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善 筆名雨善,陜西省丹鳳縣棣花鎮(zhèn)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第二屆、第三屆簽約作家,入選“陜西百名優(yōu)秀中青年作家藝術(shù)家資助計劃”。從20世紀(jì)90年代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美文》《延河》《散文》《作家》等報刊發(fā)表小說、散文數(shù)百篇,其中《鄉(xiāng)鎮(zhèn)干部》《一個村子的選舉》先后被《新華文摘》等刊選載。出版《驚蟄之后》《李育善散文集》《山里的事》等著作。曾榮獲第三屆柳青文學(xué)獎新人獎等十多項文學(xué)獎。
龍駒寨工商業(yè)發(fā)展到較高階段,自發(fā)組織的商幫、會館、行會、商會也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按地域劃分,有本地幫和客商幫;按行業(yè)分,有鹽幫、船幫、布帛幫、青器幫、馬幫、銅匠幫。以下茲錄史料:
黃幫 又稱三黃幫、楚黃幫和湖北幫。最早由湖北黃岡、黃陂、黃安一帶商人自發(fā)而組成,之后擴大到湖北全省來龍駒寨經(jīng)營的客商。黃幫商號以黃岡鳳凰鎮(zhèn)陳北灣首富陳正啟在西關(guān)開設(shè)的“福興行”(過載行)為代表。還有黃岡余克海的“裕泰和”、黃陂陳彥卿的“福星行”以及荊紫關(guān)陳姓的“裕興行”。專門為客商牽線搭橋,組織貨源,推銷商品,代客承運。因其求信譽,重商德,為客商信賴,生意紅火。
西商 山西商人,又稱臨晉幫、“山賈”、“山右商”。為山西臨汾、忻縣、運城、解州一帶商戶組成。“山右(商賈)或鹽,或絲,或轉(zhuǎn)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安徽商人)?!敝饕獜氖仑溸\轉(zhuǎn)售貿(mào)易。把湖北、湖南等地的糧食販運到甘肅、山西等地。也是棉布、茶葉販運的大商家?!扒宄醪枞~,均系西商經(jīng)營,由江西轉(zhuǎn)河南,運銷關(guān)外?!保ㄇ迦酥院病冻缡须s詠》)商州著名的山西商號有張慶煥等人開辦的“錦隆”和“逢源合”。“走遍商州百里地,逢源不歇別家店,不吃別家飯”,可見“逢源合”分號之多。乾隆三十年以后,龍駒寨成了西商把茶葉由湖北、湖南、四川運銷西北的必由碼頭。
關(guān)幫 關(guān)陜幫、關(guān)隴幫。該幫帶有武裝貿(mào)易性質(zhì)。深入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商隊往來需要武裝保護。善于冒險,膽大勇敢,騎射格斗。經(jīng)營上采取設(shè)莊收購或委托代收,銷售以賒銷為主。著名的商號有三原李忠鄴的“德盛新行”、朝邑人王有浩的“同義行”、藍(lán)田張長娃的“盛棧行”等。
河南幫 又稱豫西幫,由南陽、內(nèi)鄉(xiāng)、淅川、鎮(zhèn)平、賈宋、鄧州一帶商人組成。屬個體經(jīng)營或領(lǐng)本經(jīng)營。富家攤本,窮人經(jīng)營,“恒例三七分認(rèn),出本者得七分,效力者得三分,賺折同規(guī)”,或者“得息則均折”(清王維德《林屋民風(fēng)》卷七)。河南商人多是中小商人,主要是販粟、販絲、販布等。還有造紙、制土器,染絲歸織,注銀成飾等。
本地幫 又叫坐地幫、商於幫。商州本土大小商戶組成。店鋪均掛“商於”字樣的大紅燈籠為商幫標(biāo)志??刂浦?dāng)?shù)赝撂禺a(chǎn)購銷經(jīng)營權(quán),外來商貨的批進批出優(yōu)先權(quán)。有名的商號有馬彥翀的銀錢鋪“祿西堂”、西關(guān)屈慰生祖上開的“宏慶昌”、陳家村陳氏族人開的“裕廉堂”等。
鹽幫 鹽商常與官府勾結(jié),在寨里財大氣盛。明時,配額鹽引一千三百張,每歲納課三百二十五張,額課銀五百三十六兩九錢七分九厘,額銀由鹽店出。清初無店,攤派地方分擔(dān);乾隆初,商州及所屬各縣歲額銷河?xùn)|引(解池鹽)增至二千六百八十道,征引課一千一百零七兩四厘,仍按攤派。乾隆五十七年(1792),將引課銀攤到地方征收,每正銀一兩攤征引銀九分九厘二毫。后改歸商辦,民不納課。由鹽商自運自銷,由河?xùn)|雇騾馱鹽到龍駒寨,北路騾店代售,小鹽販自由銷售,無官鹽店。惟潞鹽引地(潞州,山西長治),其他硝鹽、鍋底鹽等為私鹽。咸豐十三年(1853),朝廷為湊鎮(zhèn)壓太平天國軍費,在各省舉辦鹽厘,鹽商日趨衰落。
馬幫 西路馬幫、東路馬幫。西路由關(guān)中各縣趕馬腳戶組成,馱運路線是龍駒寨——商州——藍(lán)田——西安,再到西北各地;北路主要由渭南二華(華縣、華陰)、潼關(guān)及山西運城、解州一帶腳戶組成,路線是龍駒寨——老君峪——洛南景村——渭南——朝邑——潼關(guān)——山西各地。數(shù)十匹馬一隊。騾馬店達十八家左右,有萬慶店、長興店、公合店、秀云店等。街上還有出售馬具、槽頭、草料、桶鈴、纓子、口嚼等,有繩匠、獸醫(yī)、訂掌鐵匠等店鋪。過載行專門經(jīng)營運輸業(yè)務(wù),代客辦理民船航運或人畜運輸業(yè)務(wù),代客繳納捐稅等。
另外,還有船幫、青器幫、布帛幫、銅匠幫等。道光年間,英商代理韓福泰從武漢溯江到龍駒寨開辦“福泰洋行”。光緒中,商幫逐漸發(fā)展成行會(為商業(yè)經(jīng)營者自發(fā)組織的一種行業(yè)自治機構(gòu)),行首由同行自主推選,官府批準(zhǔn)。職責(zé)是處理本行業(yè)內(nèi)部事務(wù)、承辦政府交辦的任務(wù),決定行戶入會,確定本行經(jīng)營方針和策略,代表行會和官府交涉,協(xié)調(diào)商品的購銷和價格,以及處理商業(yè)糾紛,組織行會的祭祀活動等。協(xié)助政府辦理對行人的征稅、科買以及平抑物價、監(jiān)督違法行為等。行會活動經(jīng)費由成員公平交納,一般按出售商品稅的千分之一征繳。到光緒末,龍駒寨商幫會館多達十?dāng)?shù)個。因此,也帶動了龍駒寨貿(mào)易業(yè)的興旺。
各省的商賈云集在龍駒寨,為了保護自己的權(quán)益,先后結(jié)幫建成了以行業(yè)命名的會館,有船幫會館、北馬幫會館、西馬幫會館、鹽幫會館、青器幫會館、布帛幫會館,還有以地域命名的楚黃幫會館、臨晉幫會館、關(guān)中幫會館、坐地幫會館等。還有關(guān)帝、城隍、火神、龍王、金山寺、青云寺、紫陽宮等18座廟宇。1900年意大利神甫挪威牧師還建了天主堂、福音堂。
龍駒寨城西南丹江邊的船幫會館是會館之首,也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又叫明王宮、平浪宮、花戲樓、花廟。全國花戲樓除了安徽亳州的外,就數(shù)這個了。會館以戲樓為最主要的,整個建筑很獨特,仙閣瓊臺,東西峙壁,青龍盤頂,破浪欲飛。柱梁上鏤空木雕,玲瓏剔透。高山河谷,點點江帆,車馬儀仗,鳥獸蟲魚,樹木花草,應(yīng)有盡有。人物雕刻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戲臺正面的斗拱中央是“秦鏡樓”三個金字,兩邊用圖畫構(gòu)成的對聯(lián),多少文字專家也沒能解開其意。我們只當(dāng)繪畫來欣賞。戲樓后面為船幫會館六柱五樓的正門,也是富麗堂皇的石砌牌樓,上面鑲嵌了九條龍的石匾,雕有“明王宮”大字。對聯(lián)為: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繼夏禹稱王福庇九江。橫批是:安瀾普慶。明王大概是宋末代皇帝了,是元朝開國后封謚。
船幫會館也曾歷盡滄桑。明洪武年建,明萬歷、清康熙、咸豐、同治年多次修葺。光緒17年又重建。這時的龍駒寨依然是“北通秦晉,南連吳楚”的交通要沖。寨外丹江碼頭檣帆林立,寨內(nèi)商鋪鱗次櫛比。相傳有一年六月六廟會,船幫因風(fēng)雨受阻,逾期未到,被其他幫會羞辱。500多名船工、搬運工商定,從每件貨物中提取三個銅錢,籌資修建了最大的也是最有風(fēng)格的會館。
龍駒寨一派興旺的歷史,在多種志書、史料都有記載,“康衢數(shù)里,巨屋千家,雞鳴多未寢之人,午夜有可求之市。是以百艇聯(lián)檣,千蹄接踵,熙熙攘攘?!保ā独m(xù)修商志》王廷伊)如實再現(xiàn)了龍駒寨當(dāng)年商業(yè)的興旺發(fā)達,就連夜生活也豐富多彩,幾乎跟現(xiàn)代人沒兩樣了。清人王時敘《詠龍駒寨》一詩寫道:“寨號龍駒殖貨財,長街十里市門開。江邊蚱蜢來又去,峪里輪蹄去還來?!苯置婧痛a頭的熱鬧非凡,堪比小香港了。
據(jù)說,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中期,省上曾把丹江航運列入“七五”規(guī)劃,龍駒寨丹江“丹鳳——荊紫關(guān)”被確定為6級航道。最后因水少及其他種種原因而擱淺。
如今的船幫會館依然矗立丹江邊,前面就是丹江漂流起點,也豎立一個大木船雕塑,還有一黑色石碑上書:徐霞客登舟處。在《徐霞客游記》中《游太華山日記》里有詳細(xì)的敘述:(1623年3月)初七日,行五里,出峪。大溪自西注于東,尋之行十里,龍駒寨。寨東去武關(guān)九十里,西向商州,即陜省間道,馬騾商貨,不讓潼關(guān)道中。溪下板船,可勝五石舟。水自商州西至此,經(jīng)武關(guān)之南,歷胡村,至小江口入漢者也。隨趨覓舟。甫定,雨大注,終日不休,舟不行。
初八日,舟子以販鹽故,久乃行。雨后,怒溪如奔馬,兩山夾之,曲折縈回,轟雷入地之險,與建溪無異。已而雨復(fù)至。午抵影石灘,雨大作,遂泊于小影石灘。
初九日,行四十里,過龍關(guān)。五十里,北一溪來注,則武關(guān)之流也。其地北去武關(guān)四十里,蓋商州南境矣。時浮云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怒流送舟,兩岸濃桃艷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欲仙也。
應(yīng)該是300年前陽歷的4月某日,徐霞客到了龍駒寨,因天雨,留宿,這才有心情去賞看,去記錄,把歷史上那時那刻的丹江、那時那刻的行舟、那時那刻的心情、那時那刻的景致記錄得真真切切。我們這些后人更應(yīng)該感激那時那刻的天雨,這就是天意,天給龍駒寨的恩賜。難怪當(dāng)?shù)刂两襁€流傳著“北謁太華,騎驢老君赤峽覓龍駒;南朝武當(dāng),泛舟丹東碧波逐神魚”的佳話。在走這段丹江時,我似乎感到了先生足印的溫度,聽到了他的呼吸和會心的笑聲。要是穿越歷史,說不定和徐霞客先生在丹江某一處不期而遇,面對丹江的水運彼此會發(fā)一番感慨的。
光緒十一年(1885)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歸湖南時“逕陜西至龍駒寨,流丹逕淅川”。先是陸路穿過商州到丹鳳,再坐船到淅川。這是他在《三十自紀(jì)》中記載。我的恩師牛樹林、郭敏厚、劉生良曾撰文記錄了譚嗣同五次往返商洛道的情況。譚嗣同還在他《秦嶺》一詩中寫了丹水,“藍(lán)水在右丹水左,中分星野凌天河”。
說到龍駒寨文化,龍駒寨冠山書院必須一提。書院就在鳳冠山麓,丹鳳中學(xué)院內(nèi)。書院坐北朝南,以門廳、月門、正廳為軸線鋪開,四進,大小60余間,包括門庭五間,面闊17米、進深6米,中間一間做門道,大門兩側(cè)略呈八字形。院內(nèi)種有桃杏。中間門額為磚刻“崇正書院”(初為冠山書院),楷書陰刻。中門內(nèi)東西相對,各五間教習(xí)宿舍。第三道門為園門,后上方為并列兩座六間課堂,東西兩邊相對有生童宿舍五間,中為花圃。最后一排是并列兩座六間課堂,兩邊東西相對也各有五間生童宿舍。院中廣植梧桐,又稱梧桐院。書院創(chuàng)建于道光七年(1827),道光九年,州同趙元恒整修,咸豐七年(1857),州同張延璇提倡捐燈油等費用再修。那時與商山書院齊名。西有“秀閣書聲”,東有“冠山書聲”。至光緒六年(1881),商州知州李素更名為“崇正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4)書院廢。龍駒寨人馬驤(字彥翀),中國同盟會會員、眾議院全院委員長、天津市權(quán)署市長。為了遏制“黑紗道”魚肉鄉(xiāng)民,1938年回鄉(xiāng)創(chuàng)辦仁義小學(xué)。1942年9月,借用紫陽宮和冠山書院作為校舍,捐資創(chuàng)辦了私立鳳麓中學(xué),也就是丹鳳中學(xué)的前身。他任董事長兼校長,三兒子馬可民任代校長。當(dāng)年招收120人,兩個班,教職員工11人。學(xué)生一學(xué)期學(xué)費是一斗半小麥。1945年增加到6個班,教工22人。1947年曾招高中一個班。馬可民執(zhí)教有方,學(xué)校很有聲望。李宗仁曾為學(xué)校題寫校匾。
龍駒寨宗教文化得以興盛。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挪威基督教圣約教會教士王耀基、克利生來到龍駒寨,租房傳教。光緒二十九年(1903)修建福音教堂,信徒數(shù)百。光緒三十三年,建立起商洛第一座較大的福音堂。民國三年(1914),意大利神父彭瑟在這里建起天主教堂,在周圍設(shè)有8個分支教堂。神父有意大利的、有法國的,教徒數(shù)百。
龍駒寨人多是本地人,還有經(jīng)商移民來的外地人,多屬下湖人,也就是湖廣、江西等地遷來的。南北交融,形成獨特的文化。比如語言、服飾、婚姻、喪葬等。語言上,方言有本地話、下湖話、官話。比如父親,官話稱爸爸,本地話叫大,下湖話叫牙。服飾,清到民國,官員,按官制著裝(像戲劇舞臺服);商人長袍罩馬褂,長褲扎腿,反底布鞋,瓜皮小帽,清代“八團花”彩色錦緞面,民國精紡毛料馬褂,褂里多閃緞,長袍多為灰、藍(lán)色高級面料。冬天,貂、狐、羊皮馬褂、長袍,還有“皮套”褲(屁股外露),戴瓜皮帽或禮帽。清代女子著云邊掩襟袍、花裙、繡鞋,頭、腕、指多戴金銀首飾,面涂脂紅,外披風(fēng)衣。民國衫裙為素色。孩童戴蓮花帽、虎頭帽。穿貓娃鞋。農(nóng)民、纖夫、馱夫等,短衣(早期掩襟,后期對襟),腰束布腰帶,腿扎纏子,腳著襪子布鞋、葛麻鞋、草鞋。夏著坎肩,冬著棉襖(棉褂、馬蹲子、纏襖子)或老羊皮襖。多是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下湖人多頭纏五尺青布。龍駒寨接受新的婚俗比較早,還有一些習(xí)俗延續(xù)。比如,“新娘坐上席,一輩子只此一次”;送滿家鞋,結(jié)婚日,新娘子家里每人送一雙自己做的鞋,當(dāng)場試穿;“支大小”,宴席后,己親不散,執(zhí)事唱禮,兩個新人由近及遠(yuǎn),由小到大,向本家長輩、哥、姐及舅、姑、姨、表等親戚行禮,受禮的有回贈,正式認(rèn)親。宴席酒過三巡,“客頭”,也就是說破煩的,拿著酒壺、酒盅,引著二位新人,站在場子中間,等客頭說完一段謝稱話,三鞠躬。傍晚,拜堂,先給受拜者敬酒,過去先敬天地,后來成了敬毛主席像。說破煩的說:“香在爐中蠟在臺,花在瓶中四季開。欣逢今日三星照,來年嬌兒抱在懷。”鳴炮,正式拜堂時,客頭說:“雙杯美酒先拜天,夫妻和睦一百年。雙杯美酒又拜地,夫妻雙雙多和氣。雙杯美酒拜祖宗,后輩兒孫出英雄。雙杯美酒拜紅娘,月老先生在上方?;笔a樹下牽紅線,牽到今日配成雙?!卑萃辏皖^,提起五谷斗,邊撒邊說:“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四腳踩四方。天長地久福滿堂,后輩多出狀元郎?!毕潞私Y(jié)婚,新娘傍晚抬回家,第二天正式宴請。新娘到家,由女客攙扶下轎時,客頭倒?jié)M兩杯酒,一杯在新娘面前灑向天空,一杯倒在新郎腳下,說道:“天長地久,地久天長,榮華富貴,兒女滿堂。天降良緣,今日成雙,白頭偕老,福壽安康。新郎在此,施禮拜上,敬酒雙杯,長者先嘗?!遍L者飲后和新郎上前迎親。人過六十,就要預(yù)備衣棺,拱墓。老人彌留,兒女在病床前。咽氣,須燒女兒事先準(zhǔn)備的火紙,叫“倒頭紙”。之后給死者剃頭洗頭、凈身,穿壽衣,5件或七件,多用絲綢(忌毛織品,忌紅緞子,忌“斷子”),男的為長袍短褂,女的為衣裙(釘飄帶不釘紐扣),頭向外,腳向里,停尸中堂(以防走尸),壽終正寢,也稱“小殮”。靈前掛一布幔,下設(shè)靈牌,靈牌上書“故顯考(妣)父(母)大人之靈位”,兩側(cè)置“童男童女”紙人,中間點一盞長明燈,香燭等祭品供奉。食品除糕點、水果外,還有特制“獻祭”(帶有圖案之碩大蒸饃),并置飯罐,出嫁女兒為父母“擺盒子”供于靈前(盒子是用彩色油面、蔬菜、肉做成的各種人物、花卉、鳥獸、魚蟲,八組八盤,如“八仙過?!被颉疤粕〗?jīng)”等)。門上貼紙,以示居喪。兒女披麻戴孝(穿孝衣披麻,戴孝帽,用麻線系兩顆棉球于眼前,意不觀邪色,不聞邪言,專心守孝),女孝子坐在尸床兩側(cè),叫坐草鋪,吊孝者來,即動哭聲,男孝子輪流跪于靈前兩側(cè)“支喪”(向吊唁者叩頭回禮)。男孝子邊燒紙邊哭,燒完???。這期間,死者親屬到十字路口燒紙錢、燒紙轎、紙馬,接著貼喪聯(lián)、出訃告、門牌,即發(fā)喪,一面擇吉日準(zhǔn)備安葬,一面派晚輩族人向親友報喪。死者是男的,請外家,是女請娘家。外家或娘家來后才能入殮。入殮時,將柏樹葉墊在棺材內(nèi)底部,再用白布?xì)殕喂牍祝車妹藜埌菽净姨顚崳_底頂一塊方布,口中含一個銅錢(古時含貝、珠、玉等意“含飯之禮”“含殮”)。一切就緒后蓋棺蓋,謂之“大殮”。蓋棺前后,親友鄰居晚上送紙、燒香磕頭,叫坐夜。富家會請僧道超度,擇日請長袍大袖的“禮生”行禮,宣讀祭文。禮生唱禮有致,孝子進退有度,揖拜有節(jié),然后,請最有名望的為“點主官”,行“點主”禮,也就是用朱砂在喪主牌位的“神王”的“王”上加一點,變?yōu)椤吧裰鳌薄O略崆?,請樂隊奏樂請靈。此時,主要親友送紙、獻祭(或面)、金銀山、花圈、黑白紗。晚上飯畢,男孝子按班輩先后燒紙,樂隊奏樂。紙燒完,樂隊為守夜的唱《祭靈》和秦腔苦戲。出喪前燒紙,起靈時由長子摔“吊紙盆”,由長孫或曾孫抱靈牌走在最前面,男孝子在前拉纖,女孝子在后哭路,或男女孝子同拉纖,飯罐子由大兒媳提著,其他人手持柳樹枝條做的“哭喪棍”。送靈隊伍前有一人沿路拋紙錢“引路”。鼓樂在前,后面是旗、牌、傘、扇,再后是引路幡、金銀山、花圈、挽幛、挽聯(lián),最后是五彩棺罩蓋的靈柩。抬龍杠的邊走邊唱(必為雙數(shù),8——32人),步子不亂。到墓地后,長媳邊哭邊掃墓,掃畢,將飯罐子置入墓壁小穴洞。再下葬,把銘旌鋪在棺材上,擺正棺材,封墓口。葬畢,主事的回家待客。酒過三巡,孝子們到席前磕頭道謝。連續(xù)三個晚上,子孫要在墓旁點火堆,叫“打怕怕”。第三天上午給墓上培土,外呈鼻型,叫“全墓”。七日一祭,要過七七,百天時再祭,男孝子能剃頭了,男女重孝子可洗衣服、洗澡。三周年除孝服,對聯(lián)用紅紙。下湖人老了(逝世),先由女兒燒“落氣紙”,燒紙人(童男童女)、紙轎,后報喪。外家或娘家來吊喪時,對孝順的兒子兒媳放的寬,對不孝順的就苛刻了,老人衣裳要“五領(lǐng)三腰”,紙要幾捆,樂人幾口,木盒棺材也要超好,不然不讓安葬。埋前請道士做道場,唱孝歌。道場有長有短,長的五個道士念經(jīng)三至七天,短的兩個道士念經(jīng)一天一夜。最簡單是一晚上。葬儀中講究燈的套數(shù),上等三套燈,中等兩套,下等一套燈。第二天出殯,沿途放炮。散孝布,內(nèi)外有別,重孝子(親生兒女)分白布3尺3,女婿、外甥各2尺7,其他親戚各是1尺5,必須用麻繩綁在頭上。到墳上,下葬燒紙時,把孝帽子在煙上熏一熏,放到口袋,以后逢三七、五七、周年、生日時重新戴上,直到三年孝滿?,F(xiàn)在已經(jīng)不那么講究了。
曾經(jīng)廣為流傳的歌謠《龍駒寨》,是教師郭民鐘收集整理的,通俗樸素,真實再現(xiàn)了龍駒寨當(dāng)時的發(fā)展變化。“雞冠山雞冠峰高插云端,龍?zhí)独锍鳊堮x古代相傳。鹿池坪臥鹽鹿無人得見,金山寺金豬洞金豬出現(xiàn)。椒樹凹賣毛桃一溜一串,大石橋盡擺的盆盆罐罐。東水泉香苜蓿名聲久遠(yuǎn),賽花池四季春婦女爭妍。東西河全種的蔥韭菜蒜,趙家溝產(chǎn)仙桃色艷味鮮。河南人(指丹江河南岸)為吃米把鑼打爛,興水利修河堤保護稻田。有四皓餐紫芝隱居商山,葡萄酒營養(yǎng)高遠(yuǎn)近稱贊。丹江水行木船下通武漢,腳子班運貨物前呼后喚。油鹽行過棧行貨堆如山,大街市商店內(nèi)百貨綢緞。騾馬幫分兩路日夜不斷,通西安達甘省北到潼關(guān)。龍駒寨自古來水陸方便,被譽為小武漢名不虛傳?!?/p>
如今的船幫會館,也目睹著時代的變化,沉思著歷史的隱秘。龍駒寨也成了一座現(xiàn)代化城市了。新時代,新變遷,新氣象。丹鳳朝陽、龍駒雄風(fēng)的歌聲永遠(yuǎn)在這片土地上空飄蕩。
龍駒寨的故事寫一本書都講不完,歷史人文、地理環(huán)境有著它的獨特,那些逝去的東西太珍貴了,能找到真是鳳毛麟角。
龍駒寨的地理成因,是丹江的沖積,它的歷史沿革,就是丹江水運繁盛空前的寫照?;厥堮x寨的往昔,自然能得出因江而盛、因江而衰的結(jié)論。丹江影響了兩岸,兩岸襯托了丹江,那種關(guān)聯(lián),不得不使人將眼光由當(dāng)下看得更遠(yuǎn),現(xiàn)在的龍駒寨,謀求發(fā)展,需要丹江,更需要廣闊而多維度的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