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路遙
菊花是秋季的象征,因其獨自綻放在寒秋,被歷代文人墨客賦予花中隱士的高潔品格,與梅、蘭、竹并稱“四君子”。正所謂“秋菊有佳色”,古往今來,古人將對菊的偏愛融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先于北風而肅然的菊花,自有一股隱士的淡然和高貴,令人心生敬慕,也寄托著人們祈愿延年益壽、驅(qū)邪避穢的美好寓意。在明清宮廷文化中,入秋時節(jié)處處可見菊花元素的點綴:精心勾勒的丹青冊頁上有之,紋樣繁復的剔紅漆盤上有之,精工細作的綢緞服飾上亦有之,就連秋季的酒食糕點也被做成花瓣模樣……菊之美,綴滿了秋日的華章,足以匯成一部宮廷生活圖鑒。
秋卉盟主
作為中國本土生長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經(jīng)過人工培育的菊花品種可達數(shù)千種,為什么在古人心目中,唯獨黃色的菊花品級最高?范成大在《范村菊譜》中說:“黃者中之色,土王季月,而菊以九月花,金土之應,相生而相得者也?!痹陉庩栁逍兄校S色是中土之色,八月為金,九月為土,金土相生,九月月令花的主色理應是黃色,所以菊花也叫“九華”“黃花”。詩人所謂“此花開盡更無花”并不是指菊花之后再無花,而是因其耐嚴寒、花期長的特性以及開放時的雍容姿態(tài),成為滿園秋色中當之無愧的“秋卉盟主”。
早在上古時期,中國人就將菊花開放視為秋收的物候,提醒人們添衣御寒,儲備冬糧?!凹厩镏?,鞠有黃華”,根據(jù)《康熙字典》中的釋義,“菊”字通“鞠”,其字形在古文字中宛如雙手捧著一把米,菊花的頭狀花序中心聚攏,絲狀花瓣放射散開的樣子,神似掬手捧起的一團黃金。魏晉之后,賞菊之風大盛,“東籬菊”成了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意象。唐人愛菊,大明宮里的菊花“細葉凋輕翠,圓花飛碎黃”(李世民《賦得殘菊》),一派雍容華美;到了起義將領(lǐng)黃巢的筆下,菊花開時“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不第后賦菊》,盡顯萬丈豪情。宋人對菊的喜愛更勝一籌,兩宋時期流傳的《菊譜》系統(tǒng)整理了菊花品種和栽培技藝,文人賞菊、藝菊的傳統(tǒng)從北宋逐漸延續(xù)至今。
秋風瑟瑟,縱然是帝王后妃的御花園也難逃落葉蕭蕭的自然規(guī)律,唯有菊花在此時節(jié)傲霜獨立,“滿園花菊郁金黃”成了宮中一道深秋勝景。除了園林造景,盆栽菊花易于搬運,常被宮人修剪擺放成各種造型,放置于室內(nèi)觀賞。據(jù)明代孔憲易《如夢錄》里記載,宮中每到重陽佳節(jié),有好事者將菊花花盆層層壘疊,四面環(huán)列在室內(nèi),五彩斑斕,堆成所謂的“花城”,“望之若山坡然”。清代,京城中人常在天寧寺、陶然亭等地舉辦菊花會,制作千姿百態(tài)的菊花塔、菊花山子,用竹架牽引菊花生長,模仿山間野生小菊懸垂的自然姿態(tài),形成整枝呈下垂的瀑布懸崖狀,被稱為“懸崖菊”……形形色色的菊花盆景,無不體現(xiàn)出古代藝菊者的栽培技術(shù)和造型技巧。
慈禧太后也是栽菊和賞菊的行家,女官德齡在《清宮二年記》里回憶,每年九月初,菊花含苞待放之時,宮眷們會去御花園修剪叢菊,太后有時也親自參與勞作,她不許旁人用手觸碰莖稈,唯恐傷及其柔嫩的細葉。不僅如此,慈禧對菊花品種如數(shù)家珍,甚至在尚未長出花苞前,就能說出菊花的顏色和品種,并讓人寫在竹牌上插入花盆中,等到花開時再一一比對。不知是巧合還是逢迎,慈禧每每都能猜中結(jié)果。
秋風乍起,廳堂案幾上的花瓶里更少不了折枝菊花的搭配。明代張謙德在《瓶花譜》里將秋之菊與冬之蠟梅、夏之菖蒲、春之水仙位列一品。文人賞菊,極盡風雅。古人插花時只取一種顏色的菊花,首推正黃色,忌混雜多色,瓶器也以汝窯或土定瓶為佳。在晚清海派畫家虛谷所作《瓶菊圖》中,為我們還原了這種極簡的插花風格:一捧黃菊和青瓷高瓶,畫作構(gòu)圖錯落有致,設(shè)色清麗古雅,并輔以松枝和提梁茶壺襯托菊花的高潔隱逸之風。
詩畫抒懷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好以詩畫抒懷,詠菊、畫菊無疑是最應景的秋季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乾隆皇帝曾作有《月令七十二候詩》一組,為每一種節(jié)氣對應的物候作詩一首,其中九月物候為“菊有黃華”,其詩曰:“秋當金令正司時,金色為黃菊肖之?!闭S是帝王之色,因此菊花中的正色也應為純黃。乾隆對這組詩作頗為自得,不但御筆書寫編為詩冊,還命大臣繕寫,留下了刻本、拓本、緙絲本等多個不同版本,還制作了不少《月令七十二候詩》色墨,一面繪有物候圖,另一面刻有物候詩,一套共72枚墨錠,裝于六屜一匣中。在故宮博物院現(xiàn)今所藏中,這類詩墨保存完整的就有三套,其余拆分或使用過的零散墨錠尚有百余枚,足見其在乾隆一朝制作數(shù)量之多,系列之全。
在明清宮廷工藝美術(shù)題材中,菊花除了表達季節(jié)時令,與其他花鳥組合搭配之后,又有了多種吉祥的象征意義。譬如,菊花和文房供石構(gòu)成的《菊石圖》,寄托了長壽和清介的精神內(nèi)涵;在菊花旁畫上蟈蟈,則是取諧音“官(蟈)居(菊)一品”之意;菊花配鵪鶉,則是為了取諧音“安(鵪)居(菊)”。養(yǎng)心殿里有一柄乾隆喜愛的御制青玉如意,正面刻有九只鵪鶉和谷穗,寓意“歲歲平安”,背面刻有九叢菊花和一首《題和闐玉九鵪如意詩》。寫這首詩時,乾隆在位已經(jīng)4 0年,太平盛世風調(diào)雨順,菊花黃時也是稻谷豐收的季節(jié),想到百姓倉廩豐實,他不禁樂由心生,提筆寫下“籬菊黃時阪谷熟,九鵪剝啄樂呼群”,諧音“安居樂業(yè)”,宮中巧匠反復琢磨,將此詩和詩中意象悉數(shù)鐫刻于這柄玉如意上。
乾隆皇帝不但嗜好作詩詠菊,也親筆畫過若干墨菊小品,他的筆法雖然樸拙,勝在自然天真。慈禧太后也愛畫菊,清宮舊藏中有多件署慈禧款的壽菊圖。其中,慈禧款《盆菊圖》兼施寫意和沒骨技法,設(shè)色清麗,意蘊出塵,對平日疏于執(zhí)筆的慈禧太后來說,繪畫技法未免太過老練嫻熟,后人評判應當是宮廷畫師代筆之作。從落款來看,《盆菊圖》創(chuàng)作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季,晚年的慈禧在春天畫起了秋菊,這在講究應季的宮中顯得有些不合時宜,雖然各種緣由無從知曉,但慈禧愛菊,人盡皆知。
明清時期,洋菊頗為流行,這些原產(chǎn)于中國,后由日本傳入歐洲,幾經(jīng)輾轉(zhuǎn)重新引種國內(nèi)的“海歸派”,在當時被稱為“海西奇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圓明園長春園落成,園中的太湖石上陳列有44種珍稀的洋菊。這年秋天,乾隆皇帝在此登高賞菊,這位一生創(chuàng)作過四萬多首詩詞的高產(chǎn)詩人又一次詩興大發(fā),揮毫寫下4 4首詠菊的五言絕句。他命詞臣記錄當時的盛景,宮廷畫師用筆墨描繪出各色洋菊的特點,采用傳統(tǒng)的折枝畫法,繪之以圖,配之以詩,用筆精妙,極力表現(xiàn)洋菊花的皇家氣韻。在眾多宮廷畫師中,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繪制的《花鳥圖冊》中也有菊花的身影,他取法西方油畫的寫實風格,開創(chuàng)了一種中西結(jié)合的花鳥畫新風格。這套獨特的“郎氏技法”注重立體透視效果,善于捕捉細微的光影變化,這種風格深得康、雍、乾三朝皇帝青睞。
嘉饌應節(jié)
菊花開得肆意灑脫,觀之讓人忘卻凡塵,而它對世人又是慷慨的,可入茶、入酒、入饌。在重陽節(jié)俗中,除了登高望遠、佩插茱萸等傳統(tǒng)內(nèi)容,還有飲菊花酒、食花糕的習俗。即使是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在重陽之日也渴望小酌一杯菊花酒,其詩云:“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菊花入酒,杯中浮浮沉沉的一抹黃英,將胸中塊郁化作一杯佳釀,這世間的種種飄零和苦痛,也就如菊一般淡然釋懷。
宮廷過重陽與民間習俗大致相仿,但另有一套繁文縟節(jié)。明代劉若愚《酌中志》中記載:“九月,御前進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宮眷內(nèi)臣自初四日換穿羅重陽景菊花補子蟒衣?!庇钟小睹鲗m史》記載:“九日,駕萬歲山或兔兒山,旋磨山登高。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泵鞒膶m廷內(nèi),人們從九月初一就開始吃花糕,初四才換上帶有菊花圖案的吉服。和菊花酒一起食用的“迎霜麻辣兔”又是何種美味佳肴呢?重陽之后的節(jié)氣是霜降,古人講究“秋補”,明代內(nèi)官們在重陽前后設(shè)宴,稱之“迎霜宴”,席上必吃這道麻辣兔肉,認為其具有滋補的功效,麻辣鮮香的兔肉佐以一口清香微甜的菊花酒,不僅暖胃驅(qū)寒,還可去膻解膩,頓感酣暢淋漓。
食菊、飲菊的傳統(tǒng)自古有之。在中醫(yī)藥典中,菊花分為甘菊和苦菊,甘菊可食用,苦菊供藥用,都具有疏風解熱、清肝明目的藥用功效。明人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說:“古今餐菊者多生咀之,或以點茶耳?!本栈ㄖ苯由曰蚺莶瑁丝酀€有一絲藥香,古人認為這“極有風致”。宋代就有了菊花羹、菊花糕、菊花煎,到了明清,“花膳”更為盛行。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寫了一道涼拌菊花苗的做法:“嫩頭采來洗凈,滾湯焯起,速入水漂一時。然后取其榨干,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變?nèi)缟?,且又脆嫩不爛。以甘草水和山藥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本栈绲奈兜来蟮峙c茼蒿菜類似,比起生嚼,此時的烹調(diào)工藝已然進步不少。
說到最有名的宮廷菊花飲食,不得不提慈禧太后發(fā)明的菊花火鍋,其美味程度據(jù)說能讓“擎器者舐唇,侍立者干咽”?;疱佸伒准尤腚u湯或肉湯之類的原汁,再用宜于煮食的開封白菊花來熬制。由于這種菊花花瓣短而密,清朝宮人稱其為“雪球”。待湯煮沸后依次投入四生片(魚片、雞片、腰片和郡肝片),四油酥(馓子、油條、油酥粉條、麻花)和四素菜,香美撲鼻,不愧是慈禧太后的心頭好。
在真正的凜冬降臨前,尤其是重陽、霜降之際,食物和美酒中似有若無的淡淡菊花香,用芬芳和溫暖撫慰著人的脾胃,最是應節(jié)。
吉服美飾
明清宮廷制器和服飾上屢屢可見菊花紋,寓意長壽吉祥。菊花輕身益氣、延年抗老的功效被歷代醫(yī)書所認可。此外,古人尊崇“九”這個數(shù)字,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而“九”又與“久”同音,被稱為“九華”的菊花也就寓意著長命百歲、長壽久安。
明清菊花紋常見纏枝紋和折枝紋兩種。自唐代以來,纏枝紋被普遍運用于陶瓷裝飾上。纏枝紋以波狀線和切圓線相結(jié)合,花、葉順著枝的起伏保持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走向,線條互不相交,形成繁而不亂、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和諧感。例如清康熙年間燒造的青花菊花龍紋葫蘆瓶,使用了青花纏枝紋作為裝飾,花與枝葉勾連,主次鮮明,顯得飄逸秀勁。折枝原本是繪畫技法的一種,是指不畫全株,只畫連枝折下來的部分,后被廣泛運用于各類工藝制作圖案中。折枝紋瓷器構(gòu)圖簡約,與繁復的纏枝紋形成鮮明對比??滴跄觊g制作的十二月花卉紋杯,素凈的白釉地杯體上彩繪以各色折枝花圖案,一杯一花,對應十二月令花神,金秋九月為菊花,詩云:“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p>
此外,明清宮廷日常和節(jié)慶服飾上也多見菊花紋飾。明代宮廷服飾注重季節(jié)元素,感應天人合一,文武百官、宮眷內(nèi)臣們會隨著四季變換穿上應季的吉服。四季花卉圖案是其中最常見的裝飾,春天的牡丹、桃花、杏花,夏天的荷花、蜀葵、石榴,秋天的桂花、菊花、秋海棠,冬天的梅花、水仙、茶花等,正好構(gòu)成了完整的“一年景”,菊花紋樣正好對應象征秋季的“重陽景”。
清代宮廷雖然沒有沿襲明代節(jié)日穿四季吉服的習俗,宮中帝后嬪妃及皇子在搭配服飾時還是繼承了古老的不成文規(guī)矩—按時令選擇月令花卉紋樣,比如宮中帳幔、地毯所使用的團菊紋、纏枝菊紋等花紋,秋季吉服或常服上的圖案有秋菊、秋海棠、秋葵三種花卉集合而成的三秋紋,動靜相宜的菊蝶紋,以及菊花團壽字紋等。越是碩大的菊紋,越顯尊貴榮寵,是身份地位尊卑的見證,清宮舊藏的那些飾以明黃、大紅和金銀線的菊紋袍服,繡工都極盡奢華,應該是帝后出席盛大場合穿著的禮服。清宮服飾不僅衣料上有明紋或暗紋織就的菊花紋,就連領(lǐng)口、袖口、補子、絳帶等裝飾部分也有用金銀線或五彩絲線刺繡的細密小朵菊花。這種搭配與服飾相映襯,適用于宮中不同的場合穿著。
重陽簪菊的傳統(tǒng)在清代宮中同樣盛行,嬪妃、格格、福晉們也不能免俗。秋日里,她們周身佩戴的簪子、頭花、紐扣、荷包、褡褳等配飾也都會被制成同類花卉的式樣。各種帶有菊花紋的飾品爭奇斗艷,有富麗堂皇的點翠菊花紋頭花,有以珍珠為花瓣的銀鍍金點翠珠寶菊花簪,還有繡有菊花和兩只小羊的荷包,以取諧音“重陽”的含義。在節(jié)日里,以這些飾品芳香除穢、禮贈親友,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一種對生命無常、時光流逝的焦灼感。
菊花是秋天的使者,酒熟花黃的季節(jié),意味著一年光景將近尾聲。秋之菊,隱于宮苑的疏籬曲徑上,淡淡地盛開,不與百花爭艷,也不隨黃葉飄搖。人們以物詠志,以詩畫抒懷,熱衷于把與菊有關(guān)的美好物事載入生活中,賦予它人格和情感。從器物、詩畫、飲食和服飾中管窺明清宮中菊事,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賞心悅目之美,更能體會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四季更迭、物候變化的敏銳感知,以及祈求歲月綿長的樸素心意。菊花,陪伴人們目送秋的腳步,迎接冬的到來,可是你不必介懷,縱使流光容易把人拋,把酒言歡,明年還來就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