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修己與治人:戴震理欲觀新解

2020-12-13 03:19肖芬芳白欲曉
關鍵詞:修己欲求情欲

肖芬芳,白欲曉

(1.南京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2.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23)

“理欲說”是戴震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學界研究戴震思想的中心論題。傳統(tǒng)對戴震理欲觀的研究,有幾個重要的維度:一是戴震對程朱“理欲觀”的批判,究竟是學術批判還是政治批判,學界對此有殊異之見[1-6][7]352①馮友蘭、張岱年、蒙培元、張立文和林安梧都認為戴震對程朱理欲觀是政治批判,反對的是與“勢”結合的“理”,批判的是政治化的理學對民眾形成的權威性壓制。王世光還認為戴震有意識地區(qū)分了學術型態(tài)的理學和政治型態(tài)的理學,肯定前者,批判的是后者。但余英時認為,戴震是在明清由“尊德性”向“道問學”的思潮中,以道問學的立場來批判程朱的,雖然其理欲觀落在社會政治層面,但戴震和程朱最大的差別在于對于知識的態(tài)度。;二是戴震在批判中重構的理欲觀,究竟是一種新的道德哲學還是一種社會政治理念,學界也有不同觀點[8]113-116[9-13]②蔡元培、梁啟超和胡適等認為其構建了一種新的倫理學或者哲學的觀點,章太炎、容肇祖、勞思光等認為其構建的是社會政治理念。;三是戴震的理欲觀究竟是情感主義還是智識主義,學界存在兩極化評價趨勢[14]??陀^言之,對于戴震的理欲觀,我們還可以從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一對根本問題,也是戴震理欲思想本身所蘊含的問題加以觀照和說明,這就是“修己”與“治人”。戴震明確說道:“今既截然分理欲為二,治己以不出于欲為理,治人亦必以不出于欲為理……言雖美,而用之治人,則禍其人。”[15]59細梳戴震研究的學術史脈絡,修己與治人維度也有所呈現(xiàn)。近代以來的學者都認可戴震著眼于社會政治(治人)層面,肯定民情欲望,關心民生疾苦,也指出戴震以“情欲”為根基的“理欲說”難以解決“修己”層面的問題,所謂“固政之言,非飭身之典矣”[11]122。

一、社會公共之“欲求”和“治理”:“治人”層面的理欲觀

戴震通過訓詁考證來構建義理之學,他對于“理”的解釋,除了“分理”“條理”之外,還有“言治亦通曰理”[15]840的“治理”思想。此種“治理”,就是儒家“治道”中呈現(xiàn)的條理,通過“以情挈情”“達情遂欲”而得以彰顯。有學者指出,“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的政治主張正是戴震理欲觀的實質[16]。因此,戴震構建的理欲觀,必須要放在社會治理(治人)的層面,才能有貼切的理解。

學界之前的研究,對于戴震所言之“理”達成了共識,指出戴震批判程朱超越性和主觀性之“理”,其建構的“理”具有客觀性、公認性、社會性、經驗性等特征[9]259[17]217[18]。但在對戴震以“欲”為首出[19]的“情欲”③前人研究并不注重區(qū)分戴震思想中的“欲”和“情”,諸如容肇、胡適、錢穆和劉述先在解釋戴震的“以情挈情”思想時,或指稱情欲,或指稱欲求,或認為此“情”是懷生畏死之情。因此本文所說之“欲”亦遵照學界前輩的觀點,通稱“情欲”。思想以及“以情挈情”的求理方法的認識上,卻具有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戴震“情欲”思想具有個體性和主體性特征,指出戴震從差異性的個體情感欲求中抽象出公共性的道德規(guī)范,在反思性道德情感的驅動下,形成注重個體道德生存和謀求社會群體幸福的道德哲學[20-23]。另一方面有學者指出戴震將具有差異性的個體情欲推之為普遍欲求,是存在弊病的。其中以胡適和容肇祖的觀點最具代表性。胡適指出戴震批判程朱以一己之意見為公共之理,而自我也落入了以一己之欲求為公共之欲求的窠臼[10]39。容肇祖指出戴震的“以情挈情”從承認個體情欲的差異性出發(fā),只能用于律己,不能用于“治人”。即“以情挈情”是在個人與他人之間劃定情感欲求的界限,承認自我和他人的情感欲求的正當性,承認個體追逐情欲的主體性,此是個人的自由[8]116,是個人的自律;但如果用之于“治人”,將己之好惡作為他人好惡的標準,則是忽視了個體情欲的差異性,將對他人造成限制。同時,容肇祖指出,戴震將“以情挈情”視為求理的方法,視為社會治理的方法,因此他假定了眾人具有相同的欲求這一前提,而這和個體情欲的差異性是相沖突的[12]166-169。容肇祖這是道出了“以情挈情”在“修己”和“治人”之間存在矛盾,導向此一矛盾的根本問題是:戴震究竟將“情欲”視為個體性還是公共性?如果肯定容肇祖的判斷,即戴震假定欲求具有社會普遍性這一前提,是適用于其在“治人”層面的理欲觀。那么當研究者認為戴震情欲思想具有個體性和主體性時,則只能用于“修己”,這必然會和戴震用之于“治人”的理欲觀造成沖突。

因此,戴震思想中的“情欲”究竟是個體性還是公共性這個問題,其答案取決于戴震如何從“治人”層面來論述理欲觀。事實上,他是通過批判程朱著眼于“修身”的理欲觀來構建新思想的。戴震批判程朱否定“欲”的正當性,將消除人欲、體貼天理作為修身要求,實質陷入以“一己之意見為理”的窠臼。他指出了偏重“修身”的理欲觀的特質,是在個體消除私欲中上達普遍天理,因而會關注個體心中所具之欲求和所具之理。戴震認為個體在修身中體貼之理并不具有公共性,這就打破了從差異性的個體抽象出公共性的邏輯鏈。于是,當戴震構建理欲觀時,他不再從個體出發(fā)來闡發(fā)普遍性,而是從類群[9]258、社會的角度來闡釋“欲”和“理”的公共性。戴震說:“一人之欲,天下人之同欲,故曰‘性之欲’?!盵15]2他指出“欲”不是一己之私欲,而是天下共同之欲。也正因為“欲”是社會普遍的欲望需求,它才是“性之欲”,是人性之正當欲求,是人類基本生存需求。同時,他控訴在上者以“理”挾制民眾時,“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達之于上”[15]10,在下的民眾不能以天下共同之情感欲求通達于上,從而造成“以理殺人”的后果??梢姡髡鸩⒉皇菑膫€體修身出發(fā)來構建理欲觀,而是在社會治理的維度中,關注天下民眾具有的普遍欲求,指出社會性的“欲”和“理”的自然性和必然性。溝口雄三曾以主觀性、個體性和客觀性、社會性來區(qū)分朱子和戴震二者所言之“欲”,認為朱子的“人欲”是主觀性的、內在性的,在個體內可以克服的,而戴震把“人欲”作為社會的生存欲整體來把握,是一個客觀性概念[24]386。這其實就是理欲觀在“修己”和“治人”層面的區(qū)別。因此,可以說戴震的“欲”和“理”一樣,也具有社會性、公共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既然情感欲望不具有個體的分殊性,那么戴震思想中的“以情挈情”和“達情遂欲”,其重心亦不在強調個體追逐情欲的主體性和自由性,“其所謂欲,乃帝王之所盡心于民”[15]59,而是指向在社會治理中,在上者如何讓民眾得以“達情遂欲”?!扒橹凰槔怼钡臓顟B(tài),亦不是個人通過自我道德修養(yǎng)所得之“理”,而是治人者滿足民眾的基本欲求后呈現(xiàn)的條理秩序:“人倫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權之而分理不爽,是謂理?!盵15]54在此中彰顯了仁愛之德:“一人遂其生,推之而與天下共遂其生,仁也?!盵15]48戴震既不將“仁德”視為超越之仁體,也不是將其視為心性修養(yǎng)所具之仁德,而是認為滿足自己和他人的生存需求就是仁愛?!叭省笔窃凇凹骸迸c“人”或者“天下”的社會關系構建中彰顯的生生之德。溝口雄三將這種橫向聯(lián)系的“仁”視為無個體的天下性全體,即“所有單個的人都是受天下性全體的限制的,無個性的主體”[24]448-450。這表明戴震關注的不是原子式的個體的情欲,而是天下民眾的共同情欲。

同時,戴震表達的從自然之欲求發(fā)展為必然之懿德的思想,也不是對普通民眾的要求,他將之歸為君子甚至圣人的行為。戴震說:“曰忠恕,曰仁義禮智,豈有他哉?在常人為欲,在君子皆成懿德?!盵15]145如何理解“在常人為欲,在君子皆成懿德”呢?戴震有一段具體闡述:“圣人順其血氣之欲,則為相生養(yǎng)之道,于是視人猶己,則忠;以己推之,則恕;憂樂于人,則仁;出于正,不出于邪,則義;恭敬不侮慢,則禮;無差謬之失,則智;曰忠恕,曰仁義禮智,豈有他哉?常人之欲,縱之至于邪僻,至于爭奪作亂;圣人之欲,無非懿德?!盵15]18他認為,常人會放縱自然欲求,讓社會陷入混亂,而圣人能順血氣之欲為相生養(yǎng)之道,并在共同情欲的感通下,推之于天下,從而顯現(xiàn)出仁義禮智等懿德??梢?,戴震并不期待民眾能夠自我具備從自然之情欲發(fā)展至必然之理的工夫,即并不認為民眾具有“達情遂欲”的主體性,而是期待在上者能夠“遂己之欲,廣之能遂人之欲;達己之情,廣之能達人之情”[15]41。在社會治理中,施行“以情挈情”的主體,有學者稱為“能夠擺脫個人偏見,并且具有充分知識和信息”的“理想觀察者”[25],也并不是在下的民眾,而是因為智識超群被推舉的治理者[15]4。這表明,個體的情欲是匯聚在社會的自然欲求中,成為被治理的對象。而作為“自然之極致”的“理”,亦是在順遂民眾的欲求中體現(xiàn)的。因此,在“治人”層面,體現(xiàn)的是治理者的智識能力,體貼的是民眾的情感欲求。

綜而言之,戴震對于程朱的批判,實則是以社會公共之欲求批判個人消除欲求以修身,是以社會客觀之“理”批判個人所執(zhí)之“理”。因此,在“治人”和“修己”的不同維度中,顯現(xiàn)出戴震“理欲觀”和程朱“理欲觀”的根本差異。但戴震又該如何處理“修己”問題呢?這就涉及戴震對于士人和庶民的道德要求了。

二、庸德:戴震理欲觀在“修己”層面的要求

戴震構建的理欲觀,在“治人”層面表達了愛民養(yǎng)民的仁政王道理念,是為群體謀幸福(生存)的倫理觀念[10]44。有學者認為這正是戴震理欲說和朱子理欲說的區(qū)別,前者是“養(yǎng)民”,后者是“教民”[26]。這似乎是認為戴震對民眾是沒有道德要求的。但也有學者認為戴震構建了一種新的道德哲學,這種可稱為“自然主義的道德觀”[27],是反對個人主觀內在涵養(yǎng),強調人倫實事之踐履的道德修為[17]203。那么從具體的修身標準來說,戴震理欲觀對民眾的道德要求是什么?這和程朱理欲觀的修身要求有什么區(qū)別?

首先需要知道,戴震是否有批判程朱理欲觀在“修己”層面的要求?方東樹指出戴震混同了君主士人的理欲之辨和民情,“且程朱所嚴辨理欲,指人主及學人心術邪正言之,乃最契緊本,務與民情同然好惡之欲迥別。今移此混彼,妄援立說,謂當通遂其欲,不當繩之以理”[28]60,認為戴震不知道程朱理欲觀是對士人及以上者的自我修身要求。那么戴震果真誤讀了程朱嗎?他是否贊同“存天理,滅人欲”為士人及其以上者的自我修身要求?戴震說:“至宋以來儒書之言,人咸曰:‘是與圣人同也;辯之,是欲立異也?!瓎韬?,使非害于事、害于政以禍人,方將敬其為人,而又何惡也!惡之者,為人心懼也。”[15]59在此,戴震認為如果信奉理學的儒士不擾亂政治,不禍害人心,那么會敬佩其個人品格。即戴震重點批判的是程朱理欲觀在“治人”層面會禍害斯民,似乎贊同理學對于士人的修身要求。諸如戴震亦肯定服膺宋儒的士人的品節(jié):“廷槐拔貢生,好宋儒書?!榷娭?,一動一言,必有矩法,蓋能以儒者躬行世其家如此?!盵29]199這是否表明戴震繼承了理學在“修己”層面的高道德標準呢?事實上,當戴震肯定欲求的正當性時,他就不可能將“滅人欲”作為修身要求了。戴震對此有清楚的認識,他說:“君子使欲出于正,不出于邪,不必無饑寒愁怨、飮食男女、常情隱曲之感;于是讒說誣辭,反得刻議君子而罪之,此理欲之辨使君子無完行者,為禍如是也?!盵15]58按照戴震構建的理欲觀去行事的君子,肯定正常的欲望,讓民眾不再遭受饑寒愁怨,但是持“存天理、滅人欲”的儒士會詬病此種類型的君子,認為他沒有完滿的道德品格。這表明,對于“欲求”的不同態(tài)度,決定了戴震和理學對于“君子”人格有不同的道德評價標準,也就是對于士人具有不同的修身要求。可見,戴震不只是在“治人”層面批判程朱理學,亦拋棄了其修身標準。據此,戴震有必要為士君子建構一種新的修身標準。

戴震提倡書寫“庸德”,認為表著士人的德行,不需要以奇節(jié)獨行,而是要以庸德之行。他說:“士之行以孝友先,然為之論列生平,則又適完其庸德之行,言之固無甚奇特,于是往往罕見表著?!芄僦ǎ瑫湫⒂涯缷A有學者,書其敬敏任恤者。古之取人也,率以是,士之行之可表著,安用舍是而好言奇特為哉?”[29]191戴震指出,根據周官記載的選人之法,古代具有孝友敬敏等德行的士人,都能被表著于世,但是之后表彰士人的標準從庸德轉變?yōu)槠嫣仄沸辛?,于是他呼吁回歸周官對于士人的評價標準。戴震也自覺意識到士人道德評價標準從“奇節(jié)獨行”到“庸德”的轉變,將遭至他人的反對:“自昔書史所記士君子之行事,必曰奇節(jié),曰獨行,于是樂為之次而傳之。至若庸德庸言,古賢圣持之終身,猶目為不可能,顧往往難以指名,何哉?間有論列一二則,聞者輒曰:‘人人當務盡耳?!蛴衷唬骸侨怂y能耳?!盵29]200反對的理由是“庸德”是人人都必須完成的道德義務,不是難以做到的道德標準。這表明之前書史記載的士君子的奇節(jié)獨行,必然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事情和難以擁有的品節(jié)。若從道德高低標準來說,“奇節(jié)獨行”是高標準,“庸德”則是低標準的道德義務。

“庸德”在《中庸》里有清晰表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30],指向的是在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等人倫關系中體現(xiàn)的德行。朱熹將“庸”解釋為“平?!?,但對“庸德”這個概念沒有明確關注和闡釋。到了明清之際,“庸德”逐漸受到重視,諸如泰州學派認為不能忽視作為日常小處行為的庸德[31],清代顏元直接將庸德視為孔子相傳的一貫之道[32]?!坝沟隆钡奶岢呛兔髑逭軐W從形上超越追求轉向日用實務的思潮相呼應的[33-34]。戴震對“庸德”的重視,也正在這股思想潮流中,并和顏元具有一致性。他認為“庸德”呈現(xiàn)為《周官》中提及的孝友睦仁等德行,即人倫日用中的具體德行。可以說,戴震重視“庸德”,是因為重視“人倫日用”。戴震否定“奇節(jié)獨行”作為評價士人的道德標準,也正是因為“奇節(jié)獨行”不能作為人倫日用的恒常標準:“雖古今所稱奇節(jié)獨行,卓卓能為其可欣可慕,試語之以家庭孝弟之常,立身行己之槪,必深知為難而自視歉然。嗚呼!此所以超乎奇節(jié)獨行之上也?!盵29]200“奇節(jié)獨行”是令人欣賞贊嘆,但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境況中顯現(xiàn)出此種超拔德行,如果要在家庭孝悌和立身行己的日常事務中體現(xiàn)此種德行,則是難以做到的。雖然“庸德”只是人倫日用中的平常德行,但正因為其平常,才不可更易,才具有恒久性。戴震認為這正是“庸德”能夠超越“奇節(jié)獨行”的原因。因此,戴震以“庸德”作為士人的修身標準,注重的是士人能夠在日用事務中堅持平常德行。即修身標準不在于高低,而在于標準的可持續(xù)性。

戴震提倡的“庸德”,較之于理學的修身要求,除了道德高低標準的區(qū)別之外,還有其他差別。理學提出的修身要求,是區(qū)分了士人和庶民的。有學者將之表達為“理教”和“禮教”的區(qū)別,即士人需要盡心知性,致知窮理,體貼天理,而庶民只需按照“禮”的規(guī)范行事即可[35]。戴震雖然認為“庸德”是評價士人的道德標準,但當“庸德”成為人倫日用此一生活世界中平常而恒久的德行時,那么在這種社會性的倫理生活中,人們共同遵循的是五倫之道,不僅是士人和庶民在此沒有區(qū)別,男性和女性也沒有區(qū)別。戴震在書寫庸德時,書寫的對象包括士人、商人、婦女、兒童等[29]205-206??梢姶髡鸩粎^(qū)分士人和庶民的道德標準,“庸德”是人人應該遵守的社會性道德規(guī)范,此種規(guī)范呈現(xiàn)為“禮”。方東樹和錢穆都指出了戴震道德標準的轉變。方東樹認為戴震將庶民的要求貫徹為天下普遍的標準,而將士人及其以上所得之“理”視為“意見”,則是讓士人君主等同于無知無能的愚夫愚婦[28]65-67。而錢穆引用王夫之所說的小人(庶民)和君子是壁立千仞,暗中道出戴震在道德上混同了士人和庶民[36]。當士人和庶民在道德實踐上無所區(qū)別時,相較于宋代理學來說,戴震是降低了士人的修身標準。

當戴震肯定人的欲望需求時,他就放棄了儒家內在心性的修養(yǎng)工夫,放棄了“存天理、滅人欲”這一嚴苛的道德標準,而是提倡讓“道德”回歸平常的人倫日用生活,將“庸德”作為所有民眾的道德標準,從而在遵循孝友等基本的人倫道德規(guī)范中,營造和諧的社會秩序。

三、知識化儒家人格理想的提倡:戴震理欲觀的近代意識

戴震從社會性和客觀性方面來言“理”和“欲”,實質是將“理”和“欲”視為認知對象[37-39],即從智識論的角度對程朱理欲觀進行批判和改造,從而加強了理欲觀的知識基礎,削減了道德成分[7]353。戴震此種“道問學”的立場,其積極意義不僅體現(xiàn)為對知識客觀性的追求[17]218和科學精神的發(fā)揚[10]48,還體現(xiàn)為其在社會政治層面塑造了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的儒家人格理想。

戴震將“得于天而具于心”的個人所具之“理”視為一己之意見,這就是將個人的道德根源轉化為個人知識上的偏見,從而將程朱無私為理的道德修養(yǎng)方式轉化為無蔽為理的知識學習方式。諸如戴震認為廉潔自持的后儒只是代表無私,不是代表無蔽,因此要通過知識學習來擴充心知,最終無蔽于理。同時,戴震指出具備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在上者,不會必然打開政治治理的良好局面。他說:“即其人廉潔自持,心無私慝,而至于處斷一事,責詰一人,憑在己之意見,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方自信嚴氣正性,嫉惡如仇,而不知事情之難得,是非之易失于偏,往往人受其禍?!盵15]4在上者有無私之德行,并不代表在知識上“無蔽”,其將個人體貼之“理”作為公共事務的評判標準,卻不能對人情物理有清楚的認知,因此會陷入獨斷專行之偏,對社會治理造成危害。

在此,戴震道出了“修己”和“治人”之間的界限,認為道德能力不能等同于治理能力,道德原則不能推之為政治原則。余英時曾指出,“修己”和“治人”的混淆,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大問題,其中“以理殺人”就是因為將士人及其以上者的自我修身要求推之于普通民眾,即將“修己”的高標準貫徹于“治人”的程序中,從而造成了嚴苛的后果[40]。戴震批判程朱理學,并不是要嚴格區(qū)分修己和治人的不同原則,而是通過批判和改造程朱之“理”和“欲”,抽出理學“修己”的超越道德根基,增加“治人”所需的智識因素,以消除其帶來的社會危害。

戴震批判程朱理欲觀在“修己治人”層面產生危害,實質也重構了新的“修己治人”之學。戴震并沒有放棄修身要求,將“庸德”此一低限度的道德標準作為每個人的修身要求,這就是社會人倫規(guī)范之“禮”。戴震從“知”和“行”兩個方面對“禮教”展開論述。他說:“君子行禮,其為忠信之人固不待言;而不知禮,則事事爽其條理,不足以為君子?!倚庞捎谫|美,圣賢論行,固以忠信為重,然如其質而見之行事,茍學不足,則失在知,而行因之謬,雖其心無弗忠弗信,而害道多矣?!丝梢砸妼W與禮之重矣。”[15]50戴震認為,君子既需要“行禮”,也需要“知禮”,即君子既需要在社會實踐中遵循“禮”的規(guī)范,又需要通過學習來了解天地事物之條理(知禮)。因此,“學”(知)和(行)“禮”對于君子來說,都是不可偏廢的。梁啟超將戴震的思想稱為“新知行合一主義”[9]275,可以說戴震正是塑造了在“禮”上知行合一的君子形象。同時,戴震亦言,“民非知之而能之也,由于先王之禮教而心志純一謹厚,無私慝佹肆之行,則亦能之。蓋生養(yǎng)教化盡于上,使民有恒心故也”[15]190。他認為,民眾不是通過“知之”而具有無私之德行,而是通過在上者的生養(yǎng)教化具有恒心。其中生養(yǎng)之道體現(xiàn)為“體民之情、遂民之欲”,教化之道體現(xiàn)為先王之禮教。此處的“知之”并不是生而知之,而是指通過學問的方式以“知禮”。可見,戴震認為民眾通過教化能夠“行禮”,但不是學而知之者。這表明,戴震以“學“(知)區(qū)分了民眾和士君子,即“禮”是士人和庶民都需遵守的社會規(guī)范,“學”則是士人和庶民的區(qū)別所在。戴震沒有在道德標準上區(qū)分士人和庶民,但是在知識層面區(qū)分了士人和庶民。

在戴震的思想中,士人依然是社會的治理者,“斯四者,得士,治民之大端也”[15]77。士人和庶民的區(qū)分,在社會政治層面,就體現(xiàn)為在上的治理者和在下的被治理者。其中“知行合一”的士君子,則是戴震思想中的人格榜樣。因為在戴震的思想中,作為儒家最高人格理想的圣人,是遙不可及,難以效仿的:“今以學于圣人者,視圣人之語言行事,猶學奕于奕秋者,莫能測奕秋之巧也,莫能遽幾及之也?!盵15]47具備庸德并有心知之明的士君子,才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格典范。戴震認為,“古人之學在行事,在通民之欲,體民之情,故學成而民賴以生”[15]174,士人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滿足民眾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君子的職責就是要通過心知的審查判斷,讓天下民眾的欲求歸于仁,歸于禮義:“君子知其然,精以察之,使天下之欲,一于仁,一于禮義?!盵15]66這表明,作為社會治理者的士君子,其形象體現(xiàn)為具有審查人情物理的智識,以及具有體貼民情的仁愛之德。因此,具備仁智之德的士君子,不是在慎獨的心性工夫中修成的,而是在“致知”中修成,在“治人”中體現(xiàn)的。有智識的士人成為社會的治理者,并在“通民之欲、體民之情”中呈現(xiàn)仁愛之德,這表明“知識”而不是道德成為士人的首要文化象征??梢哉f,戴震在此塑造了一種知識化的儒家理想人格,與近代以來的專業(yè)知識人若相契合,顯示出了和傳統(tǒng)不同的近世意識。

在現(xiàn)代學理化、客觀化和系統(tǒng)化的知識生產中,儒學知識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向,而其中則交織著知識化和精神性難以兼顧的問題[41]。戴震在其理欲觀中塑造的知識化儒家人格理想,正可以為儒學現(xiàn)代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此一難題提供資源和方法。這也是當下繼承和發(fā)展戴震思想時,需要繼續(xù)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歡
修己欲求情欲
蘇州傳世家訓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對區(qū)域文化的影響
孔子的“修己”思想與當代大學生孤獨感關系的研究
清華與古厚
清華與古厚
清華與古厚
成人警告:情欲與政治登上紐約舞臺
“飲食男女”是什么意思?
掌握情欲催化劑
論語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白日焰火》:情欲秘語的性別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