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隱喻是一種語言修辭手段,也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本文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探討隱喻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并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教學啟示,以期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隱喻思維 對外漢語 詞匯教學 啟示
一.引言
詞匯作為語言的唯一實體,把形式、意義、功能和結構聯(lián)系起來,是構建語言大廈的一塊塊磚頭。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漢語詞匯不僅數(shù)量龐大,而且意蘊非常豐富。這導致詞匯教學日益演變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不僅教師難教,學生記憶也成為問題。如何采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將教師的詞匯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有機聯(lián)系,提高學生掌握漢語和運用漢語的效率,引發(fā)了學者們極大的關注。在這個問題上,束定芳和湯本慶認為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認知語言學為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探究思路。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不僅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更是學習語言時重要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也能促進其對漢語的理解。
二.隱喻與隱喻思維
其實,隱喻無處不在?!半[喻”一詞來源于希臘語“metapherein”,原義是指把一個東西從一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但隨著語言學的進步,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隱喻是一種認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隱喻本質上是從始源域向目標域的跨越映射。目標域是要認識和理解的對象,始源域是用來認識和理解目標域所要借助的概念。”[1]也就是用一個已有事物來幫助理解新事物。對于隱喻的分類,公認的是萊考夫和約翰遜的分法,他們將隱喻分為空間隱喻、結構隱喻和實體隱喻三大類。
隱喻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隱喻思維就是借助概念間的相互聯(lián)系,用已知概念解釋未知概念、具體事物解釋抽象事物的思維方式。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把事物進行比較,突出其不同點與相似處。例如:“轎車甲蟲般前行?!庇眉紫x爬行的特征來比喻轎車的行駛特征。隱喻思維,用一事物來寓意另一事物,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漢語詞匯。
三.隱喻思維與漢語詞匯演變
在詞匯意義演變研究中,胡壯麟總結過“語言符號的新義性和多義性都離不開隱喻,隱喻在意義結構和詞義變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盵2]36事實上,漢語詞匯意義的演變與隱喻思維確實密切相關。
(一)構詞中體現(xiàn)隱喻思維
人們在構造新詞的時候,首先在概念上將一個范疇隱喻化為另一個范疇,再將一個詞語隱喻化為另一個詞語。這樣創(chuàng)造的新詞,能有效減少人們對新詞的抵觸,同時增強了人們對新詞的認識。在這里,以身體器官“頭”為例?!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頭”的本義是指人身體的最上部分或動物身體的最前部分。[3]在隱喻思維的作用下,人們把這種人體范疇中的認知體驗隱喻到其他事物中,出現(xiàn)了“燈頭、線頭、山頭、床頭”等一系列表示物體頂端的詞語。
(二)隱喻思維使詞義延伸
人們常常在舊有詞匯的基礎上,通過隱喻思維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聯(lián)想,來給予舊有詞匯新的意義和解釋。一種是通過發(fā)音的相似來使?jié)h語詞義得到延伸,以“杯具”為例。“杯具”延伸為“悲劇”,從“杯子、茶具等的總稱”延伸為“遇到不好的事情”。另一種則是通過意義相似使?jié)h語詞義得到延伸,以空間方位詞“上”為例?!吧稀钡谋玖x既可以表示動態(tài)意義上的“向上”,也可以表示靜態(tài)意義上的“處于較高的位置”。但隨著運用的廣泛,“上”由空間意義的上升延伸為“量的上升”(價格上漲)等。蔡龍權曾認為“隱喻過程中的語義轉移為語詞的意義擴展提供了平臺,是詞義產(chǎn)生的重要理據(jù)?!盵4]這些詞語通過隱喻思維,同義和多義間也建立起了聯(lián)系,為我們提供理解一詞多義的新途徑。
(三)隱喻思維影響詞義發(fā)展方向
其實,隱喻思維方式與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褒垺笔俏覈糯鷤髡f中的神靈之物,人們崇拜它、敬佩它。運用隱喻思維創(chuàng)造的與“龍”有關的詞語“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都是符合其積極向上、擁有強大力量的精神。語言的詞匯還會受到民族特有的社會情況、風俗習慣的影響和制約,如“帽子”一詞本義是指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擋日光或用作裝飾的物品,后來演變?yōu)椤斑@件事情與我無關,別往我頭上扣大帽子”,這里的帽子受到歷史文化的影響具有了“比喻罪名或壞名義”的意思。這可以表明,人們的隱喻思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變化,從而對詞語的發(fā)展方向進行影響和限制。
四.隱喻思維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Hatch認為作為認知和語言的紐帶,“隱喻在詞匯習得和思維的發(fā)展過程中,總是在起作用?!盵5]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教師運用隱喻思維講解詞匯,可以增強詞匯課堂的趣味性。學生形成隱喻思維,不僅能掌握大量的漢語詞匯,還能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和認知能力。
(一)教師要提高對漢語詞匯隱喻能力的認知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能力、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儲備會影響到上課效果。這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隱喻思維在詞匯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解釋新詞新語的含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再不斷更新自我的隱喻詞庫。很多漢語學習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如“很中國,女生,陽光,男人”等這樣的詞語搭配是否正確。其實,“很+名詞”這類結構是凸顯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該事物某一個典型特點?!昂苤袊蓖癸@的是“中國的特色,中國人的特點”。
(二)教師要注重基本范疇詞匯教學并適當拓展
人們最初認識世界都是從認識基本范疇的事物開始的。“基本范疇相對于較高和較低范疇更容易被人們所感知、認識、命名、習得和記憶。”[6]55基本范疇詞構成了基本詞匯和詞的本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帶領學生認識基本詞匯并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如“吵”和“炒”,“吵”本義是“聲音大而雜亂”,與嘴巴相關;“炒”本義是“把食物放在鍋里翻動使它變熟”,與“火”相關。這樣講解,漢語學習者能區(qū)分兩個詞的區(qū)別,掌握運用的技巧。這時候,教師還可以告訴學生與“炒”相關的詞語還有“炒作、炒股”,這些詞語的出現(xiàn)是由于“炒”與火相關,延伸有“使其加熱、沸騰”的意思。
(三)教師要將隱喻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相結合
漢語詞匯中許多隱喻性詞語往往可以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如“懶豬、豬腦袋”等動物隱喻詞,教師不僅要對學習者解釋清楚“懶豬”是指豬懶惰的特征,還要對具體的文化含義層層分析,告訴學生“懶豬”是將豬懶惰的特征映射到人身上,同時還有類似的“胖豬、豬狗不如”這些詞。最后引導學生明白:“豬”在中國文化中隱喻的是“笨和懶”的意義。教師在講解時將隱喻詞語中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差異之處要講清楚,這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不同的語言思維和隱喻思維,更好地學習中國文化。
(四)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yǎng)隱喻思維和積累隱喻
學生隱喻思維的養(yǎng)成需要教師不斷的引導和指正,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中國的思維方式和生活傳統(tǒng)。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圖片和其他工具,幫助學生對比已有概念和新知概念。同時讓學生收集含有隱喻的詞語,比如常見的動物、身體、顏色等隱喻,豐富自己的知識內(nèi)容,再以不斷的練習來鞏固知識。最后能在具體語境中分析和總結隱喻,構建自己的漢語知識體系。
五.結語
詞匯是交際的奠基石,對于漢語學習者來說掌握大量的詞匯非常重要。但記憶詞匯要講究方法,在認知中形成隱喻思維,從基本范疇詞匯和詞的本義出發(fā),再學習詞的延伸意義,在實際運用中總結詞匯。只有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努力下,才能促進學生掌握漢語詞匯,發(fā)揮出隱喻思維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4]蔡龍權.隱喻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外國語,2003(06):38-45.
[5]嚴世清.隱喻能力與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1(02):60-64+88.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介紹:朱小婷,安徽大學文學院2018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在讀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