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 王玲 孫子發(fā) 方慶豐 程邦寧 陳必全
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組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可侵犯回腸、結腸、直腸甚至整個消化道,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及未定型IBD(IBDunclassified,IBD-U)。在兒童IBD 中不同年齡組患兒疾病表型不同,因此巴黎分型在蒙特利爾分型基礎上對將發(fā)病年齡<6 歲的IBD 患兒定義為極早發(fā)型IBD(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其中<2 歲的IBD 患兒為嬰兒型IBD(infantile IBD)[1]。近年來兒童的IBD 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VEO-IBD 的患病率約15%[2],且全球兒童IBD 發(fā)病年齡逐年下降[3]?,F(xiàn)報道1 例白介素10 受體A 基因突變導致的嬰兒型IBD 病例,并對相關文獻進行復習。
患兒,男,32 d,因“腹瀉28 d,發(fā)熱23 d”入院。現(xiàn)病史:患兒生后4 d 出現(xiàn)腹瀉,解黃色稀水便5~6 次/日,5 d 后出現(xiàn)持續(xù)低熱,37.5℃~38.0℃波動,口腔內(nèi)出現(xiàn)散在皰疹,在當?shù)蒯t(yī)院予以口服及靜滴抗生素治療1 周(具體用藥不詳)。效果不佳仍有發(fā)熱,半月后系高熱,體溫最高39.3℃,以“膿毒癥、鵝口瘡”入院。患兒起病來精神一般,吃奶量欠佳伴吐奶,無咳嗽、口吐泡沫,無呻吟,無抽搐發(fā)作,尿量正常。個人史:胎次1,產(chǎn)次1,過期產(chǎn)剖宮產(chǎn),出生時無窒息搶救史,出生時體重4 070 g,人工喂養(yǎng)。家族史:父母非近親結婚,身體健康。入院時體格檢查:T37.5℃,HR160 次/min,R35次/min,WT 4kg,神志清楚,精神一般,貧血貌,無其他特殊面容,全身未見明顯皮疹,前囟平軟,咽充血,口腔上顎處可見三處針頭至米粒大小糜爛潰瘍,腹稍膨脹,未觸及包塊,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正常。肛門外側截石位肛周3 點、6 點可見2 處米粒大小糜爛面,余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WBC 21.88×109/L,N 0.604,L 0.241,RBC 3.5×1012/L,HB 113g/L,HCT 35.7%,PLT 332×109/L。肝功能、腎功能、心肌酶譜:正常,白蛋白:23.2 g/L。CRP 54 mg/L,ESR 11 mm/h,免疫球蛋白:IgG 13.9 g/L,IgM 2.43 g/L,IgA 0.59 g/L;ANCA、ANA 譜12 項:均正常;血培養(yǎng)、尿培養(yǎng)、大便培養(yǎng):均正常;TORCH(+);免疫組合:陰性;凝血五項:正常;血氣分析:正常;糞尿常規(guī):正常;大便常規(guī)+OB:陰性。腦脊液常規(guī)、生化及培養(yǎng)均正常。過敏原IgE 檢測:牛奶3 級重度過敏小麥0 級輕度過敏余正常。
腹部彩超:肝膽胰脾未見占位性病變;盆腔未見積液;未見腫大闌尾炎。心臟彩超:房間隔缺損約0.24cm(繼發(fā)孔)。血尿串聯(lián)質(zhì)譜遺傳代謝病篩查:未發(fā)現(xiàn)特異性指標改變。腹部CT:腹部胃腔及腸腔內(nèi)見彌漫性分布不規(guī)則高密度影。電子結腸鏡:橫結腸可見多發(fā)散在淺潰瘍,潰瘍周圍粘膜粗糙且呈息肉樣改變,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可見散在環(huán)形淺潰瘍,直腸粘膜充血且可見片狀紅斑,肛管局部可見淺潰瘍。腸鏡病理:4 塊腸粘膜結構,降結腸組織3 塊,乙狀結腸組織1 塊;(降結腸、乙狀結腸)輕度慢性結腸炎,粘膜固有層散在淋巴、漿細胞,偶見嗜酸細胞(0~2 個/HP)浸潤。免疫組化:CMV(-);特殊染色:TB(-);原位雜交結果:EBER(-)。全外顯子組測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白介素10 受體(IL-10R)A 基因編碼區(qū)外顯子c.301C>T(p.R101W)和c.349C>T(p.R117C)2 個雜合突變。其中p.R101W 為HGMD 和Clinvar 數(shù)據(jù)庫已報道的IBD 致病突變,Sanger 測序驗證患兒父親攜帶該位點雜合突變;p.R117C 在HGMD 數(shù)據(jù)庫已報道的IBD 致病突變,驗證發(fā)現(xiàn)患兒母親攜帶該位點雜合突變,故明確診斷嬰兒型IBD,予稀釋紐康特(1 勺奶粉配40 mL 水)經(jīng)胃管持續(xù)泵入,口服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和小劑量潑尼松1 mg/kg·d 治療。1月后門診復診患兒腹瀉癥狀明顯改善,體質(zhì)量增加,療效顯著。
巴黎分型將發(fā)病年齡<6 歲的IBD 定義兒童VEO-IBD;小于2 歲被定義為嬰兒型IBD,是兒童VEO-IBD 中的一種特殊亞組。VEO-IBD 的特征[4]是起病嚴重,發(fā)病年齡早,難以控制腹瀉,影響生長發(fā)育,伴有嚴重的肛周病變和多種隱匿性基因缺陷;而嬰兒型IBD[5]具有遺傳易感性強,臨床癥狀嚴重,耐藥率高,免疫抑制治療無效等特點,常見的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的全結腸炎,伴有嚴重的肛周潰瘍病和高死亡率。本病例生后4d 起病,表現(xiàn)為進行性加重的腹瀉,伴持續(xù)發(fā)熱,查體口腔及肛周可見多處病變,伴有生長發(fā)育停滯甚至倒退、過度炎癥反應和低蛋白血癥等表現(xiàn),結腸鏡可見環(huán)形淺潰瘍累及全部結腸,符合嬰兒型IBD 臨床表型,但臨床上口腔病變易被機械性認為鵝口瘡;腹瀉、營養(yǎng)不良易被誤診牛奶蛋白過敏性疾?。话l(fā)熱、炎癥指標易誤診為感染性疾病。因此,總結該患兒臨床特征發(fā)現(xiàn):細致的體格檢查可明確黏膜病變性質(zhì),提示疾病特征;貧血、腹瀉、便血、血小板增高提示炎癥性腸??;口腔潰瘍、肛周病變結合腹部影像提示全消化道病變,暗示克羅恩??;氨基酸奶粉有效,揭示牛奶蛋白過敏性腸病與炎癥性腸病共存。所以我們在臨床中診斷VEO-IBD 需要結合腸道和腸外疾病的表型、適當?shù)膶嶒炇覚z查與組織病理學由于組織病理學中組織學形式單一,IBD 缺乏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的腸組織學標記,并且無法根據(jù)IBD 的標準組織學和免疫學特征進行分類,因此排除過敏性、代謝性、結締組織病及感染性疾病,并與WAS 來明確診斷與分類。本例WAS 發(fā)現(xiàn)白介素10 受體(IL-10R)A 基因編碼區(qū)外顯子c.301C>T(p.R101W)雜合突變,這與Lv 等[6]報道IL-10RA 基因位點突變相同,可見基因檢測是診斷該疾病的重要依據(jù)。
兒童IBD 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感染、理化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有關。然而,VEO-IBD與遺傳因素的關系更為密切,遺傳易感性更強,且單基因遺傳相對常見[7]。自Glocker 等[8]首次報道IL-10R 基因突變導致VEO-IBD 以來,單基因缺陷導致的VEO-IBD 備受關注。目前在VEO-IBD 單基因突變研究中,最為常見的發(fā)現(xiàn)是IL-10 及IL-10R(IL-10RA、IL-10RB)功能缺失性基因突變[9]。IL-10 基因位點位于染色體1q21-32,由4 個內(nèi)含子和5 個外顯子組成。受調(diào)控的IL-10 是體內(nèi)重要的抗炎因子,它受各種免疫細胞的調(diào)節(jié),信號通路主要通過JAK-STAT 途徑實現(xiàn)抗炎生物表達,抑制各種促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L-1,IL-6 和IL-12 的釋放,在維持免疫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平衡中起重要作用。IL-10RA 基因位于染色體11q23.3,IL-10RB 位于21 號染色體。IL-10R 基因突變可導致IL-10R 結構改變,導致下游JAK1、TYK2 不能磷酸化IL-10R,下游STAT3 分子無法形成P-STAT3 二聚體,導致P-STAT3 入核調(diào)控抗炎因子基因表達過程受阻,使IL-10 介導的LPS 誘導巨噬細胞、外周單核細胞中的TNF-α 異常增高,引起腸道炎癥高表達[10]。Kotlarz 等[11]對于VEOIBD 基因測定,16 名患兒證明有IL-10 或IL-10R缺陷,其中3 名患兒存在IL-10 突變,5 名患兒存在IL-10RA 突變,8 名患兒存在IL-10RB 突變,發(fā)病最小的年齡是3 個月齡。
資料證實[12]IBD 具有遺傳學背景,研究最多的是IL-10、IL-10R 基因在內(nèi)的單基因缺陷導致的VEO-IBD。通過大規(guī)模全基因組研究目前發(fā)現(xiàn)[13]與IBD 有關的遺傳易感位點為163 個,其中IL-10及IL-10R(IL-10RA、IL-10RB)高度相關的可能的單基因突變可能只占VEO-IBD 群體的一小部分。因突變的基因預后和治療策略各不相同,多數(shù)因不能明確病因得不到妥善治療而導致較高病死率。由于IBD 基因突變,傳統(tǒng)的藥物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VEO-IBD,激素下調(diào)促炎因子以誘導緩解,免疫抑制劑參與抑制機體免疫反應,達到維持緩解治療的目的[14],但長期使用激素后患兒有很大的不良反應。對于激素無效,激素依賴性患者,可以聯(lián)合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生物制劑,IBD癥狀只能暫時緩解,不能長期控制疾病活動[15]。VEO-IBD 的最佳治療方法是同種異體干細胞移植聯(lián)合腸內(nèi)營養(yǎng)支持治療[16]。
綜上所述,臨床上對于嬰幼兒復發(fā)性腹瀉伴肛周病變和低齡生長發(fā)育障礙的患兒,需結合仔細的體格檢查和恰當?shù)膶嶒炇覚z查,積極進行結腸鏡組織病理學和基因檢測,提高分子生物學診斷,探索已知或未知的基因缺陷,準確診斷精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