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先祥 趙紅麗 (安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僅是個理論問題,更是個實踐問題。目前學界對紅色文化的應用研究,側重于對策方面。統(tǒng)而觀之,這些研究成果主要從政策制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載體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有效利用紅色文化的路徑方案。
論者強調學校要做發(fā)揮主導作用,統(tǒng)籌規(guī)劃紅色文化的開發(fā)利用。李桂紅認為高校領導及相關部門應提高對本土紅色文化的價值認知,對紅色文化研究提供配套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制訂人才培養(yǎng)及激勵機制,創(chuàng)設有利于本土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良性大環(huán)境。何沙沙、胡建認為學校應當制定激勵制度,激發(fā)教師隊伍充分挖掘本地紅色文化的育人價值,促進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完善培訓機制,加強對紅色文化發(fā)展中所需人才的專業(yè)培養(yǎng);營造紅色氛圍,增強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論者指出要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善于將地方紅色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陳始發(fā)認為要針對教學難點重點,結合時勢熱點焦點,大膽調整教材內容,大篇幅充實相關紅色文化資源的專題內容,著力把教材體系變?yōu)榻虒W體系。彭庚認為應該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提煉、升華紅色資源中所蘊含的精神特質,以課程的形式進入課堂,增強育人效果。李桂紅認為要充分利用本土紅色文化所特有的地域親和優(yōu)勢,彌補教材因其概括性、理論性而帶來的柔性不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論者還提出了紅色資源的轉化路徑。一是建設紅色文化教學基地,延安大學、井岡山大學、遵義師范學院等高校將本土紅色文化場館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定期開展實踐教學;二是編寫紅色校本教輔,如井岡山大學有《井岡山精神與當代大學生》,臨沂大學有《沂蒙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三是開設紅色選修課程,湖南師范大學、遵義師范學院、百色學院等高校都組織師資力量,鼓勵教師開設紅色文化選修課。四是設置教學情境,以案例、歌曲、視頻等方式將紅色文化資源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常教常新,依托紅色資源,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陳始發(fā)認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需要綜合運用專題式、案例式、訪談式、體驗式教學方法。專題式教學法應結合課程的重難點圍繞紅色文化資源來進行設計,案例式和訪談式教學法可以有效應對歷史虛無主義,體驗式教學法能把歷史學習、社會考察和個人的精神錘煉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檢驗和強化思政課教學效果。張?zhí)┏?、肖發(fā)生根據(jù)大學生獲取紅色資源的方式,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分成三類: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式、案例式、討論式;以音樂影響、實物為媒介的教學方法有音像式、展示式、演出式等;以受教育者的活動為媒介的教學方法包括參與式、體驗式、研究式等。劉建民認為互動式教學法特別適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師生合作能夠自然而然地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的作用。
實踐教學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重要路徑。李桂紅認為高校要利用地緣上的優(yōu)勢與便利,既要積極擴展校外紅色實踐渠道,利用假期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紅色公益活動,也要豐富校內紅色主題活動,營造校園文化育人環(huán)境。李康平依據(jù)學生自主參與的程度,認為實踐教學有躬行體驗式、學術思考式、欣賞娛樂式和研究創(chuàng)作式四種類型。王艷娟認為實踐教學的具體形式包括實踐基地參觀調研、情景教學、志愿服務、問卷調研、抗戰(zhàn)老兵走訪、共和國同齡人采訪、社會道德問題街頭采訪、經(jīng)典著作閱讀、經(jīng)典影片賞析、專家講座或學術報告、紅色旅游、當?shù)丶t色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挖掘、地方紅色文化產業(yè)策劃等。劉艷霞認為應積極發(fā)揮紅色社團和科研工作在校園紅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張智認為應積極探索網(wǎng)絡教學載體,有效發(fā)揮校園網(wǎng)、云圖書館、微信、紅色網(wǎng)站等網(wǎng)絡平臺傳播紅色文化。
綜上所述,學界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是實踐層面提出了不少針對性高、時效性強的融入路徑和模式。但是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就融入課程而言,整體性研究少。目前關于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研究,多是針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等某一門思政課程,涵蓋整個思政課體系的少,從而導致研究的系統(tǒng)性不強。二是就實踐教學而言,對受教育者關注不夠。現(xiàn)有研究成果多著眼教育主體如何利用紅色文化進行思政課實踐教學,較少關注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fā)揮,從而影響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紅色文化與地方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耦合機制,主要包括運行機制和保障機制兩個方面。運行機制是要解決紅色文化三進的問題(進課堂、進頭腦、進實踐);保障機制則涉及學校各部門及思政課全課程合力作用的協(xié)同機制、加強教師業(yè)務素質的培訓機制和保障思政課教學效果的考評機制。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運行機制,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教學相長、知行并進。紅色文化的育人指向既有學生也有教師,育人目標不僅要讓師生認識紅色文化、學習紅色文化,更要弘揚紅色文化。
“訪”是查訪淮南地區(qū)紅色文化資源。首先是訪書,主要是從地方志、黨史研究資料以及其他相關的文獻檔案中搜集淮南市特別是壽縣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資源。作為辛亥革命安徽的首義之地和安徽最早的農村共產黨組織誕生之地,這里有大量的紅色人物、紅色故事和紅色遺存,而且這里的革命人物同兩地(蕪湖、上海)三校(上海大學、黃埔軍校、莫斯科中山大學)都有著密切關系,因此相關的紅色故事分散在眾多文獻檔案中,需要查閱共產國際方面的資料。其次是訪人,訪問紅色人物的后代以及地方黨史工作者,這樣可以搜集到資料中發(fā)現(xiàn)不了的紅色文化資源。比如淮南廖家灣村,這個民國時只有500 戶的村落,考入黃埔軍校有37 人,走出了廖運周等5 位將軍。如今廖家灣還是廖氏宗族的聚居地,還流傳著很多紅色故事,保留著不少紅色遺存。再次是訪地,實地探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通“萬人坑”、小甸集特支紀念館等紅色場館,增強感性認識,接受靈魂洗禮。
“編”是編寫紅色教輔。整理訪書、訪人和訪地搜集到的紅色文化資源,匯編成通俗易懂的紅色讀本。如淮南紅色文化讀物《淮南紅色文化概論》和《淮南紅色旅游攻略》。《淮南紅色文化概論》從歷史文化角度介紹淮南各地紅色文化資源的由來、傳承和開發(fā),《淮南紅色旅游攻略》則從休閑旅游角度介紹淮南地區(qū)紅色資源的分布情況。教師可以在新生入學時將兩本紅色讀物贈送給大一學生,既幫助他們及時了解淮南的風土人情,也引導他們準確認知淮南地區(qū)在安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貢獻。
“問”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并分析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情況??梢韵蚧茨系貐^(qū)的高校的學生發(fā)放紙質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紅色文化認知情況、行為情況和需求情況,問卷數(shù)據(jù)將錄入到SPSS 軟件進行量化分析。
“析”是依據(jù)問卷結果,分析本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功用價值??梢詮奈幕瘋鞒?、思政課課程建設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三個層面進行展開。就文化傳承而言,紅色文化進課堂,有助于提高高校師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激發(fā)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的責任感,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就思政課課程建設而言,紅色文化進課程,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本源性優(yōu)質資源、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先進文化基因,有助增強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就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而言,紅色文化有著強大育人功能,可以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本土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首先要解決的是內容銜接的問題。應該說,淮南紅色文化資源在四門思政必修課中都有用武之地。以紅色素材“小甸集特支”為例,曹蘊真、薛卓漢等進步青年在小甸集創(chuàng)立安徽最早農村黨組織的史實,可以服務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世界觀”部分的教學。小甸集革命烈士曹淵喋血武昌城的史實,可以服務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國民大革命”部分的教學。小甸集特支創(chuàng)始人方運熾在六屆四中全會后對王明的評價,以及在鄂豫皖蘇區(qū)對張國燾“肅反”的批判,可以服務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部分的教學。小甸集特支書記曹蘊真“青春獻給黨,革命花更紅”的臨終遺言,可以服務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理想信念”部分的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本土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一定要遵循認知規(guī)律,堅持從具體到抽象、從踐行到思辨的運用原理,可以先展示物質類資源,再循序漸進開地上升到開發(fā)精神類資源。此外,還要根據(jù)四門課程的特點運用相匹配的紅色資源,確保各門課程的開發(fā)利用相互銜接、相互呼應,避免自說自話、相互沖突。
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其次要解決的是方法運用的問題。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本土紅色文化,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互動教學法,輔以案例式、專題式和多媒體音像式教學法。
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還要解決平臺依托的問題。紅色文化教育的主導者是教師,因此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紅色文化知識,還要具備深厚的紅色理論功底。這就需要打造紅色文化科研平臺,深入挖掘和整理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淮南地區(qū)的高校已經(jīng)聯(lián)合淮南市委組織部、淮南市委黨史研究室和小甸集特支紀念館,組建了中國共產黨安徽早期組織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下設三個研究室,分別承擔歷史研究、精神研究和文化研究三個方向的工作。中心首先聚焦小甸集特支,然后向安徽其他早期黨組織拓展、延伸,力爭以高質量的學術成果,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地方黨建工作。紅色文化教育的受眾是學生,在自媒體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課堂不再是中心,教師也不再是權威。因此教育者需有網(wǎng)絡陣地意識,需深刻體悟到教育的部分陣地已由線下轉移到線上,應適時建立一塊合適的紅色文化網(wǎng)絡交流平臺,向學生提供集欣賞性和思想性于一體的紅色素材,并積極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將紅色教育拓展至學生耳濡目染的網(wǎng)絡空間。
實踐教學有體驗感受型、學術思考型、欣賞娛樂型、調查研究型等多種類型,教育者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開展紅色教育。體驗感受型實踐教學是指學生通過參觀訪問紅色場館等紅色資源物質載體,親身感受紅色文化承載的精神力量。這類實踐活動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身臨其境地觀摩能引起情感共鳴,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學術思考型實踐教學是指舉辦關于紅色文化的學習競賽活動。如開展紅色歷史知識競賽、紅色文化專題報告、紅色文化演講比賽等。這類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增強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性認識,進一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欣賞娛樂型實踐教學是指在課外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文體活動。如舉辦紅色話劇、紅色故事、紅歌會等紅色文藝活動,以及觀看紅色電影、閱讀紅色經(jīng)典、組織紅色書畫展等紅色作品展演活動。這類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讓學生在休閑娛樂中感悟紅色精神,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調查研究型實踐教學是指組織學生利用專業(yè)特長對相關紅色資源進行調研,并形成學術成果。例如,可以結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引導社會工作、市場營銷等專業(yè)的學生對本土紅色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現(xiàn)狀進行調研,撰寫研究報告。這類實踐教學活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調研中進一步加深對紅色文化的認知。
淮南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保障機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高校各部門合力作用的協(xié)同機制、提升教師業(yè)務素質的培訓機制以及鞏固思政課教學效果的考評機制。
以實踐教學為例,赴紅色場館開展體驗感受型實踐教學,高校要從人財物等多個方面統(tǒng)籌規(guī)劃,加強與相關單位協(xié)調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舉辦紅色知識競賽進行學術思考型實踐教學,需要學校黨委、共青團委和學工部的配合支持。開展紅色文藝活動實行欣賞娛樂型實踐活動,需要學校加強與理論宣傳、文體藝術、網(wǎng)絡傳媒等部門的合作與聯(lián)系。進行調查研究型教學活動,學校相關部門要加大科研經(jīng)費的投入,配備專業(yè)教師進行指導。因此,高校各管理部門和各教學單位要協(xié)調一致,統(tǒng)籌管理,有序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教學活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紅色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者,也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運用者;是教育對象的興趣培養(yǎng)者,也是教育對象的靈魂擺渡者。因此,本土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教師業(yè)務素質的提升是關鍵。提升的路徑是自學和培訓。自學首先是組織教師加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研究和學習,深化教師對紅色文化精神的理解,提高教師的道德涵養(yǎng)和政治覺悟。其次是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探究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的路徑和方法,實現(xiàn)紅色資源向教學資源的轉化。培訓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組織教師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社會實踐研修基地”進行暑期實踐研修。教育部目前已在全國掛牌成立了十二個社會實踐研修基地,淮南地區(qū)的高校近兩年先后組織思政課教師赴井岡山大學、河北師范大學進行實踐研修。研修活動不僅讓教師親身感悟了“井岡山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更讓教師實地觀摩了示范院校實施紅色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的創(chuàng)新舉措。研修活動對于幫助淮南高校思政課教師了解國情、開闊視野、提高認識,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也為打好提高各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水平攻堅戰(zhàn)提供了重要動力。
考核的對象既包括學生也包括教師。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要將本土紅色文化有效運用到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建立相應的制度來提高教師的積極性。教師運用紅色資源進行課堂教學,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教學,這些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得不到任何回報,即使再大的熱情也難以持久。因此,教師在教學和教研活動中所付出的勞動,應計入相應的工作量,并將其表現(xiàn)、能力和成績納入評優(yōu)評職。學生是紅色文化的接受者,完善的考核機制是提高接受效果的重要保障。要實行多樣化的考核機制,采取自評、互評、師評三結合的成績考核方式。學生先對相關紅色主題活動的參與情況及對紅色精神的領悟情況進行匯報,并做出自我評價,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互評,最后是教師做出整體評價,并將其作為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硬性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