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市武漢三中高一(9)班
數(shù)千年來,有些問題在發(fā)展中不斷進化,不倦更迭。從第一位盜取火種的先賢,到信息大爆炸時代眾人的爭論不休,問題的答案也許要一代又一代的哲人畢生求索,我的思考不過是洪流中一朵小小浪花?又或者,沒有答案?畢竟,人是一根繩索,系在動物和超人之間——一根懸于深淵之上的繩索。
這大概是每個人在夜深人靜、百無聊賴之時,腦中都曾閃現(xiàn)的疑問:“人這一生追求的什么?”
我思來想去,茫茫迷霧中眾說紛紜,且捧起邊沁的書作引。
《奏記大將軍梁商》言:“至于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fù)均也?!壁吚芎δ巳酥拘?,甚至于可以說是大多數(shù)生靈的天性。否則如何保護自己,在這茫茫紅塵里生存?細菌會朝著有吸引作用的物質(zhì)直線游動,為躲避有排斥作用的物質(zhì)原地打轉(zhuǎn);草履蟲在清水與肉湯中會選擇后者;草食動物不會樂呵呵地往肉食動物身邊湊。痛苦是負的快樂,快樂是正的幸福。那么,想來“人這一生追求快樂”此類說法的確是可信的。何況按邊沁的觀點,苦行僧一步一叩頭的朝圣路是快樂,追逐功名者一朝樹倒猢猻散也是快樂的一種,正負的區(qū)別罷了,倒是可廣而蓋之。
然而,人的所感、所求,真的可以以苦樂的正負而論嗎?進一步說,我們的行為動機,真的需得由數(shù)學(xué)精密的計算來掌控?
你看,倫理學(xué)中有一個著名的電車問題,問題中“我”作為鐵軌扳道員面對一輛失控的列車,是選擇讓它駛向綁有一個人的鐵軌還是綁有五個人的鐵軌?這無疑是一個過分犀利、過分殘酷的問題,但它不能是簡簡單單的五大于一。你做不出答案,因為人的生命是無價的,無法衡量的。相應(yīng)地,盡管痛苦意味著蛻變,我認為,不是說將其歸為快樂的衍生就可以忽略它在每個孤獨時刻給人帶來的折磨。
既然說我們追求的是快樂,那我們的本質(zhì)是什么?
或者說,邊沁認為利他的舉動出于利己的動機,這樣的功利主義聽起來有些不近人情,卻或多或少導(dǎo)向人性的本質(zhì)——善還是惡?
功利主義既然把個人利益看作一切人類行為的動因,是否“快樂”背后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操縱之手?
理查德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基因機器”的說法:我們是基因創(chuàng)造出的傳承機器,自私性鐫刻其中。從這一點上來說,萬事萬物均是相等的。可我們畢竟是系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的繩索,這一點區(qū)別就在于阿奎拉口中“精神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超越精神”。超越的方式便是在平庸、千篇一律的生活中用快樂與幸福一次次賦予精神新的意義。
于是我可以看到,這世間有很多種快樂、很多種幸福:奮斗者憧憬有朝一日得以圓夢,垂暮者愿享天倫之樂四世同堂,平凡者渴求不平庸,流離的罪犯渴望平穩(wěn)的幸福,懵懂的頑童向往精巧點心的甜蜜,輕狂的少年心系金榜題名的恣意……
這些快樂,是有質(zhì)與量的區(qū)別的。有的背后是放縱、沉醉的低級趣味,有的卻是超越人性尊嚴(yán)的高級快樂。孟、荀兩位夫子,慨嘆“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想來放的是“仁、義、禮、智”之端的四心,為的是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擴而充之”。是啊,我們之所以讀書,行路,為的不就是筑一座精神高塔,以追求高級趣味么?
也許一切的背后推手是基因,抑或是其他不可控的因素,但是選擇管束“本我”、秉持“自我”、追求“超我”,終其一生向前求索,還是從繩索上掉入萬丈深淵,抑或不斷后退——選擇權(quán)在你,在我。
功利主義從來不是要人在利己、利他之間劃上一道馬里亞納海溝,更不是想在人們的爭論中將其變得水火不容。我倒是覺得二者更像是太極八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一種對立的統(tǒng)一,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其實很常見,比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叭淌яR,焉知非?!?,比如物理學(xué)中的相對運動,比如鯊魚無鰾須得不斷游動才不會下沉,也因此游動自如、迅捷無比。故而追究起因動機,糾結(jié)善惡并無太大意義,何況其本身就側(cè)重于結(jié)果而非動機手段。
驀然回首,先哲的教義穿過連天烽火與千年歲月:若講仁義,就是最大利益,正所謂“仁者無敵”。爭論已久的性善、性惡,或者說利己、利他也不應(yīng)流于表面,好比提出“人性本惡”論的荀子,我不大認同我們要揪住這四個字與孟子的“人性本善”爭出個高下,判出個曲直。而要想:倘若如此,該當(dāng)如何?這是功利主義的思想法,考慮結(jié)果、考慮對未來的影響而不拘于起因,追求個人幸福,實現(xiàn)最大幸福的原則。
“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我們只看到前四字多少有些“書皮學(xué)”的意味,其實后半句一個“偽”字訴說的是成人須得以道德熏陶、法制約束,后天不斷地人為改變。是以,我們大可不必糾結(jié)于骨血里是否有自私的基因,也不必呵斥最大幸福原則多數(shù)的立場——法律就是如此。
法律保護的是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難免會因發(fā)展中不協(xié)調(diào)的矛盾而有不公平的時候,但若是否定,損害的只會是更多人的利益,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不斷修正法案,定奪時會酌情,會尋找判例。最大幸福原則為了不落下余下的那部分人,也在不停地往前走……
我不禁喟嘆,以邊沁、穆勒為起點,我聽到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墨翟、荀子、孟子一眾先賢的聲音,看到茫茫西洋外黑格爾、尼采、阿奎那等哲人,他們在一片黑暗之中身先士卒,以血肉之軀為燭火追溯人類本質(zhì),探尋我們未來的走向。好比是“圓圈正義”,世界上存在圓這個概念,但我們無法畫出一個完美的圓;世上必然存在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無法將其具象化,卻不能因未曾見過而否定,而放棄找尋。
生而為人,我們別無選擇,注定要在深淵之上以毅然決然的姿態(tài)向著光明前進,以撰寫人類靈魂的尊嚴(yán)——你在接近完美的圓,你在繩索上起舞。這本身就是一種優(yōu)質(zhì)的快樂,高級的幸福。
創(chuàng)作感言:
某一日的網(wǎng)課上,評論區(qū)的同學(xué)們就“利己”“利他”“功利”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嘗試著用自己的思維去辨析這個問題,卻覺得它就像一團黏稠的膠狀物,利落地切開是斷不可能也斷然沒必要的。于是當(dāng)時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影子,開始回憶自己之前看過的相關(guān)理論。
接著,老師在課上談及孟子、荀子的性善性惡論,就“人性本惡,其善者偽也”深入剖析,一度改變了我之前對這些理論狹隘的認識。既然欲望無窮盡,趨利自然是本性,這與化性起偽并不沖突,那先前爭論不休的利己利他也找到了“點”。
至此,我還差那臨門一腳,上B站學(xué)習(xí)的時候方才豁然開朗。通過學(xué)習(xí)羅翔老師極其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圓圈正義”論、虐待動物中的罪與罰等一系列看法,我終于意識到功利主義背后的“化性起偽”,先祖的智慧與今哲的思辨碰撞的火花,點燃了我的靈感,遂作此文,謹(jǐn)記自己的小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