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士和圣人:老子的理想人格

2020-12-01 09:36:13陸建華
管子學刊 2020年4期
關鍵詞:外王大丈夫圣人

陸建華

(安徽大學 哲學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得道者。老子曰:“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老子·五十六章》)這就是對于得道者的形象描述。老子的意思是,得道者具有道的屬性,無知無欲,柔弱不爭,超越雜亂,因而超出并不同于常人,不可以親疏、利害、貴賤對待之。

老子的理想人格,包括內(nèi)圣與外王兩面。一般認為“圣人”是老子的理想人格。其實,在老子筆下,不僅圣人是理想人格,士、“善為道者”(《老子·六十五章》)、君子、大丈夫、嬰兒、赤子、“善攝生者”等也是理想人格。其中,以士和圣人為代表。但是,在士與圣人之間,老子對于圣人的論述更為全面。

老子對于“善為道者”、君子、大丈夫、嬰兒、赤子、“善攝生者”等的論述并不多,也比較分散,容易為研究老子理想人格者所忽視。但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現(xiàn)分別予以討論:

關于“善為道者”。老子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六十五章》)這里,老子認為“善為道者”無為而治,順任民眾之自然,“不以智治國”,用“愚”民也即讓民眾保持樸質(zhì)本性的方法治理國家,從而使國家得以治理;相反,“以智治國”者,積極有為,毀壞民眾之自然,用“明民”也即讓民眾變得虛偽狡詐的方法治理國家,卻因為民眾的虛偽狡詐而使得國家得不到治理。由此可知,老子認為“善為道者”是得道者,是“以道蒞天下”(《老子·六十章》)者,其對于“善為道者”的論述側(cè)重于其理想人格中外王的一面?!吧茷榈勒摺睂?nèi)無為或者說對民眾無為體現(xiàn)了道的無為的屬性。

關于君子。老子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老子·三十一章》)這里,老子認為君子是“有道者”,也即得道者;君子反對戰(zhàn)爭,更反對侵略,因為兵器不僅不是“君子之器”,而且還是“不祥之器”而應遠離之;君子為了抵御侵略而“不得已而用之”,也要適可而止,并且要視用之為“兇事”(同上)。據(jù)此可以看出,老子對于君子的論述側(cè)重于其理想人格中外王的一面。此外王的一面展現(xiàn)為對外抵御侵略、保衛(wèi)國家,并且以退守為原則,“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老子·六十九章》);同時,“勝而不美”(《老子·三十一章》)。不過,從其所謂君子為了抵御侵略、保衛(wèi)國家而戰(zhàn),使用兵器時也需要“恬淡為上”來看,其對于君子的論述也涉及其理想人格中內(nèi)圣的一面。此內(nèi)圣的一面展現(xiàn)為內(nèi)心的淡泊、寧靜。這里,君子的退守與淡泊、寧靜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不爭、質(zhì)樸自然的屬性。

關于大丈夫。老子曰:“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惶幤鋵?,不居其華?!?《老子·三十八章》)僅就此而言,老子是在說大丈夫敦厚、樸質(zhì)而不浮躁、虛夸。由此,給我們的感覺是,老子論述大丈夫主要側(cè)重于其理想人格中內(nèi)圣的一面,而大丈夫的敦厚、樸質(zhì)體現(xiàn)了道的質(zhì)樸自然的屬性。可是,當我們將上述史料置于其所在的《老子》第三十八章,特別是聯(lián)系上述史料前面的文字:“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同上)可知,老子所謂的大丈夫的敦厚、樸質(zhì),其實是在說大丈夫治理民眾持守道而舍棄、反對禮。老子論述大丈夫其實是側(cè)重于其理想人格中外王的一面。而大丈夫的守道與反禮,崇尚無為與反對有為,體現(xiàn)了道的無為的屬性。

關于嬰兒。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老子·二十八章》)這里,老子認為嬰兒“與道緊密相連且與道‘零距離’”(1)陸建華:《建立新道家之嘗試——從老子出發(f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頁。,因而擁有“德”,具有雌柔、居下、謙卑等特征,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不爭的屬性。由此可知,老子對于嬰兒的論述側(cè)重于其理想人格中內(nèi)圣的一面。

關于赤子。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2)全,當據(jù)河上公本《老子》作“血夋”,指男孩的生殖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五十五章》)這里,老子認為赤子與道同體,擁有“德”,具有純真自然、柔弱平和等特征,并因此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質(zhì)樸的屬性以及道的無窮力量。由此可知,老子對于赤子的論述也是側(cè)重于其理想人格中內(nèi)圣的一面。

關于“善攝生者”。老子曰:“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老子·五十章》)這里,老子認為“善攝生者”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戰(zhàn)爭中,都不會受到傷害,更不會因為受到傷害而死亡。比如,“善攝生者”不會被兕虎、甲兵所傷害,兕虎、甲兵在“善攝生者”面前都失去其傷害他人的作用。究其因,在于“善攝生者”得道,守柔示弱,不逞強斗狠,從而能夠“長生久視”(《老子·五十九章》),不會陷入死亡的境地。由此可知,老子對于“善攝生者”的論述側(cè)重于其理想人格的內(nèi)圣的一面?!吧茢z生者”的守柔示弱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不爭的屬性。

從老子以上關于“善為道者”、君子、大丈夫、嬰兒、赤子、“善攝生者”等的論述可知,老子關于“善為道者”的論述,主要論述其理想人格中外王的一面;老子關于君子、大丈夫等的論述,兼顧其理想人格中的內(nèi)圣與外王兩面,但是,側(cè)重于外王的一面;老子關于嬰兒、赤子等的論述,主要論述其理想人格中內(nèi)圣的一面;老子關于“善攝生者”的論述,是從生命的維度,通過論述其“無死地”而說明其得道,看似沒有對其內(nèi)圣或外王的一面作分析,實是主要論述其理想人格中內(nèi)圣的一面。老子理想人格中的內(nèi)圣的一面都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不爭的屬性,其理想人格中外王的一面涉及對內(nèi)與對外,也即治理民眾與處理國與國的關系,對內(nèi)體現(xiàn)了道的無為的屬性,對外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不爭的屬性。

關于士,老子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區(qū)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四十一章》)這是說,上士信從道,并積極踐行道;中士懷疑道,更沒有積極踐行道;下士不但不信從道,反而否定道、嘲笑道。其實,士本無上、中、下之分別。這里,表面上是不同的“士”對于道的態(tài)度不同,于是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四十一章》)等不同的情形。實質(zhì)上是老子根據(jù)“士”對于道的態(tài)度而將“士”分為不同的“士”:“聞道,勤而行之”為上士;“聞道,若存若亡”者為中士;“聞道,大笑之”者為下士。不過,不管怎么說,在老子的心中,只有上士才是得道者,才是真正的“士”,才是理想人格。

由于只有上士才是真正的士,老子又將上士稱作“善為士者”,以與中士、下士之類有士之名而無士之實者相區(qū)別。關于“善為士者”,老子有兩處論述:

其一,“善為士者不武”,具有“不爭之德”(《老子·六十八章》)。這是老子對于士的外王的一面的論述,非常簡略。意在說明真正的士雖然客觀上勇武、剛強;但是,擁有“武”而不顯示其“武”,不逞強,不訴諸武力,不侵略。即是說,對外守柔示弱,退讓不爭。這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不爭的屬性。此處,可以看出,老子對于士的外王的一面的論述不僅簡略,而且并不全面,只涉及士的對外亦即處理國與國關系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質(zhì)。

其二,“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3)當據(jù)馬王堆帛書本《老子》甲本、乙本以及河上公本《老子》作“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老子·十五章》)。這是老子對于士的內(nèi)圣的一面的論述,文字頗多,內(nèi)容也豐富。意在說明士之所以為士,不在于其形體、外表,而在于其內(nèi)在特征;因此,士不可以被一般人簡單地從外在方面看出來。不僅如此,從內(nèi)在方面看,士因為擁有道的屬性,對于蕓蕓眾生來說更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為此,老子像道不可言說而又不得不言說一樣,對于不可言說的士作了言說。認為士之內(nèi)在特征表現(xiàn)在其性格、修養(yǎng)等方面,呈現(xiàn)出“豫”“猶”“儼”“渙”“敦”“曠”“混”,也即猶豫、躊躇、莊重、散開、敦厚、空闊、混濁等特質(zhì)??墒?,又有別于常人所理解的“豫”“猶”“儼”“渙”“敦”“曠”“混”,也有別于“冬涉川”般的“豫”,“畏四鄰”般的“猶”,“客”般的“儼”,“冰之將釋”般的“渙”,“樸”般的“敦”,“谷”般的“曠”,“濁”般的“混”;而是“若冬涉川”般的“豫”,“若畏四鄰”般的“猶”,“若客”般的“儼”,“若冰之將釋”般的“渙”,“若樸”般的“敦”,“若谷”般的“曠”,“若濁”般的“混”。這里,在士的內(nèi)在特征面前,語言是蒼白的、無力的。不過,雖然老子對于士的內(nèi)在特征的言說是勉強的,但是,還是大體刻畫了士的審慎、警覺、恭敬、融和、敦厚、曠遠、包容等特質(zhì)。這些特質(zhì)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謙下的屬性。

從上述老子對于“善為士者”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只有兩處,但是,恰好涉及其理想人格中的內(nèi)圣與外王兩面。可以說,老子對于士的論述是完整的,只是其更側(cè)重于士的內(nèi)圣的一面,士的內(nèi)圣與外王兩面都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不爭、退守謙下的屬性。

在老子關于理想人格的論述中,老子對于圣人的論述最多,也最全面、豐滿,因為“圣人是最理想和完美的人格”(4)孫文靜、陸建華:《人的類型與境界——以<老子>為中心》,《江淮論壇》2018年第3期。。關于圣人的內(nèi)圣的一面,老子的論述涉及以下四個方面,主要集中于表達圣人的樸實、謙下之德:

其一,老子曰:“圣人為腹不為目”(《老子·十二章》);“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老子·二十六章》);“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老子·六十四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八十一章》)。認為圣人樸實自然,平和寧靜,沒有貪欲,即使擁有榮華富貴,也不被其羈絆,更不沉湎其中。所以,注重減損欲望,不積累財富,不追求感官享樂,不奢侈浪費,幫助、關愛他人,也即“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體現(xiàn)了道的樸實自然的屬性。這里,圣人體現(xiàn)道的樸實自然的屬性,是通過圣人對待欲望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來的。

其二,老子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認為圣人“后其身”“外其身”,為他人的生存與幸福著想,謙讓退后,甘居人后,不考慮自身的得失與安危,體現(xiàn)了道的謙下的屬性。當然,圣人因此而“身先”“身存”,從而“成其私”,那是客觀結(jié)果,并非刻意為之,屬于另外一回事。這里,圣人體現(xiàn)道的謙下的屬性,是通過圣人與他人的關系表現(xiàn)出來的。

其三,老子曰:“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老子·七十二章》)認為圣人“自知”“自愛”,不自我張揚,不抬高自己,同樣體現(xiàn)了道的謙下的屬性。這里,圣人體現(xiàn)道的謙下的屬性,是通過圣人對自我的認知表現(xiàn)出來的。

其四,老子曰:“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五十八章》)認為圣人方正、正直,有鋒芒、有光輝;但是,不傷及他人、不放肆、不耀眼,具有柔和、謙虛之德,體現(xiàn)了道的柔弱、謙下的屬性。這里,圣人體現(xiàn)道的柔弱、謙下的屬性,是通過圣人之“德”表現(xiàn)出來的。

關于圣人外王的一面,老子的論述集中于“救人”與“救物”,即治理自然萬物與為政治國兩個方面:“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老子·二十七章》)在老子看來,人人可救,人人必救,沒有人被放棄,就能治理好民眾,管理好國家;自然萬物都可救都必救,沒有任何自然物被放棄,就能治理好自然萬物。

關于圣人治理自然萬物。老子曰:“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認為圣人治理自然萬物的方法是無為,即順應自然萬物之本性,任憑自然萬物按其本性而生長、發(fā)展,不打擾自然萬物,更不將自然萬物的生長、發(fā)展看作是自己的功勞。這里,圣人對自然萬物的無為包括行為層面的“無為”與語言層面的“不言”等,體現(xiàn)了道的無為屬性。

關于圣人為政治國,老子主要是從圣人對于民眾的治理角度論述的。涉及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老子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老子·六十六章》);“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老子·七十八章》)。這里,老子討論了圣人的“外王”,也討論了圣人的“內(nèi)圣”以及由內(nèi)圣而外王的過程、內(nèi)圣之于外王的基礎作用。在老子看來,圣人的政治理想就是為政天下、統(tǒng)治萬民,成為民眾心目中理想的統(tǒng)治者,而圣人之所以能夠成為“社稷主”“天下王”,成為民眾心目中理想的統(tǒng)治者,就在于其具有道的柔弱、謙下的特質(zhì),能夠把國家治理得好。

其二,老子曰:“取天下常以無事”(《老子·四十八章》),“以無事取天下”(《老子·五十七章》)。這是說,圣人取得天下依靠的是無為,而不是有為;依靠的是民心民意、天下人的歸附,而不是武力。這體現(xiàn)了道的無為的屬性。

其三,老子曰:“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三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五章》);“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5)此句據(jù)河上公本《老子》等補。另,王弼有關于此句的解讀:“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圣人皆孩之”(《老子·四十九章》)。這是說,圣人治理天下,以無為為手段,一方面對任何人無所偏愛,順從民心民意,任其自由發(fā)展;一方面讓民眾保持樸實無欲的自然狀態(tài),同時,使得所謂智者不敢胡思亂想、肆意妄為。這同樣體現(xiàn)了道的無為的屬性。

其四,老子曰“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老子·六十四章》);“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這里,老子解釋了圣人為政治國必須無為的原因:無為,才可以取得天下,治理好天下;有為,得不到天下,治理不好天下,還會喪失天下。僅就治理天下而言,圣人無為,做到“好靜”“無事”“無欲”,不干涉民眾的生產(chǎn)與生活,民眾自然“化”“正”“富”“樸”,也即自然教化、端正、富裕、質(zhì)樸,國家也就自然治理得好。

從上述老子對于圣人的內(nèi)圣與外王兩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圣人的內(nèi)圣體現(xiàn)了道的質(zhì)樸、柔弱、謙下,這與士的內(nèi)圣是一致的,乃至相同的;圣人的外王涉及治“物”與治“人”,也即治理自然萬物與為政治國,體現(xiàn)了道的無為的屬性,這與士的外王所體現(xiàn)的道的柔弱不爭是有區(qū)別的。

由上可知,老子的理想人格雖然包括士、圣人、“善為道者”(《老子·六十五章》)、君子、大丈夫、嬰兒、赤子、“善攝生者”等,但主要是士和圣人。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道的化身,其內(nèi)圣與外王兩面都體現(xiàn)了道的特質(zhì),尤其是道的無為、柔弱、質(zhì)樸等特質(zhì)。

猜你喜歡
外王大丈夫圣人
《周易》謙道發(fā)微
北方文學(2019年29期)2019-10-23 03:44:50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52
手抓飯,真的大丈夫?
飛魔幻A(2017年11期)2017-12-20 17:16:0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淺釋
藝術評鑒(2017年19期)2017-11-13 21:31:04
官場圣人范仲淹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8
儒家思想的二重性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CHINA TODAY(2014年8期)2014-09-27 20:04:47
不以己善示人
讀者(2013年22期)2013-12-21 07:17:12
昌乐县| 同德县| 肃宁县| 苏尼特左旗| 克东县| 西乡县| 沧州市| 德阳市| 沧源| 武城县| 湄潭县| 昌黎县| 樟树市| 新津县| 兴仁县| 天等县| 阳朔县| 伊川县| 綦江县| 安徽省| 沁水县| 盐亭县| 霍山县| 珲春市| 滨海县| 乌什县| 思南县| 崇仁县| 嘉义市| 贵溪市| 安新县| 南江县| 兴和县| 如东县| 阳春市| 墨玉县| 视频| 巴马| 河源市| 大余县|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