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慶娟
摘? ?要: 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以及“一帶一路”倡議規(guī)劃逐步進入發(fā)展建設階段,我們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進一步發(fā)揮。中國文化,是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一大要素。作為中國文化傳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助力器,英語教學在中國文化傳播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以建構主義為視角,以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為切入點,就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傳播現狀進行分析,從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具體提出一些中國文化的導入方法,以培養(yǎng)出具有中國文化基因與中華靈魂的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 建構主義? ?高職高專公共英語? ?中國文化
一、引言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與領邊國家經濟貿易發(fā)展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大契機。外語教學中跨文化教學顯得更重要。我國外語專業(yè)人才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不僅充當著“語言傳遞者”的角色,更在建設國家文化與話語“軟件”,塑造我國良好形象和提高我國國際話語能力的過程中扮演著“語言與文化傳播者”的角色。我國應該利用此次機會,進一步讓我國的文化走出去,增強中國軟實力,提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風土人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英語是讓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本文針對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從建構主義角度,以學生為中心,提出一些的有效導入中國文化的方法。
二、建構主義理論與中國文化傳播
建構主義源自教育學,作為學習理論視為改進教學而提出的理論,主要目的是了解發(fā)展過程中的各式活動如何引發(fā)孩童的自主學習,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如何恰當扮演支持的角色。換句話說,建構主義把學習看作一個建構的過程,該理論要求學習者在學習中積極主動,發(fā)揮主體作用,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的中心地位,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應該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協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文化是隨著社會變化而變遷的,且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外語文化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增加學生也就是建構者的學習文化體驗,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文化知識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增進學生對本國文化的感情,才能保證學生即使離開校園也能夠自愿持續(xù)不斷地更新文化知識儲備,強化文化傳播能力。這也是本文在解決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傳播方面問題的角度。關于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傳播的研究不少,比如何東的“一帶一路”倡議下職業(yè)公共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融入;江瀅瀅的“英語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方法”及蘇雪梅的“大學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與重構”等。但很少專門從關注學生本身學習文化角度出發(fā)研究中國文化輸入情況,大多研究都是從課程結構、考核評估方式、教師中國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討論改善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傳播現狀。本文從建構主義理念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本身認知情感行為為突破口,找到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有效導入中國文化的途徑。
三、桐城師范高等??茖W校公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傳播現狀
為了了解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傳播現狀,筆者就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輸入頻率情況、輸入內容及教師對學生文化情感認同度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校就是一所建立多年的高專院校,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調查以本校為基礎,共計發(fā)放問卷調查100份,調查對象包括本校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大多來自不同專業(yè)。統(tǒng)計問卷調查信息,得出桐城師范高等??茖W校公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傳播現狀大致如下:
1.輸入頻率低,單向輸入明顯。近幾年,高職高專公共英語的教學方式不斷嘗試改變,例如,翻轉課堂,對分課堂,等等。但是,由于高職高專學生學習習慣不是太好,英語基礎不牢固,英語學習自主性差,主要依靠教師課堂輸入,教師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應試教育,自身文化知識儲備,教育觀念等,更加專注深厚高職高專學生基礎,上課重點基本放在語法單詞上,基本忽視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的輸入?,F在市場上使用較多的高職高專類公共英語教材涵蓋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因此,教師在課堂授課偶爾涉及文化時,以介紹西方文化為主,文化單向輸入明顯。學生接觸英文介紹我國文化的機會很少。再者,學生實踐中國文化英語輸出機會幾乎為零,第二課堂未能成功利用。真實語境下運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語言交際缺乏直接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更直接導致學生語言實踐能力逐漸退化。
2.內容層次較淺顯,理解表面化,基本沒有實用性強、難度適中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本地特色文化英文教材??v觀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材,書中涉及中國文化內容的較少,缺乏系統(tǒng)性,而且涉及的內容層次較淺顯。教師主要介紹一些文中涉及的中國文化英文表達方式,并沒有深層次地對文化內涵進行比較介紹,更別提情感引導,學生只是單純地記憶關于文化方面的英語單詞,并沒有對文化及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理解,難以對本國文化產生情感。另外,由于部分內容過于陳舊泛化,或者難度深度過高,缺乏實用性,學生難以對其產生興趣,自主學習積極性不高。
3.缺乏關注學生文化情感認同度。一方面因為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所以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學生英語基本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對文化教育重視不夠,另一方面由于教師文化方面知識不足,對學生的文化輸入意識淡薄。課文中西方文化較多,教師多數關注西方文化點解釋,缺乏與本國文化的比較,更缺乏引導學生對本國文化在情感上的認同。第三,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如今學生接觸的信息文化種類繁多,難以像老一輩人,對本國文化具有充分的認識。
四、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方法
本文從建構主義角度出發(fā),本著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助,主要從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角度討論如何在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中有效導入中國文化。
1.認知方面。這是建構者在建構過程中的第一步。為了學生能夠主動積極用英語宣傳本國文化,提高高職高專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認知度,需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機會接觸中國文化的英文介紹,加深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進一步發(fā)揮學習建構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傳播中國文化。畢竟,只有多輸入才有可能多輸出。要對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書內容進行調整,系統(tǒng)連貫地增加中國文化內容,尤其多增加中國文化積極正面的內容,與時俱進地更新內容。另外,內容的難度需要根據高職高專學生實際英語水平及實用度而定,否則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為了讓高職高專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中國文化,教師需要多采取文化比較法,讓學生學會中國文化英文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文化的優(yōu)點。同時,讓西方文化,甚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在對比下顯得更清晰,讓學生在文化比較中學會欣賞多元文化,掌握處理文化沖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堅定自己的立場,實現英語教學的“育人”和“人文”的功能。
2.情感方面。作為建構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的學生,對于本國文化傳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也就是我國未來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前提是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大學生,在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仍然多需引導。因此,課程內容設置方面,要增加對學生中國文化情感的教育內容,讓這些文化知識內化為他們獨有的、具有個性化的精神財富。多利用網絡資源,發(fā)現多種有趣的呈現方法,創(chuàng)設更多真實語境,給學生真實感受體驗語言的機會,比如,增加學生外出實踐做志愿者介紹中國文化的機會。教師通俗易懂地將中國文化用英語呈現出來,將中國文化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增強本國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激發(fā)學生主動用英語宣傳中國文化的欲望。
3.行為方面。依據建構主義,最終實現對于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需要建構者也就是學生積極主動地自主操作訓練。有了基本認知和情感以后,還需要利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進一步鍛煉學生的中國文化傳播能力。教師要把自己看作教學環(huán)境中的信息傳媒體,既要考慮到自己在外語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努力發(fā)揮協調教學環(huán)境的能動性,以有效的教學組織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外語。為此,教師需要設計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如利用翻轉課堂、微課等讓學生課下觀看老師準備的有關中國文化的視頻,課上用英語進行小組討論觀后感,寫總結報告。運用交互式教學法及體驗式教學法,為學生提供語言交流基礎,增加學習趣味性,鍛煉學生用英語進行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的行為能力。教師還可以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水平選取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材料,讓學生提前閱讀,然后在課上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還可以創(chuàng)建文化網站,教師上傳各種文化視頻、資料,讓學生參考學習,發(fā)揮自主性。學校需多設計各種有關文化的英文比賽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引導開辟第二課堂,為學生營造鮮活的傳播中國文化的語境,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以此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傳播的興趣、意識和能力。
五、結語
十九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在我國外交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耙粠б宦贰背h給我國經濟帶來發(fā)展機遇,更為我國文化走出去,提升我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會。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作為高校教育重要部分,高職高專院校擔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責任。要做好這項工作,高職高專學生要對本國文化有深入了解,具有較強的本國文化認同感及用英語傳播文化的實踐能力。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公共英語教學需要進行改革,加強中國文化教學,從建構主義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幫助學生積累知識,調整行為,發(fā)展技能,實現外語教學的人文價值,為國家培養(yǎng)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桂琴.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一項基于黑龍江科技大學的個案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2]何東.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yè)公共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融入[J].跨文化交流,2017(1):98-100.
[3]江瀅瀅.英語專業(y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方法[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230-231.
[4]彭熠,趙慧君.一帶一路倡議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文化傳播功能拓展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7(3):83-91.
[5]蘇雪梅.大學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與重構[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9(2):79-81.
[6]周穎瑩.“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中湖湘文化導入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1):88-89.
[7]余正榮.走向生態(tài)人文主義[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8):41-45.
[8]楊金龍,沈騎.“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我國外語專業(yè)人才的價值重塑——“工具”與“人文”之辯[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8):36-41.
基金:安徽省省級精品課程《酒店英語》(2017kfk222);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級課題《師范專業(yè)認證背景下英語教育專業(yè)人才立體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TCSZ2018 JYA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