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小紅、程澤睿
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的“第三屆國際鋼琴教學法學術周”于2019年12月23至24日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行。此次活動內(nèi)容涵蓋了專家講座、大師課、學術論壇、音樂會等,涉及鋼琴教學理論和實踐的多個層面?,F(xiàn)將本次學術周的主要內(nèi)容綜述如下。
一
本次學術周共舉行了九場專家講座,內(nèi)容涉及作曲家與作品研究、國內(nèi)外鋼琴教學實踐、基礎鋼琴教學理論實踐和鋼琴作品寫作等,圍繞鋼琴教學進行了多方位、多主題的討論。
上海音樂學院楊燕迪教授以“古典風格與維也納三杰的鋼琴作品:典型特征與演奏詮釋”為題,講解古典風格的典型特征與音樂特點,并指出海頓、莫扎特與貝多芬各自鋼琴創(chuàng)作的不同特色和藝術追求。因此,演繹“維也納三杰”的作品應各有側(cè)重:海頓的音樂需把握奇異的節(jié)奏韻律與靈活句法,莫扎特的作品則需要勾勒優(yōu)美的樂句線條,而貝多芬作品的演奏要義是把握節(jié)奏感和直線向前的沖力。以音樂學理論結合鋼琴演奏的實際,該講座為大家對三位大師鋼琴作品的理解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發(fā)。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作曲系系主任高平教授在“與鋼琴共度的時光——回顧我的鋼琴寫作”講座中從作曲角度為鋼琴的演奏與教學提供了一扇窗口。講座分享了高平教授的諸多作品,其中,《失機布魯斯》以“彈唱鋼琴家”的音樂形式展現(xiàn)了作曲家的內(nèi)心。他將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歸為“樂外啟發(fā)”“致敬與編創(chuàng)”“應景之作”三種,且總結了他創(chuàng)作中所使用的鋼琴語匯:1.傳統(tǒng)與傳承;2.特殊技法(如撥弦、拍打鋼琴琴體等);3.個人偏好手法(如偏好延留音、運用兩極音域等)。
美國堪薩斯大學史密斯教授的“美國鋼琴教學法概述”梳理了19世紀至今美國鋼琴教學的理念變化和教材使用情況。他認為鋼琴教材的選擇取決于個體對教材的理解。通過描述鋼琴教學發(fā)展中的重要人物和比較美國在音樂讀譜、試奏、節(jié)奏、技巧及各種不同的輔助技能方面的教學理念,史密斯教授指出,鋼琴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時刻以學生為主體,選擇合適的教材和教學法。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系主任王丹丹教授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結構形式修辭”講座,聚焦貝多芬在音樂體裁運用和音樂結構方面的修辭構建創(chuàng)新,以貝多芬慢樂章的風格修辭、奏鳴曲式結構的多樣化及性格變奏三個方面展開。她認為,貝多芬奏鳴曲式結構多樣,主題呈現(xiàn)推進有單一主題重復積聚、對比主題對峙沖突與多個主題疊加交匯三種主要形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結構形式修辭是其創(chuàng)作思維的核心體現(xiàn)。
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的柴聰聰老師以“鋼琴教學中對于肌肉和關節(jié)的訓練”為題,從身體各部位的掌控與協(xié)調(diào)運用、指尖的訓練和韌性與彈性的訓練入手,系統(tǒng)地闡述了鋼琴教學中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的應對方法,有很強的實用性。他認為,需要建立科學的教學體系來幫助鋼琴學習,而身體部位的運用至關重要。他詳細介紹了指尖運用的重要性,還介紹了“鉛筆訓練”“夾子訓練”等練習方法,以及有關柔韌性、支撐等方面的訓練和如何運用肌肉達到“復合支撐”的狀態(tài)等。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博士楊丹赫帶來了“美國20世紀下半葉鋼琴教育新思路”專題講座,通過其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所學所思,梳理了美國近期鋼琴教育的發(fā)展與變化。她首先介紹了19世紀至20世紀下半葉美國鋼琴教學理論的歷史概況,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現(xiàn)代鋼琴教學新領域的三點表現(xiàn):1.學生群體的多元化;2.鋼琴教學曲目的豐富化;3.鋼琴教學中結合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面對該領域,美國鋼琴教育家更關注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和綜合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她同時闡明結合心理學的鋼琴教學可能性,并呼吁廣大教師應關注特殊音樂教育中的鋼琴教學所能帶來的深遠意義。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王慶教授的講座為“世界‘知識運動之父’野中郁次郎知識管理與創(chuàng)造理論對鋼琴教學的啟發(fā)”。通過回顧傳統(tǒng)鋼琴教學中的知識要點,王慶教授提出了“暗默知識”的概念,將“放松”“支撐”等在鋼琴學習中眾人皆知卻難以掌握的技巧歸于“暗默知識”范疇。他認為,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暗默知識”轉(zhuǎn)化為“形式知識”供琴童、教師學習,也是提升鋼琴教學效率的一種重要途徑。王慶教授以“支撐”舉例,認為應該做到 “兩緊三松”:彈奏時,手指的第一、三關節(jié)緊張,而手腕、手臂及未彈的手指放松。
澳門理工大學的代百生教授常年從事鋼琴教學與研究,在他的講座“中國鋼琴音樂的教育教學意義”中,他將中國鋼琴音樂的演奏技術分為三個方面:特殊指法、音色技法(對其他樂器的模仿),以及特性節(jié)奏。代百生教授提出,演繹中國鋼琴作品應特別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1.標題作為解讀中國文化的“密碼”;2.品味旋律的民族與地方風格;3.了解民俗風情;4.接觸、認識其他中國文化形式。這四點即可“實現(xiàn)文化傳導”,當技術與文化這兩大鋼琴學習的支柱建成,彈奏中國鋼琴作品不僅提升演奏技術,同時也是在建立我們自身的文化身份認識,對此,所有的鋼琴師生都要負起應有的責任。
二
學術周共舉行了兩場論壇。第一場論壇的主題為“社會鋼琴音樂教育面面觀”,由楊燕迪教授主持,陳宇萌(上海音樂學院音教系副教授)、代百生(澳門理工大學教授)、郭強輝(上海音協(xié)副主席)、李亞軍(新疆亞軍藝術學校校長)、吳磊(蘇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余丹紅(上海音樂學院音教系系主任)、楊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教授)、袁玥赟(上海音樂學院文化公司總經(jīng)理)、周浩等八位嘉賓,分別從各自專業(yè)和從業(yè)者的角度,對目前中國社會鋼琴教學中的考級、教材、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等現(xiàn)狀發(fā)表了中肯而具有實際效用的意見。論壇認為,鋼琴教育非常重要,除了良好的社會保障、配套的教學設施,也需要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人格修為。對此,主持人和八位嘉賓都提出了兼具專業(yè)性與可操作性的意見。
第二場論壇以“國際鋼琴教學法的學科現(xiàn)狀及借鑒意義”為題,由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趙小紅教授主持,她指出,本次論壇吸收了前兩屆學術周論壇經(jīng)驗,特別邀請了俄羅斯鋼琴家安德烈·伊萬諾維奇(Andrei Ivanovitch),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的陳默也、解靜嫻、許晶兒三位老師,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的柴聰聰老師,山東藝術學院的金宇老師,意大利鋼琴家洛倫佐·迪·貝拉(Lorenzo Di Bella)、美國鋼琴教授斯考特·麥克布萊德·史密斯(Scott McBride Smith),上海師范大學的朱昊冰老師等嘉賓。針對各國鋼琴教學以及現(xiàn)狀,嘉賓們從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這一課題,并從自身的經(jīng)驗出發(fā),對中外鋼琴教學與理念的異同和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了深度交流。
三
學術周中,四場大師課分別是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副校長周挺教授對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Op.23,No.4)的教學、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毛翔宇教授對舒曼《幻想曲集》(Op.12)的教學、意大利鋼琴家洛倫佐對肖邦《船歌》(Op.60)與斯克里亞賓《第二鋼琴奏鳴曲》(Op.19,No.2)的教學、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副主任孫穎迪教授對李斯特《b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的教學。演奏者分別是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本科專業(yè)學生和美國波士頓大學音樂學院的鋼琴博士。四位老師不僅對學生演奏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性格、音色、觸鍵方式、曲式句型及和聲等作了講解與示范,還講授了各自在鋼琴教學中的獨到經(jīng)驗與方法,分享如何練習困難片段、處理整體音響層次等訣竅,令在場鋼琴教師與學生都受益匪淺。
學術周專門組織的兩場音樂會分別為“意大利鋼琴家洛倫佐獨奏音樂會”和“第三屆國際鋼琴教學法閉幕式音樂會暨2019年中國風格鋼琴委約新作品音樂會”。洛倫佐的音樂會以斯卡拉蒂的奏鳴曲開場,隨后他演奏了肖邦、李斯特和拉赫瑪尼諾夫等典型的浪漫派鋼琴曲目。洛倫佐的演奏以熱情、自然和放松為特色,在演奏中他融入了自己對于音色、樂句等細節(jié)處理的獨特理解,也讓觀眾領會了他對浪漫主義多部鋼琴作品的新穎解釋。委約新作品音樂會中上演了七部不同作曲家的新作品,包括首都師范大學高平教授的《白日夢》《“谷應”——為四手聯(lián)彈而作》;著名鋼琴家兼作曲家崔世光的《新浪淘沙》《佤山童謠》《童年日記》(三首均為世界首演),《仙鶴小組曲》(崔世光根據(jù)金復載原作電影《飛來的仙鶴》音樂編曲),以及為三架鋼琴改編的圣-桑的《動物狂歡節(jié)》。音樂會上所展現(xiàn)的眾多中國原創(chuàng)作品尤其引入注目,這些作品在保有中國風格的同時常常別出心裁、創(chuàng)意無限,其中不少音樂的處理需要演奏者的獨特理解。除作曲家高平、崔世光親自參與演奏自己的作品外,蔡曦、唐瑾、謝亞雙子、朱和等四位鋼琴家的演繹也讓這場音樂會成為整個學術周精彩內(nèi)容的高潮點,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推廣也借此有了新的平臺。
“第三屆國際鋼琴教學法學術周”的系列活動為來自全國各地的鋼琴教育者和學生提供了學術交流和拓展眼界的機會,在這個平臺上,大家得以共同提出對當今鋼琴教學現(xiàn)狀的反思與展望。在此,衷心感謝所有學術周的參與者對中國鋼琴教學事業(yè)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并共同期待“第四屆鋼琴教學法學術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