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愫英(白族)
一
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區(qū)的怒江州蘭坪縣,很早以前各族人民就懂得在鹽鹵水溢出的地方淘井取鹵煎鹽。古鹽鎮(zhèn)拉井位于蘭坪縣中南部,是云南省 33 個古鎮(zhèn)之一。拉井,原名“喇雞鳴”,相傳,喇雞鳴村民到此放牧,羊群都要到箐溝舔食地上浸出的白色東西,牧羊人很奇怪,不由蹲下身嘗了嘗,這才知道地上浸出的白色東西是鹽。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隨著開井產(chǎn)鹽,“喇雞鳴”地名中加上了“井”,后被人們簡稱為“拉井”,拉井鎮(zhèn)由此得名。拉井曾是蘭坪縣城所在地。蘭坪縣城于 1950年4月從金頂搬遷到拉井,于 1985年 8月從拉井又遷到金頂鎮(zhèn)江頭河。1987年 11月 27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蘭坪縣制,設(shè)立“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原行政區(qū)劃不變。
由于蘭坪縣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鹽,以拉井鎮(zhèn)為中心,逐漸形成了怒江境內(nèi)的滇藏古道、鹽路山古道、碧江營盤古道、六庫保山古道、貢山六庫古道等多條鹽馬古道。新中國成立前,怒江州沒有公路,這許多條鹽馬古道,連接了怒江州的邊四縣和蘭坪縣,是怒江州通往古西南絲綢之路及通向內(nèi)地的通道。
“趕馬三年不歇店,處處留下冷火塘。傷心不過趕馬人,趕了一程又一程。”自從外婆給我講起背鹽人的汗?jié)n和馬匹的白骨鋪就的鹽馬古道,講起懸崖峭壁上的羊腸小道、原始森林里的古棧道、碧羅雪山上的救命房……徒步鹽馬古道成了我的心愿。
2007年“五一”長假,我首次徒步鹽馬古道,沿著四十里箐河到富和山的彝族寨子彌勒壩,尋訪新中國成立前在鹽馬古道哨卡上護哨的彝族人。盡管馬幫時代已經(jīng)過去,悠悠古鹽道上只有零星的馱柴馬匹的蹤影,背夫的血淚被荒草覆蓋,崇山峻嶺中的小路,已消失在一棵棵高大的樹木和蓬蓬花樹之中,但當(dāng)我走進古鎮(zhèn)拉井,摩挲石板路上深深的馬蹄凹槽,仍能聽到歷史的嘆息。180 多年的鹽礦開采歷史,孕育了鹽馬古道的盛衰往事。從家庭作坊、火法煮鹽到真空制鹽三個階段譜寫出的拉井鹽文化,不因時光的遠去和 2005年關(guān)閉鹽礦硐門而沉寂。走訪當(dāng)年的鹽工、馬鍋頭、背夫和緝私隊員,他們憶述的往事深深震撼了我。
怒江州有一句口頭禪為“蘭坪人不知道鹽咸”,到了蘭坪縣,這句口頭禪就變成了“拉井人不知道鹽咸”。在拉井,聽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講述當(dāng)年的制鹽背鹽史,我的眼角總是濕濕的……
曾是鹽工的退休中醫(yī)師趙桂孫,脫下鞋襪,讓我看他那雙自小被鹽鹵水泡得變形和被鍋鹽嚴重燙傷的腳,腳指頭參差錯落,又短又圓,腳趾甲一個也沒有,慘不忍睹。我仿佛看到,五口大鍋架在一個火灶上,火煙出口處的鍋里裝著水,左右并列的四口大鍋裝著鹽水。一個瘦弱的男孩白天在礦硐里干活,雙腳浸泡了一天鹽水,晚上回家后還要爬上高高的灶臺,用大勺子敲打鍋底的鹽。疲累中的他實在困極了,不小心踩在鍋鹽上,腳被燙成了花蘿卜……
“苦夠了!”家住拉井鎮(zhèn)期井村的李賢慧老人,跟我講起當(dāng)鹽工的日子,撩起圍腰擦眼淚,她由衷地說,“能過著今天的日子,就像做夢一般,我們沒有什么不滿足的了,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多活幾年?!?/p>
李賢慧從小就在拉井鎮(zhèn)期井村煮鹽,晝夜不分地煮,每天天不亮就從鹽井背回三趟鹽鹵水。當(dāng)時用的是木碗木筷木臉盆。三四丈長的竹竿上綁著木桶,伸入鹽井,接出鹽水再倒入木桶然后背回家里。秋冬天,期井的黎明很冷,背鹽水的路上,她手上落著厚厚一層霜。
“想起那時的苦日子,我就流淚,15 歲還穿不起褲子,只能穿母親的一件補滿補丁的長衣,系著補丁圍腰,就這樣在寒冷的天氣里背鹽鹵水煮鹽巴。我阿爸到拉井安家另過,撇下阿媽、弟弟和我,日子苦得就像鹽鹵水和黃連?!?/p>
那時的拉井鹽礦實行丁份制,分灶、半灶、丁。一灶鹽水要煮一個月,半灶鹽水煮半個月,一丁鹽水煮幾天。由于鹽政腐敗,以出灶收租的灶主和雇工煎鹽的丁份大戶隨之出現(xiàn)。鹽工們煮出的鹽巴要全部交給灶長,灶長上過稅蓋過章才能成為公鹽,否則,你煮的鹽就變成了私鹽,一旦被緝私隊抓到,不僅被沒收還要罰款,甚至關(guān)押一個月??辆桦s稅和黑社會勢力蔓延,使得煮鹽的多數(shù)鹽工苦不堪言。為了生存,鹽工們不得不想出辦法對付緝私隊。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販賣私鹽都是違法行為。鹽工們在鹽起鍋后劃分成四半時,在每半鹽旁邊敲下一點鹽,藏在隱秘處,或者在鍋底鹽快熬好時,在鍋邊擦一圈成鍋邊鹽,積少成多后悄悄地賣給走私私鹽的人。而緝私隊的主要任務(wù)是堵截私鹽。拉井緝私隊隔三岔五到各個路口堵卡查辦私鹽。有一次,緝私隊接到告密,來到一戶人家查鹽,這戶人家有二丁鹽水,那天正好把一塊私鹽藏在柴堆后,看到緝私隊來了,機智的女主人以趕雞為由,有意將柴堆弄亂,躲過了緝私隊的搜查。
期井一戶人家的火塘邊,和潤蓮老人坐在床邊慈祥地笑著,穿件藏青色右衽長袖短衣,小方塊圖案的領(lǐng)褂,腰系花邊花衿圍腰,外罩黑馬甲,下著黑褲子黑棉鞋,滿臉皺紋像曬干的樹皮,手骨節(jié)疙疙瘩瘩地打皺,黑色毛線編織的帽子半掩著滿頭銀發(fā),缺了門牙的嘴說話有點漏風(fēng)。
和潤蓮從小就是孤兒,7 歲失去阿爸,11 歲時阿媽也因病而亡。她和瞎眼爺爺一起生活,家徒四壁,日子窮得叮咚響,沒辦法,她只好跟著三叔過,送飯給瞎眼爺爺吃。小小年紀,和潤蓮就每天到鹽井背鹽鹵水,幫大人煮鹽。三叔比較疼她,但他常年背鹽巴到外地不常在家。三嬸嫌她是個負擔(dān),對她橫挑鼻子豎挑眼,常無緣無故罵她。跟著三叔過的奶奶眼瞅著孫女受氣只能忍氣吞聲。三叔為了不讓她受委屈,把她領(lǐng)到親戚家里,可這家人日子也窮,但在這家中她不再挨罵了。她長大一些后,就和奶奶單獨過日子。
大理州云龍縣的石門街,每月陰歷初五、十九、二十七日是趕集天,和潤蓮背著鹽巴與村里人從期井到石門街趕集。一筒鹽巴四斤,她起初背七筒,后來背十筒,一個月至少兩次背鹽到石門街。有次她和大伯背著鹽巴趕陰歷二十七日的石門街集市,一路上大雪紛紛??粗懊姹雏}艱難行走在雪花里侄女的小小背影,趕著兩匹馱鹽馬的大伯心痛地大哭道:“有爹有媽的現(xiàn)在家里舂餌塊粑粑,孤兒沒人管只能大雪天背鹽巴?!焙蜐櫳彶恢来蟛且蛐奶鬯?,以為他累得走不動了,沒到石門街,就建議大伯在一個小山村里歇息。從石門街回到家,和潤蓮病倒了,發(fā)高燒。家里沒人背鹽鹵水煮鹽,沒人背鹽到外地賣,就沒有鹽巴換米,沒有錢買面,家里自然也就斷了吃的。她病稍好能下地,便上山砍柴煮鹽,回村里的路上崴了腳,趕馬歸來的大堂哥聞訊將她背回家。這次腳傷讓和潤蓮在家躺了一個多月,祖孫倆的生活只能靠親戚接濟。
期井因為鹽井成了熱鬧的集市。為換期井產(chǎn)的鹽巴,鄰近的金頂人拿來了甜酒、紅糖、面條、麥面;營盤人拿來了香油、肉、大米;怒族人拿來了土特產(chǎn);連遠方的藏族人也趕著馬幫來了。大人們嚇唬小孩,說藏族人來了,就會往小孩眼里撒辣子面,抓走小孩,因此,和潤蓮與她的小伙伴們每次見到藏族馬幫就遠遠地躲開。
漸漸地,和潤蓮擁有了一匹馬,與同村的趙玉花結(jié)伴馱鹽到石門街。當(dāng)時馬幫馱公鹽要有批條,每張條子鹽巴不能超過 100 斤,超過條子規(guī)定的數(shù)量,半路上被鹽場署緝私隊抓到就會沒收一半。和潤蓮與趙玉花只有兩匹馬一張條子,有次馱的鹽超出了三筒,碰到緝私隊盤查,同村的一位馬鍋頭機智地幫她們把多馱的鹽藏到另一個馬馱里,她們才幸運地逃過一劫。但有一次就不那么幸運,她們被緝私隊查獲沒收了一半的鹽巴。兩人到石門街把剩下的鹽出手后,買回五升米,兩升餌塊,五盒紅糖,兩碗酒。要過年了,祭祀祖先需要酒。
期井村的鹽井三封三開,每當(dāng)七八月份雨水多了,鹽鹵濃度降低,這時節(jié)就會封井,等雨季過后再開。期井的鹽井如泉井一樣,平時舀鹽鹵水,用四丈左右的竹竿綁上小木桶沉入井里舀。雨水過后開井時,用長竿把人送入井里,清理落入井里的樹枝,舀掉表面的水,才能舀鹽鹵水。
拉井鹽場署的緝私隊來期井封井,期井人不讓封,緝私隊的人就拿槍對準期井人強行封。夜深人靜,和潤蓮和三個伙伴悄悄地摸到鹽井旁偷背鹽鹵水,誰知被守在鹽井上的灶長發(fā)現(xiàn)。灶長帶人猛追,將和潤蓮她們抓住,關(guān)在灶長家。灶長家里關(guān)滿了反對封井的和背私鹽的人,連他女兒的住處也關(guān)滿了人。灶長放話說,被抓的人只要家里拿錢來贖,就即刻放人,不然等天亮就送到拉井場署治罪。和潤蓮的姨爹在村里到處借錢,好不容易湊足了贖金,將她救了出來……
走在期井河岸邊,看著期井河蜿蜒隱沒在山谷里,我不由想起了當(dāng)年的那些背夫,在鹽稅苛雜壓迫下,僅僅只是為了賺中間差價,背夫悄悄從灶戶手里買下私藏的鹽,避開關(guān)卡,與全副武裝的緝私隊周旋,翻山越嶺、渡過險灘,把鹽巴背到瀾滄江一線的營盤、兔峨等地,過瀾滄江到大理州云龍縣以及保山市騰沖縣,甚至到緬甸,或者翻越碧羅雪山到怒江一帶,其辛苦和危險可想而知。
穿過拉井街道,沿著通向縣城的公路,我去尋訪拉井街上一名緝私隊員。一座面向公路有三間鋪面的樓房,樓房底層是一家網(wǎng)吧,網(wǎng)吧門口,依地勢搭出一間簡易的房子,拉井街最后一名還健在的緝私隊員黃和塾就住在這里。80 多歲的黃老精神矍鑠,他來自江西省贛州市信豐縣,因為被抓壯丁后輾轉(zhuǎn)來到蘭坪。黃老告訴我們,他所在的稅警隊不管馬幫,主要任務(wù)是堵私鹽。背私鹽的大多是窮苦人,黃和塾抓到后不為難,叫他們趕快走,別讓自己的隊員看到,免得大家都受到懲罰。久而久之,背私鹽的窮苦人把黃和塾當(dāng)作自己的好友。但是,如果這樣的私下放行,一旦被隊友看到并告發(fā),不僅販私鹽人被抓,徇私的緝私隊員也會受到懲罰。有一次,一位緝私隊員抓到一位背私鹽的,死死抱住背鹽人不讓他走,結(jié)果背鹽人抽出一把刀,將緝私隊員殺死了。還有一戶人家,因為緝私隊員殺死了一名背私鹽的,把尸體丟進他家里,無法住人,只好搬出……緝私隊員和背私鹽人的故事,層出不窮。
從清朝到民國,當(dāng)政腐敗,稅多,且重,鹽貴如珠玉,于是不斷有反暴政的起義發(fā)生,在蘭坪的鹽業(yè)史上寫下了厚重的一筆。民國六年(1917)農(nóng)歷正月初六,拿著大刀駑弓的傈僳族和沛三抗暴政起義隊伍從長澗出發(fā),把拉井四周的關(guān)卡通道占領(lǐng)了,打敗緝私隊的頑抗,占領(lǐng)場署。在蘭坪沒有正式設(shè)立縣治以前,拉井場署是一個集行政、司法、鹽政管理于一身的封建官僚統(tǒng)治機構(gòu)。起義隊伍沒收場署財產(chǎn),處決作惡多端的鹽場場長,打開鹽倉,給窮苦百姓分送鹽巴,焚毀了場署。后來,起義部隊遭到殘酷鎮(zhèn)壓。
1948年 5月,中共滇西工委成立。1949年 5月,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領(lǐng)導(dǎo)下,蘭坪縣的通蘭暴動取得勝利。幾天后,拉井鹽廠護井隊和平交槍,拉井解放。場署的罪惡歷史,終于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蘭坪的解放而結(jié)束,但鹽馬古道上凄慘的故事,留在老鹽工的記憶里難以抹去。歷史已經(jīng)翻過一頁,可是面對那些曾經(jīng)悄悄地在身上藏一點鹽巴以換得一點生活必需品的老鹽工,那些曾經(jīng)在鹽礦硐里骨瘦如柴的老鹽工,那些曾經(jīng)差一點倒斃在鹽馬古道上的老鹽工……我潸然淚下。
離開拉井鎮(zhèn)前一天,我還想去拉井街上拜訪一位鹽工,大家都說她的遭遇最傷心,每當(dāng)講起自己當(dāng)鹽工的經(jīng)歷,她就會控制不住地哭起來。人到傷心淚才流,這位老阿媽的鹽工歷史浸透了血淚……遺憾,老阿媽隨女兒到北京玩去了。雖然沒有見到她,但知道她的兒女們都參加了工作,成了國家干部,她的晚年生活幸福美滿時,我欣慰地笑了。
二
漫步拉井,耳畔沒有響著“噠噠”縫紉機聲音,見不到剪裁鞋樣和挑針納線聲音,石板路面被翻修過了,古老店鋪岌岌可危,我再也找不到十多年前走過拉井古巷時的那份感覺。佇立玉龍河邊,心靈貼近拉井,想起鹽馬古道上消隱的馬幫。鹽場遺址上煙囪聳立,急坡街安靜在正午的陽光里。公路邊,有居民在院子里擺攤賣桃花鹽。其中一個鹽攤子后面,屋里正在熬鹽。我不由被吸引,向著這個鹽攤子走去。
三口大鍋一個灶臺,水汽朦朧。灶膛里柴火旺旺。一口大鍋里的鹽清晰可見。男主人忙碌著,三位老年婦女坐在另一間屋子前閑聊??粗一},有種久違的感覺。男主人叫李國宏,是鹽工后代。與之閑聊,他比較熱情。建設(shè)生態(tài)家園,嚴禁砍伐,柴火管理得嚴,熬鹽巴的柴火是自留山里的干柴,數(shù)量有限,因此熬鹽巴有限。拉井桃花鹽自身含碘,手工熬鹽不加碘。地處急坡街上的鹽礦硐自從政策性封閉后,封硐的水泥墻下留著一個透氣孔,鹽水從透氣孔里流出來,流入玉龍河里。急坡街靠公路邊的人家,如李國宏家一樣熬鹽巴的有七家,他們把從鹽礦硐流出的鹽鹵水接入自家熬鹽的大鍋,變廢為寶。他們熬的鹽巴有三個類別:牲口鹽,每斤一元至一元五角;人用鹽,每斤兩元;鍋底鹽,每斤兩元五角。所謂牲口鹽,就是把鹽鹵水接到缸里沉淀,再倒入另一個缸里,爾后接入鍋里熬鹽,此時鹽水會變青。煮鹽時,要舀掉上面那層沫水,用這層沫水熬出來的鹽巴就是牲口鹽。如果不把沫水舀掉,鹽巴顏色偏黑且不干凈,那就不是賞心悅目的桃花鹽了。李國宏熬的鹽巴有定量供應(yīng),小打小鬧地淘生活。
我們正說著話,一輛大客車響著喇叭停在李國宏家附近,一群人嘻嘻哈哈地涌了進來,黑壓壓地擠滿院子,還有一部分人站在公路邊。其中幾個人說著納西話。這群人中正好有個人認識我,他告訴我,麗江師范四十二班的同學(xué)有來自迪慶、麗江、怒江的,畢業(yè) 46年了,今年在蘭坪聚會,有 33 人參加。他們到古鹽鎮(zhèn)拉井參觀,喜歡拉井桃花鹽。其中有位蘭坪同學(xué)向李國宏買了 200 斤鍋底鹽,送給同學(xué)們做紀念。
一條水泥路穿過急坡街彎曲向上,我向著鹽礦硐走去。十多年了,急坡街在我眼里除了土路變成水泥路外,并沒變化多少。鹽礦硐沉寂。緊貼著封閉硐門的水泥墻,我想聽到鹽鹵水走路的聲音,不知道為何,鹽礦硐里流出來的水,在我的意想世界里,鹽鹵水不是流,而是走。當(dāng)年,鹽工每天從礦硐門進去,順著路向上走,走到了礦硐中間,路往下延伸。背礦鹽工手里提著礦石燈,蝸牛般爬行在礦硐里。鹽礦職工子女為了幫父母完成硬性下派的任務(wù),放學(xué)后匆匆趕到礦硐里背鹽礦……耳朵緊貼水泥墻上,我沒有聽到什么,卻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透氣孔里流淌出來的鹽鹵水清澈見底。猶如十多年前首次到硐口一樣,我掬起一捧鹽水品茶,咸得趕緊吐在一邊,手心里的鹽水漏入水流里。
老一代人喜歡稱拉井為喇雞鳴。這與拉井上方不遠處的臺坡地老地盤有關(guān)?!短m坪縣地名志》記載,很早以前,為逃躲兵患,有一家湖廣人始來這里安家落戶。他們從家里出發(fā)時帶了一只大公雞,經(jīng)過長途跋涉,這只公雞才在宿地振翅長鳴,主人認為這是吉祥之地,是可以避免兵患的好地方,于是就在這里安居,并喚住址為喇雞鳴。后來這家人在住址下面不遠的山箐底發(fā)現(xiàn)有鹽水,又遷居那里煮鹽為生,新遷的地方稱“喇雞鳴井”,原址改稱“老地盤”。地名志用“拉井” 稱呼喇雞鳴,蘭坪縣志及文史書籍用“拉井” 稱謂,而鄉(xiāng)政府牌子用“啦井”稱謂。就“拉井”一詞,我咨詢過老文史工作者,他們說“井”指“鹽井”,“拉”指“拉竜”,這與鹽井使用竹竜汲鹽鹵水有關(guān)。老文史工作者們從喇雞鳴開課報井的歷史以及制鹽過程、方法論說,不得不令人信服“拉井”一詞作為地名的合理性。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拉井(喇雞鳴井)開井報課,為麗江井的子井。清同治十三年(1874),云貴總督岑毓英將麗江府右營都司移駐拉井,鹽大使署從下井遷移至拉井,歸省鹽道委提舉大使管理,因拉井鹵旺產(chǎn)豐、礦鹵兼產(chǎn),由子井變?yōu)槟妇?。鹽礦丁份制的實行始于清朝,一直沿襲到民國,分灶、半灶、丁。一灶鹽水要煮一個月,半灶鹽水煮半個月,一丁鹽水煮幾天。以出灶收租的灶主和雇工煎鹽的丁份大戶隨之出現(xiàn),苛捐雜稅和黑社會勢力的蔓延,使得煮鹽的灶戶苦不堪言,于是,就出現(xiàn)了走私私鹽,因為每丁或每灶沒有嚴格規(guī)定煮鹽數(shù)量,盡管鹽礦有斤數(shù)限制,這里有人為的因素在內(nèi)。《鹽業(yè)志》記載:同治九年,回民義軍被鎮(zhèn)壓后,由清將楊玉科整頓鹽務(wù),封閉麗江、老姆井,開辦喇井,詳定灶戶 80 灶……灶戶數(shù)目到新中國成立前增加了 7 戶。一灶原鹽礦 2000 斤,鹽鹵水四塘計20 方,交鹽的底線是每月4000 至5000 斤。家庭煎鹽演繹無數(shù)灶戶的故事。殘酷的剝削讓灶戶們不得不想出辦法對付緝私隊。于是,在鹽起鍋后,他們不露痕跡地敲下一點鹽藏起來,積少成多,悄悄地賣給走私鹽的。灶戶們私藏鹽,如果被緝私隊抓到,不僅罰現(xiàn)金 100 元,還要關(guān)押一個月。
順著鹽鹵水流淌方向,我一路下坡往西關(guān)走去。鹽鹵水經(jīng)過之處,水兩邊的紅土上鋪著一層白花花的鹽,在陽光下閃耀。行走在緊挨鹽鹵水的小道上,想著鹽馬古道歷史里的鹽警隊和鹽工、背夫間的故事,急坡街上演繹的凄慘往事早被埋葬在塵埃里。思緒在往事里蕩悠悠,心卻警惕著急坡街的狗。有次到急坡街查看鹽鹵水,我想去龍王廟看看,還沒走出急坡街就被兩條惡狗擋住去路。我正要往后退,狗毫不客氣攆著來。我只好拿著攝影三腳架與狗對峙,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正尷尬時,有位老者聞聲出來幫我驅(qū)趕狗。兩人正說著話,老者突然激動地說,他認識我,隨之說出了我父親的名字,還有居住在營盤街上的幾位親戚的名字。老者告訴我說,我應(yīng)該叫他爺爺。此行后,我又從州府六庫城到拉井,為寫作《怒江記》走訪一些人。與友人到拉井敬老院參觀。在敬老院里,想不到又見到了在急坡街幫我驅(qū)趕惡狗的那位老爺爺。一晃五六年時光過去了,不知這位爺爺安健否?
我在急坡街參觀李國宏的鹽灶時,在他家閑聊的三位老阿媽中,有一位大媽叫趙洋旺,趙洋旺大媽已經(jīng)76 歲了,她是鹽工的后代,讀過書,因此到東川當(dāng)工人。她回到拉井探親,正巧遇到農(nóng)業(yè)社下放,她舍不得離開父母,回到家后放棄了工作,待在父母身邊務(wù)農(nóng)。
西關(guān)橋所處的位置,與玉龍河兩岸峰巒對峙,大有一橋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氣勢。西關(guān)橋是拉井門戶,橫跨玉龍河。拱形的橋身,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河?xùn)|岸橋的亭臺兩面,白色石灰墻上手書“江河有聲”“智水仁山”,黑色的隸書大字在白底紅檐的陪襯下格外顯眼。緊挨著西關(guān)橋的是迎客大門,大門對聯(lián)“關(guān)隘峭壁錦橋畫閣玉龍水,文筆雄峰機聲飛雪古鹽礦”,橫批“山關(guān)凝翠”。公路在這里轉(zhuǎn)了一個彎,向著營盤鎮(zhèn)而去。這條公路叫六蘭公路,從蘭坪縣城而來,向著怒江州府六庫城而去。
西關(guān)橋?qū)嶋H上叫興隆橋。當(dāng)年的古鹽鎮(zhèn)拉井,有四個關(guān)口把持鹽的通路,那就是西關(guān)、東關(guān)、南碉樓、北碉樓。東西關(guān)在橫貫拉井鎮(zhèn)的玉龍河上,是典型的橋梁樓亭建筑。東關(guān)把守通向大理、麗江直達茶馬古道的鹽路,西關(guān)把守通向瀾滄江、怒江到達維西、迪慶、緬甸的鹽路。南北碉樓設(shè)在環(huán)護拉井鎮(zhèn)的南北山峰上,山峰上有碉樓哨口,兩挺機槍架在高高的碉樓上,與東西關(guān)遙相呼應(yīng)。四個關(guān)卡,除了西關(guān)橋保存尚好外,其余三個關(guān)卡蕩然無存。
走在橋上,看到橋的檐廊上“義路”“禮門”依舊在。十多年時光,山河永葆青春,唯有癡愛鹽馬古道文化的人滿頭黑發(fā)染霜,有了白發(fā)。陽光灑在山谷里,光影就像高明的剪輯師,剪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山是俊朗的,樹是墨綠的,陽光是金色的,草是蔥綠的。玉龍河就像瘦小的孩子,不急不慌地流向瀾滄江母親懷里。
流連西關(guān)橋,自然而然回顧橋的歷史。我所見的廊橋,已沒有初建時的氣勢,歲月更迭里,新修建的廊橋規(guī)模比舊時小得多。民國元年(1912),拉井(喇雞鳴井)鹽業(yè)工人李維善等人籌建西關(guān)風(fēng)雨橋,西關(guān)橋修建時間只不過 107年左右。我曾寫過文章描述了耄耋老人介紹的西關(guān)橋,“高大寬闊的橋身有上下兩層,橋中間寬闊的走道供行人馬匹通過,走道兩邊的房屋里裝滿棺材,樓上也是裝滿棺材的房屋。西關(guān)是鹽大使殺害窮苦人民之地,也是緝私放私出關(guān)之地,這個被人們稱為殺人場的西關(guān),太陽還沒有落山,橋上彌漫濃濃陰氣,令人望而止步?!倍犘▲B啁啾,眼前所見,無法與老一輩人講述的往事聯(lián)系在一起。
西關(guān)橋外,古巖洞依舊在,青青藤蔓難掩巖洞里的石桌石凳。層層巖石洞壁上遺留著窮苦鹽工、馬鍋頭們唱響的音符,還有馬匹的響鼻。歷史敘事里,來自怒江一線的怒族、傈僳族背夫,還有從維西等地來到拉井但住不起店的馬幫,都住在這個巖洞里,傈僳族的“呀拉依”、怒族的“哦得得”、藏族的“度母化身”、白族的“開益”等民歌調(diào)子,曾經(jīng)在古巖洞里上演。
鹽鹵水濃度時常有變化,人們用特定的容器測量鹽鹵水濃度,當(dāng)濃度在 21% ~ 23%之間,100 斤鹽鹵水就可以煮出 50 斤~ 70 斤桃花鹽,如果鹽鹵水濃度降為 17%,意味著灶戶煮鹽白辛苦,沒收入。鹽鹵水下降這一年,場署會組織舉辦龍王會。龍王會一般選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三日左右,會期三天三夜,進行豬羊大祭。民間認為龍王最愛熱鬧,尤其喜歡聽戲,是個戲迷,于是龍王會就以唱戲為主。廟會這天,四鄉(xiāng)八寨的人趕來了,各地戲班蜂擁而至,拉井熱鬧非凡。再次拉井行,我沒有去尋找龍王廟。龍王廟地處急坡街上方,因為山體滑坡,離龍王廟不遠的拉井解放紀念碑早已經(jīng)搬遷到拉井街原電影院院壩里。我向著新的拉井解放紀念碑所在方向走去。
記憶里的電影院蕩然無存,變成了拉井鎮(zhèn)中心完小和拉井鎮(zhèn)中心完小鄉(xiāng)村學(xué)校少年宮。原拉井中心廣場也成了學(xué)校地域,正在緊鑼密鼓建蓋房子。拉井給我的最大變化就是校容校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無論是新建村、拉井街、期井村大山箐小組,都在原有的校舍基礎(chǔ)上建蓋新大樓,學(xué)校規(guī)模得到擴建。紀念碑正對拉井鎮(zhèn)中心完小大門,一進入大門,“啦井解放紀念碑”幾個大字撲入眼簾,黑色大理石使得金黃色的大字顯目。紀念碑的碑身長方形,底座四方形,碑身上方是紅色五角星。紀念碑的背面,碑身上寫著“弘揚革命傳統(tǒng) 振興古鎮(zhèn)鹽鄉(xiāng)”;紀念碑的臺座正面是慶祝拉井解放的浮雕,背面是刻寫在大理石上的“啦井解放紀念碑序”;左面浮雕是拉井名酒馬道子酒的釀酒場景,一名白族拉瑪人漢子忙碌著;右面浮雕是鹽馬古道上兩個人兩匹馬行走在崇山峻嶺里的情景。遠處青山連綿,白云飄逸。整座紀念碑顯得大方且威儀。
新的拉井解放紀念碑與舊的拉井解放紀念碑不一樣。舊拉井解放紀念碑離龍王廟不遠,突兀在半山腰上。約一米高的水泥平臺上,聳立著紅巖做成的紀念碑,碑身上刻著“啦井解放紀念碑”幾個大字,圓形的臺座和碑身間,有一組石雕,正面的石雕雕刻各族人民慶祝勝利的場面,上面刻寫“勝利歌”幾個字,橫幅上刻寫“熱烈慶祝拉井解放”“主席萬歲”。以正面石雕為起點,沿著順時針方向繞著圓形的臺座欣賞石雕,“支前會”浮雕是蘭坪各族人民支前的畫面,“秘密會”浮雕上有背著槍支的解放軍和當(dāng)?shù)厝私宇^商量事情的場面,“團結(jié)譜”浮雕上是工農(nóng)兵大團結(jié)的場面。
新舊拉井解放紀念碑文內(nèi)容不一樣,新碑文比舊碑文內(nèi)容更加豐富,詳細記敘了拉井解放的過程,對拉井解放的意義作了評價,亦寄予青少年學(xué)生們殷殷的囑咐和殷切的期望:
站在拉井解放紀念碑前,緬懷革命先輩偉績,思緒在鹽馬古道時光隧道里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