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
一
葬禮是中國傳統(tǒng)禮儀的核心部分之一,陜西武功縣位于關(guān)中中部,葬禮在關(guān)中具有代表性。
以前武功習(xí)俗,步入老年后,不管身體多么結(jié)實,老人們總是主動給自己置辦材板,一般為松木。材板在家中放兩年以上,干透,在閏年請木匠制作棺材。棺材做成的那天,出嫁的女兒、外甥要帶著禮物慶賀,稱“交梁”。過段時間,請漆匠用黑漆漆好,棺材頭部畫松鶴、紅日等彩畫,兩邊書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等對聯(lián)。老人晚年最大的一件事算是定了。有的老人長壽,棺材漆好在家中要放十幾年。送老衣也是提前很多年就做好,細(xì)心的老人還會連孝布都準(zhǔn)備好。
大多數(shù)人死亡前是有征兆的,武功人稱老人“重了”。到了這個時候,兒孫要通知家族、重要的親戚,爭取活著再見一面。親人們趕緊給老人理發(fā),擦洗身體,并穿上送老衣。
在老人氣息越來越微弱時,要抬到前廳臨時安置的床板上,盡量不要在炕上咽氣。長者查驗老人徹底沒有氣息后,合上眼睛,修整儀容,臉上覆一張白紙。然后拉一道繩,用床單將亡人遺體隔開遮掩。床單前置靈桌,點(diǎn)蠟燃香,長者點(diǎn)燃一張紙,領(lǐng)眾人跪下,開始大哭。最后被拉起來的,總是號啕大哭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
當(dāng)?shù)胤Q親人去世為“歿了”“下世了”“低頭了”,只有非親非故的外人才會說誰死了。
二
人歿后,要通知家族中不在跟前的人前來,男子在靈桌前燃一支香插入香爐,下跪哭靈,婦女進(jìn)門就哭。
人歿后,整個家族成員即刻動員起來,有人迅速攬些麥草,撒滿前廳,一些人去買燒紙盆、買菜,此后一周左右的時間,家族近支全部在主家吃飯。近年來由于村里常住人口越來越少,漸漸不分遠(yuǎn)近,全部在主家吃飯。即便都有了手機(jī),一些人前往親戚家報喪還是親自登門通報。
報喪的順序很關(guān)鍵,男亡人,報喪第一家是其舅家;女亡人,報喪第一家是其娘家。
人歿時,如果是夜里,天亮前就要派人請陰陽先生。如果去世的時間為早飯后,則在第二天黎明前派人請陰陽先生。陰陽先生堪墓穴。墓穴一般背高朝低,不取南北、東西方向,而成東南、西北、東北、西南,堪墓地稱為“勾穴口”。
亡人的子孫著孝服、窄孝條,帶著镢頭、鐵鍬、木橛、斧頭、麥麩、細(xì)線等,帶陰陽先生去墓地。陰陽先生大致掐算,用尺子勾出墓穴黑堂和明堂的邊線,砸入木橛,拉上細(xì)線,再用麥麩畫線確認(rèn),打墓人據(jù)此向下挖土。斜口勾好后,地面稍作清理。著孝服的子孫在陰陽先生指揮下,敬土地神,兩拜四叩。
以前打墓都是族人負(fù)責(zé),用鐵鍬、镢頭挖出近三米深的豎穴橫室墓。近年來,挖掘機(jī)代替了人工打墓。挖掘機(jī)將明堂、黑堂直接挖開,黑堂再用磚砌墻、預(yù)制板蓋好,以前需要三四天打好的墓,現(xiàn)在只需要一天。舊社會人普遍貧窮,死后能睡上“黑漆棺材磚箍墓”是很有福氣的。
逝者的停葬時間一般為七天,若亡人高壽且兒子事業(yè)興旺,則可停喪九天或者十一天。陰陽先生用毛筆在白紙上寫出亡人出生、去世、入殮、安葬、三七、五七、盡七、百日時間,貼在客廳的墻上,方便人看。陰陽先生還要寫兩張亡人靈位,寫“瀝泣痛天”四字短寬條幅,貼在大門頂部正中,工作即完,獲取兩百元和兩盒煙的報酬。
有些家族比較講究,要寫訃告,貼在門外的墻上。訃告以喪主家長子(長子去世則為長孫)的口氣寫出,若父在母亡則抬頭寫哀子,反之為孤子;若父母都不在,則抬頭寫孤哀子;若喪者長子已去世有長孫,則為承重孫抬頭。介紹亡人生死時辰、享年,下附孝子、孝侄、孝孫姓名,近支穿孝衣、戴窄孝條的男丁名字都要在訃告中出現(xiàn)。
三
人歿后,遺體床板下置長明油燈。入殮前這段時間,遺體前不能離人,尤其是夜里,要有人守靈。
即便是入殮以后,靈堂跟前也不能離人,特別是夜里。停喪的這段時間,每天晚上靈堂前放置幾張桌子、板凳,供村里人玩長胡、撲克或者麻將,稱“嚷喪”。如果村里人不來參與,主家還要動員叫人。有時,外村的玩家也來參與,主家更寬慰。
晚上,家族管事的要安排族人負(fù)責(zé)給嚷喪的人提供茶水和煙,半夜還要做一頓好飯招待。有的村里,半夜飯吃了,牌要玩到天明,有的村里,飯吃了就散了。
親戚接到報喪,會迅速前往吊唁,俗稱燒紙。親戚著白色喪服、孝帽,提著籃子,里面放幾張白紙、一根蠟燭即可。男客進(jìn)門燃一支香,插入香爐,跪下磕三個頭,第三個頭磕下去的時候應(yīng)有哭聲,也可不哭。以前女客剛進(jìn)村子就要哭?,F(xiàn)在女客多進(jìn)門后起哭聲,坐在靈前墊子上哭祭。也有不哭的,磕三個頭即可。
客人進(jìn)門時,亡人子孫跪在靈桌兩旁,點(diǎn)燃一小方紙,放入靈堂前的瓦盆里??腿丝念^、致哀時,跪在靈堂前的子、女、孫子、孫女也磕頭,以哭聲志哀,在靈堂前只有幾秒,主家就將其拉起。只有被澤亡人恩情多的人,號啕大哭,難以抑制??迒?,雖然多象征意味,哭與不哭,在旁人看來沒什么,可對于有切膚喪親之痛的兒孫,象征性的哭聲是非常必要的。
主家要把準(zhǔn)備好的孝帽放到客人籃子里,每家一男一女兩個,婦女裹頭,男客多為寬幅大孝,而亡人兒子、侄子等孝子戴窄孝條,有尊客克己的古禮。
親戚第一次燒紙后,以后隔一天再來燒紙,燒紙多在下午。
亡人入殮時,主要親戚必須在場。入殮的時間,一般在下午五點(diǎn)至七點(diǎn),外人不許到跟前。
眾人簇?fù)碇鴮⑼鋈诉z體放入棺材,用衛(wèi)生紙將亡人身下墊平,使遺容端正,一只手里攥上錢,一只手里拿著扇子,身邊還有紙質(zhì)公雞引導(dǎo),希望亡人能夠在另一個世界平安順利。一切妥當(dāng)以后,蓋上棺蓋,用膠封嚴(yán),壓實。
隨后,長者領(lǐng)眾人下跪,面對靈柩大哭。入殮意味著再也見不到亡人的遺容,是繼斷氣后對親人們第二次的感情沖擊,也是第二次集體大哭。
入殮前,亡人斷氣后臉上覆蓋的白紙,交給長子裝在口袋里,不得隨意丟棄,任其自生自滅。
在武功縣,一切葬禮都是在哀樂聲中進(jìn)行的,持續(xù)20多個小時,從下葬的前一天下午就開始。葬禮開始前,家族成員的職責(zé),要寫在一張白紙上,稱“執(zhí)事單”,各執(zhí)其事,防止推諉混亂。葬禮中施禮的主體是亡人的兒孫、家族近支侄子,也包括女兒、兒媳、親戚,除了親戚,統(tǒng)稱孝子。
隨著計劃生育后果凸顯,普遍人少丁稀,女兒、孫女在部分家庭也開始執(zhí)杖施禮。
四
葬禮需要在門前空地上高搭祭棚,獻(xiàn)祭活動主要在此進(jìn)行。葬禮與樂隊相配,樂隊要提前預(yù)訂。傳統(tǒng)的樂隊主要為嗩吶,有四個樂、八個樂之分。四個樂主要是兩個嗩吶,另有兩個其他小樂器。八個樂指在三獻(xiàn)的時候,必須有八個嗩吶,帶幾折子秦腔戲。一二十年來,洋鼓、洋號占大半,也沒有四個樂、八個樂之分了。
凡是搭祭棚叫樂者,就算是有“熱鬧”。葬禮于主家是悲痛,于家族卻是聚集交流化解矛盾的機(jī)會。葬禮也是村里的大事,有樂隊村里人也來圍觀,圍觀的人越多,主家越寬慰。如果亡人高壽,有了曾孫,曾孫輩全部戴紅孝條,有慶賀高壽之意。
葬禮指揮者稱為禮賓先生,系本村或者附近村子熟悉葬禮的長者,禮賓先生需兩位。
葬禮第一項為移靈,即將靈桌上的靈位與遺像、獻(xiàn)品等全部移到門外臨時搭建的祭棚正中的桌子上。
施禮時,執(zhí)柳枝棍,柳枝棍上纏帶狀白紙。用柳樹枝為杖,表示孝子們非常悲痛,難以支持需要拄杖。在長寧鎮(zhèn),柳杖一米左右。有的地方,柳杖只有50厘米左右,執(zhí)杖行走時必須彎腰,迫使孝子們呈現(xiàn)出悲痛欲絕的姿勢。
移靈第一項為祭家神。關(guān)中農(nóng)村的傳統(tǒng)信仰為多神崇拜,一般家里都供奉門神、土地神、灶神、天地神、財神、倉神。在哀樂聲中,長子領(lǐng)祭,列成一隊。男女孝子們著白色長袍孝服,執(zhí)柳杖,來到家神前面,在禮賓先生的指揮下,孝子兩拜三叩。
最后才是移靈,孝子在靈桌前兩拜三叩,長子抱著靈位,遺像、祭品、香、蠟等,每人依次端一樣,垂頭哭著緩步至門前的祭棚里,將靈位、遺像等按原位置放在桌子上。移靈完畢,主孝點(diǎn)燃一張黃紙,率眾孝子對新靈桌兩拜三叩。
移靈結(jié)束后要請靈。關(guān)中農(nóng)村有著強(qiáng)烈的祖先崇拜,人們認(rèn)為祖先去世后成神,會保佑子孫。家里有娶媳、嫁女、建房、升學(xué)等大事,要到祖先的墓地祈禱,祈求平安。同樣,喪事也是大事,葬禮期間,要將亡人父母的靈位請回家,祈求關(guān)照。
樂隊在前奏樂,禮賓先生帶領(lǐng)眾孝子列隊至村口,先生在路邊點(diǎn)燃一支蠟、三支香,孝子們對著路神兩拜三叩。
至此,孝子們分兩撥,一撥跟著一位先生去墓地請靈,在亡人父母的墳前,點(diǎn)燃香蠟,兩拜三叩。另一撥在先生的帶領(lǐng)下,與樂隊返回,準(zhǔn)備迎接亭子、金童玉女。
在武功縣,亡人的祭禮上最重要的是紙扎的亭子和金童玉女,這需要女兒置辦。亭子如樓閣狀,金童玉女最后要埋入墓穴,永久陪伴。
樂隊前行,孝子隨后,至村口固定位置,女兒們提前將亭子、金童玉女放置好,孝子們迎亭子、金童玉女時,由于是平輩,不跪,三拜致迎,最后互拜。有的要跪迎亭子、金童玉女。幫忙的族人、朋友將金童玉女等抱著,跟在樂隊后面,女兒們跟著哭回,孝子們在最后面跟著。
亭子放置在祭棚靈桌的正中,金童玉女分立左右,女兒們回家里在靈柩前致哀。眾孝子對靈桌兩拜三叩。
此時,去墓地請靈的孝子們回到村口,家里的孝子們跟著樂隊去接靈。家里的孝子們,對著從墓地回來的孝子們,兩拜三叩首,全體孝子們對著路神香蠟,共同兩拜三叩,禮畢,跟著樂隊集體哭回。進(jìn)祭棚,在靈桌前三拜九叩。
孝子們分兩撥,一撥分跪靈桌兩旁,陪客叩首;一撥隨樂隊接客??腿藥еㄈ?、斗等紙扎以及祭品、黃紙、蠟燭、一盤祭飯,至村口固定位置,與專門在此守候的人員溝通后,馬上回去叫樂隊、孝子們接客。孝子們到達(dá)村口后,面對客人,在先生的指揮下,兩拜四叩首再拜,最后主賓互拜,禮節(jié)非常隆重。樂隊在前,之后依次是紙扎、客人、孝子們。
女客進(jìn)門至靈柩跟前哭祭,男客進(jìn)祭棚,主客先燃香一支,執(zhí)香一拜,其他男客跟隨,插香后再拜,跪,兩叩首后接先生酒杯,酹酒,再叩首。先生燃一張紙遞給主客,燃盡四叩首,傳統(tǒng)四叩首要哭祭,現(xiàn)在有的先生不再喊致哀了。客人叩首時,跪在兩旁的孝子需一起叩首??推穑?,孝子們一直跪著,客再與禮賓先生互拜。禮畢,客進(jìn)屋吃晚飯。
有多少家親戚,就要迎接幾次。
亡人娘家或者舅家的親戚,整個近支家族都要參加葬禮,每家至少一人。出嫁的女兒家族近支全部參加,遠(yuǎn)支每家一兩人。
朋友吊唁,不磕頭,燃香一支,三鞠躬即可,一般隨時可去。
客到齊后,停止奏樂,樂隊、孝子們、族人、晚來的親戚吃晚飯。飯后親戚們要上祭棚燒紙。
以前樂隊節(jié)目很少,為了讓樂隊工作時間盡可能長些,親戚晚上燒紙每家依次進(jìn)行,每家施禮的時間也很長?,F(xiàn)在都是統(tǒng)一燒紙,時間也短。亡人娘家或者舅家是主客,領(lǐng)眾親戚燒紙,孝子跪在兩旁。主客一員站在最前面,后面分列幾排,行八拜九叩大禮。親戚燒完紙,就可以回家了。
五
按照習(xí)俗,找一個陰陽先生說的屬相的男性,凌晨五點(diǎn)多在村里每條街打三遍鑼。打鑼是為了喚醒村民,參加葬禮,抬棺掩埋。以前都是村里人用鐵鍬鏟土掩埋,現(xiàn)在是挖掘機(jī)掩埋,鐵鍬基本用不上,但由于傳統(tǒng),村民還會帶上鐵鍬去墓地。
起靈前,兒媳在長者的帶領(lǐng)下,提著五色糧食、酵頭,下到墓穴,清掃墓穴,將五色糧食撒到黑堂,也便于靈柩推進(jìn)。酵頭是發(fā)面用的,放進(jìn)黑堂,寓意后代發(fā)達(dá)。
早上六點(diǎn)多起靈,男女孝子們早早把麻繩系在腰間。樂起,男女孝子們在先生指揮下,先在祭棚靈前行八拜九叩大禮,再回到家中,對靈柩行八拜九叩大禮。禮畢,長子擺動棺材頭部,稱“孝子擺材”,從長子開始,扶柩一圈,長子頭頂燒紙盆,孝子們集體大哭,魚貫出門,至靈車前。此時年輕力壯的村民十人左右迅速進(jìn)門,抬起靈柩,送進(jìn)靈車棺罩內(nèi)。
男孝子全部站在靈車前,肩拉兩條長長的白布幔,拉纖痛哭。女孝子在靈車后,扶柩痛哭。打鑼的人走在最前面,鳴鑼開道,抱著金童玉女、紙扎金山、挑幡的人緊隨其后,再是樂隊、靈車。靈車緩緩前行。
在村口,靈車停下來,在祭桌上擺放遺像,主客帶領(lǐng)眾親戚,面對遺像行八拜九叩大禮,孝子分跪兩旁,九叩首時,哭祭。親戚祭奠后,孝子們對遺像行八拜九叩大禮,哭祭。
禮畢,樂隊演員唱10分鐘秦腔。結(jié)束后,孝子們又回到靈車前拉纖,女眷扶柩哭靈。離開村子時,長子要將頭頂?shù)臒埮杷に椤?/p>
孝子、族人、親戚、村民協(xié)力將靈柩下到明堂,孝子們再將靈柩推進(jìn)黑堂,將金童玉女、紙扎金山放到靈柩兩邊,孝子們戴的窄孝條、麻繩全部摘下來,包在一起,放在靈柩前,孝子們?nèi)繐Q上略寬的孝帽。妥當(dāng)之后,匠人用磚和灰沙封墓。匠人在封墓的過程中,外甥、女婿等親戚要向墓穴扔錢,三五元、十元不等,這是匠人額外的封墓錢,請求匠人把墓封嚴(yán)。
墓封好后,所有的孝子、親戚依次捧一捧黃土拋進(jìn)墓穴。隨后挖掘機(jī)開始鏟土掩埋。挖掘機(jī)鏟不到的地方,村民用鐵鍬整理。鏟土掩埋開始,樂隊奏樂進(jìn)入高潮。此時悲涼的樂器聲節(jié)奏加快,藝人十分賣力,比較感人。
埋葬的過程中,鄉(xiāng)間放銃的人說幾句祝福語,點(diǎn)燃手銃,震耳欲聾。放銃人的地位很低,近乎討要,糾纏親戚要錢。這個時候,親戚最好不要理會,家族主事的會討價還價給些錢,他們自己分,免得親戚尷尬。
平地起墳堆,在明堂正前方設(shè)置紀(jì)念堂,作為以后祭奠插香蠟的地方,以防風(fēng)吹滅。最后,孝子、親戚面向墳堆,兩拜三叩。
回到家后,在祭棚靈桌前行安靈大禮:八拜九叩。禮畢,眾人吃早飯,早飯以前是稀飯,現(xiàn)在多為胡辣湯。
早飯后,進(jìn)行迎禮、謝孝。迎禮是把客人帶來的一盤祭飯放在桌子上,孝子們對著客人及其祭飯,行八拜九叩大禮。以前喪事結(jié)束,孝子們要帶著禮物到每個親戚家,在親戚的家門口跪謝,個別地方還保持著這樣的古禮。
迎禮、謝孝結(jié)束,所有孝子、親戚挑上花圈、斗,帶上鐵鍬去祭墳,行扶山禮。到了墓地,用鐵鍬將墳堆修整圓、正,稱“扶山”。再將花圈、斗堆在一起,點(diǎn)燃。燃盡,孝子、親戚們面向墳?zāi)箖砂菟倪怠?/p>
回家后,孝子們先在祭棚內(nèi)行八拜九叩大禮,將亭子、靈位、遺像等移回屋內(nèi)的靈桌上,亭子不燒,頭周年或者三周年再燒。在屋內(nèi),孝子們對靈桌再行八拜九叩大禮,葬禮結(jié)束。午飯后,親戚們回家,族人們要協(xié)助拆祭棚、抬鍋灶,打掃衛(wèi)生。
親人安葬后,后續(xù)還有很多禮節(jié)。去世后的頭三天晚上,兒子們要背上一背捆麥草去墳地,將麥草繞墳一圈,點(diǎn)燃,稱為“打怕”。人們認(rèn)為,親人剛埋到墓地,對新環(huán)境不熟悉,會害怕,這樣的行為能夠把“害怕”打走。
親人去世后,過年不能放炮,不能貼紅對聯(lián),正月初二親戚們前來祭奠,稱“新靈”。武功縣是正月初二新靈,興平市許多地方正月初一是新靈。三周年過后,不再有新靈。頭周年、二周年,親戚們前來祭奠,只帶紙、蠟和普通的大圓饃。三周年比較重要,親戚們要帶祭飯、花圈、斗,和去世時一樣。若亡人高壽,兒女經(jīng)濟(jì)狀況較好,三周年會叫樂隊、搭祭棚、立墓碑,祭禮跟去世時一樣。如果不叫樂隊,也可以只是在靈桌前磕三個頭。在墳地,花圈、斗等燒完,磕三個頭后,孝子們脫下孝服、孝帽,三年守孝結(jié)束。
作者單位:西安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