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迎春 齊艷娟 陳敏 黃魯玙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作為大學思政課的入門課程,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是其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是大學生放飛青春夢想、鑄就青春華章的不竭動力。
“基礎課”中的愛國主義位于第三章,作為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品格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不竭動力,成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悠久輝煌文化的重要源泉。上承人生價值、理想信念,下啟核心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指出當代大學生人格培養(yǎng)的基本方向。“基礎課”中的愛國教育更加側重于愛國情懷的教育,以情懷引領人生價值目標,規(guī)范日常行為,以此激發(fā)大學生勇?lián)熑?,踐行核心價值觀,做重道德、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高校思政課承載著愛國主義傳播的重要任務,“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一個統(tǒng)一完整的學科系統(tǒng)。其在指導思想、課程目標方面具有一致性,均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領導,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從而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各門思政課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在愛國教育方面的側重點各不相同。當前,中國要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需要青年大學生具有愛國情懷,有理想、有擔當,具備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治素養(yǎng),放飛青春夢想,做社會主義時代新人,這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的基本任務。各門思政課之間相互銜接,共同傳承,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yǎng)胸懷夢想、勇?lián)姑?、信念堅定、本領高強的合格人才共同努力。
在“基礎課”教材中對愛國這樣表述:“愛國主義體現了人們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揭示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家園以及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tǒng)一。“愛國是一種質樸的情愫、純正的情懷,可以熾熱如火,也可以靜如溪流。這種情感來源于個人對于民族及文化的歸屬和認同,迸發(fā)出強烈的國家尊嚴和榮譽感?!盎A課”中愛國注重于這種情感的表達和傳遞,讓學生在有溫度、有風度、有硬度的表達中接受愛國之情的感染,內化為自身的一種情懷。因此,“基礎課”中愛國教育要重“情”,不僅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更要以“情”化人,使大學生意識到國家對于自身的意義,做忠誠的愛國者。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時期,不僅從生理跨入成年人的行列,在思想上也日趨成熟,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一時期大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思想上走向成熟,對人生價值進行不停地探尋。在這一時期,受社會多元文化的影響,享樂、拜金、功利等錯誤思想對大學生造成巨大影響,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厮輾v史,彪炳史冊的仁人志士無不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懷,自覺把國家興衰、民族命運同自己的人生目標緊密相連。對國家愛之愈切,責任愈重,個人價值實現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愛國情懷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力量源泉,體現著個人生存發(fā)展與祖國的相互依存關系,國家是個人物質利益和精神家園的寄托所在。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認清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更有利于將個人的自我價值同國家民族目標相統(tǒng)一,在奉獻中創(chuàng)造無悔人生。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一個人沒有理想信念,就會陷入精神的荒漠,就會得'軟骨病”。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當代大學生應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使自己的成長成才同祖國繁榮相結合,才能結出豐碩果實。中國的繁榮發(fā)展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空間,大學生只有把自己的個人理想同國家復興的社會理想相結合,才能成就事業(yè)輝煌,鑄就青春華章。大學生只有具備愛國情懷,才會自覺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同祖國的興衰聯(lián)系在一起,樹立奉獻社會的理念,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踐行者。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睈蹏髁x永遠是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奮勇向前的精神紐帶。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變化,但是永恒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愛國情懷以及由此激發(fā)的無限動力。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那么以后就會步步錯,影響今后甚至一生。在知識體系尚不完備的情況下,大學生更易受到情感的影響,受情感的左右,因此大學生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對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在社會思想多元、意識文化交鋒的背景下,愛國情感往往是定心丸、強心劑,可以使大學生在激蕩的思想文化大潮中始終站在國家人民一邊,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拿破侖認為愛國之心是人類最高的道德。愛國“是道德接受主體對道德文化的信息反映、理解與解釋、整合與內化以及外化的求善過程”。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是通過一系列世情、國情、黨情的學習、感染和傳遞,激發(fā)情感共鳴,滿足情感歸屬,培養(yǎng)情感力量,避免道德失范行為。愛國情感不僅可以激發(fā)大學生的善良意志,而且可以培育正確的道德意識和法律責任感,自覺提高社會規(guī)則踐行能力,尊德、守道、向上,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在大學中,“基礎課”向來被認為是最簡單的課程,沒有深度,理論性不強。其既不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強調科學性、理論性,也不像“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那樣具有較強的時間主線和邏輯主線?!盎A課”的內容看似淺顯,簡單易懂,但要讓學生真正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則非常的困難。學生往往把“基礎課”當作休閑娛樂課程,隨意逃課請假課程。這種態(tài)度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從小到大形成的觀念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基礎課”不像數學和物理那樣公式推理實驗證明具有嚴密的科學性。目前“基礎課”尚存內容強供給的價值輸出,而缺少娓娓道來、理據結合、潤物無聲的說理。因此,“基礎課”的課堂必須增加理論深度。愛國的話題,可以說是從小學講到大學的,學生覺得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面對湖南城市學院大一新生王某網上發(fā)言稱“不可能愛國”,被取消入學資格一事,很多學生表現出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做得對,有人認為屬個人道德領域,學校不應開除。對此,可以從愛國的內涵以及國家相關法律規(guī)定來進行解答,指出其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政治原則和法律規(guī)范。經過論證、分析、解答,讓學生明白愛國不是自己愿不愿意的問題,而是每一個中國公民必須遵守和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理論不僅要感染人,更要說服人,上升為理性認識的愛國認知才更有說服力。以真情感動人。
“愛國情感的產生首先要有一定外部力量的刺激與激發(fā)。其次,通過他人或群體的愛國情緒散播產生情感集聚效應,強化個人的愛國情感體驗?!碑斍啊盎A課”存在著兩個極端,一方面是為貼近教材進行高大上形式的宣講,導致課堂“無聊、無趣”,另一方面又存在著過分迎合學生口味,導致落俗、“泛娛樂化”。因此,要使“基礎課”生動,首先應觸動,然后感動,最后才會感化。在教學過程中要緊跟時代,以當代潮流為坐標,不僅要從縱向——中華民族愛國傳統(tǒng)角度闡釋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的愛國壯舉,更要從橫向——當代青年、學者、工人、農民等普通中國人勇?lián)懒x、心有大我的家國情懷娓娓道來。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老師必須接地氣,尊重突出學生個性,用學生常談的人、用學生常說的話去同學生交流討論,而不是講了理論少了有趣,多了幽默少了深刻?!澳芊裼行У貍鞑ヒ环N思想和理論,不僅取決于所傳播的內容,也取決于傳播方式?!迸c學生交流要“找對路子”,愛國教育的千篇一律讓學生厭煩,耳熟能詳的事例讓學生表情麻木,要“觸動”學生的神經,不僅事例要“新”,語言更要“真”,老師只有先觸動自己,才能觸動學生。因此,老師必須深入挖掘課本內容,尋找與學生情感交融的契合點,共振點,只有先走近學生的心,才會激起學生的情,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情懷。
2019 年是五四運動100 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再次強調:當代青年不僅要在培養(yǎng)愛國之情上下功夫,更要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因此,讓大學生擁有愛國情懷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能讓大學生在愛國情懷的指引下同,能夠胸懷祖國,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以純粹價值灌輸為底色和基調的課堂,不管你的結論有多正確,但只要缺乏“完美劇本”的嚴密支撐和邏輯佐證,都難使學生產生參與感、享有獲得感,更勿奢談層次更高的課堂幸福感。”為此,在以情感人的同時不能落入假大空的俗套,一定要注意情理交融,有理有據,在保證政治性、思想性的同時,注意人文性、邏輯性和理論性,只有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的情感才會演化為情懷,才會讓學生真正入心,入腦,生根,開出行動之花。只有大學生將對祖國的情感認同上升為自覺行動時,教學的目的才算真正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