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沁水歷代名家文存》按時代先后順序,共收常倫、孫居相、張五典、張銓、張道濬、劉東星、霍潤生、趙鳳詔八家文集。搜訪這些作家刻本的過程非常艱難。數(shù)十年來奔波于各地圖書館,所經(jīng)歷的周折與辛苦以及所付出的高昂經(jīng)費,都難以言表。而更難以言表的,是深入民間訪書所經(jīng)歷的心靈震撼,名家家藏圖書經(jīng)歷的毀滅性遭遇,使訪書的過程充滿辛酸。
關鍵詞:沁水;古籍整理;訪書
《沁水歷代名家文存》叢書共6冊,收古代沁水8位名家11種文集,另附錄一種。這是歷史上首次大規(guī)模古代沁水名家文集的匯集整理,對于我們了解認識沁水悠久的歷史文化,繼承發(fā)揚沁水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促進加快沁水的文化建設,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早在1980年,我剛剛學校畢業(yè)留校任教,讀書時偶遇幾篇寫沁水的古代詩文,感到非常親切。又讀到光緒版《沁水縣志》,得知古代所寫沁水題材的詩文,縣志大都有保存。我非常驚喜,干脆將《沁水縣志》全部抄錄了一遍。從此之后,讀書時凡遇寫沁水的詩文,都精心收集,并且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一旦收集的沁水詩文達到一定規(guī)模,就編撰一部《沁水歷代文存》。這個收集沁水詩文資料的工作,我前后堅持做了20多年。
那時候,國內(nèi)圖書收藏信息不很暢通,電腦網(wǎng)絡還不像今天如此發(fā)達,《沁水歷代文存》的資料收集全靠讀書。一個人不可能讀很多書,《沁水歷代文存》后來雖然編撰出版了,其詩文資料收集不可能很全。隨著后來沁水古代文獻資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沁水歷代文存》資料不全的不足,也就成為我一個難以釋懷的心結。
古代沁水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文人達士頗多著作。光緒版《沁水縣志》及其他古代文獻,所著錄的沁水歷代名家文集與各種文獻,約有60余種。不過,真正流傳于世的沁水歷代名家文集不是很多。在編撰《沁水歷代文存》時,我僅僅找到《山右叢書初編》所收常倫的《常評事詩集》與《寫情集》,檢索到張銓的《張忠烈公存集》藏于山東省圖書館,《國史紀聞》藏于江蘇揚州圖書館。由于張銓的二種文集,皆屬館藏“孤本”古籍,圖書館不輕易借閱,要想搞到二書的復印件更是十分困難。至于其他大多沁水名家文集,當時都存佚不明。而我要想編好《沁水歷代文存》,雖然可以在各種古代圖書文獻資料中查找,但最主要的工作,是應當收集到更多的沁水名家文集。
清代沁水坪上村有位鄉(xiāng)賢張佩書,號晉山,咸豐三年(1853)歲貢(或說咸豐二年歲貢),終明經(jīng)進士,曾經(jīng)編撰過一部《沁濱詩文集》。光緒版《沁水縣志》記:張佩書“博通經(jīng)史,學有根底,著有《沁濱詩文集》,藏于家”。這是匯集歷代沁水文人所寫的關于沁水的一部詩文集,從書名分析,其題材類似我想編撰的《沁水歷代文存》。
與坪上村隔沁河相望的曲堤村霍潤生,做官四川長壽知縣期間,作有一詩,介紹《沁濱詩文集》的內(nèi)容。其詩題很長,像一篇詩序:
沁雖小邑,然自石樓公后,達士文人著作頗多。惜未壽棗梨,搜羅不易。張晉山先生佩書費數(shù)十年心力,荒墳古剎,杖履必經(jīng),有文輒錄,已裒然成集矣。同治壬申( 十一年,1872)春,余主講碧峰,囑予閱定。予以淺陋,敬謝不遑,完璧歸之。既聞荒歲,其家人不知寶重,易米數(shù)升,未知果否?時經(jīng)廿載,即遍覓,未易珠還也。思之,黯然成四十字:
沁溪先達者,著作亦成林。遺稿求難得,斯文感不禁。
扶輪有大雅,拄杖遍搜尋。一集裒然富,珍藏可至今?
因知《沁濱詩文集》與《沁水歷代文存》的編撰宗旨基本一致,因此我就特別想得到這部書,但我最終也沒能找到?!肚邽I詩文集》至光緒七年(1881),縣令秦丙煃重修《沁水縣志》時還流傳于世,之后下落不明。
明代是沁水歷史上文化最為興盛的時期,萬歷年間坪上村出了一位名臣劉東星,著有《晉川集》。既然是沁水人所作的個人文集,應該會有很多記載沁水的詩文。但有文獻記載,《晉川集》“佚失不傳”。我曾帶著一種僥幸心理,專程到劉東星家鄉(xiāng)坪上村訪書,結果一無所獲,《晉川集》與《沁濱詩文集》皆未能找到,包括到其他村莊訪書,都無果而返,我有點傷感失望。但書還是要出的,遂將付出20多年心血而精心收集到的沁水詩文,有多少算多少地匯集編撰成書,在2005年3月出版了《沁水歷代文存》,社會反響很好。
然而我心中卻十分不甘,我不相信沁水歷代那么多名家文集,流傳到今天的,就這么少得可憐的幾家,沁水何以能夠稱為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千年古縣”?我從此踏上漫長的查書訪書之路,利用到各地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不論到了什么地方,只要條件與時間允許,我都要到當?shù)貓D書館查閱收集相關古籍,歷時10年而矢志不移。同時,隨著社會科技的發(fā)展,網(wǎng)絡傳播越來越普及,越來越多地不斷公布著大量的圖書信息,我逐步掌握了還有很多沁水名家文集保存至今的信息。
我非常高興,隨即產(chǎn)生再編一部《沁水歷代名家文存》的想法,以彌補《沁水歷代文存》詩文資料收集不全的遺憾?!肚咚畾v代文存》主要收集保存各種古代文獻或散見于沁水各地碑刻中的單篇詩文。
《沁水歷代名家文存》則主要收集整理保存至今的沁水歷代名家文集,而且所有文集皆要以“原刻本”為底本,進行系統(tǒng)整理,旨在做成一部保存沁水歷史文化的大書,為沁水的文化建設提供一部可靠而科學的文獻依據(jù)。
進入20世紀以來,各地圖書館逐步放開了館藏古籍書目,國家又投入巨資,啟動“古籍再造”工程,先后影印出版了《四庫全書》與《續(xù)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等四庫系列叢書,影印出版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與《中華再造善本》《中華再造善本續(xù)編》等系列古籍叢書。借助國家“古籍再造”工程之條件,我先后收集到一批沁水歷代名家文集的“原刻本”之影印本。
由于現(xiàn)存沁水歷代名家文集中一些重要“原刻本”,在當時還未及時收入國家“古籍再造”工程。我多次前往相關圖書館,或者委托同行,陸續(xù)復制回幾種沁水名家文集“原刻本”之影印本。2017年11月4日,國家才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之前到圖書館復制古籍“善本”或“孤本”,所經(jīng)歷的周折與辛苦,以及所付出的高昂經(jīng)費,很讓人難以言表。
還有一件工作必須去做,那就是深入民間訪書。光緒版《沁水縣志》曾有清代許多名家文集因“藏于家”而未刻印的記載,同時沁水歷代名家也有嗜好藏書的傳統(tǒng)。明代正德年間沁水李瀚,官至南京戶部尚書??滴醢妗肚咚h志》有記:“居官不茍取,所得俸余,止購海內(nèi)圖籍,故其家儲有‘鄴侯萬卷云?!蔽以?jīng)設想著,能夠在民間找到一些名家后裔,查訪到他們先祖“藏于家”的文集還保存于世。沒想到,得到的結果,依然是在坪上村訪書那樣的結果。沒有找到《沁濱詩文集》與《晉川集》,曾經(jīng)是我編撰《沁水歷代文存》的遺憾,如今又成為我編撰《沁水歷代名家文存》的遺憾。不僅李瀚所藏“鄴侯萬卷”,不知何時遭遇何事而蕩然無存,而且還聽聞了幾次沁水幾位名家家藏圖書,經(jīng)歷的毀滅性的“悲慘遭遇”。
竇莊村張氏家族,是古代沁水最為顯赫的家族,故居保存至今,其中有一座建于明代的藏書“萬卷樓”。主人張五典之孫、張銓之子張道濬作有《萬卷樓藏書記》云:“予家世呫嗶,先宮保及忠烈俱嗜書,宦游四方,羅致頗廣,庋之萬卷樓中,臚次充棟,愿后之人毋作故紙視之?!备]莊“萬卷樓”所藏圖書,其中應該有張五典、張銓、張道濬之祖孫三代文集,歷經(jīng)400余年滄桑,一直得到張氏家族世代很好的收藏。直到20世紀遭遇破“四舊”,果如張道濬所擔心的那樣,竇莊人竟將這批萬卷藏書“作故紙視之”,一火而焚之。萬卷藏書因此全部蕩然無存。
與竇莊隔沁河相望的曲堤村,也發(fā)生過一件比竇莊“焚書”還要悲慘的遭遇。我曾收集到清代曲堤村霍潤生的《藤蔭軒詩草》與《娛我園詩抄》二部詩集,因要收入《沁水歷代名家文存》,遂往曲堤村考察霍潤生故居,尋找一下對霍潤生的感覺,還想在曲堤村另外訪點書。曲堤村就是春秋時期聞名天下的古“少曲”,這是沁水境內(nèi)沁河流域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一個村名,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而且歷代名人輩出,文化非常深厚。
清代曲堤村有個霍慶姚,嘉慶十五年庚午科(1810)舉人,曾任清朝皇家宗室咸安宮教習,后遷汾州府(今屬山西)教授?;魬c姚嗜書,曾廣泛收羅古今天下圖書,并著有個人文集,皆收藏于家。我們聽說霍慶姚后裔七世孫家中,還收藏著霍氏先祖流傳下來的一批古籍圖書。然而當我們來到其家中,問起這批古籍圖書下落時,這位霍氏子孫突然捶胸頓足,連連仰天大聲嘆息:“后悔死人了!后悔死人了!”原來,這批圖書原本收藏在曲堤村寨上霍慶姚故居,1987年這位霍氏子孫從寨上搬遷至相距不過幾百米的村中新居時,嫌棄這批圖書麻煩累贅,便裝了滿滿二平車,共約900余冊,竟然“作故紙視之”,以37塊錢的價格,賣給端氏中學印刷廠,印刷廠送到端氏造紙廠打成了紙漿。
我們聽到這件事時,極為驚愕不已,無論如何不能理解,在黨的三中全會召開已經(jīng)10年后的1987年,一批珍貴的古籍圖書,竟然還會經(jīng)歷如此的“悲慘遭遇”。這批古籍中或許有霍氏先祖的文集與家譜,可能還有沁水歷代名家著述的諸多文集,以及沁水歷代所修的《沁水縣志》等諸多文獻,甚至可能還會有價值連城的“善本”或“孤本”古籍。其中若有一種“宋版”古籍,即使賣掉整個曲堤村,恐怕也抵不過這批古籍圖書無可估量的價值,尤其是這批古籍圖書所體現(xiàn)出的重大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意義?;羰霞易迨来詹剡@批古籍近200年,傳至霍氏七世孫手中,竟然變成了一堆僅值37塊錢的廢紙。這不僅是霍氏家族的損失,也是沁水有史以來,最最慘重而無可彌補又讓人連嘆“無奈”的文化損失。
面對這些沁水古籍的“悲慘遭遇”,我很是悲哀,很是無奈。多年以來,我面對過許多事情,無可置評,只好常常以“無奈”二字高度概括之。不過,這也同時提醒我,趕快完成《沁水歷代名家文存》的編撰,讓今天的沁水人盡快親眼看一看,我們的先祖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多么輝煌,我們的先祖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多么優(yōu)秀,促使我們更加珍惜愛護沁水的歷史文化,自覺地繼承發(fā)揚沁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把今天的沁水建設得更加美好。
時至2013年,我承擔的國家古籍整理項目《??焙陆?jīng)集箋注》一書,歷時10年的編撰,終于殺青完稿交付出版社。稍得閑暇,遂調(diào)整狀態(tài),如愿完成現(xiàn)存沁水歷代名家文集之“原刻本”的收集,計有荊浩、朱珵階、李瀚、常倫、韓君恩、劉東星、孫居相、張五典、張銓、張鋡、張道浚、霍潤生、王敏敦,以及陳廷敬、趙鳳詔等15家20余種文集。依據(jù)幾部現(xiàn)存《沁水縣志》及有關古代書目文獻記載統(tǒng)計,沁水歷代名家文集與各種文獻約有60余種,能夠收集到現(xiàn)存名家文集近20種,已經(jīng)是洋洋大觀,實屬難能而不易。
我從中選出常倫、劉東星、孫居相、張五典、張銓、張道濬、霍潤生,以及趙鳳詔等8家文集,歷經(jīng)4年精心整理,終于完成了《沁水歷代名家文存》叢書的編撰。所余7家文集,若荊浩、李瀚的散存詩文,明代沁水王朱珵階《滄海披沙集》、韓君恩《法家體要》,清代張鋡《榼山寺志》、陳廷敬《老姥掌游記》、王敏敦《澳門記》等文集,其成就、價值與影響,皆不在8家文集之下,因故未能入選《沁水歷代名家文存》叢書,誠是令人遺憾,權且給人留一個念想。
一部大書留有一些遺憾,并非一件不好的事情。我始終沒有找到劉東星的《晉川集》,而劉東星是明朝一代名臣,有論者以為劉東星有宰相之才,可與唐代五朝元老之裴度、與功蓋天下之郭子儀相提并論,編撰《沁水歷代名家文存》豈能沒有劉東星!這才是《沁水歷代名家文存》最大的遺憾。不過,“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非常相信,隨著國家文化建設的快速發(fā)展,說不定有朝一日,我們會突然找到劉東星的《晉川集》,至少可能會去“輯佚”一部《晉川集》,而且可能還有更多“不知存佚”的沁水歷代名家文集能夠陸續(xù)面世。故而這里且留遺憾,拭目以待,來日方長。
《沁水歷代名家文存》所收沁水歷代8位名家文集,包括未收的7位名家文集,集中了古代沁水最優(yōu)秀的名家才俊,他們是古代沁水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對于8位名家文集的具體內(nèi)容與社會價值,將在各家文集的“整理說明”中做具體介紹,茲僅做概括提要。沁水歷代8家文集,盡管是叢林一枝、滄海一粟,卻也是名山珍品、文苑奇葩。他們經(jīng)受了歷史滄桑而沒有被湮沒,經(jīng)受了時代考驗而沒有被佚失,本身體現(xiàn)了這些名家文集的精神永恒與藝術不朽。每位名家在其文集中,都用了相當篇幅,記載了古代沁水重大歷史事件之始末,再現(xiàn)了古代沁水諸多名流才俊之風貌,描寫了古代沁水山水古跡之美麗風光,記錄了古代沁水文化藝術之持續(xù)興盛。它們展示的是古代沁水歷史文化的輝煌總結,體現(xiàn)的是古代沁水傳統(tǒng)精神的精華結晶,對于我們了解古代沁水社會的風俗人情,認識沁水人的性格品德,等等,都是最直觀的文獻資料?!肚咚畾v代名家文存》是我們總結沁水過去,做好沁水今天,展望沁水未來的百科全書。
《沁水歷代名家文存》編撰出版之后,自《沁水歷代文存》開始,若《沁水史話縱橫》《沁水縣志三種》《沁水史話辯證》等,我先后為沁水編撰出版了10種著述,為沁水歷史文化研究奉獻出約1000萬字的學術成果。有人或問:“何以如此樂此不疲地寫書?”因曰:我的一生沒有任何特別的嗜好,不好酒不會打麻將,沒有官運不會開寶馬。總以為人生苦短,總是想著應該抓緊時間做些事情。性格使然,我唯一的愛好就是喜歡寫書。同時,我生在沁水長在沁水,沁水養(yǎng)育了我,我理當感恩沁水回報沁水,凡沁水文化上的事情,我理當去做。這是一個讀書人的使命,我一直帶著一種使命感,為沁水歷史文化事業(yè)做著我所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才有了《沁水歷代名家文存》的再次問世。
《沁水歷代名家文存》所收8家文集,基本遵循8家時代先后順序排列,擬分6冊編撰出版。全書總目依次為:一冊常倫《常評事集》《常評事寫情集》卷,二冊孫居相《兩臺疏草》、張五典《大司馬張海虹先生文集》卷,三冊與四冊張銓《張忠烈公存集》《國史紀聞》卷,五冊張道濬《張司隸初集》卷,六冊劉東星《明燈道古錄》、霍潤生《藤蔭軒詩草》《娛我園詩抄》、趙鳳詔《〈龍崗紀筆〉輯佚》卷。考慮到在《沁水歷代名家文存》所收8家11種文集之外,古代沁水還有一些名家,雖然未見其文集傳世,但在諸多古代文獻中,卻保存有這些名家很多散佚詩文,而且這些散佚詩文,歷經(jīng)時代洗禮,大浪淘沙,華章錦繡,廣泛流傳,幾乎都是精品名作,故在第六冊之末,再辟《沁水歷代名家散佚詩文輯萃》一卷,以為全書壓卷。
作者:田同旭,山西大學退休教授。中國古代戲曲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散曲學會理事,中國《西游記》學會理事,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著有《元雜劇通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