆聽雞鳴鳥唱、松風(fēng)陣陣和流水淙淙。然而讓人留連的還是這些古老的核桃樹,陣勢宏大,老態(tài)畢顯,卻又生機勃勃,要緊是盡管樹都一樣,但居然沒有兩株是相同的。蒼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光明村2400米的海拔高度,讓三月的早春乍暖還寒,尚未長出綠葉的核桃樹卻美態(tài)盡顯,盤曲的樹干如龍如蟒、如游如翔、如坐如立,好不神奇。在這里,它們就是自由生長的寵兒,長在村邊、房前、屋后、田頭、地腳、埂側(cè)、路心、溪畔,于是村人們也就依了它這種近乎執(zhí)拗的隨性,沒有一塊地、一間房、一條路是拗著核桃樹的習(xí)性開墾或修建的。似乎正因為這種和諧相依,茂密的核桃樹才可以在這塊土地自由生長。據(jù)說光明村超過200年樹齡的核桃樹就達(dá)1600 多棵,其中更有1500年的古樹,被村民敬稱為“核桃樹神”,每年秋收時節(jié),村人們都要在這里舉行隆重的“核桃節(jié)”,祭祀樹神,祈愿來年果子豐收、諸事大吉,用最傳統(tǒng)的歌舞儀禮演繹人神共居的千年習(xí)俗,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一直傳承至今。
云上訪春見光明。我深信這不僅是個美麗的云上村落,還有云天環(huán)繞中的滿目春色、妙曼傳說!
毫無疑問,蒼山背坡的漾濞就是一個特征鮮明的地質(zhì)博物館。一個總面積不過1860 平方公里的滇西小縣,海拔高差竟達(dá)3000米之多,于是在這塊窄小的土地上,高山、深谷、峰巒、平壩、河流、險灘、懸崖、瀑布、泉溪、密林、濕地、凍土、草甸……各種地形地貌盡情交匯演繹,千溝萬壑之勢獨顯自然之奇與山川之美。
然而海拔的高差,不僅成就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還造就了變化莫測的典型立體氣候,“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河谷單衣山頂雪”“東邊有雨西邊曬”“隔溝大雨過不來”……千百年來流傳于這塊土地的諸多熟諺,不僅透視出一種獨特的山水情調(diào),還為物種多樣性提供了豐厚的沃壤。就比如每至春夏之交,漾濞山水之間四處可見的野杜鵑,僅僅一座蒼山就匯聚了上千種之多。而且讓人驚嘆的是,它能緊隨海拔的上升和氣候的變化變換顏色:白杜鵑、粉杜鵑、紅杜鵑、紫杜鵑、黃杜鵑、綠杜鵑……海拔越高則氣候越惡劣,杜鵑顏色變化也將更為神奇,品類也將更為稀有。
這個春天,我終于有機會在漾濞看一次杜鵑爭艷的景象。然而在這里,人們習(xí)慣性地把杜鵑花較為集中的地點冠上一個普通家化的名字:大花園。比如蒼山西坡、金盞河、龍吐水、安南、馬鹿潭等等,哪想到達(dá)之后,方才知道那是真正百花爛漫的野地,而且陣勢的龐大也讓人驚奇,動輒便有上萬畝之闊。
石竹大花園就是這樣一塊純粹的花海野地。雖然漾濞到處奇峰怪石、竹林遍地,但石竹卻與字面上的意義毫無關(guān)聯(lián),并且令我頗為好感的是有那么多觀賞野杜鵑的“大花園”,唯只有石竹與蒼山無關(guān)。
富恒,這是漾濞西南角一個雞鳴三縣的山區(qū)鄉(xiāng)。而石竹只不過是群山之中一個連地圖上都看不到的名字。山高林密、千溝萬壑、地形復(fù)雜,這一點,它與漾濞的其他村鎮(zhèn)沒什么兩樣,但位置的偏僻,尋訪之路卻要遠(yuǎn)比東片的河谷村落更為艱險。清早,我們坐車從漾濞縣城出發(fā),往北逆江而上,過不多久便轉(zhuǎn)入一條東西縱向的山谷,從此便在一道道河谷溝澗與山嶺梁坡中輾轉(zhuǎn),攀上一個個村莊,接著又把一座座山都降落到了腳底,直至氣喘如牛的車子把我們帶到人跡罕至的山巔,或許就是那種伸手便可以招云攬月的高度,有人告訴我說石竹到了。我開始看到車窗外云遮霧繞的密林中,散落著一棵棵杜鵑,而且大都是那種五六米以上的大樹。我相信它的存在應(yīng)該幾倍或是十倍地等同于我的年齡。但我更為驚詫的卻還是那千朵萬朵綴滿枝頭的陣勢,璨白或是白里泛紅的茄紫、霞蔚和如火的通紅,顏色的交融變換只會讓這樣的景致變得更加地神奇壯美。
我們停下車來,在一塊山間平地近距離地親近那一片花的海洋。在松樹、栗樹和許多不知名的灌木之間,密集的野杜鵑如擁如簇,總是一棵挨著一棵,一片連著一片,隨著山勢伸延至不見盡頭的遠(yuǎn)方。走到一片花中,有的雖只齊腰,但花卻開得艷麗,通紅通白的態(tài)勢,大朵大朵綴滿枝頭,已把綠葉完全掩在了后面;而有的卻有兩三人之高,立在眼前便是一株真正的瓊花玉樹。而且讓我感嘆的是這一株株花樹的可愛,或斜或立,或彎或曲,總之千奇百態(tài),每一種存在都是一樹美麗的風(fēng)景。
山勢起伏。眼前還是漫山遍野的杜鵑。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走近每一株或大或小的花樹盡情地賞玩、拍照、留影,但我卻舍不得摘一枝拿在手里,因為我已然發(fā)現(xiàn),眼前的杜鵑正是那種全然一色的通紅。馬纓花,我清楚這是野生紅杜鵑的另一個名字。我同時深知早年的云南大地交通不便,而穿梭于云嶺千山的馬幫隊伍便是連通這塊土地的橋梁,每至春來花開季節(jié),那些遍生于山野的紅杜鵑,就常被趕馬人一枝一枝采摘下來縛在馬頭,把一匹匹不知疲憊行走的馬兒裝扮得更加英氣十足?;氐綁巫印⒓?zhèn)或旅店,他們會將采摘的花兒送給在家持操的妻子、兒女、親戚,或是情人……送給妻兒的,讓人動情;送給情人的,會讓人動心。因為每個人都知道,這每一次趕馬回來,出入云巔霧海,其實已是在鬼門關(guān)外溜了一個來回。山間天象復(fù)雜,或許稍稍一陣大霧,有的人就真的不能回來了。所以每一朵遍生野地的杜鵑,都會有一個個凄美動人的故事流傳。
為了我們的到達(dá),杜鵑花叢中,已有二十多個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彝族老鄉(xiāng)熱情地打起歌來,圍著成一圈,載歌載舞,我在那些聽不懂的彝歌山歌中感覺到了他們的歡樂。于是我們舉起手機相機,長槍短炮,如同圍獵一般把一個個動人的圖景攝入懷間。太陽升在正中,天氣熱了起來,歌舞已經(jīng)停了,人卻不知疲倦,我們便在這些彝族老鄉(xiāng)的帶領(lǐng)下,在這漫無邊際的花樹下踏起春來。但走不過幾步,就看見一棵被風(fēng)刮倒在地的大樹,熟知杜鵑生長習(xí)性的楊木華告訴我,這樹應(yīng)該有兩百年以上的樹齡。漾濞的大山氣候惡劣,有時一陣風(fēng)對于木質(zhì)較軟的杜鵑便已是致命一擊。而眼前的這一片浪漫之色,得來亦非易事,有一位老鄉(xiāng)告訴我,杜鵑花對環(huán)境非常挑剔,雨少了怕旱,雨多了怕冷;有人試圖將之移種山下,卻也因天氣太熱多不能成活。只有風(fēng)調(diào)雨順之年,花兒才可能如此繽紛浪漫??梢娢锔偺鞊瘢蛟S只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頑強的杜鵑花才可以盡情演繹這種爭奇斗艷、競相綻放的大美。
我依舊舍不得帶走一朵野花。好友靜龍卻在花樹下給我摘到了一包鮮嫩的野蕨。我要帶回城市,讓舌尖慢慢品味這大山的出產(chǎn)和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