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菊
(江蘇省啟東折桂中學,江蘇啟東 226200)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戈曾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币虼?,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應巧妙運用“互文性”思想,把學生的“腦”從被支配的地位中解放出來,不僅要教會學生理解一首詩歌,還要拓寬學生的思維。教師應不拘泥于當前的詩歌,而要善于融通,聯(lián)系同一作者、同一主題、同一意象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讀詩歌,讓學生對詩歌的解讀更深入,以此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1]。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蔽膶W作品與作家生活的時代息息相關(guān),更與他本人的經(jīng)歷和思想血肉相連。因此,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學生才能客觀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準確內(nèi)涵。
例如,在教學杜甫的《春望》和《月夜憶舍弟》兩首詩歌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杜甫的人生經(jīng)歷。杜甫遭逢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輾轉(zhuǎn)各地,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對時局的憂慮和對親人的思念,無時無刻不撕扯著他的心。許多作品應運而生,以上兩首均是杜甫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就的作品。學生了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后,勢必對杜甫的更多詩歌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學到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學生就會明白杜甫面對飄飛的茅草,緣何“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了。杜甫漂泊一生,到了晚年,在親友的資助下暫時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他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感到快樂自足,所以面對飄飛的茅草,才會如此著急嘆息。即使受到如此的生活打擊,憂國憂民的杜甫依然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疾呼,憂國憂民之心令人動容。正是因為了解了杜甫的經(jīng)歷,學生才能全面地解讀他的作品。
又如,2020年南通中考卷上的詩歌賞析題考到了秋瑾的《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題目也涉及課內(nèi)詩歌秋瑾的《滿江紅》中的表意相近的詩句及作者秋瑾的情感。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局限于教會學生理解《滿江紅》這首詞,而未對秋瑾的生平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做一番延伸拓展,學生在考試答題中就會力不從心。反觀,如果教師進行了拓展延伸,學生在考場上就能如魚得水。
題材相同是文本互涉的重要體現(xiàn)方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同類題材詩詞作品并對其進行類比,從而幫助學生發(fā)掘文本共性,找到解讀詩歌的規(guī)律與途徑。
送別詩在古詩詞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賞析送別詩時,學生不能孤立地賞析一首詩歌,要學會相互聯(lián)系,從中發(fā)現(xiàn)送別詩情感的異同。例如,在解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其情感的異同及原因。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豁達樂觀的情感,這和青年王勃當時的意氣風發(fā)有關(guān);而李白的詩中,好友王昌齡左遷龍標(龍標是比夜郎還遠的地方),作者內(nèi)心自然凄楚,故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的傷感。通過相同題材的互文解讀,學生會挖掘、歸納出送別題材的異同。所以,當遇到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的詩歌賞析題:“有詩評說,此詩為送別詩中的另類佳作。你是否同意另類這種說法?請聯(lián)系學過的詩句說明理由”時,學生就不會一頭霧水,而能很好地分析出送別詩的異同。
又如,貶謫詩是古代詩歌中一類重要的題材。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孤立地分析一首詩歌,而應把多篇貶謫詩串聯(lián)起來,以尋求古代文人遭遇貶謫時的心境。所以,在教學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韓愈的《左遷藍關(guān)示侄孫湘》、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李白的《行路難》時,這四首詩歌同是詩人仕途失意之作,又同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四位詩人的心境有何異同。這樣富有思辨色彩的探究題,會讓學生愛上古詩詞,并能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
意象是中國古詩詞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會或多或少地選取各種客觀事物寫入詩歌,構(gòu)成具有作者主觀感情色彩的意象。學生在解讀詩歌的過程中,往往會忽略意象本身是文本之網(wǎng)的聯(lián)結(jié)點,是文本與文本之間交叉的關(guān)鍵位置。學生必須認識到,意象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由各個時代的詩人反復塑造而成的,每個意象背后都站著無數(shù)的詩人。正因為忽視了這一點,學生在平時解讀詩詞時,往往忽略了意象背后龐大而深遠的意義,過于淺顯地解讀意象。
例如,筆者在教學《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就特意針對“月”這個意象所蘊含的感情來賞析詩歌。筆者和學生一起歸納學過的帶有“月”意象的詩歌,并進行歸類。
思鄉(xiāng)懷人:《月夜憶舍弟》《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靜夜思》《宿建德江》
郁悶愁苦:《楓橋夜泊》《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愛國之情:《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出塞》
闊大壯美:《春江花月夜》《旅夜書懷》
……
通過對不同詩歌中的“月”意象的解讀,月亮這一無生命的自然之物變得多姿多彩起來。比如,在王昌齡的《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一句,“月”作為見證過秦漢歷史滄桑的永恒象征,成為詩人對歷史感慨的寄托。這個意象的含義是時間永恒,以前學生雖然背誦過這首詩,但是并未深入探究?,F(xiàn)在通過拓展閱讀,把學過的詩歌用意象串聯(lián)起來,學生能夠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從課堂教學來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學習興趣濃厚,獲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意象本身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如黃鸝在不同詩歌中表達的情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比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中“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傳達的是喜悅之情。而金昌緒的《春怨》中“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的黃鶯兒則傳達出煩悶之情,因為女子夢見西征的丈夫,可是好夢被鶯啼吵醒,心情自然是煩悶不已。而杜甫的《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黃鸝的意象所表達的感情則更為復雜。杜甫來到武侯祠,只見碧草,只聞鶯啼,不見丞相,美景更添感傷。因此,在這首詩中,黃鸝的意象表達的情感更多的是惆悵。從對黃鸝意象的探究中,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詩人在不同心境下創(chuàng)作的詩歌中,其意象表達的情感是很豐富的。2020年浙江溫州中考語文卷就考到了不同文本下的“芭蕉”意象。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重對各個意象的探究,讓學生的知識廣度有無限延伸。
在巨大的古典詩詞寶庫中,任何一首古詩詞作品必然與其他古詩詞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互文性,無疑能夠增強古詩詞閱讀的審美游戲性,有思維在文本間自由穿梭的意味。通過互文性滲透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探究,學生能夠從原有的讀懂一篇詩歌轉(zhuǎn)變?yōu)樽x通一類詩歌,重要的是能夠?qū)崿F(xiàn)由讀懂到讀通的轉(zhuǎn)變,這一過程充滿了語文思維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