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倩倩
摘要:英國著名作家之一托馬斯·哈代所著《德伯家的苔絲》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傳世佳作。在其眾多漢譯本中,以張谷若譯本最具代表性,但對譯本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從文本探討譯者翻譯特色與翻譯觀。而在翻譯研究中,副文本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本文擬借鑒副文本理論探討張谷若先生所秉持的翻譯觀,進一步提升譯者對文學翻譯中副文本因素的關注,在翻譯過程中適度加注,創(chuàng)造出更高質(zhì)量的譯本。
關鍵詞:《德伯家的苔絲》;副文本;注釋;翻譯觀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11-0048-02
0引言
作為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迪(Thomas Hardy)的代表作之一,《德伯家的苔絲》在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眾多中譯本中,張谷若先生的譯作影響力尤為巨大。長期以來,翻譯學者們都聚焦于《苔絲》各種漢譯本的主體部分——正文本,研究其所呈現(xiàn)的譯者風格和翻譯思想,相對忽視了對其副文本內(nèi)容的研究。譯本注釋作為副文本重要要素并不是無關緊要的裝飾品, 而是完美地呈現(xiàn)一部作品所必須包括的成分,也是譯者服務讀者的一種體現(xiàn)[6]。譯者可以通過增添注釋發(fā)揮主體性,表達他們對原文本的理解并重建文化背景,從而影響譯本的可讀性和目標讀者的接受度。因此,作為重要的副文本要素,注釋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張谷若先生就樹立了認真對待注釋的榜樣。自從學生時代起,張谷若就對文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投身于英國文學的研究和翻譯,主要是哈代、狄更斯、蕭伯納、菲爾丁和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著作,不僅為英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當代中國翻譯理論的研究提供了相當多的素材。多年的翻譯實踐工作幫助他形成了自己的翻譯觀,在本文中,他的一些翻譯思想將僅從《德伯家的苔絲》中副文本因素下的注釋方面進行具體討論?!短z》原文中并沒有注釋,但在張譯本中添加注釋多達431處,其內(nèi)容也十分豐富。正如金宏宇教授在其著作中所言,“這些副文本因素雖然處于‘邊緣的地位,但它們對‘中心的整合、控制抑或遮蔽、拆解作用不可小覷[1]?!比绻麤]有譯注等副文本文字,也許張譯本很難達到今天這樣的翻譯批評與鑒賞價值。
1注釋的數(shù)量與內(nèi)容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苔絲》張譯本中(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發(fā)行的版本為例),總共添加了431條注釋,其數(shù)量遠遠超出其他譯本;如孫致禮的版本(以2013年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發(fā)行的版本為例)中僅添加了135個注釋。就數(shù)字而言,很明顯孫譯本注釋總數(shù)少于張譯本的三分之一。
張谷若先生所添加的譯注內(nèi)容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典故引文注釋;(2)文化內(nèi)容注釋;(3)解釋性注釋;(4)闡釋性注釋;(5)呼應注[3]。第一類典故引文注釋主要是對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其他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加注;第二類關于文化內(nèi)容注釋,它是指對可以直接在相關詞典或百科全書中找到的那些社會文化方面的問題加注;第三類主要用于解釋一些語言和文化上的困難,這些困難可能會引起讀者的困惑,例如文字游戲、外語、不可譯因素等;第四類注釋涉及作者哈代的思想感情;第五類是譯者通過注釋提醒或告知讀者文中出現(xiàn)的信息與文中他處的描述存在某種關系。
2譯注與翻譯觀研究
1980年,張老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譯文》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原來是地道的語言文字,翻譯時也要譯成地道的語言文字?!痹谧g本《苔絲》中,不僅字里行間表明了他將地道的原語語言譯為地道的目的語的思想,而且副文本要素注釋也反映了這一原則。他使用中國的慣用語表達來盡可能地傳達原始作品,并且由于文化障礙或不可譯性,他采用添加大量腳注的方法作為補償。具體通過加注體現(xiàn)出的翻譯觀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原文作者,原始作品和目標讀者的關注上。
2.1了解原文作者
譯者作為翻譯行為的主體,在翻譯活動中要想透徹地理解原作,必須不斷進行主觀積累,圍繞所翻譯的作家進行深入研究。只有充分了解原作者并閱讀其已閱讀的內(nèi)容,才有可能做到余光中先生所說的對原語體貼入微,對目的語運用自如[5]。張老在翻譯每一部作品前,都要對作家進行細致入微地研究,對作家時代、經(jīng)歷、教育背景及其主要作品有了深切的整體把握后,才開始動筆。他的研究成果,以注釋的形式,出現(xiàn)在書中。有兩個典型的注釋可以證明:
Example 1:
ST:The conventional farm-folk of his imag-ination?personified in the newspaper press by the pitiable dummy known as Hodge-were obliterated after a few days residence.
TT: 他在這兒住了幾天以后,他想象中那種習俗所稱的莊稼人——報紙上、新聞界所說的那種以所謂可憐的鄉(xiāng)下老實兒何冀為典型的莊稼人——就消失泯滅,無影無蹤了。
Note:何冀,原文Hodge,英國地道的農(nóng)田工人之意,其字本為英國人名Roger之昵稱。哈代曾于一八八三年七月在朗曼雜志上發(fā)表過討論同樣農(nóng)民問題的文章,叫作《多塞特郡勞工》。他老是何冀的擁護者。他的短篇小說《婚宴空設》第三部分,談到同樣問題。
Example 2:
ST:In the ill-judged execution of the well-judged plan of things the call seldom produces the comer.
TT:因為世間萬事,雖然計劃得精心細意,盡情合理,而實行得可粗心大意、 違情背理。
Note:這是哈代的主導思想之一,更多見于他的詩中,如《打擊挫折》《有目無珠》《哲學狂想》等。他叫這種情況是“未能完成的遺愿”……
在例1中,張不僅解釋了“Hodge”的含義及其來源,而且還將這個詞與哈代曾發(fā)表的文章及短篇小說與聯(lián)系起來,向讀者介紹了哈代對Hodge的看法,引導讀者深入了解。在例2中,張向讀者解釋了哈代的悲觀主義主導思想。了解這一思想對讀者接受苔絲的悲劇以及理解這本小說的主題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張老還在注釋中提供了其他參考書,切實說明了注釋本身也是研究工作的成果。
2.2回歸原始作品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透徹理解原作品并準確傳達原作的魅力,譯者還需回歸原始作品,對作品進行深入探究。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之上,張深入到哈代的作品之中,深入到哈代筆下的小說人物之中,并不斷細化翻譯工作,通過譯作將小說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內(nèi)涵傳達給讀者。此處簡單列舉其譯作中兩處介紹英國風俗的例子:
Example 3:
ST:Ollivers inn…could only boast of an off-license, hence, … premises.
TT:開設在有長無寬……顧客不能在店里面喝酒。
Note:……一為賣酒的執(zhí)照,賣的酒不能在店里喝。一為賣座兒的執(zhí)照……
Example 4:
ST:“And well all go…and wear black clothes!”
TT:“等到苔絲去……就能穿黑衣裳了!”
Note:……只遇喪事,可多花些錢,置一套衣服,而喪服也是黑色的,因此黑衣服和好衣服便變成一回事了。
在示例3中,張老對“off-license”進行注釋,對英
國賣酒條例詳細注解,以幫助讀者理解。在示例4中,他對“black clothes”的特殊含義進行了詳細說明,以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苔絲一家希望與德伯家建親,過上好日子的心理活動。這兩個例子都表明張在翻譯前作了充分的研究,翻譯時回歸原作品,并在譯本中以注釋的形式延展其內(nèi)容,用回歸原作的翻譯觀使原作的生命在譯作中煥發(fā)青春。
2.3服務目標讀者
申丹教授說過:“文學的真正特性在于它包含了兩個交流語境:一是處于文本之外、現(xiàn)實生活之中、牽涉到作者與讀者的交流語境……”[2]通過堅持服務目標讀者的原則,張老率先跨越了文化的障礙,盡力消除讀者閱讀時因生澀概念而產(chǎn)生的陌生感,在其譯本中添加了許多有關歷史人物、地名、宗教、神話、習俗和術語的注釋。它們滿足了讀者的需求,使原作的文學性與語言風格得到充分的感知。舉一處小例子作為證明:
Example 5:
ST:At first she…while she regarded him as Eve…regarded Adam.
TT:起初她不肯向他直視……大概就是夏娃第二次醒來瞅亞當?shù)臅r候所應有的。
Note:……后來他們吃了知識之樹的果子,眼睛明亮了,知道自己赤身露體,是第二次醒來。二次醒來,才有羞恥之感。
夏娃,亞當和以撒的故事都是典型的圣經(jīng)典故,內(nèi)化于西方文化之中,而對于文化背景相異的中國讀者來說,如果不加注釋,大多數(shù)讀者將很難理解它們。尤其在對夏娃的注釋中寫道“二次醒來,才有羞恥之感”,使原文傳達的意境能為讀者所領略。不難看出,作為翻譯家,張谷若十分重視讀者的反應,其譯注幫助中國讀者感受到了異域文化的魅力,而讀者的閱讀與欣賞又促成了譯本《苔絲》的成功,形成了讀者與譯者間的良性互動。
3結語
“一個完整的譯本不僅僅包括正文本,也包括了各種副文本因素。對于一個譯本來說,副文本因素參與了、豐富了、甚至闡釋了該譯文正文本的意義[4]?!币虼?,副文本要素的研究在翻譯研究中必不可少,副文本理論也為翻譯研究開辟了嶄新的視角,拓展了翻譯研究的范圍。而注釋作為副文本中的重要構成,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隨文本共生而成的產(chǎn)物,更能直接闡述譯者對原文的理解,闡述其在再創(chuàng)造過程中體現(xiàn)的翻譯思想。在本論文中,筆者從《苔絲》中的部分注釋出發(fā)探究了張谷若先生的翻譯觀。歸納為三點:(1)充分了解原作者;(2)回歸原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3)服務目標讀者。張譯本的脫穎而出離不開其所加詳盡注解的功勞??梢?,青年譯者也應具備注釋意識,力求在服務讀者的同時也最大化的實現(xiàn)自己的譯本價值。但這并不意味著添加的注釋越多,翻譯工作就越好。相反,譯者應該尋求原作和譯作間的平衡,當注則注,以期實現(xiàn)翻譯目的。
參考文獻
[1]金宏宇.文本周邊:中國現(xiàn)代文學副文本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2]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王振平.《尤利西斯》漢譯注釋研究[J].外語研究,2015
(3):71-76.
[4]肖麗.副文本之于翻譯研究的意義[J].上海翻譯,2011(4):
17-21.
[5]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6]姚望,姚君偉.譯注何為——論譯注的多元功能[J].外語研究,2013(3):73-76.
(責編: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