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清
對于一座山而言,山志的編纂意味著山岳被賦予了文化史的特殊意義,即從作為自然屬性的“物”進入到了文化屬性的“造物”,成為自然—文化的復(fù)合體。作為地球地質(zhì)構(gòu)造的產(chǎn)物,世界各地山岳數(shù)量很多,但并非每一處山岳都能有專志記錄,以中國為例,只有那些具有獨特景觀資源并且對地域社會文化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山岳,才能有足夠的幸運,引起世人的關(guān)注并為它編撰一部文化志。一些名山甚至將這種書寫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形成連貫性的山志。因此一部山志的編撰,對于每一處山岳而言,都是其進入文明史的一個重要階段,甚至是躋身名山的一個標志??梢哉f,考察各個山岳第一部山志的誕生,無論對于山岳史還是地方文化史,都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議題。
地處閩浙交界的太姥山,是東南海濱的一座名山,從漢代以來,就與閩北的武夷山、浙南的雁蕩山構(gòu)成了中國東南區(qū)域三大山岳文化體系,對東南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型塑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盡管從唐代以后,太姥山進入了重要的開發(fā)期,但其第一部山志,卻遲到明代中期才出現(xiàn),這就是由時任福寧知州的史起欽所編撰的《太姥志》??上У氖?,史起欽編撰的這一首部太姥山志,在清代中期以后逐漸失去了蹤跡,成為東南山岳文化史及太姥山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本文根據(jù)目前所能找到的文獻線索,試圖重新考察史起欽編撰、刊刻太姥山志的經(jīng)過以及這部《太姥志》的流傳情況,并圍繞第一部太姥山志的案例,分析傳統(tǒng)時代閩東北地區(qū)的地景、山志書寫與書籍的社會生命意義。
明代是太姥山景觀塑造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隨著閩東地區(qū)的進一步開發(fā),尤其是明代成化九年(1473)霞浦復(fù)升為福寧州治后,閩東北區(qū)域在整個海防線上的位置進一步得到提升,由此也使得太姥山這座位于東南海疆、距離州治不遠的山岳,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登臨者也越來越多。不久后,第一部系統(tǒng)性的山志也應(yīng)運而生,這就是明代萬歷年間福寧知州史起欽編撰的《太姥志》。
關(guān)于史起欽的資料,存世的并不多。我們只知道他是浙江寧波人,號敬所,萬歷己丑(1589)進士。萬歷《福寧州志》卷八“知州”條有如下記載:“史起欽,鄞縣人,進士,十八年任,升常州府同知,有傳?!比f歷十八年即1590年,由此可知福寧州知州是史起欽中進士后進入仕途的第一站。他在福寧地方的任期其實不算長,大約在萬歷二十三年(1595)左右即離開閩東,升任江南常州府同知,此后陸續(xù)任刑部員外郎、寧國知府等職。①(萬歷)《常州府志》卷9,萬歷四十六年刻本。
史起欽在擔任福寧知州時,對于地方建設(shè)頗為用心,因此《福寧州志》將其列入“名宦”傳,并為他保留了一個簡單的個人傳記:
史起欽,號敬所,鄞縣人,進士。十九年知州②此處和前述職官條的“十八年任”有出入,待考。,青齡敏識,織巨不遺。值州治煨燼之后,政尚寬仁,雖田夫野叟,皆得以情上達,悉力興廢,公署學校,煥然一新。他如浚城河、置學田、建文昌閣,皆銳意為之。第惜其皆務(wù)速成而疏于遠慮云爾。秩滿僅擢常州丞以行,民為立碑附陸公祠中。③萬歷《福寧州志》卷8,萬歷四十四年刻本。
根據(jù)上述傳記可知,史起欽在擔任福寧知州時,勤于政務(wù),尤其是對于遭受寇亂之后地方社會秩序的恢復(f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方志編纂者也指出他存在急于求成、疏于遠慮的一面,并認為這是影響到他仕途升遷的一個因素。
無論如何,史起欽對于明代萬歷中葉福寧地方的貢獻還是值得肯定的。如同絕大多數(shù)士子出身的地方官員一樣,史起欽對詩詞典籍、鄉(xiāng)邦文獻情有獨鐘,如他曾纂輯過一部詩文選集《七子纂要》,其所撰寫的“耕田歌”(圖一)等作品也被收入到同時代人的文選論著中。①鄭賢:《古今人物論》卷8,明萬歷二十五年刻本。
史起欽毫不掩飾自己對于編纂地方文史的愛好,因此,在閩東任職期間,他在地方文獻的整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他發(fā)起編纂《福寧州志》(圖二)。在序言中,他講述了自己來到閩東任官后發(fā)起編撰志書的經(jīng)過:
福寧介在山海間,控全閩之首。既至,周覽歷視,訪問故老,求其成志,知已毀于火矣。州事多蕪闕,匪直志已也。余方蚤夜劼毖,以圖報稱,未遑志事,今年而諸廢稍稍調(diào)葺,于是請諸當?shù)?,報可。則開局延州縉紳先生林紹木、鄭盤石、張鳳南、暨春元、鄭玉沙專纂修之事,而分命諸生,以次編匯。適游少澗公榮轉(zhuǎn)湖藩,晝旋梓里,又加總核酌古考今,探遐發(fā)濳,較昔為備。不佞亦不敢辭僭踰焉。既次業(yè)厘為十卷,曰輿地,曰管繕,曰兵衛(wèi),曰食貨,曰歷官,曰選舉,曰名宦,曰人物,曰藝文,曰雜記。取材相麗,各有攸屬,遂付諸梓而序之……②(萬歷)《福寧州志》“福寧州舊志序”,萬歷四十四年刻本。
圖二 史起欽“福寧州志序”
從史起欽序文的落款可知,這部福寧州志刊刻于萬歷癸巳年,即萬歷二十一年(1592)。該州志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散軼,不過從文獻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蹤跡,如明人孫能傳、張萱所編《內(nèi)閣藏書目錄》卷六記載“福寧州志,五冊全,萬歷癸巳州守史起欽修。”③孫能傳、張萱:《內(nèi)閣藏書目錄》卷6,清遲云樓鈔本??芍菲饸J所修《福寧州志》為五冊本。《千頃堂書目》也留下了史版福寧州志的記載。④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7,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除了編纂《福寧州志》外,史起欽在閩東北區(qū)域留下的一項重要文化遺產(chǎn)是編訂了第一部太姥山志。史起欽對于太姥山抱有特殊的情感,盡管從州治霞浦到太姥山距離達一百多里,在路途上并不算近,但他仍多次登臨太姥山,并撰寫了“太姥群山”“摩霄庵夜宿”“金峰庵”“太姥墓”“太姥山”等多篇詠太姥山詩文,萬歷《福寧州志》收錄了他的一首“太姥山”詩(圖三):①萬歷《福寧州志》卷13,萬歷四十四年刻本。
選勝咸推太姥名,登臨不減訪蓬瀛。
撥云峭壁飛空翠,拂樹層霄弄晚晴。
瀑噴玉龍群嶂合,潮生銀海迅雷鳴。
箓余少試陽春腳,分付山靈記此行。
也許就在這種親歷游覽的過程中,史起欽領(lǐng)略到太姥山的靈秀與神奇,也感受到山海大觀的壯闊,因此內(nèi)心萌發(fā)了為太姥山編纂一部山志的想法并很快付諸行動。
有關(guān)史起欽編纂的第一部太姥山志,在《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十六中有一條記載(圖四、圖五):
《太姥志》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明史起欽撰。起欽字敬所,鄞縣人,萬歷己丑進士,官福寧州知州。太姥山在福寧州境,傳堯時有老母業(yè)采藍,后得仙去,故以為名。中有鐘離巖、一線天諸勝跡。起欽因創(chuàng)為此書,成于萬歷乙未。前列圖次列記、序及題詠之作。然山以巖壑、寺宇為主,法當分門編載,起欽但為總繪一圖,悉不加分別詮次,非體例也。②《四庫全書總目》卷76,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圖四 《四庫全書》“太姥志提要”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了解史起欽所撰第一部太姥山志的一些信息,首先,這一部山志的書名是《太姥志》,卷數(shù)是一卷。不過,在清代一些收藏機構(gòu)的記錄中,此山志書名及卷數(shù)又有不同的記載,這一點我們將在后文進一步分析。其次,史起欽完成這一部書的時間是萬歷乙未,即萬歷二十三年(1595),這一年也是史起欽結(jié)束福寧任期調(diào)任常州府同知的同期時間。再次,本書的內(nèi)容主要是太姥山圖示、歷代山記、序文與詩文題詠,與一般山志相比,該志對于太姥山景觀、寺廟等沒有給予專門的分卷記載,而是匯總為一卷,因此總體內(nèi)容應(yīng)該比較簡略,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編纂體例也遭到了乾隆年間為該書撰寫提要的四庫館臣的批評。
圖五 《四庫全書》“太姥志提要”
對于史起欽所編纂的這一部太姥山志,目前我們尚未能找到原書稿,由此也難以對這一部山志的具體內(nèi)容展開更深入的研究。與一般物件不同,書籍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傳遞知識,無論是手抄本或是刊印本,都會在社會上流傳,從而在歷代文獻中留下雪泥鴻爪,史起欽的《太姥志》也是如此,從現(xiàn)存的書山文海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有關(guān)該書的記載,主要可分為如下幾類:
其一是清代官書。如前述《四庫全書》將其收錄到史部地理類存目中,并由四庫館臣撰寫了一個簡明的提要?!端膸烊珪分浽摃?,說明《太姥志》一書在清代乾隆年間仍然存世。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廷為了編纂《四庫全書》,開館征書,為此專門向全國發(fā)布了征書令,要求各省官府廣泛搜集各類書籍,采取采買或抄錄等方式。這一大規(guī)模的征書工作持續(xù)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歷時七年之久。上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提到《太姥志》時,云是“浙江巡撫采進本”,說明該書是由浙江巡撫采買原本送進京師。在這一征書期間任職浙江巡撫的主要有兩位,即乾隆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772—1773)間的熊學鵬,以及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1773—1777)的三寶,《太姥志》極有可能是由此二人中的一位采買送入四庫館中。這也表明乾隆年間該書仍在江南一帶流傳,以至于當時的浙江巡撫還能從民間渠道征得一部,作為稀見進書送入清廷。四庫開館后,各地進呈的書籍達到萬余種,四庫館臣根據(jù)乾隆的旨意,將這些書籍分為著錄、存目和不入存目三類,由館臣們根據(jù)書籍刊印、內(nèi)容等來確定如何分類,其中列為“存目”類的原因很多,較普遍的是館臣們認為存在各種瑕疵的書籍。史起欽版《太姥志》可能是因為其編撰簡略、體例不符山志規(guī)范而被四庫館臣劃為存目書籍,并由四庫館臣以提要的方式著錄到存目中。
同樣,在清代其他官書中,也保存有史起欽版《太姥志》的記錄,如《續(xù)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一“經(jīng)籍考”中有如下記載:“史起欽太姥志一卷。起欽字敬所,鄞縣人,萬歷進士,官福寧州知州”①《續(xù)文獻通考》卷171“經(jīng)籍考”,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樣,在《續(xù)通志》卷一百五十九“藝文略”中也存有一條記載:“天姥志一卷,明史起欽撰”②《續(xù)通志》卷159,“藝文略”,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很顯然,這里的“天姥志”,指的就是史起欽版太姥山志。
第二類是地方志書,例如,在乾隆版《鄞縣志》卷二十一中有一條記載:“史起欽太姥志一冊,浙江采集書錄。時起欽官福寧州,因為此志?!雹郏ㄇ。钝纯h志》卷21,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第三類是一些著名的藏書樓所編藏書目。例如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中記載:“史起欽,天姥山志,三卷”。④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8,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圖六)黃氏是當時著名的藏書世家,其父黃居中酷愛藏書,任南京國子監(jiān)時,建藏書樓千頃齋,積書達六萬余卷。黃居中過世后,黃虞稷精心守護家中藏書,并繼續(xù)廣為搜羅書籍,充實家藏,數(shù)年之間,就將家中藏書增至八萬多卷,并將千頃齋擴建為千頃堂,成為當時最著名的藏書機構(gòu)之一。在聚書的同時,黃虞稷還依據(jù)家中藏書,在其父所編六卷《千頃齋藏書目錄》基礎(chǔ)上,“一一考其篇目,次第籍記之”,編成著名的書目——《千頃堂書目》。由《千頃堂書目》記載史起欽太姥山志書可知,這部史版《太姥志》也曾被黃氏寓目甚至收藏。
收藏《太姥志》的另一個著名藏書樓是傳是樓。江南名士徐乾學出身富家,同樣酷愛聚書,家中收藏本來頗富,又兼多方搜求江浙一帶的各類圖書,從而大大豐富了家中藏書。為了保存數(shù)量眾多的藏書,他在家中興建了一座藏書樓,命名為傳是樓。傳是樓的藏書,在當時甲于全國,時人爭羨,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萬斯同寫過一首“傳是樓藏書歌”,不僅夸贊徐氏兄弟的才學譽滿宇內(nèi),而且稱該樓“積書寰中亦第一”,對傳是樓的收藏給予很高的評價。傳是樓一共七楹,收藏各種圖書達數(shù)萬卷,按部類排列,井然有序。和千頃堂一樣,徐乾學的傳是樓也收藏了史起欽的太姥山志,在其《傳是樓書目》“帝字二格·別志”中記載:“天姥山志,史起欽,一本”⑤徐乾學:《傳是樓書目》,不分卷,清道光八年味經(jīng)書屋鈔本。(圖七)
圖六 《千頃堂書目》關(guān)于史版太姥志的記載
圖七 《傳是樓書目》關(guān)于史版太姥志的記載
綜合上述各類史版《太姥志》的記錄與收藏情況,我們可以看到,這部《太姥志》的名稱還有《天姥志》《天姥山志》等。尤其有意思的是,在當時江南最大的兩個藏書樓書目中,都將史起欽的太姥山志寫成《天姥山志》。這與之前《四庫》及官書中提到的“太姥志”有不同。那么,究竟史起欽版的第一部太姥山志書的真實書名是什么呢?從前述《四庫全書》的記載可知,《太姥志》應(yīng)該是該書的確切書名,這是因為《四庫全書》纂修屬于乾隆朝的重要文化工程,當時參加此次纂書的館臣,幾乎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文化精英,且因為要呈送御覽,因此其編撰態(tài)度應(yīng)相當審慎、嚴謹,館臣需要依據(jù)浙江巡撫進呈的書稿,認真撰寫存目提要,書名抄錯的可能性應(yīng)該很小。至于《續(xù)通志》》將其記為“天姥志”,或許是一個筆誤。
那么,為何黃、徐兩個藏書書目不約而同將《太姥志》寫成“天姥山志”呢?從時間上看,黃、徐兩個藏書樓書目所記史起欽版太姥山志書,就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以后因清廷開館征書,浙江巡撫響應(yīng)朝廷號召而采買進書之前。但我們也不能就此認為黃、徐所記是正確的,從準確度而言,浙江官員采買進呈的應(yīng)該是可靠的史版太姥山志,一個明顯的證據(jù)是史起欽在其留下的數(shù)首太姥山詩中,他明確提到的都是“太姥”而非“天姥”,從來沒有將太姥山寫作天姥山,因此,他不可能將太姥山志書起名為“天姥山志”。這兩大藏書樓書目將史起欽版《太姥志》記錯的一個原因可能是書目抄錄者的筆誤,這些藏書樓在地理區(qū)位上更貼近浙江天姥山,抄書者容易受其影響,由此將太姥山誤寫成天姥山。況且黃氏和徐氏同為嗜書之人,兩人相熟,康熙二十九年(1690),黃氏曾隨徐乾學到洞庭東山包山書局,從事纂修《大清一統(tǒng)志》的工作,并受命分纂福建全省分志。也許二人之間有一人誤記,隨后因為相互抄書以至于誤將史起欽的《太姥志》都標注成“天姥山志”了。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關(guān)于《太姥志》的篇幅。從《四庫總目》提要中可知,史起欽版太姥志應(yīng)該是一卷,大部分收錄該書的記錄也普遍注明是一卷。而在上述藏書樓書目中,記載則有不同,《千頃堂書目》記載是三卷,而《傳是樓書目》記載則是一本。綜合判斷,前者或是筆誤,或是因雇書手抄錄原版書而分為三卷。而后者的情況則不同,因為在同書目“天姥山志”條后,有這樣一條記載:“《龍虎山志》二卷,元元明善,五本。《武夷山志》四卷,明勞堪,六本”,也就是說,在《傳是樓書目》中,通常會將書籍的卷數(shù)和冊數(shù)分開登記。如《龍虎山志》是兩卷,但分為五本。而《武夷山志》是四卷,分為六本。由此可知,書目應(yīng)該是依據(jù)該藏書樓的藏書本數(shù)來逐一登記的。這除了說明《太姥志》一書確實是入藏了當時江南大藏書家徐乾學的藏書樓之外,也表明史版《太姥志》的篇幅應(yīng)只有一卷一本。
但凡一部書編成,或存或軼,其命運已經(jīng)不是掌握在作者手中。雖然《太姥志》從內(nèi)容而言并非一部具有普遍意義的書籍,在版本上也遠不如宋元善本珍貴,但和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千萬種書籍相比,其命運本來也不算差,首先,這部書也曾進入皇家。乾隆朝編訂《四庫全書》,《太姥志》作為浙江巡撫采進書籍,鄭重其事地被送入宮廷中,從而獲得了一個絕佳的流傳機會,因為,如果被《四庫全書》選為值得著錄的正本,那么就會被四庫館臣這樣的文化精英們精心抄錄,收錄在皇家典籍中,從而留存后世。但如前所述,也許因為對《太姥志》編纂體例不規(guī)范的不滿,因此該書只是列入史部地理類存目。而這些存目之書,據(jù)考證達6,793種、93,551卷。在乾隆中葉以后,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來的天災(zāi)人禍,這些四庫存目書籍消失嚴重。一般認為,四庫存目類書籍在《四庫全書》完成后,除極少數(shù)發(fā)還外,其余都存放到翰林院講讀、編檢二廳,此后翰林院藏書又多次遭遇災(zāi)難,尤其是清末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翰林院藏書遂毀于戰(zhàn)火之中。近年來有學者針對《四庫全書》書籍史進一步考證,認為當時絕大部分被移貯到武英殿保存,其中就包括上述6,000 多種的存目書,此后,由于武英殿管理不善,書籍屢屢被盜,又先后在同治、光緒年間遭遇火災(zāi)雷擊,大部分書籍付之劫灰,因此,作為編輯《四庫全書》而進呈的“存目”類書籍,大多是在武英殿的歷次劫難中就已失去蹤跡。①朱賽虹:《武英殿修書處藏書考略——兼探四庫〈存目〉等書的存放地點》,《文獻》2000年第2期。據(jù)學者統(tǒng)計,目前存目類書籍仍存世的大約有4,000余種、60,000余卷,相比之前的6,000余種,已經(jīng)缺失了近三分之一。這些存目類書籍分藏在全國200多個圖書館,其中約三成以上已成孤本。而史起欽版《太姥志》,我們還不清楚是否已毀于武英殿歷代書厄,或是作為幸存者,仍然收藏在上述各地圖書館中。
除了被地方督撫大員看中送入京廷之外,《太姥志》也引起過一些大藏書家的注意,目前有據(jù)可查的至少被收錄到千頃堂和傳是樓這兩大明清之際最大的民間藏書館中。然而自古藏書聚散無常,該書也隨著這些藏書樓的興衰,歷經(jīng)磨難,以至于和藏書樓的其他藏書一樣,不知流落到何處。例如,傳是樓藏書在康熙三十三年徐乾學辭世后,曾經(jīng)遭受過火厄,其后藏書逐漸散失,一部分藏書歸于怡親王和明珠。但這些清代貴族的藏書,其中包括那些比《太姥志》不知珍貴多少倍的宋元善本,也隨著家族寵辱起伏和朝代更迭,不知所蹤。更遑論像《太姥志》這類既不是善刻又并非舉足輕重的寶典,它只是一部山水志,誰會關(guān)心其命運呢?
其實,從現(xiàn)存資料看,史起欽《太姥志》從初刻以后,似乎就流傳不廣。明末福州文士徐火勃、徐熥兄弟,家富藏書,因為謝肇淛的關(guān)系,徐氏兄弟也對太姥山頗為熟悉,曾經(jīng)登臨游覽。按常理推斷,徐氏兄弟是有理由亦有條件收藏史版《太姥志》的,但在徐氏的數(shù)萬卷藏書中,似乎也沒有該書的紀錄。從明末到清代,福寧地方官府重修太姥山志,也很少提到史版太姥志的下落?!短阎尽吩谇宕泻笃诘挠涗洠饕浅霈F(xiàn)在兩種官書中,即清代嵇璜、劉墉等奉敕纂修的《續(xù)通志》和劉錦藻所編《皇朝續(xù)文獻通考》,但這兩類官書中的記錄,基本上應(yīng)該是搬自《四庫全書》的記錄。民國年間福鼎地方文人卓劍舟重新計劃為太姥山撰寫一部系統(tǒng)完整的山志,這就是卓版《太姥山全志》。在編寫該書時,卓氏也提到自己并沒有看到史版《太姥志》,并猜測該書或已經(jīng)不存。20世紀20年代,與史起欽同為寧波籍的經(jīng)史學家、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的陳漢章為其家鄉(xiāng)寧波象山縣編纂《象山縣志》,在考證浙江象山縣彭姥村的來源時,談到“姥”的文化史,特別寫到如下一段話:
案彭姥之名,雖仿于唐,究不知所自得名。紹興新昌縣有天姥山,湖州長興縣有獨姥山,即吾縣彭姥嶺外縣西南二十五里又有姥嶺洞,豈能如鄞縣史起欽以福寧太姥山相傳堯時有老母業(yè)采藍,后得仙去而為作《太姥志》一卷乎。①(民國)《象山縣志》卷20,民國十五年鉛印本。
上文中,作者認為彭姥的姥字起源與地勢景觀有關(guān),“姥同姆,女師也,凡山形如女形者,謂之姥,如紹興天姥山之類皆是”。②(民國)《象山縣志》卷20,民國十五年鉛印本。此處他舉史起欽的《太姥志》例子,或許是想批評史起欽以傳說人物來立傳,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即使博聞廣記如陳氏者,到了民國時期也未能寓目其寧波先輩史起欽版的《太姥志》,其有關(guān)該書的信息或只是從乾隆版《鄞縣志》等地方志書中獲得。
總之,時至今日,我們?nèi)匀浑y以判斷史起欽版《太姥志》的存佚命運。這部明代萬歷年間問世的第一部太姥山志書,或許已經(jīng)毀于歷代書厄,或許還存于天壤間,等待著有緣人的發(fā)現(xiàn)。
書籍與人類的關(guān)系十分復(fù)雜,從某種意義上說,書籍是人類的創(chuàng)作物,但反過來,知識界與個人的生命也會被書籍所型塑。作為地方官員,史起欽創(chuàng)作《太姥志》,也許只是他基于個人對于書寫的愛好及對于所轄山水的情感,從而萌發(fā)了為太姥山編撰一部山志的計劃,與此同時,也不排除他將編撰山志作為一種治理術(shù),試圖以此來展示帝國對東南邊陲控御的象征。然而,正是伴隨著這部書籍的誕生,太姥山才在中國山岳史上真正被賦予了重要的文化意義。
傳統(tǒng)時代書籍的問世,除了承擔知識傳播的角色之外,書籍本身的命運,也與個人、社會、時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短阎尽愤@部書在后世的命運,或許也超出了史起欽最初撰寫該書的預(yù)料。自明代萬歷年間成書以后,《太姥志》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歲月洗禮,期間除了被黃虞稷和徐乾學這兩個藏書家看中,收藏入千頃堂和傳是樓這兩座明清之際最大的民間藏書樓之外,也曾在乾隆年間被江南地方官府鄭重其事地采買,作為進呈書目而被送入清宮,供朝廷編纂《四庫全書》這項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工程之用??梢哉f,歷史上的任何一部書籍,哪怕再微不足道,也是總體社會史的一個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追蹤《太姥志》的下落,也是在觸摸第一部太姥山志書的社會生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