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詩僧姚廣孝與龍溪等聞、絕海中津文緣考*

2020-12-20 22:47:21詹緒左
關(guān)鍵詞:扶桑題記禪師

詹緒左

(安徽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安徽 蕪湖 241002)

明代著名詩僧姚廣孝(1335—1418)初名天僖,為僧后名道衍,字斯道,號獨庵,又號逃虛子,蘇州府長洲(今蘇州)人。元至正八年(1348),年十四,削發(fā)入相城之妙智庵。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命藩王各選一高僧侍王,燕王朱棣與其語甚合,姚廣孝隨之北上,住持北平慶壽寺。太祖卒后,姚廣孝力贊朱棣反,后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復(fù)姓賜名,帝命蓄發(fā)再三,終不肯。又能詩畫,早歲居吳,與高啟等游,現(xiàn)存《逃虛子詩集》十卷、《獨庵外集續(xù)稿》五卷等。

從中日兩國佛教文化交流史的角度來說,姚廣孝《〈獨庵外集續(xù)稿〉題記》(下文簡稱《〈續(xù)稿〉題記》)無疑是一則很寶貴的資料,盡管其文字寥寥,尚不足百字。為了便于討論,先揭舉如下:

《獨庵外集續(xù)稿》已謄入梓。茲《續(xù)稿》二冊,付與扶桑小比丘等聞持歸本國,可出似乃師絕海和尚,必有以見教也。永樂元年倉龍癸未冬十一月十一日,道衍。(1)姚廣孝《獨庵外集續(xù)稿》為遼寧省圖書館獨家收藏,該《題記》為《續(xù)稿》的序言,見《遼寧省圖書館孤本善本叢刊》第一輯,線裝書局,2003年;后為欒貴明編《姚廣孝集》第1冊收入,見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版第156頁。此處引文為筆者斷句。

這段文字看似簡單明了,但遺憾的是,國內(nèi)的研究者卻誤讀多多。其中有的是明顯的誤讀,如“必有以見教也”,其意顯然是說:“乃師(您的老師)絕海和尚”在看了《外集續(xù)稿》之后,一定會有教益我姚廣孝的地方。當(dāng)然這也許只是一句客套話。然康爾琴的《姚廣孝詩文集版本考述》[1]、《日本刻本〈獨庵外集續(xù)稿〉的價值》[2],以及余霞的碩士學(xué)位論文《姚廣孝及其詩歌研究》[3]等均錄作“必有筧教”。這顯然是把原本豎排的“以見”二字誤判為“筧”,“筧教”遂成費解之詞。

也有的則是潛在的誤讀,主要有以下幾處:

一是“扶桑小比丘等聞”??禒柷俚膬善恼潞陀嘞嫉拇T士學(xué)位論文,以及王蕾的《館藏精品介紹——〈獨庵外集續(xù)稿〉》[4]、歐陽叔名的《從和刻〈獨庵外集續(xù)稿〉說起》[5]、欒貴明編校的《姚廣孝集》[6]156、遼寧省圖書館藏《獨庵外集續(xù)稿》影印說明等,均點斷為“扶桑小比丘等”,而“聞”字則屬下句(“聞”被理解成了動詞,指“聽聞”之“聞”)。如此點斷,其誤在于:既使“等聞”(專有名詞)這位“扶桑小比丘”由一人變成了多人,也使下面的文句“乃師絕海和尚”失去了明確的針對性(師資、法嗣不明)。

二是“等聞”既被誤斷,下面的句子也跟著出錯,上揭書、文均點斷為“聞持歸本國可出”,“出”被理解成了“刊印出版”。如此點斷,接下來的一句“似乃師絕海和尚”就成了難解之句(“似”指何意,點斷者恐難說清)。再者,“出”指“刊印出版”乃現(xiàn)代的語義(《漢語大詞典》此義所舉二例均出自魯迅的作品[7])。而在姚廣孝生活的時代,“刊印出版”類的意思大多使用“入梓”“付梓”“刻梓”“授梓”“鋟梓”“鍥梓”等語詞。“梓”指刻板,古時雕版刻書以梓木為上,因稱書籍刊印出版為“付梓”“入梓”“刻梓”“授梓”等。

下面我們就以姚廣孝作品為例,來具體驗證一下此類“刊印出版”的意思是如何表達(dá)的:

故于禮誦之余,掇取歷代傳記,并近朝所聞見往生者,無問圣凡緇白,得一百二十二人,各賦詩以美之,共一百二十一首,編次成帙,目曰《諸上善人詠》,兼為略注,不揣鄙拙,將入于梓。[6]335(《諸上善人詠序》)

《四會語錄》,翰林宋公濂序其卷首,不待梓傳,已行于世。[6]260(《徑山第五十三代住持明辯正宗廣慧禪師愚庵及和尚行狀》)

故退席復(fù)還西林,雖酷熱苦寒,手不輟筆,注釋是經(jīng)及《楞伽》,計數(shù)十萬言,鍥梓行世。[6]171(《華嚴(yán)宗主德嵓行和尚塔銘》)

此錄宜鋟梓,以垂將來作后學(xué)楷模也。[6]313(《徑山南石和尚語錄序》)

道珍與同學(xué)佛人管叔純、馮覺成、顧道升、顧禧然、姜孟圭等,共募眾緣,為之刊梓流通。[6]317(《新注法華經(jīng)序》)

今北平天王古源深師以佛祖之心為心,回施長資,復(fù)用鋟板流通,使后生晚進(jìn)之士,受持讀誦,精究義趣,以律束身。[6]200(《題佛祖三經(jīng)后》)

嘗鋟木為圖,勸人念佛,所化之?dāng)?shù),盈二十萬。[6]380(《諸上善人詠·朱氏如一》)

而榮等錄為一帙,欲鋟于板,以便童學(xué)。[6]231(《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新注演義序》)

維大明洪武十三年龍集庚申六月朔越五日甲子,門人比丘道衍等,以《四會法語》結(jié)集鋟板,流通印行,茲展畢工。[6]265(《祭先師愚庵和尚文》)

茲鋟于板,將廣其傳。[6]276(《注續(xù)補楞嚴(yán)經(jīng)板疏》)

上揭例中的“入于梓”“梓傳”“鍥梓行世”“鋟梓”“刊梓流通”“鋟板流通”“鋟木”“鋟于木”“鋟于板”等,才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刊印出版”之類的意思。也因此,句中的“出”就絕不可能與《〈續(xù)稿〉題記》中的“入梓”意義相同。

其實,《〈續(xù)稿〉題記》中的“出似”是一個詞(大型語文辭書、佛教辭典等均未收載該詞),其義猶如“出示”。這一用法外典中鮮見,但在佛教典籍中用例頗多,略示幾例如下:

1.白(長老)攜其頌往謁之,求一言之鑒,取信后學(xué)。大和見乃唾云:“此頌如人患鴉臭,當(dāng)風(fēng)立地,其氣不可聞?!弊允前撞桓页鏊迫?。[8]

2.紹興十年,首眾僧于徑山,有偈示聰上座曰:“毒蛇猛虎堂前立,鐵壁銀山在后橫。進(jìn)既無門退無路,如何道得出常情。”聰還鄱陽,取道徽州,謁太守吳元昭,因出似之,吳曰:“毒蛇猛虎空相向,鐵壁銀山謾自橫。長笛一聲歸去好,更于何處覓疑情?!盵9]

3.我笑華亭老,虛舟漾明月。撞著問津人,萬劫系驢橛。開口贈兩橈,老婆心更切?;厥着c翻身,亦未為剿絕。那堪镢頭邊,勿令有斷絕。老戒不放伊,攜之入閩粵。到處出似人,幾個知時節(jié)??找残哪懘郑浣湮鹇┬?。[10]

4.中秋,上堂:“今夕中秋,苦無佳月。當(dāng)日有個道士,直上華山絕頂,賞了一夜,萬里無云,及至下山,依然風(fēng)雨。又有個山人,取下月來,從袖中出似,一寸周圓明鏡,冷光透骨,滿庭如晝,仰看天際,煙霧晦冥。者兩人向外馳求,失卻自己。汝等識得自己么?”[11]

上引四例中,“出似”都相當(dāng)于“出示”,亦即拿出來給別人看的意思?!俺鍪尽钡膶ο蠡蚴琴薯?1—3例),或為明月(例4),這是顯而易見的。另外,《了庵和尚語錄》卷七《偈頌》中收有二首,題為《華頂天心同塤大章至,出似懷蘊恕中之什,次韻二首,一以為東游之贈,一以簡能仁用章天章用貞》,詩題中的“出似”也分明是“出示”之義?!丁蠢m(xù)稿〉題記》中的“出似”用的也正是此義。姚廣孝把“《續(xù)稿》二冊”“付與等聞持歸本國”,并“出似”給“絕海和尚”,其目的就在于交流和切磋,故下云“必有以見教也”。

那么,以上解讀是否確當(dāng)呢?我們還可以從姚廣孝的另一篇同樣是作于永樂元年(1403)十一月的《〈蕉堅稿〉序》中得到檢驗,且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原文如次:

詩之去道不遠(yuǎn)也,蓋其系風(fēng)俗、關(guān)教化。興亡治亂,足以有征;勸善懲惡,足以有誡。故閭巷思婦之賦,田野小子之作,其言出于性情之正者,而孔子亦取焉。況夫郊廟朝廷會盟燕享,贊頌功德,被之于弦歌,奏之于金石者哉?以斯論之,詩者其可以末技少之而已耶?故漢魏六朝之下,至于唐宋以來,大夫士之尚于詩者特盛。然有一以風(fēng)云月露之吟,華竹丘園之詠,流連光景,取快于一時,無補世教,是亦玩物之一端也。吾浮屠氏之于詩,尚之者猶眾,晉之湯休,唐之靈徹、皎然、道標(biāo)、齊己,宋之惠勤、道潛,皆尚之而善鳴者也。然其處山林草澤之間,煙霞泉石之上,幽閑夷曠,以道自樂。故其言也,出性情之正,而不墜于庸俗,誦之讀之,使人清耳目而暢心志也,蓋亦可羨矣。日本絕海禪師之于詩,亦善鳴者也。壯歲挾囊乘艘,泛滄溟來中國。客于杭之千歲巖,依全室翁以求道。暇則講乎詩文,故禪師得詩之體裁。清婉峭雅,出于性情之正。雖晉唐休、徹之輩,亦弗能過之也。禪師平生所為詩,凡若干篇,其徒等聞裒為一帙,題曰《蕉堅稿》,來求余序其卷首。余謂禪師三住名剎,據(jù)大床座,以直指之道,開示學(xué)者,望重于海內(nèi)。禪師之視于詩,猶土苴耳。況夫以蕉堅擬之,奚肯沉泥于吟詠者哉?無非游戲三昧而已也。噫!為禪師之后,有尚于詩者,當(dāng)以禪師為法,慎毋效流連光景取快于一時,則去道遠(yuǎn)矣。去道遠(yuǎn)矣,無非玩物喪志,亦何益之有哉?故余序于篇端,使學(xué)者觀之,蓋亦有所警焉。永樂元年倉龍癸未十一月既望,僧錄司左善世道衍序。(2)參見(日)伊藤松輯,王寶平、郭萬平等編《鄰交征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143頁。書中“齊己”誤作“齊亡”,“有所警焉”誤作“有所驚焉”,此據(jù)原典復(fù)印件以及日本西山招慶禪院藏版《〈蕉堅稿〉序》改。

這篇與《〈續(xù)稿〉題記》都是姚廣孝69歲時所作,前后相隔不過幾天,一作于“永樂元年倉龍癸未十一月既望”,一寫于“永樂元年倉龍癸未冬十一月十一日”。彼此對讀,再輔以相關(guān)的資料,我們就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第二個步驟則在全班進(jìn)行交流與展示。經(jīng)過各小組相繼進(jìn)行匯報各自探究成果的前提下,結(jié)合全班學(xué)生的探究成果進(jìn)行分析、整理、討論,得出全面科學(xué)的結(jié)論或解釋,讓大家獲得更為豐富多樣的科學(xué)研究成果,使得成果共享、資源共享。

首先,《〈續(xù)稿〉題記》中的“扶桑小比丘等聞”顯然就是《〈蕉堅稿〉序》中的那一位將“乃師”文稿“裒為一帙”的“其徒等聞”。在天竺如蘭的《書〈蕉堅稿〉后》中亦有“其徒等聞上人又為之請,輒贅語于卷末云”[12]144兩句,可見現(xiàn)有的書、文點斷為“扶桑小比丘等”,“聞”屬下句,均為誤讀。關(guān)于這位“扶桑小比丘等聞”,明代詩僧天竺如蘭在《奉同蕉堅大士韻,就贈龍溪知藏還日東》一詩下有簡要的介紹:“龍溪,名等聞,絕海法嗣,應(yīng)永中入明。”[12]270所謂“應(yīng)永中入明”,具體來說指的是“應(yīng)永十年”,亦即明朝永樂元年。就在此前一年,大明的天寧天倫禪師、上竺一庵講師訪日,為此,絕海中津曾寫下《和韻謝天寧天倫禪師、上竺一庵講師過訪》一詩,其中有云:“吾國山川靈異甚,好風(fēng)十日送君回?!盵13]次年,受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命,由天龍寺堅中圭密等人組成的遣明使一行來華,其中就有絕海中津的弟子龍溪等聞。臨行前,絕海和尚曾贈詩一首以勉其行,詩曰:

萬里南游隨使臣,觀光正際太平辰。石城虎踞山河壯,易水龍飛氣象新。撥草尋師先哲軌,皇華報國丈夫身。公私事辦歸須速,揩背他年切要人。(3)詳見伊藤松輯,王寶平、郭萬平等編《鄰交征書》第270頁,書中“壯”誤作“莊”,“揩”誤作“搭”,“軌”作闕文,據(jù)原典復(fù)印件以及《大正藏》第八十冊《絕海和尚語錄》改、補。另,史及偉《杭州研究2006》(杭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頁),陳小法、江靜《徑山文化與中日交流》(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頁)中,“丈”作“大”,“辦(辦)”作“辨”,“速”作“連”,“揩”作“搭”。

詩中所言之“公事”,指的是禮節(jié)性的回訪,而“私事”就是為乃師的《蕉堅稿》請明代著名詩僧題序或作跋,用姚廣孝《〈蕉堅稿〉序》中的話來說,就是“來求余序其卷首”。攜帶詩集、文稿,或行狀、語錄等,祈請大明的高僧、碩儒題序作跋,正是當(dāng)時日本禪林甚為流行的一種風(fēng)尚。如宋濂就寫過《跋日本僧汝霖文稿后》[12]144-145。姚廣孝本人當(dāng)然也是當(dāng)仁不讓,他就曾于永樂二年(1404)為日本智覺普明國師的《語錄》寫過序,序文如次: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日本智覺普明國師,握吹毛劍,三住明藍(lán),為一切人,全生全殺,外道天魔,奔走乞命,可謂出世之大丈夫也哉!其門人芳通某甲來中國,持師《語錄》,過余請題。遂焚香再四展玩,愛其斬釘截鐵,語不留礙,不能無擊節(jié)嘆賞,而書以歸諸。永樂二年,歲在甲申冬十月二十又六日,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兼提調(diào)僧錄司事姚廣孝書。[12]36

在《逃虛類稿》卷三中,也收有一篇《送日本勛藏主序》:

質(zhì)之美者,宜其文;材之良者,適其用。故越溪之娃,施朱鉛而愈媚也;楚甸之木,斫梁棟而愈奇也。蓋天賦地產(chǎn),間興殊致,而非偶然者矣。圣人之教,自身毒流于華土,暨海內(nèi)外,莫不歸之。然宗其禪學(xué)者尤眾,故往往大叢林,其徒之聚,何啻千百,無間北南。至虖于闐、肅慎、新羅、扶桑之人,無不有焉。真若溟渤之會群流,上林之歸眾羽也。然人之聚其室、同其學(xué),聰敏惠秀者得之深,椎魯鄙劣者得之淺,故弗能一其致也。于闐、肅慎、新羅、扶桑之人,資稟不同。獨扶桑之人清勁娟朗,處叢林,習(xí)禮法。茍歷歲之久,其坐作動止,應(yīng)對折旋,與華人不少異。蓋其天賦地產(chǎn)而非偶然者矣。銘勛,扶桑人也,來中吳萬壽參瑩中師。萬壽,大禪林也。師以勛為賢,命典藏室,內(nèi)外之學(xué),兼得其深,非聰敏惠秀者歟?信乎!質(zhì)之美者,宜其文;材之良者,適其用。勛也,非質(zhì)美而材良者歟!茲勛之行矣,吾將見其文之至而用之大也。勛其勉乎哉!勛其勉乎哉![6]236

而在《逃虛子詩集》卷二中,還收錄了一首《送僧榮歸日東》詩:

可見姚廣孝或為序文,或?qū)懺娬?,與日本僧人間的交往頗為頻繁,真可謂廣結(jié)佛緣、善結(jié)文緣。

其次,我們來看龍溪等聞之師絕海和尚(1336—1406),他是土佐(今日本高知縣)人,俗姓津野。(4)詳見陳小法、江靜《徑山文化與中日交流》,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版第229頁;張石《寒山與日本文化》,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頁。其生平,明代僧人天竺如蘭在《書〈蕉堅稿〉后》亦有簡介:“絕海,名中津,號蕉堅,謚佛智廣照,南禪寺僧,夢窗法嗣,應(yīng)安中游明?!盵12]144《〈蕉堅稿〉序》中所說的“壯歲挾囊乘艘,泛滄溟來中國”,就是指他于應(yīng)安元年(1368)入明?!坝蚊鳌敝?,曾蒙明太祖召見,且有彼此唱和的詩作;又從臨濟(jì)宗大慧派的季潭宗泐受法,此即《〈蕉堅稿〉序》中所云之“客于杭之千歲巖,依全室翁以求道”。季潭之師是笑隱大讠斤,別號蒲室,其《蒲室集》講四六句駢文的作法,被稱為“蒲室四六”,為日本五山文學(xué)中期駢文作法之規(guī)范。絕海在明受此文法,并深受明代文學(xué)之潤澤,于永和四年(1378)回國,對推動五山文學(xué)發(fā)展起了很大作用,其詩才與義堂周信之學(xué)才,并稱為五山文學(xué)之“雙璧”[14]?!丁唇秷愿濉敌颉分兴f的“暇則講乎詩文,故禪師得詩之體裁”,應(yīng)當(dāng)就是指此而言的。他曾任等持寺、相國寺住持,又出任僧錄,亦即《〈蕉堅稿〉序》中所說的“三住名剎,據(jù)大床座,以直指之道,開示學(xué)者,望重于海內(nèi)”。應(yīng)永十年(即永樂元年,1403),其弟子龍溪等聞隨堅中圭密等遣明使來華,臨行前,絕海和尚特意叮囑他“公私事辦歸須速”。這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健康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盡早得到中國高僧的墨寶,得到他們的首肯。這在當(dāng)時無疑是一件很榮耀、很風(fēng)雅的事。

那么,姚廣孝又為何要把自己的“《續(xù)稿》二冊”“付與等聞持歸本國”,“出似”給“絕海和尚”呢?細(xì)加分析,原因也有幾個:

其一,是因為龍溪等聞將“乃師絕海和尚”的生平詩作整理成帙,題曰《蕉堅稿》,來求姚廣孝“序其卷首”。求序者心切,拒之者不恭,遂有“付與”之舉。對求序者而言,這叫如愿以償;而對姚廣孝來說,這叫禮尚往來。

其二,姚廣孝樂于“出似”自己的“《續(xù)稿》”,是因為絕海和尚的詩作“幽閑夷曠,以道自樂”“清婉峭雅”“出于性情之正”,而非“去道遠(yuǎn)矣”“玩物喪志”之作,這和姚廣孝為詩、為文的旨趣頗相吻合,且二人同是“處山林草澤之間,煙霞泉石之上”的“浮屠氏”,于詩、于文又都是“尚之而善鳴者”。故其也樂于“出似”,并相信對方“必有以見教也”。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表明,《〈續(xù)稿〉題記》中的“出似”是不可點斷開的。

其三,絕海和尚的老師是季潭宗泐,而宗泐對姚廣孝本人曾有薦舉之大恩[6]281(《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記》),這恐怕也是姚廣孝樂于為絕海中津《蕉堅稿》寫序,并“出似”自己的“《續(xù)稿》”的另一個原由。

如此看來,姚廣孝把自己的“《續(xù)稿》二冊”“付與等聞持歸本國”,“出似”給“絕海和尚”,實在是事所必然、情所宜然、理所當(dāng)然的了。

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姚廣孝的《獨庵外集續(xù)稿》本就是和刻本,其《〈續(xù)稿〉題記》《〈蕉堅稿〉序》以及為日本智覺普明國師的《語錄》所寫的序文在我國均未見流傳,由此而串聯(lián)起的中、日高僧間的一段文緣佳話,實在是值得我們深長思之的。至于《〈續(xù)稿〉題記》中明言“《獨庵外集續(xù)稿》已謄入梓”,但在我國卻又為何失傳,這應(yīng)該是下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話題,容我們另文細(xì)而論之。

猜你喜歡
扶桑題記禪師
元 楷書察罕裝像題記、祝天裝像題記原石
中國書法(2023年5期)2023-09-06 10:00:45
緣何“問道扶?!?——留學(xué)生如是說
國畫家(2022年1期)2022-03-29 01:20:00
“扶?!眹降自谀睦??
張釜隸書《藥洲九曜石題記》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題記考論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2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讀者(2017年10期)2017-04-26 18:31:06
書屋(2017年1期)2017-02-17 16:46:56
一個苦者對禪師說
上座何在?
临澧县| 文水县| 岑溪市| 泸西县| 忻城县| 安陆市| 中阳县| 盐边县| 北安市| 鸡泽县| 安丘市| 新和县| 青州市| 乐至县| 若羌县| 晋中市| 新田县| 平利县| 旬阳县| 沙雅县| 宜川县| 西和县| 新田县| 西昌市| 安化县| 东兰县| 韶山市| 武乡县| 湟中县| 前郭尔| 博白县| 突泉县| 四川省| 通化市| 平昌县| 沽源县| 宝兴县| 石家庄市| 临漳县| 门头沟区| 泊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