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又菁
(廈門大學 中文系,福建 廈門 361005)
《花草稡編》是明代學者陳耀文編纂的大型通代詞選,首次刊刻于萬歷十一年(1583)。是書以“花”“草”取名,指示取材來源于五代《花間集》與宋代《草堂詩余》,收詞范圍上至唐開元,下迄元代,引書范圍包括文人筆記、詞話、別集等。該書不論是收詞量,還是保存的詞人數(shù)量都堪稱浩博。
明詞成就總體不高這一事實已被學界公認,民國以前的學者也大都對明代詞學持鄙夷態(tài)度,這些學者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庫館臣。四庫館臣鮮少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收錄明代詞選,唯一收錄的就是《花草稡編》。四庫館臣不僅將《花草稡編》收錄于《四庫全書總目》,而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它進行了高度的評價,但《花草稡編》卻在明、清兩代少有版本流傳。本文通過對《花草稡編》版本的發(fā)掘,嘗試分析該書在明、清兩代的傳播與接受。
陳耀文(1524-1605 ),字晦伯,河南確山人,明代著名文獻學家。據(jù)《本朝分省人物考》[1]記載:
陳耀文生而穎異,日記千言,目視數(shù)行俱下,鄉(xiāng)里號為神童。十二補邑庠生。登嘉靖庚戌進士,授中書舍人。官有余閑,得博極群書。自經(jīng)史外若丘、索、《竹書》《山海經(jīng)》《元命苞》《穆天子傳》等類,以及星歷、術(shù)數(shù)、裨官、齊諾(諧),無不該覽……升工科給事中。感慨時事,數(shù)上危言,忤時相意,謫魏縣丞,量移淮安推官,寧波、蘇州同知,遷南京戶部郎中淮安兵備副使?;磽P多盜,其里中豪恣其利,往往稱逋逃主。耀文悉擒治之。民為立德政碑。尋升陜西行太仆寺卿。耀文故倦游,不樂邊塞,遂請告歸……年八十二卒。所著有《天中記》《正楊》《學林就正》《學圃萱蘇》《經(jīng)曲稽疑》《花草稡編》諸書行于世。
陳耀文是個極其聰慧的人,他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登進士,任職中書舍人。陳耀文博覽群書,除了讀經(jīng)、史類書籍外,還愛看星歷、術(shù)數(shù)、志怪等類型的書。他為官正直且直言不諱,卻因此得罪嚴嵩而被貶為魏縣丞,后來輾轉(zhuǎn)于各地任職,最后一次任官是陜西行太仆寺卿,但因為此時的陳耀文已厭倦游宦生活,所以辭職回了老家確山縣,八十二歲時卒于確山縣。
陳耀文一生的學術(shù)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其著作《天中記》《正楊》《學林就正》《學圃萱蘇》《經(jīng)典稽疑》和《花草稡編》上。以上六種著作不但被四庫館臣收入《四庫全書總目》,而且都得到了館臣的高度評價,誠如張仲謀在《明代詞學通論》中所說“假如陳耀文有幸進入《明史》,他也只能入《儒林傳》而不是《文苑傳》。”[2](P430)由此可見陳耀文的學者身份。陳耀文正是從學術(shù)的視角出發(fā)輯纂了《花草稡編》,并賦予了該書獨特的文獻價值,這一價值使得《稡編》在明代眾多詞選中別具一格。
傳播與接受本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二者和諧共生。傳播的范圍會決定接受的范圍,接受的范圍與程度同樣會反作用于二次傳播。我們將《花草稡編》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劃分為明、清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內(nèi)《稡編》的傳播與接受有著各自的特征:《花草稡編》在明代的傳播與接受研究主要針對的是明人對該書的著錄與評論,而對于該書在清代的傳播與接受研究則主要針對清人的著錄以及對《稡編》文獻價值的發(fā)現(xiàn)與利用。
民國以前學者在論明詞“凋零”的原因時經(jīng)常怪罪于《草堂詩余》的風行,如朱彝尊說:“獨《草堂詩余》所收最下最傳,三百年來,學者守為《兔園冊》,無惑乎詞之不振也?!盵3](P9)雖說該觀點忽略了詞在明代衰落的根本原因——明代經(jīng)濟發(fā)展導致文學的俗化,但卻指出了明代詞壇的 “氛圍”——《草堂詩余》系列詞選盛行并逐漸形成“草堂”權(quán)威。這樣的詞壇風氣不僅讓陳耀文萌生了輯纂《稡編》以“備一代典章”[4](P1)的想法,后來也在客觀上影響了《稡編》的傳播與接受。
《花草稡編》首次刊刻于萬歷十一年(1583),因為此時陳耀文已辭職歸鄉(xiāng),所以《稡編》很可能刻于陳耀文的老家確山縣。《稡編》全書共12卷,按曲調(diào)編排。據(jù)臺灣學者陶子珍統(tǒng)計,是書收詞3 702闕,詞調(diào)701個[5](P197),是明代最大的私人輯纂詞選。然而這樣一本“銓粹二集”[4](P1)要“備一代典章”[4](P1)的書卻在明、清兩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遇。目前發(fā)現(xiàn)的明刻本唯有萬歷十一年(1583)陳耀文自刻本,雖然已有學者證實明代另有坊刻本《稡編》,但因為并未發(fā)現(xiàn)明代坊刻的傳世本,所以學界對“消失坊刻本”的面貌及流傳多是不知。
關(guān)于《稡編》在明代的傳播研究,主要是根據(jù)今存文獻中明人對《稡編》的評論與著錄。帶有陳耀文《自序》的陳氏自刻本《稡編》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版本。在《自序》中,陳耀文提到《稡編》的編纂開始于他任職江西,輯纂過程歷時二十四年,最終在萬歷十一年付梓。朱仙林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此次刊刻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其中以漏刻最為嚴重,以至于陳耀文不得不對該版本《稡編》進行修補。[6]江枰[7]贊同了這一觀點,還同時指出,后世評花仙館本《稡編》中帶有的李蓘萬歷十五年(1587)所作《花草稡編序》應(yīng)是在陳氏修補《稡編》時刻入,而非存有萬歷十五年(1587)本《稡編》。據(jù)《明代繡梓成本考》[8]一文研究,明代繡梓成本算上刻工工資、寫工工資、梨板、工食等所有環(huán)節(jié),大致0.05兩/百字,而工匠速度為193/天,或200字/天。由此推算,四年之內(nèi)陳氏雖有足夠的時間再刊《稡編》,但刊刻成本卻很高昂,對于只求存書的陳耀文來說,也許并不值得花費高價再次刊刻,因而應(yīng)該只存在一種陳氏自刻本。陳氏自刻本有著一般私刻本所共有的特征即:由個人、家庭或家族組織刊刻,刊刻目的鮮少是為了謀利,刊刻規(guī)模不大等。[9]正因為上述這些特點,在明代,私刻本質(zhì)量往往比坊刻本質(zhì)量高。據(jù)學者研究表明,在現(xiàn)存所有《稡編》版本中②,陳氏自刻本確實質(zhì)量上乘,但根據(jù)歷代版本流傳情況和私刻特征來說,自刻本《稡編》刻印數(shù)量不會很多。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在明代《稡編》至少被刻印兩次。第一次為萬歷十一年(1583)的陳氏自刻本。第二次,據(jù)朱仙林考證為萬歷二十三年(1595)后的坊刻本。雖然這兩個版本的刻印者、刻印目的、發(fā)行地都不同,但流行范圍卻漸趨一致?!斗B編》在明代留下的記載并不多,據(jù)目前已找到的資料可以知,《稡編》曾被李蓘、趙南星、朱之蕃、梅鼎祚、趙琦美、王道明、宋徵輿、俞彥等人看到。朱之蕃評價過《稡編》③,宋徵輿也在《林屋詩文稿》中批評《稡編》“所收甚廣,頗錯雜不馴雅”[10](P91)。因明人對《稡編》的記錄較為模糊且鮮少提及《稡編》的版本與卷數(shù),所以筆者只能參照上述諸人的行跡論該書在明代的傳播。
李蓘(1531-1609 ),字子田,號少莊,河南內(nèi)鄉(xiāng)人。他與陳耀文都厭惡當時學風之浮夸,提倡求真務(wù)實。李蓘撰有《花草稡編序》。[11]趙南星(1550-1627),字夢白,號儕鶴,河北高邑縣人。[11]在趙南星《趙忠毅公詩文集》中存有與陳耀文相關(guān)的《夏日飲陳筆山山莊》和《刻〈花草稡編〉序》兩篇作品:
輕云帶林薄,陰陰夏意清。池光浮白鷺,山翠度矯鶯。選地移珍簟,臨風倒兕觥。忘年聞自昔,此日見深清。[12](P106)
余司理汝南時,數(shù)過晦伯?;薏?,頯然長者,平生惟讀書,日辨色起,手一編,至暮即寢,不燭。專纂輯鉤考,不甚著作,絕不詩。酒腸甚大,遇敵輒呼巨觥。不為令,又不喜歌曲,是以所取詞不必工,且有出韻者。今年夏,余流覽一過,少有所點定,吳昌期見而嬹焉,曰:“是刻諸朗陵未廣也?!盵12](P149)
在趙南星的詩中,他描寫了陳氏山莊的美好風景,發(fā)出“忘年聞自昔,此日見深清”的感慨。在《刻〈花草稡編〉序》中,趙南星首先追溯了自己任職汝南時與陳耀文的往來故事,然后介紹了陳耀文的性情和愛好?!缎颉分兴啤笆强讨T朗陵④未廣也”,指出了《稡編》的刻印地。朱之蕃(1558-1624),字元介,號蘭峭,南京錦衣衛(wèi)籍。他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科舉奪魁,是明末著名的文豪和書畫家[13]。他在《詞壇合璧序》[14]中評價《稡編》“淆雜”。 梅鼎祚(1549-1618),宣城(今屬安徽)人,申時行欲薦梅鼎祚于朝,梅鼎祚辭不赴任。在梅鼎祚纂輯的《青泥蓮花記》⑤“翁客妓”條下,梅鼎祚注“翁客妓”云“《花草稡編》作放翁妓。”[15](P2 041,2 077)趙琦美(1563-1624),江蘇人,他于《脈望館書目》史部的詞曲類下記:“《花草粹編》六本?!盵16]( P1 369)王道明,長興縣(今屬浙江)人,他在《笠澤堂書目》集部的詞曲類下記:“《花草粹編》六冊,明陳耀文?!盵15](P4 541)宋徵輿(1618-1667),字直方,又字轅文,松江華亭(今屬上海)人,他與陳子龍、李雯等人同為幾社成員。宋徵輿在《唐宋詞選序》中提及自己曾擁有《稡編》:“名曰《花草粹編》……余家舊有其書,以亂離失去,意甚惜之也?!盵17](P17)俞彥(1572—1641),字仲茅,一字容自,原籍江蘇太倉,后為江寧(今南京)人。俞彥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舉鄉(xiāng)試,次年進士,接著上疏乞終養(yǎng),萬歷四十四年(1616)赴職,崇禎四年(1631)謫夷陵知州,遷南工部主事,后罷歸并在南京筑爰爰園,讀書著書而終。[18]據(jù)鄒祗謨⑥所引俞彥的《爰園詞話》可知,俞彥曾認為《稡編》“異體怪目,渺不可極?;蛞徽{(diào)而名多至十數(shù),殊厭披覽。后世有述,則吾不知?!盵19]
趙南星稍作點定后的《稡編》被其好友吳昌期看到。吳昌期此人曾多次出現(xiàn)在趙南星的詩文集中。對于趙南星而言,吳昌期不僅是他的好友,而且還是他刻書事業(yè)上的“合作伙伴”。于是,刻書家吳昌期敏銳地發(fā)現(xiàn) “是刻諸朗陵未廣也?!盵12](P149)據(jù)吳昌期刻意提及的“朗陵”,可以推測出《稡編》即陳氏自刻本。作為刻書家的吳昌期既提出《稡編》在朗陵流傳未廣,那么也就側(cè)面證明,陳氏自刻本《稡編》因發(fā)行量不大,所以流通范圍非常有限。自朱之蕃起,明代上述諸人記載《稡編》的時間大都晚于萬歷二十三年⑦,因此我們不能確定他們記載的《稡編》究竟是哪一版本。據(jù)明代諸人的記述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李蓘和趙南星都曾見到陳氏自刻本的《稡編》,且兩人都與陳耀文交好,由此推斷,刻于河南確山縣的陳氏自刻本《稡編》,受私刻的條件限制,起初應(yīng)僅在河南地區(qū)和陳耀文朋友間小規(guī)模流傳。其次,明代那些記載了《稡編》的文獻在刊刻時間上大都晚于萬歷二十三年,在地域分布上大都集中于以江蘇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由此可知,《稡編》在萬歷二十三年后開始在以江蘇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流傳。
明末是明代詞學最為發(fā)達的階段。詞學自身的發(fā)展,陽明心學的流行,以及巨大的社會變革,共同推動了明末詞學的復(fù)興,也為后來清代詞學的繁榮拉開了序幕。因此,《稡編》也受到了更多的注意。
清人關(guān)于《稡編》的記載要比明人詳細很多。清人關(guān)于是書的記錄可分為兩種:自刻本(十二卷本)和“消失坊刻本”⑧。關(guān)于自刻本的記載有:丁丙⑨《善本書室藏書志》記載:“《花草粹編》十二卷,明萬歷刊本,張月霄藏書。”[20]《浙江省第四次汪啟淑家呈送書目》:“《花草粹編》十二卷,明陳耀文輯。”[21](P103)《浙江采集遺書總錄簡目》:“《花草粹編》十二卷。刊本。明進士陳耀文輯?!盵21](P277)關(guān)于“消失坊刻本”的記載有:《總裁曹交出書目》載:“《花草粹編》二十二卷,附錄一卷。明陳耀文著。三十二本?!盵21](P173)浙本、粵本《四庫全書總目》載:“《花草粹編》二十二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盵22](P2 508)此外,錢塘人金繩武在《刻<花草稡編>跋》中提及他曾得到兩個版本《稡編》:“長夏假抄本于王吉甫姊壻,冬復(fù)假瞿穎山姻丈清吟閣藏本,始見原刻,分卷十二,以《樂府指迷》為卷首……若析十二卷為二十四卷,則從王君藏本也……?!盵6]王吉甫借給金繩武的是二十四卷本,瞿穎山借給他的是十二卷本。在最后刊刻時,金氏選擇了遵從王吉甫所給的二十四卷本卷數(shù),刻成了后來的評花仙館本。從上述記載中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自刻本還是“消失坊刻本”流傳地區(qū)仍在江南,但是主要區(qū)域由江蘇轉(zhuǎn)移到了浙江。
清代除了有明刻本《稡編》流傳外,還出現(xiàn)了四庫本與評花仙館本《稡編》?!栋饲Ь頃俊酚涊d:“《花草粹編》十二卷⑩,附錄一卷,明陳耀文編,明刊本金氏活字版本(僅百本)?!盵23]金氏即浙江錢塘人金繩武。金氏這一次刊刻雖然重新整理了《稡編》,但發(fā)行量依舊不大。發(fā)行量的大小與刻書者的意志是雙向作用的關(guān)系。市場規(guī)模決定刻書量,而刻書量又會影響書的傳播?;蛟S在金繩武看來,《稡編》作為明代詞選是具有一定價值,只是這樣的價值不足以讓自己大規(guī)模刊刻。僅有百本的評花仙館本《稡編》的傳播范圍仍主要集中在以浙江錢塘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
在明、清兩代,《稡編》被翻刻的次數(shù)非常少,每一次翻刻時刻書數(shù)量也很有限,由此導致《稡編》傳世本的數(shù)量及版本種類也較稀少。早期的陳氏自刻本,因?qū)儆谒娇糖夷康牟⒎怯?,所以傳播初期,傳播?guī)模大約只在陳耀文的好友及河南地區(qū)。隨著江南地區(qū)文化的興盛,以及坊刻本《稡編》對該書傳播范圍的拓廣,《稡編》開始走出之前狹小的傳播圈,逐漸“入駐”江南,受到江南文人的關(guān)注。清初的詞學家大都集中于江南地區(qū),他們或抄錄或收藏了《稡編》,為后來四庫本的出現(xiàn)、評花仙館的重刻奠定了基礎(chǔ)。但是因為詞壇背景的變化,以及《稡編》自身考訂不精、體例駁雜的局限,金氏并未在評花仙館大規(guī)??獭斗B編》,因而評花仙館本的傳播范圍基本上在以浙江錢塘為中心的江南地區(qū)。
清代有關(guān)“消失坊刻本”《稡編》的記載,既有二十二卷,又有二十四卷。朱仙林認為四庫館臣所用的坊刻本《稡編》為二十二卷,但成書后的四庫本卻有二十四卷。四庫本《稡編》的二十四卷數(shù)與金氏《刻<花草稡編>跋》中提到的王吉甫本《稡編》二十四卷卷數(shù)相同。這就產(chǎn)生了疑問,清代目錄書中記錄的二十二卷本與二十四卷本是否為同一本?如果是,那么為何著錄卷數(shù)如此不同?四庫館臣又為何編出二十四卷呢?若不是同一本,那么明代是否存在兩個坊刻本?據(jù)趙南星文集可知,吳昌期曾托他序定陳氏自刻本《稡編》并讓吳貞回江南翻刻。吳昌期父子是新安人,在與趙南星合作刻書的過程中幾乎都選擇了回江南刻書,可見江南地區(qū)是吳氏父子的刻書 “基地”。由趙南星序定,吳昌期翻刻的《稡編》,流通范圍大抵也應(yīng)在江南地區(qū)。當然,不論卷數(shù)和版本如何變動,不論《稡編》在明末清代的傳播中心是江蘇還是浙江,傳播的大致范圍仍在江南。
《花草稡編》在明、清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明、清兩代人對它的接受。明、清兩代人對《稡編》的接受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可分為顯性接受與隱性接受。顯性接受如直接的評價、引用,隱性的接受如觀念的接受、方法的接受。明人對《稡編》的接受明代文化氛圍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明人對《稡編》的態(tài)度上。清人對該書的接受則更多表現(xiàn)于對《稡編》文獻價值的接受。兩個時代雖然接受方向不同,但卻都符合了各自的文化背景,有著自己的時代特征。
在明代,除了那些與陳耀文相交甚好或?qū)W術(shù)旨趣相同的文人學者高度評價《稡編》外,大多數(shù)明人對《稡編》的態(tài)度都很消極,因此《稡編》并未在明代產(chǎn)生什么重大影響。由于學術(shù)旨趣與陳耀文相同,李蓘在《花草稡編序》中稱贊《稡編》“使夫好古之士,得其書而學焉,則庶乎窺昔人之閫域,拾遺佚于千百,而為雅道之一助也?!盵4](P2)他認為《稡編》不僅“備一代之典章”,而且還為好古之人提供了學習資料和學習路徑,有力地幫助雅道的復(fù)歸。趙南星在評價了陳耀文因廣搜野史和小說增益詞量致使《稡編》收詞之“富”外,還注意到了該書的缺點——“所取詞不必工,且有出韻者”[12](P149)。趙南星在評價《稡編》選詞不工不嚴這一點上,要比李蓘更加客觀和富有洞察力。趙南星所說的“選詞不工不嚴”這一缺點引起了后世批評《稡編》者的注意。但作為朋友和晚輩的趙南星與后世批評《稡編》者不同,他沒有責備陳耀文,而是為陳耀文作了辯解。趙南星在自己的《序》中特意解釋說陳氏本就“專纂輯鉤考,不甚著作”“又不喜歌曲”[12](P149),既為陳耀文“開脫”,又側(cè)面承認了陳耀文的學者身份。
陳耀文與楊慎都是明代鼎鼎有名的學者,但比起楊慎《百琲明珠》等廣泛傳播的作品,陳氏輯纂的《稡編》在明代遭到了冷遇,并沒有產(chǎn)生什么影響。《稡編》遭受冷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陳耀文并非詞學家,而是一個“務(wù)實”的學者。作為學者的陳耀文非常重視《稡編》的文獻價值,他仔細考證,又廣征博引,力求把《稡編》做成一代的典章。過于重視文獻價值,勢必會忽視市場價值。在商品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明代,文學被通俗化,文人開始與商人結(jié)合,文學開始走入民間,如《稡編》這樣“嚴肅”的詞選很難獲得大眾的喜愛。沒有獲得大眾喜愛的《稡編》不會被書坊大規(guī)模翻刻,因此《稡編》的數(shù)量始終不多。接受范圍的大小常與傳播范圍的大小密切相關(guān)。由于《稡編》發(fā)行量不大,所以傳播范圍不廣,接受范圍也一定不會很大。上述這些原因?qū)е铝擞忻饕淮鷮τ凇斗B編》的記載寥寥無幾,甚至連坊刻本都消失于世。
那些少數(shù)擁有或見過《稡編》的文人、詞學家受明代文化氛圍的影響,也大都對《稡編》持消極態(tài)度。陳耀文不好詞曲,也不善詞曲,他所編纂的詞選難免出現(xiàn)詞體誤入的情況。這種情況是文人尤其是詞學家所不能容忍的。文人與詞學家對《稡編》的評價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稡編》接受群體發(fā)生了身份轉(zhuǎn)換,《稡編》將走入了明代詞壇領(lǐng)域,接受“專家”的檢驗,然而檢驗的結(jié)果似乎并不令人滿意。朱之蕃在《詞壇合璧序》[14]中指責《粹編》“淆雜”;宋徵輿[10](P91)在《唐宋詞選序》中說《稡編》“其所收甚廣,頗錯雜不馴雅”;鄒祗謨在《遠致齋詞衷》引俞彥的話說《稡編》“異體怪目,渺不可極”[19]等等。從上述文人對《稡編》的評價不難看出:作為通代詞選的《稡編》,雖然比起明代其它詞選來說長于考證、收詞廣泛,但在明代文人眼中,該書收詞駁雜、體例混亂、作者署名凌亂,并不具備文學上的吸引力。既然內(nèi)容“嚴肅”的《稡編》連文人或詞學家都無法吸引,那么想要吸引喜好通俗活潑文學的大眾,并通行于世,產(chǎn)生更廣泛影響就更難了。
《花草稡編》本身的最高價值在于文獻方面。正因這一特點,只有到了文獻學蓬勃發(fā)展的清代,《稡編》的價值才被真正凸顯。于是,《稡編》在清代就受到了比在明代相對廣泛的關(guān)注與接受。
清人對于《稡編》接受,首先表現(xiàn)為顯性的接受態(tài)度。向來給予明代詞選不屑態(tài)度的四庫館臣不僅將《稡編》收入《四庫全書》,甚至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稡編》作出了很高的評價[22](P704):
明陳耀文編……然其書捃摭繁富,每調(diào)有原題者,必錄原題;或稍僻者,必著采自某書;其有本事者,并列詞話于其后;其詞本不佳,而所填實為孤調(diào),如《縷縷金》之類,則注曰備題。編次亦頗不茍……猶講考證之學……雖糾正之詳不及萬樹之《詞律》,選擇之精不及朱彝尊之《詞綜》,而裒輯之功,實居二家之前,創(chuàng)始難工,亦不容以后來掩矣……。
在這段提要中,館臣稱贊了《稡編》的文獻價值——收詞繁富、編次不茍、講究考證,但又通過將該書與《詞律》《詞綜》相比,指出了《稡編》在考證與取舍上的不足。其實四庫館臣的評價只是在明人對《稡編》內(nèi)容駁雜,擇體不嚴,取舍不精的批評之外,稱贊了《稡編》的文獻價值。相似的評價還有張文虎,他在《舒藝室雜著·跋花草粹編》[24](P705)中指出《稡編》“其取材甚博,足資泛覽”,但仍然存在抉擇不精、校訂疏舛、體例龐雜的毛病。上述這些文人、學者們的批評,是《稡編》擁有“詞學文獻資料庫”這一特征所不可避免要經(jīng)受的詰難?!霸~學文獻資料庫”這一特征像是硬幣的兩面,消極的一面在于《稡編》的駁雜會導致自身因為體例不純而被批評,甚至在到了近代《稡編》依舊被人指責,積極的一面在于《稡編》龐大的詞曲量,以及書中保存的小說、稗史、雜志等文獻,為后世學者提供不少文獻材料。
清人對《稡編》的文獻價值的發(fā)掘主要體現(xiàn)于兩點,第一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即對《稡編》輯佚價值的發(fā)掘。如:朱彝尊在《詞綜·發(fā)凡》中寫道:
古詞選本,若《家宴集》、《謫仙集》……及草窗周氏選,皆軼不傳,獨《草堂詩余》所收最百年來,學者守為《兔園冊》,無惑乎詞之不振也。是集兼采……楊慎《詞林萬選》、陳耀文《花草粹編》、沈際飛《草堂詩余廣集》、茅映《詞的》、卓人月《詞統(tǒng)》諸書,務(wù)去陳言,歸于正始……至如曾慥《樂府雅詞》,《天機馀錦》采入《花草粹編》……則諸書嘉、隆間猶未散軼……周公謹、陳君衡、王圣與集雖抄傳,公謹賦西湖十景,當日屬和者甚眾,而今集無之,《花草粹編》載有君衡二詞……。[3](P9)
朱彝尊《詞綜》選擇了眾多《詞選》作為參考,其中就有《稡編》?!斗B編》因為收詞范圍寬廣而具有了輯佚價值。況周頤在《蕙風詞話·卷三·董解元哨邊》中記“董詞僅見《花草粹編》,它書概為之載。《粹編》之所以可貴,以其多載昔賢不經(jīng)見之作也?!盵25](P213)周頤在通過評價《稡編》收書范圍之廣,收書種類之珍貴的同時,間接指出了《稡編》具有的輯佚價值。
第二點是對《稡編》校勘價值的發(fā)掘?!对~律拾遺》補《詞律》未收的柳永《歸去來》(一夜狂風雨?;ㄓ?、醉紅無數(shù)。)、王灼《恨來遲》(柳暗汀洲)并在每首詞的詞末各注:
后起比四十九字體多二字。余字亦稍異《花草粹編》“醉”作“碎”。[26]
此詞王之道作看字下有取字見《花草粹編》軟葉本作“靜”。[26]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清人利用《稡編》進行??钡睦?,如繆荃孫在《藝風堂文續(xù)集·柳公樂章??庇洶稀分刑岬剿嵝虻摹读珮氛隆吩谩斗B編》進行???。
除了上述兩種對《稡編》主要文獻價值的發(fā)掘外,《稡編》還因為保存很多文獻而同樣具有考證價值。孫爾準在《泰云堂集》中的《無弦琴譜序》記:
“曩在史館繙《永樂大典》,見有《無弦琴譜》不著撰人名字。讀其詞清麗和雅與玉田、中仙、草窗相鼓吹,證以《絕妙好詞》《花草粹編》所載,及貞居、蛻嚴和作知為仇仁近詞?!盵27]
因為《稡編》引書范圍廣,陳耀文編書時又用了些在明代鮮有,甚至在后世失傳的書,所以《稡編》為后世詞學家判定詞的作者提供了線索。
除了上述顯性接受外,清代的詞學著作中還存在著對《稡編》的隱性接受。正如四庫館臣所說,《詞綜》的考證確實比《稡編》精密,但是朱彝尊的《詞綜》中依然有《稡編》的“遺留”。如在觀念上,朱彝尊就繼承了陳耀文考證諸書的方式和態(tài)度,他說:
詞有當時盛傳,久而翻逸者,遺珠片玉,往往見于稗官載紀。是編自《百川學?!贰豆沤裥≌f》《唐宋叢書》,曾氏《類說》……翻閱小說又不下數(shù)十家。[3](P10)
如此廣泛搜集群書,甚至將收詞范圍擴大到小說、稗官載紀,這與陳耀文輯纂《稡編》的方式如出一轍。再如《稡編》中收詞,有時會從志怪小說中收取假托仙鬼的詞作,如《字字雙》(床頭錦衾斑復(fù)斑)的作者王麗真是《才鬼錄》中的女鬼,《稡編》將其收入并署名王麗真女郎,而朱彝尊在輯纂《詞綜》時同樣將它收錄,仍舊署名“王麗真女郎”。
除了朱彝尊的《詞綜》外,清代的許多詞學著作都可見《稡編》的身影,如《古今詞話》《欽定詞譜》《賭棋山莊詞話》等等,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再詳細論述。
縱觀明、清兩代,《稡編》的傳播范圍始終不是很大。受文化背景的影響,《稡編》主要流傳于江南地區(qū),但在兩代又各有不同的傳播中心,明末傳播重心在江蘇,清代則在浙江。出于學者的學術(shù)習慣,陳耀文將《稡編》編成了一部具有“詞學資料庫”特征的詞選,該書也因這一特征而在明、清兩代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因為陳氏是學者而非詞學家,他編纂的詞選難免出現(xiàn)收詞混亂、體例龐雜的情況,加上《稡編》的內(nèi)容與明代其他盛行詞選相比又較為“嚴肅”,所以《稡編》在俗文學占主流的明代文學市場上并不討喜。于是在明代,《稡編》遭到了冷遇且被不斷批評,并未產(chǎn)生廣泛影響。而到了清代,隨著詞學的復(fù)興以及文獻學的發(fā)展,《稡編》緩解了之前遭受的冷遇,還影響了部分學者,但又因陳耀文受到明代學術(shù)水平的限制在編纂《稡編》時考證與審定都不如清人嚴格,所以該書在清代產(chǎn)生的影響力非常有限。因為上述多重原因的限制,導致《稡編》無論是在通俗文化盛行的明代,還是在學術(shù)發(fā)達、經(jīng)典詞學著作不斷產(chǎn)生的清代都不能盛行并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注釋:
①該書原名為《花草稡編》,但在后世流傳過程中常被寫為《花草粹編》,實際上二者指的是同一本書。
②朱仙林《<花草粹編>版本源流探微》中對比了現(xiàn)存各版本《稡編》,國圖所藏自刻本《稡編》質(zhì)量高于其它版本。
③趙南星:《趙忠毅公詩文集》中有《刻<花草稡編>序》。
④朗陵在確山縣西,明人在記錄陳耀文籍貫時有時會寫“朗陵陳晦伯”。
⑤現(xiàn)存有最早版本為明萬歷三十年鹿角山房刻本《青泥蓮花記》。
⑥鄒祗謨(1627-1670),字汙士, 號程村, 別號麗農(nóng)山人,武進人,明末清初詞學家,其詞在《全清詞·順康卷》已有輯錄,其詞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倚聲初集》的作品評論及《遠志齋詞衷》中。
⑦《詞壇合璧》最早版本為萬歷四十八年本。
⑧朱仙林考證,該本為后世二十四卷的源頭。
⑨浙江錢塘人。
⑩評花仙館本為二十四卷袖珍本,此處應(yīng)是筆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