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安麗 鐘禮超 仇倩湄
(韶關學院體育學院 廣東韶關 512005)
2015年1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2018年7月30日,國家體育總局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fā)的《關于體育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指出, 在貧困地區(qū)構建“體育+”或者“+體育”的發(fā)展模式,營造體育助力精準扶貧的良好局面,加快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進程[1]。體育扶貧主要通過六項重點任務予以實施[2]?;洷泵褡宓貐^(qū)是廣東省農村貧困地區(qū)的典型代表,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粵北民族地區(qū)的體育扶貧現狀如何?究竟應該如何去幫扶?課題組成員對此進行了調查研究。
粵北民族地區(qū)位于廣東省北部,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相對貧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重點扶貧區(qū)域。課題組成員深入到轄區(qū)內南雄市的三角村、新田村,翁源縣的馬牯塘村、蓮溪村,仁化縣的古夏村等5個村落進行了實地調研。
體育精準扶貧在健康扶貧、文化扶貧、教育扶貧和經濟扶貧等方面均起著補位作用[3]。課題組在對粵北民族地區(qū)下屬貧困村落進行調研時發(fā)現,幫扶主體多元:一是廣東省政府贊助,每個村鎮(zhèn)的體育器材均有廣東省體育彩票中心贊助的器材,有些器材上還標示著“廣東省鄉(xiāng)村振興工程”;二是韶關市政府和相關單位贊助體育設施,比如馬牯塘村對口幫扶單位市財政局、韶關學院等單位不僅派駐工作人員,而且籌集千萬資金幫忙基礎設施建設;三是社會組織,比如連溪村就有一些賽事活動由社會組織承辦。
2018年廣東省已經實現公共體育設施鎮(zhèn)村全覆蓋。調研中證實,三角村、馬牯塘村、蓮溪村等屬于縣級省級貧困的村落,受到場地設施建設資助更多。三角村有農戶493戶,村委會緊鄰村小,籃球場、系列健身器材齊全,有部分嶄新器材倒在地上,可見,無人使用,也無人看管與修理。馬古塘村農戶124戶,貧困24戶,現代體育場地設施也很完備,不僅有標準籃球場、乒乓球桌,還有系列健身器材,雜草叢生,久未使用;乒乓球桌被用來曬輩子,體育場地挪作他用。
體育集強身健體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為一體,發(fā)展農村體育,離不開體育人才,體育能人是人才群體的核心力量。正如《全民健身計劃 (2016—2020年) 》所強調的,“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樹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觀, 發(fā)揮人才在推動全民健身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4]”。課題組調研得知,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出臺,全民健身觀念深入,一些體育能人紛紛登上舞臺。比如,村婦聯主任都是廣場舞和文化活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由于他們文化水平在村里相對較高,具備一定的體育知識和技術,善于主動學習,能夠將現代網絡中的健身舞蹈等簡單易學、方便開展的體育活動組織開展起來,并進行推廣,使得農村體育健身活動燃起了星星之火。
體育扶貧與文化扶貧具有內在一致性與同源性。體育特色文化不僅具有現代體育活動,而且有些村落具有悠久的歷史。調研發(fā)現,不同村里體育精準扶貧的體育特色文化不同。古夏村,采用傳統”禾齋節(jié)”傳承幾百年家族習俗,“舞香火龍”民俗體育項目吸引遠近相鄰前往觀看、體驗、購物,帶動鄉(xiāng)村農產品銷售,帶動農村經濟發(fā)展;蓮香村采用創(chuàng)建新興的節(jié)慶活動,如拔河、挖蓮藕、捉魚等活動慶祝豐富喜悅,吸引廣大市民前往參與,增加當地農村市場及產品消費。特色村落體育活動促使人們參與鍛煉,豐富文化生活,實現文化脫貧。
體育貧困是一種從物質到能力再到權力的多維貧困[5],體育精準扶貧應按照習近平提出提出“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等精準實施[6]。課題組選擇了韶關市3個貧困村進行了調研,發(fā)現農村體育扶貧存在這以下幾個方面的困境。
多主體幫扶過程中對接責任不清,責任不明。國家官網公布的2300元/年為貧困線建卡立檔,輔以定性方法以觀察、詢問進行識別,“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和“兩入戶、兩評議、兩審核、兩公示、一公告”等方法來識別扶貧對象[5]。體育精準扶貧由于缺乏科學、精準識別辦法,多主體在幫扶過程中很難精準施策,從調研的幾個村來看,無論是省體育局、市政府還是幫扶單位,沒有精準掌握貧困戶及個人的體育相關信息,其幫扶責任不明。究其原因, 是與體育貧困自身的特征有關, 即體育貧困具有多維性、隱蔽性特征,使得幫扶主體難以準確識別,精準施策[5]。
“體育+設施”是體育扶貧最容易測量和出扶貧效果的項目。課題組在調研中發(fā)現,一方面,現代化體育設施齊全,閑置浪費;另一方面,每個村的特色活動卻缺乏場地設施。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的場地設施與民眾需求吻合度不高:一方面,大多數村民健身意識不強,缺乏基本的健身知識和技能,缺乏體育指導,造成了體育器材的閑置浪費與缺乏相矛盾的狀況;另一方面,村里組織的健身廣場舞缺乏燈光場地。
體育幫扶不僅需要體現體育硬件設施上,還應該幫助體醫(yī)融合的健康需求,文化扶貧產業(yè)項目。從調研中發(fā)現,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惡心循環(huán)鏈是切斷貧窮的毒瘤。省體育部門幫扶健身器材,社會組織幫扶健身知識和技術、組織一些特色賽事,如新田村“舞香火龍”、連溪村“農事節(jié)”摸魚活動,還有一些定向越野、徒步、半程馬拉松等項目,所有的活動既要有政府、社會的引力,村落民眾還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和組織,不能“等、靠、要”,目前從調研情況看,主要體現在政府自上往下的幫扶,農村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
精準識別貧困地區(qū)農民體育貧困的關鍵與重點,應從體育經濟、體育適應、體育認同與體育接納方面找到“真貧者”,構建多維貧困衡量體系,最終確定被扶持對象[6]。在脫貧攻堅戰(zhàn)中,應該從政府、社會到個人進行明確分工,比如國家體育總局、省體育局等通過體彩中心提供場地設施器材,幫扶硬件設施,政府部門引導社會組織幫扶體育賽事、娛樂活動,體育社工幫扶體醫(yī)融合的健康知識和技能。讓各幫扶主體既各司其責,又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在精準識別基礎上,對不同貧困者采取不同的幫扶形式。體育部門傳統的幫扶主要采用的是輸血式和救濟式扶貧,主要從場地、設施上進行援助。但在調研中發(fā)現,完全輸血式扶貧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成效并不顯著。貧困村無論從體育健身到健康需求,還是特色體育項目產業(yè)化發(fā)展,都不能采用“一體化”的發(fā)展模式,而是應該根據村落人口、資源進行規(guī)劃,將城市及周邊的人口優(yōu)勢、消費優(yōu)勢、經濟優(yōu)勢與農村貧困村的資源進行有效對接,從而拉動農民體育參與、就業(yè)以及增收,幫助農民脫貧致富[8]。
體育精準扶貧應該從3個方面實施精準管理:一是從幫扶對象上,以人為本,精準區(qū)分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健康狀況的人員,實施體育監(jiān)測建卡立檔,精準幫扶體育健身知識、技能與健康數據管理;二是從扶貧資源上需要精準管理,不能挪作他用;三是幫扶制度上,要建立長效機制,防止體育精準扶貧偏離靶心,防止返貧現象出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粵北民族地區(qū)體育精準扶貧主要體現在對體育場地、設施健身的幫扶,體育彩票贊助為首,政府和幫扶單位籌資為輔,社會組織適當參與,但是在體育貧困的多個維度上很難精準識別,為其精準施策帶來了相應的困難。在后續(xù)研究中應該加強對體育貧困的測量和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