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丹
(浙江省寧波市寧??h胡陳鄉(xiāng)東倉小學)
我為人母距今還不滿四年;為人師,從一開始在民工子弟學校代課開始至今,滿打滿算還不到七年,顯然為人母的時間短于為人師的時間。談起自己的教育觀,我想對在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孩子(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還是別人的孩子)說:“我愿成為你生命中的助跑者,哪怕只是生命長跑旅途中的一小段。至于孩子,你的起跑線在哪兒,其實不是最重要的。”為什么我要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助跑者,我將從童年經(jīng)歷、教學生活、為人之母三個方面一一道來。
今年年初,梁俊老師和山里的孩子在央視《經(jīng)典詠流傳》的舞臺上,用袁枚的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苔》,唱哭了評委,也讓億萬中國人感動。我也出生在一個農(nóng)村家庭,長得不是最漂亮的那個,成績也不是最好的那個,父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自幼母親外出打工,回家次數(shù)也不多,因此父親身兼父親和母親之職。在我的幼兒期,“幼兒園”只是聽聞而已,從未上過,上小學還比同齡人晚了一年。記得八歲那年,剛開學不久,我不知怎么回事就生病了。父親騎著自行車帶著我四處求醫(yī)(父親本是個泥水匠,盡管那個時候父親的身體一直很虛弱,因為在我七歲那年,他在一次意外觸電事故中從工地的三樓摔了下來)。等我求醫(yī)回來之后,居然沒有了上學的名額。直到9歲,我才真正踏上求學之路,接受學校教育。
盡管如此,在我這短短幾十年的生命旅途中,父愛從未缺席。從小父親就言傳身教,告訴我什么是誠實正直:就是撿了錢想盡辦法歸還;就是別人家的東西再好都不能拿;就是鄰居讓你代買的東西不能多收一分錢;就是最口渴之時,也不能摘取別人家瓜地一個瓜;等等。從小父親就言傳身教,告訴我什么是善良:就是你看見有需要幫忙的人,伸出援手不能猶豫;就是冬天積雪路上,成為那個默默的清掃者;就是在雨天,主動幫鄰居收好晾曬在外邊的衣服;就是……
盡管我在學校教育這條起跑線上落后于他人,但是父親就是我人生長跑路上的助跑者,不管起跑線在哪兒,父親的言傳身教一直在。
我雖不是出生于書香門第,但因為父親愛讀書,我也就跟著聽、跟著讀,久而久之,我也喜歡上讀書。人生的長跑路上,童年的生活里,父親就是我的助跑者。
考進教師編制后,我來到了寧??h胡陳東倉。這里地杰人靈,猶如世外桃源,且有“唐朝尚書第,宋朝宰相家”之說??墒且驗閷W校位于偏遠山區(qū),孩子的父母多數(shù)外出打工,留在當?shù)氐亩嗍呛⒆雍屠先?。初次接觸他們,我發(fā)現(xiàn)他們樸實、純潔、天真、可愛、熱情。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他們留守歲月中最缺失的是愛和陪伴,這讓我仿佛看到了當初母親外出打工的情景。我決定在這片凈土開啟做一名孩子成長路上的助跑者的探索之路。愛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蔽覈逃姨招兄壬舱f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睈凼峭ㄍ逃晒Φ臉蛄?。助跑路上,我首先需要踐行愛的陪伴,摸索出“二思”法。
懂得愛的理論并不必然就能真正愛每一名學生。很多老師,特別是工作繁忙或是情緒浮躁時,當學生出現(xiàn)某些錯誤或做了錯事的時候,有時會氣急敗壞,有時會聲嘶力竭,甚至會火冒三丈……此刻這些“愛的教育理論”早已被拋到九霄云外了。如果此刻在處理問題時經(jīng)常想一想,自己曾經(jīng)是個孩子,或想想自己作為學生時的經(jīng)歷,可能心態(tài)就會有所變化,樂意寬容孩子的過失。
班里有一名叫小妙的同學,看上去很文弱,經(jīng)常一個人。有一周,她一連四次不戴紅領巾,前三次我還能心平氣和地原諒她,最后一次,我當時心中就像燃燒起熊熊烈火,但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發(fā)生的一件事——上語文課,忘了帶課本,當時老師嚴厲地批評我:“怎么沒把腦袋也忘在家里?”我至今還記得。因此,我體諒這位學生。我利用學生讀課文的時間,迅速來到辦公室,找到一條紅領巾。我把紅領巾折疊好,慢慢走到小妙的身邊,彎下腰把紅領巾塞到她手里。她抬起頭,眼中有一絲驚喜,也有幾分不安。我俯下身,湊到她耳邊說:“這是老師送你的,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你佩戴這條美麗又鮮艷的紅領巾,你不會讓老師失望的,是嗎?”她點點頭,沒再說什么。上課時我發(fā)現(xiàn)她學得特別認真。
后來小妙在《我想對你說》這篇習作中這樣寫道:“老師沒有批評我,能幫我借紅領巾,我已經(jīng)很感激了。第二天我又忘戴紅領巾,老師不但沒有批評我,居然偷偷地送了我一條,當時我感動得想哭。老師,您像母親一樣慈愛,像奶奶一樣細心,像大姐姐一樣親切。我感謝您的寬容?!毕嘈旁谶@樣心平氣和的教育中,孩子會不知不覺地懂得開誠心,布大度。
這一點啟發(fā)來自于永正老師寫的《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這篇文章。我們的于老師童心閃爍,是真正的良師益友。漸漸地,受于老師的啟發(fā),在課堂上,我與孩子們隨著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喜怒哀樂,動情處,淚花盈盈,憤怒處,頓足捶胸。朗讀課文時,我也會“裝貓變狗”——學著事物本來的樣子,繪聲繪色地讀?!段某晒鬟M藏》中的“小鳥”“可惡的烏鴉”“神鳥天鵝”被我演繹得惟妙惟肖;《去年的樹》這一凄美的故事也在我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動著學生。課間,我會與孩子們一起游戲、聊天。有一次,在大課間,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特別愛玩打沙包的游戲。本來我可以買一個沙包給他們,可是我想讓這個沙包更有意義,于是花了整整兩節(jié)課的時間尋找、整理做沙包的方法和材料,并抽出一節(jié)課,和他們自制沙包。因此,我們不僅體驗了制作沙包的樂趣,還享受到玩沙包的樂趣,真是一舉兩得。除此之外,我?guī)贤暮秃⒆觽円黄饏⑴c各種實踐活動。外出春游,我和孩子們賞桃花,做游戲,分享自帶的零食,品味特色美食,感受多彩生活。拔草活動中,我?guī)ьI孩子們拔掉雜草之余,忙里偷閑,揀幾片樹葉,摘幾朵小花,和孩子們分享勞動的快樂,領略大自然的美麗。自己是孩子的朋友,也就能平等地對待孩子,更加理解兒童的感受。孩子能和老師談心,不管是課堂上學習,還是常規(guī)教育,孩子更加自主、自覺,師愛在悄無聲息間回蕩。
看著兒子一天天長大,從呱呱墜地到現(xiàn)在咿呀學語,我更加明白養(yǎng)育一個孩子的艱辛。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在養(yǎng)育孩子身上我們傾注了太多的時間、太多的愛,但是如何去培養(yǎng)孩子呢?想想自己的兒子,再看看班里這些學生,我心想:這都是我的學生,這些孩子對于他們的父母來講太重要了,就像兒子在我心中的位置一樣。因此,為人之母后,母親的角色豐富了我助跑者的育人實踐。
為人母,讓我更懂得感恩。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我特意提前對孩子們進行感恩教育,讓他們在母親節(jié)那天,在“感恩母親”實踐活動中學會施愛,并要求他們實踐“四會(會想、會做、會表達、會記錄)”。其中的記錄可以是寫文章,也可以是拍照片等。
到了母親節(jié)那天,媽媽及奶奶,甚至外婆都收到了孩子們精心準備的禮物。這些禮物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無形的。有的孩子給媽媽做美味小吃——手抓餅;有的孩子為媽媽做愛心甜點——水果沙拉;有的孩子給媽媽、奶奶、外婆做早飯——蛋炒飯、蛋湯;有的孩子給媽媽、奶奶做賀卡,還別出心裁地把賀卡系在氣球上飄飄悠悠地送到媽媽手中;有的孩子幫媽媽、奶奶做家務——掃地、拖地、洗碗、洗衣服;有的孩子給媽媽、奶奶洗腳;還有的孩子,因媽媽不在身邊,強忍著前幾天的思念,特意在母親節(jié)當天打電話,就為了道一句:“媽媽,節(jié)日快樂,謝謝您,您辛苦了?!蹦且惶欤议L的朋友圈真是火爆,都在曬自己孩子的禮物,還有的家長相互點贊。我也一一為他們點贊。其中有一位家長發(fā)了一段孩子在洗碗的視頻,并這樣寫道:“今天,兒子說要給我禮物,原來是這個,我真高興得不得了,兒子有這顆心,比什么禮物都好?!蔽铱粗⒆觽兏卸髂赣H的行動,看著蘊藏著美麗純潔的感恩之心的珍貴禮物,看著家長對孩子的贊揚,看著孩子從被愛到知愛,再到成為一個真正的施愛者,作為班主任的我,感動得淚眼蒙眬。
為人母,讓我越發(fā)覺得閱讀的可貴。2016年7月,我在好友的推薦下加入了一個寶媽育兒交流微信群,并購買了第一套繪本《埃米爾》,從此開啟了親子共讀模式。其中我們最喜歡讀的一套書就是《小熊寶寶繪本》。這套繪本共15冊,很適合和一歲以上的孩子共讀。我和大家分享共讀時光中的一個美好片段。
那天我和兒子(樹袋熊是他的昵稱)讀了《小熊寶寶繪本》第十三冊《散步》,樹袋熊看得很認真,聽得很安靜,看完最后兩頁,我就牽著他的手說:“寶貝,手拉手和媽媽去散步?!彼荛_心地拉著我的手往外走?!吧⒉健边@個詞他第一次接觸,通過閱讀這個繪本,我想他已經(jīng)理解這個詞了。
我從親子共讀時光中受到啟發(fā),在留守兒童中,也可以師生共讀,培養(yǎng)自主閱讀習慣。于是,我利用晨讀和午讀時光,在暑期線上線下開啟師生共讀模式,讓孩子漸漸愛上閱讀,激發(fā)他們對學習、對生活的高尚追求。
在育兒的過程中,孩子每次做事情都要三催四請,看到他磨磨蹭蹭的樣子,我真的控制不了不去大聲吼叫,不停催:快點快點。這與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我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對學生在校學習的拖延癥深入調查,進行分析,找到了根源,那就是學生沒有具備管理時間的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時間進行管理,從而治療拖延癥,我采用了三步法。
(1)在備忘錄中列出每日清單
讓學生列舉每天要做的事情,并讓其自己給每件事分配可能需要的時間,比如:
睡覺:8小時
洗漱、穿衣服:30分鐘
早飯:30分鐘
學校:6小時
作業(yè):2小時
看電視:30分鐘
玩:2小時
晚飯:30分鐘
閱讀:1小時
…………
總計:24小時
如果孩子分配的時間,總計超過24小時,那么他就需要檢查并確定哪些事情應該花更少的時間,或者是哪些事情可以省去不做。如果總計低于24小時,則可以請孩子將多余的時間分配到相應的事情上去。
(2)評估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
將所有事情列出來之后,應該對每件事情標注出(用不同顏色)重要和緊急等級,然后根據(jù)每件事情的重要或緊急程度,將其安排進計劃表。幫助孩子將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前面去做,或者給重要的事情分配更多的時間、精力,讓孩子養(yǎng)成優(yōu)先做重要事情的習慣。
(3)每周自我評價、自我獎勵
在每周結束時把各項活動花費的時間累積起來,仔細審核:這個星期什么事情花掉我最多的時間?什么事情用的時間最少?哪些事情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哪些事情還可以少花一點兒時間?哪些事情是我想做卻沒有做的?我對這一周利用時間的情況滿意嗎?如果滿意,就可以獎勵自己。通過這樣的總結,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孩子會更加了解自己制訂的計劃是否妥當,以及自己的實際運用時間是否合理。
總之,孩子一生的成長是超長跑,并不是百米賽跑。《起跑線》這部影片中有一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正意義:生而為人,先為人,后成才。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在焦慮中盯著別人家的孩子,不是非要贏在起跑線上,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多陪伴孩子,言傳身教,讓孩子知道什么是真善美,爭做時間的主人,尋找自己的新高度。不管是站在教師的角度,還是站在家長的角度,我都愿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助跑者,盡自己所能去助跑,哪怕只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