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娜
[國家開放大學(新疆)分部,新疆 烏魯木齊830049]
“原理”作為高校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其思辨性和理論性較強,對一些基本原理的闡釋比較晦澀難懂。如何通過具體有效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加深對“原理”的學習、理解和把握,是思政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重要講話中都引用了大量的經(jīng)典詩詞,集中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增強了講話的感召力。將中國詩詞融入“原理”課的教學中,解讀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本文旨在找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與中國詩詞蘊含的哲學思想的契合點,充分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底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造更強動力”[1],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同,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
中國詩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文化瑰寶,也是長流不息的精神財富,從古至今,貫穿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歲月,展現(xiàn)了文人墨客對自然的贊美、對社會的批判、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對人生的思考等方方面面,可以說包羅萬象、應有盡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要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組成”[2]。中國詩詞在“原理”這門課的教學應用可緊緊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將中國詩詞蘊含的哲學道理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有機結合,用文化的方式講辯證的原理,用哲學的思維講文化的內(nèi)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學生在中華詩詞魅力中深刻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既有文化藝術的熏陶,又有豐富哲學的思考。這個教學過程,既有對哲學思想的闡釋,又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真理回歸生活,潤物無聲,用博大精深的中國語言來闡釋艱難晦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實現(xiàn)“原理”課程知、情、意、行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不斷領悟中華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國詩詞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碰撞摩擦出的思想火花。
在“原理”課程教學中,可用學生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中國詩詞來解讀基本原理。
1. 中國詩詞在唯物論講解中的具體運用。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闭f明了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不同角度觀察和分析,要用全面的、客觀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杜甫的詩句“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焙歪尫ㄌ┑摹叭藦臉蛏线^,橋流水不流?!倍紡牟煌膭屿o事物中說明了事物的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永恒的;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揭示了世間萬事萬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在講到“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個基本原理時,可巧妙運用中國詩詞來闡述這個哲學原理。王維的《鳥鳴澗》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采用了通感的手法,詩中以動的景物突出靜的景物,這說明無條件的絕對運動和有條件的相對靜止構成了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關漢卿的“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王貞白的“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都說明了時間具有一維性和不可逆性,即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和辛棄疾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說明了社會和時代的不斷變遷;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和李白詩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都說明了意識的產(chǎn)生是以客觀事物為前提和基礎的。毛澤東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闡釋了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說話和辦事,體現(xiàn)了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精神;沈括的詩句“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闡明事物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必須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切不能違背客觀規(guī)律。
2. 中國詩詞在辯證法講解中的具體運用??稍诰唧w授課內(nèi)容中引用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來說明事物都有一個產(chǎn)生、發(fā)展、滅亡的過程,要把事物看成是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杜甫的詩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深刻地闡釋了事物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具有普遍性,要堅持用聯(lián)系的觀點和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把世界上的事物看成是一個運動變化發(fā)展的過程;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和劉斧的“長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闡明了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chǎn)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不可戰(zhàn)勝的;杜甫的詩句“芳林新時摧舊葉,流水前波讓后波”[3]和王安石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明了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舊事物是指喪失歷史必然性、日趨滅亡的東西,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白居易的“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反映了現(xiàn)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說明要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不斷深化對事物的認識;楊基的詩句“驊騮日千里,亦在御者功。向無造父能,乃與凡馬同”,說明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是內(nèi)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說明了事物聯(lián)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蘇軾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說明了任何事物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阮元的詩句“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說明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只有結合實際,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杜甫的著名詩句“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全面闡釋了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關鍵;杜甫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闡述了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關系;元稹的“時術功雖細,年深禍亦成。功穿漏江海,蠶食困斂鯨”說明了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量變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闡明了事物的發(fā)展總趨勢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并且復雜的,充滿坎坷艱辛,要求我們發(fā)揚樂觀主義精神,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正確看待困難和挫折,化壓力為動力。
三是在認識論講解中的具體運用。如趙翼的“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和《木蘭詩》中的“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闡述了認識活動是一個復雜的運動過程,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源頭活水,要重視實踐的作用;朱熹的“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和洪咨夔的詩句“相望幾何驛,時許聞成謀。積誠泮群疑,實踐激眾媮”,說明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不僅要努力學習獲取書本知識,還要以知促行,付諸實踐,推動工作;于賁的“吾聞池中魚,不識海水深”和程端蒙的詩句“駕言各勇往,實踐仍精思”,闡明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diào)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所以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要重視實踐的重要作用。
四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具體運用。杜甫的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和鄭燮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深刻體現(xiàn)了群眾路線的觀點,即堅決依靠群眾,密切聯(lián)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歐陽修的“金非不為寶,玉豈不為堅?用之發(fā)以墨,不如瓦礫玩”和范仲淹的詩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說明人的價值觀不同,行為取向也會不同,不要因外界的各種干擾而改變自己的價值觀,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就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周恩來的“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闡明了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xiàn)的。毛澤東的詩句“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闡明了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唯物主義史觀。
以上對中國詩詞恰到好處的引用和闡釋,會讓學生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親切和熟悉的感覺,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思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妙趣橫生,不僅讓學生鞏固了之前熟悉的中國詩詞,而且還深刻地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使“原理”課不僅有理論的味道,也有藝術的美感,實現(xiàn)“循循善誘、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其他概念和范疇以及原理,都可以通過引用豐富的中國詩詞來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理解和掌握。
“教有教的主體性,學有學的主體性”[4],在具體的教學應用中還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為主,而中國詩詞的引入和融入是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來增強“原理”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旨在讓學生通過熟悉的中國詩詞來進一步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把握,以更好的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因此,教學過程中不能偏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這條主線,不能反賓為主、本末倒置,而要實現(xiàn)“畫龍點睛”的效果。
在“原理”實際教學中引用一些中國經(jīng)典詩詞,選擇的詩詞含義要與所講述基本原理一致或契合,不能是買櫝還珠。即要精心設計教學內(nèi)容,用心做好教學內(nèi)容和引用詩句的有效銜接。恰到好處的詩詞選擇能更好的論證和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時,對一些詩詞的引用,要堅持繼承和批判相結合的原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堅持“為我所用”,使學生掌握哲學原理才是最終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對大部分高校學生來講,鞏固之前學過的中國詩詞并不難,并且還能通過中國詩詞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需注意的問題是,這只是一個教學手段,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學生在實際學習和生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xiàn)知行合一,以學促知,以知促行,理論指導實踐。
將中國詩詞融入“原理”課程教學,不能“一視同仁”。文科專業(yè)的學生文學知識比較扎實,易于接受中國詩詞融入“原理”的教學方法,但理科專業(yè)的學生可能更傾向于學習理性思維較強的知識,所以需要教師針對教學對象的特點設計教案,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照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和特點,分類施策,分專業(yè)、分層次設計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策略。
將中國詩詞有效融入思政課教學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教師需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要吃透“原理”這本教材,對“原理”課的所有知識點做到“爛熟于心”,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其次,教師要不斷加強文學理論素養(yǎng),日常積累大量豐富的中國詩詞,并且要對詩詞名句中蘊含的哲學思想進行深入挖掘,把凝練好的哲學思想恰到好處地融入“原理”課的知識點中,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教學效果。最后,教師要不斷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做到游刃有余、揮灑自如。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要采用恰當?shù)拈_課技巧,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針對課程內(nèi)容的重點、難點知識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特別應注意采取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加強教與學的相互呼應,善于引用經(jīng)典詩詞引導學生思考感悟詩情意蘊和人生哲理,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