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艾靜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00)
《出師表》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表文就是封建社會下臣對皇帝進行請求、建議時所采用的文體?!冻鰩煴怼愤@篇表文的寫作目的是勸說后主劉禪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北定中原,光復漢室?!冻鰩煴怼分猿蔀榍Ч胖?,一是展現了諸葛亮鞠躬盡瘁、忠君報主的赤子之心;二是在勸說其主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作為一篇勸服性的文章可謂是非常成功。讀該文者無不被諸葛亮的忠誠打動,認同接受他的觀點,是有“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的說法。諸葛亮寫《出師表》的目的就是勸說后主劉禪北定中原,光復漢室?!冻鰩煴怼飞铣手?,便得到了后主劉禪的應允,同意出兵攻打曹魏,北伐就此開始??梢姟冻鰩煴怼芬晃膶崿F了其勸服的功能:不僅使劉禪答應出兵北伐,還使讀過此文的后人對此稱贊連連。亞里士多德認為,修辭就是“一種能在任何一個問題上找出可能的說服方式的功能”。本文就嘗試從亞里士多德三要素角度解讀《出師表》。亞里士多德主張修辭三要素,即從信譽訴求、邏輯訴求和情感訴求三方面入手,來實現其勸服功能。其中,信譽訴求就是基于說話者的人格和信譽,邏輯訴求是基于事物本身的邏輯,情感訴求旨在喚起情感[1]158?!冻鰩煴怼纷鳛橹袊鴼v史上的名篇,其藝術價值極高。作為一篇勸服性的文章,其說服力是很強的,充分體現了我們中國人民的智慧。本文就試圖從西方修辭學的視角來賞析、解讀我們中國的古典文學作品,看看中西方的文化可以碰撞出怎樣不一樣的智慧火花。
信譽訴求就是基于說話者的可信性和信譽性,運用自己的威信來說服受眾[2-3]。信譽訴求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說話者本身擁有的好的信譽;另一種是說話者在話語中創(chuàng)造的好的人格形象[4]。也就是說,在聽眾面前,說話者必須有一個富有智慧、擁有高尚品格的形象。這就要求說話者在論述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做到心中有數,有理有據。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成功地實現了信譽訴求。例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能力和人格?!跋鹊鄄灰猿急氨?,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作為一個平民百姓,卻能讓先主劉備三顧草廬,向他咨詢當世之事,可見諸葛亮的過人才能。除了過硬本領,我們還可以看到諸葛亮的高潔品格?!俺急静家?,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本打算茍全性命于亂世,但是,由于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于是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從此,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身上具有的舍生取義、不畏艱難險阻、將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的優(yōu)良品質。從“爾來二十有一年”,我們還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一諾千金、言出必行的君子。當這么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苏驹谀忝媲?,苦口婆心?guī)勸你的時候,想必說服力是很高的。我們除了從文中感受到諸葛亮的形象,了解歷史也會知道諸葛亮當時的公眾形象。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先帝劉備對他的器重,從側面反映了他的能力出眾。劉備過世時曾說:“若嗣子可輔,則扶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钡侵T葛亮并沒有一絲僭越之心,而是盡心盡力、忠貞不貳地輔助后主,還寫出流傳千古的《出師表》。相信劉禪也是知道諸葛亮是德才兼?zhèn)?、可以依靠的忠臣,因此劉禪能夠接受他的勸服。對于劉禪,諸葛亮成功施展了說服功能;對于歷代讀者,《出師表》也成功地訴諸信譽訴求。我們知道,在歷史上,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化身,有勇有謀,品德高潔,因此后世讀者讀《出師表》,也非常樂意認同并接受他的觀點。說話者除了自身的個人形象,在構建話語時塑造的形象對施展其勸服功能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上句中,諸葛亮在勸服劉禪重用將軍向寵的時候,提到將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經過試用,先帝稱贊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諸葛亮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詢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由此可見諸葛亮表達的觀點和看法,絕不是自己的片面之言,而是客觀可信的。當他勸服劉禪器重將軍向寵的時候,先是提到他本身的性格品質優(yōu)良,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自身本領過硬;然后又說到先帝也對他稱贊有加,可見將軍向寵是獲得了先帝的肯定,是個可信賴之人。除此之外,諸葛亮還說:“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庇纱丝梢姡酥T葛亮和劉備,眾人對將軍向寵也是認可的。因此,諸葛亮對將軍向寵的推崇,不是個人對他的偏愛,而是眾望所歸。因此,我們可以說諸葛亮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做到了有理有據,讓人相信他是一個理性客觀、真誠、值得信賴的人,所以不管是后主劉禪,還是后世讀者,都很容易接受諸葛亮的觀點。綜上,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諸葛亮本身的形象,還是他言語之間塑造的形象,都讓我們感受到他是一個德才兼?zhèn)渲档眯刨嚨娜耍虼?,不管是劉禪還是后世讀者,都成功地被他說服了。
邏輯訴求,是指言語本身所包括的事?lián)c或然式推理證明,即“邏輯論證”,也就是說話者構建的話語自身具有的邏輯性。說話者為了讓自己的論點深得人心,必須依靠以理性為前提的論據。這里有很多方法幫助說話者實現邏輯訴求,比如在論證的過程當中,使用歸納的方法,從許多個別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使用演繹,由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情況下的結論。除此之外,為了證明一個人的觀點,還可以列舉一些例子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里的例子包括歷史上的案例、相似和相悖的例子[1]156。在《出師表》中最明顯的邏輯訴求就是引經據典。例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在勸誡劉禪要知人善用的時候,諸葛亮講起了西漢和東漢的故事。西漢之所以興隆就是因為西漢皇帝懂得親近賢良之臣,疏遠小人;然而到了東漢,皇帝反其道而行,親近小人,疏遠賢臣。諸葛亮列舉了兩個活生生的例子,對比論證了對待賢臣的不同態(tài)度直接導致了王朝的興與亡,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重用賢臣、遠離小人的重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在證明自己的論點時,列舉了歷史上人們熟知的例子,增強了觀點的可信度,讓大家更加容易接受他的觀點。
情感訴求就是基于我們情感的訴求,旨在喚起和利用我們的情感[1]158[5]。說話者首先必須搞清楚觀眾的思想,了解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原因可以喚起觀眾的特定情感。說話者必須搞清楚觀眾的這種情緒是否有助于他觀點的表達;如果有利于他觀點的表達,他就應該調動起觀眾的這種情緒。在調動情緒的過程中,說話者可以使用以下兩種方法:第一種就是語象敘事。語象敘事指的就是運用栩栩如生的語言對事物進行描述,使聽眾如臨其境,從而產生心理共鳴[6]。第二種就是使用敬語。敬語的使用就是為了表達對人和事物的尊敬。例如: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例子第一句諸葛亮生動描繪了與先帝劉備之間的一件事。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諸葛亮談論這些事情,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劉備在世的時候,當他與諸葛亮談論前朝之事時,談論到東漢西漢,他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所作所為嘆息、痛心、遺憾的。這番描繪真切地展示了諸葛亮和劉備之間進行交談的情景,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先帝劉備在重用賢臣,疏遠小人這個問題上的堅決態(tài)度,對因錯信小人導致王朝顛覆的惋惜和痛恨。通過給劉禪描繪他父親生前的畫面,旨在調動起劉禪對父親的思念和愛戴之情,讓作為兒子的劉禪真切體會到父親對他的厚望,讓他認為出兵北伐是順遂了他父親的遺愿。通過調動劉禪對父親的感情,從而讓他接受、聽從自己的觀點,有利于其觀點的表達。除此之外,通過生動真實地描繪劉備在談論前朝時候的態(tài)度,讓我們后世讀者如臨其境,深切感受劉備的惋惜痛恨之情,認同親近賢臣、遠離小人的必要性。
第二句描繪了諸葛亮接受遺命以來,早晚憂愁嘆息,只怕不能實現先帝托付給他的大任,以致?lián)p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他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這番描繪生動展示了接受遺命以來,諸葛亮日日憂心、牽腸掛肚,唯恐辜負了先帝的信任。
這番描述向劉禪展示了諸葛亮對君主矢志不渝、忠貞不貳的赤子之心,讓劉禪對他的忠誠有所感悟,更加堅信他是一個一心為主的臣子,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對君主的忠誠,從而使得劉禪更能接受他的觀點。通過這番描述,我們后人也感受到并且感動于他的忠誠,體會到諸葛亮無論晝夜,都心系國家,可謂是一心為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出自一片赤子之心。我們怎能質疑他的赤子之心呢?這兩句都采用了語象敘事,也就是通過運用栩栩如生的語言對事情進行描繪,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同身受,調動了其情緒,從而更加認可并接受他的觀點。
再如: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出師表》通篇都是以臣自稱,尊稱劉嬋為陛下。敬語的使用就是為了表達說話者對人和事物的尊敬。劉禪讀后,應該可以感受到諸葛亮對他的尊重和愛戴。有這么一個對你充滿尊重和愛戴的臣子說出這番肺腑之言,想必劉嬋應該會重視。我們通讀此文之后,都可以感受到諸葛亮對君主劉禪俯首稱臣的忠誠之心,更容易相信他所說皆是肺腑之言,都是出于對君主和國家的考慮做出的決定。
本文從亞里士多德三要素,即信譽訴求、邏輯訴求和情感訴求,對《出師表》進行解讀??梢钥吹轿覀兊南容呍趯嵤﹦穹δ艿臅r候,也會訴諸信譽、邏輯和情感。諸葛亮在勸服后主劉禪出兵北伐的時候,采取了很多手段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包括借助于他本人德才兼?zhèn)涞膫€人形象來增強說服力,列舉一些事例來佐證,采取語象敘事來調動對方的感情,使用敬語讓對方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等等。從西方修辭學角度解讀此文,一方面為我們賞析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提供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服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