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金港中心小學 劉 莉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延伸,有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掌握知識的內涵。教師應用好這樣的交流窗口,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獲得解題技巧、提升數學能力。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應改變以往的練習觀,設計出多元化的練習,讓學生練而不疲、練而不倦,不斷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和數學綜合能力,建構富有實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趣味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也是高效數學課堂的“催化劑”。但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數學教師倡導的是“以練代講”,這樣就難免會出現多、繁、雜的現象,以至于很多學生談“練”色變,將練習當成了一種負擔,這樣的學習必然是低效的。因此,在教學完新知后,教師應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為學生設計趣味性練習,吸引學生的眼球,增強學生對練習的興趣,從而改變學生對練習的印象,提升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認識角”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到過角,采取搶答的形式回答,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這樣的練習形式可以喚起學生的參與熱情,他們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在課下,教師讓學生運用火柴棒玩一個“擺一擺”的游戲,他們會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用火柴棒擺出自己想到的圖形,然后再數一數所擺的圖形中一共有多少個角。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學生想到的圖形不同,數出來角的個數也不同,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強化了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
學生是富有個性的,他們由于先天智力差異和后天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學習能力存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采用傳統(tǒng)的“一刀切”的練習形式是不科學的,因為那樣會出現“優(yōu)等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為學生設計層次性練習,讓學生靈活選擇,滿足個性的發(fā)展需求,讓每一個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簡便計算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層次性練習。第一層次—填空題:①25×7×4=()×()×7;②60×25=60×()×(); ③125×(8 +4)=125×()+125×()。 這樣的練習難度不大,學生直接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便可以解決,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鞏固運算律相關的內容。第二層次—怎樣簡便就怎樣算:①103×12;②4×129×25;③78×99+78。這樣的練習旨在幫助學生運用課堂中所學的運算律進行計算,意在將所學知識轉為技能,提升計算能力。第三層次—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計算:①167×2+167×3+167×5;②39×8+6×39-39×4。顯然,這樣的兩道題目難度較大,是對課堂中所學知識的深化,可以延伸學生學習的境界,讓他們的學習更有深度和廣度。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相關知識后,為學生設計了具有梯度性的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靈活選擇,強化對課堂中所學知識的理解,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是更好地進行應用。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完相關的內容后,讓學生一直停滯在課本學習階段,時間久了,他們對所學的知識就會漸漸遺忘,影響著課堂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相關概念知識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應用的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概念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幫助他們鞏固所學知識,并轉化為技能。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橫截面面積”后,為了深化學生對“橫截面面積”這一概念的理解,教師拋出這樣的實際問題:用什么辦法,可以得出校園銀杏樹樹干的橫截面面積?有學生認為可以把樹砍倒,然后量出半徑,這樣就可以算出橫截面面積。這樣做的確可以得出結果,但有學生提出了反對意見:砍樹,樹會死,這個辦法不好。這時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算出橫截面的面積呢?”這時有學生提議可以先量出樹干的周長,然后再根據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算出半徑,就可以算出面積。這個辦法立即得到了其他學生的肯定,認為切實可行。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使學生懂得了知道圓柱的半徑,可以求出它的橫截面面積,還知道了在告知底面周長的情況下,也可以求出它的橫截面面積,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內容后,沒有照著例題讓學生進行機械訓練,而是引入了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升華對所學知識的認知,體驗所學數學知識的價值。
總之,練習的作用不容小覷,教師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學生設計科學、靈活、高效的練習,激發(fā)他們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幫助他們更好地“鞏”知識、“提”能力、“展”思維、“陶”情操,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