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堅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法之一。教師提問的問題是否巧妙,是否具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和科學性,對學生學習的興趣有著決定性影響。在新課改方向的指引下,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提問藝術有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通過分析小學數學課堂運用提問的積極意義和傳統(tǒng)課堂提問的現狀,探討有效提升課堂提問藝術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藝術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現階段,我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更加重視課堂的有效性。數學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發(fā)散性,因而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藝術,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和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幫助。高效的提問藝術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還可以發(fā)展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能力,同時有利于教師內化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巧用提問的意義
1.活躍氣氛,增強互動
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許多數學概念在生活中都存在原形。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提問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提問是師生之間互動的有效連接方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有助于師生之間感情的建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動力,有助于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
2.鼓勵學生,發(fā)展能力
小學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和理解能力,提出適當難度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運用基礎知識內容,舉一反三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對自己更加具有信心,回答問題得到鼓勵的同時,還可以有效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3.內化方法,促進發(fā)展
作為教學工作者在課堂上的主要互動形式,課堂提問可以幫助教師發(fā)現教學過程中的優(yōu)勢和弊端,從而不斷改進和實踐提問技巧,逐漸內化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的個性化經驗,促進教學能力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二、傳統(tǒng)課堂提問現狀
1.為了“問”而問
課堂上教師如果只是為了“問”而問,沒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則會形成空有熱鬧表象的狀態(tài)。課堂氣氛看起來活躍,卻都是被一些“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單一性的提問覆蓋,學生參與度非常高,因為簡單的回答“是、對、好”比動腦筋思考容易很多。同時,這種氛圍也容易給人造成錯覺,好像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很積極主動,緊跟教師的思路,而實際上缺乏目的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不能有效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2.難度過大的提問
在課堂知識講解過程中,教師的提問若不能有效結合小學生的各方面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年齡特征以及思維習慣等設計問題,只是為了考驗學生隨便拋給學生過于困難的問題,會大大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完“對稱圖”這個概念的時候,如果教師馬上要求學生復述對稱圖形的定義,并結合舉例解釋什么是對稱圖,對于生活經驗本身就不豐富,而且沒有數學思維習慣的小學生而言,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
3.評價形式單一
小學生正處于各方面情感意識萌芽的階段,對于別人的評價會主觀地評判好壞。而在小學課堂提問過程中,如果教師在提問之后,只是用簡單的“正確”“錯誤”來評價學生的答案,就會略顯單一。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聽到表揚的話語時更愿意接受,更開心;聽到批評的話語時會感覺被否定,受打擊。在身心發(fā)展尚未完善的小學階段,小學教師評價課堂提問的方式如果局限在對錯、批評和表揚上,則會大大影響學生自信心、自尊心的發(fā)展。
三、課堂提問藝術的實施
1.試探性提問,引發(fā)興趣
數學本身是一門具有抽象性思維特點的學科,而對于各方面能力相對薄弱的小學生來說,數學新知的學習本身就充滿挑戰(zhàn)和困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向學生試探性地提出問題,并結合現實生活降低數學問題的難度,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跟隨教師的提問進行深入學習。
例如,在學習“運用已知條件畫圖解決問題”這節(jié)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愛看的動畫片《小豬佩奇》里面爺爺菜園的一個畫面,提問學生如何運用圖形來解決問題。提問如下:“已知豬爺爺家的菜園長度為6米,豬爺爺為了種更多蔬菜,把菜園的長度增加了2米,這時候菜園的面積比原來多了10平方米,請問,豬爺爺原來的菜園有多少面積呢?”剛看到這樣的問題,可能小學生會有些困難。這時候教師應試探性地問學生:“增加10平方米的面積,圖形應該怎么畫呢?10平方米的長度和寬度分別是多少呢?”這樣適當的引導,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的興趣,而教師也通過試探性提問,了解學生對于面積公式的掌握程度,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數形結合方法解決問題。
2.啟發(fā)性提問,引發(fā)思考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堂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設計啟發(fā)性問題,幫助學生一點點思考和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思維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設計的啟發(fā)性提問要難易適中,貼合小學生當下的數學知識能力和思維水平,而且要兼顧到班級里所有的學生,既能讓優(yōu)秀的學生通過思考提高能力,又能讓學困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提問中。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節(jié)內容的時候,剛接觸三角形面積,可能對于面積的計算方法理解不深刻,而此時教師就可以根據之前講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算法,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拓展提問,從而啟發(fā)學生運用舊知識思考課堂新知,如:“為什么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底和高的乘積除以二?這個計算方法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有什么關系呢?”進而引導學生先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并結合圖形一起思考,為何三角形的面積要除以二。一般學生對于已學過的知識會比較熟悉,并且愿意去思考答案,而此時教師的啟發(fā)性提問就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會逐漸找到知識切入點,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鍛煉轉化數學知識的能力,形成善于思考的思維習慣。
3.層次性提問,提高能力
任何新知識的學習都是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數學知識難度逐漸加大的特點,進行具有層次性的提問,從而逐漸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對于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的提問,讓每個學生都達到自己所在階段的學習目的。對于成績一般的學生,應多提問與課堂知識相關聯的問題,保證學生跟得上課程進度;對于學習能力相對強的學生,可以從課外知識中拓展一些問題,讓學生在研究思考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試商的數學方法,在提問過程中要結合不同學生的掌握水平來提問。如計算“64÷32”“125÷25”“99÷33”,可以先引導學生運用之前的方法進行解答,“我們之前在學習兩位數除法的時候,用什么試商呢?”很多學生會想到四舍五入,而此刻教師可以先讓學困生來回答,學困生肯定能夠自信且正確地回答,這時候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接下來讓學生一起思考、試商之后,從問題中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這個提問相對難回答一些,可以邀請優(yōu)秀一點的學生來回答,從而鼓勵所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4.科學性提問,提高效率
數學教學的整體邏輯性很強,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也要設計科學嚴謹的問題,保證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連貫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币虼?,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需經過課前精心設計,既能符合學生的課堂學習需要,也能突出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點。
例如,在講解數學概念“梯形的認知”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從梯形概念的嚴謹性提出問題:“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圖形叫做梯形”,問學生:“概念中‘只有的意思是什么?”通過這種關鍵詞的有效提問,幫助學生抓住重點,更容易深刻理解梯形的概念。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數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例如,在展示生活中的某些圖形,讓學生觀察尋找圖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時,學生可能僅靠觀察不容易記憶,回答出來略有困難,這時候教師可以邀請學生上臺,讓他們用電子筆畫出屏幕中的圓柱體和圓錐體,鍛煉學生上講臺的膽量,幫助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記憶,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教學方式,課堂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中的提問藝術,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林永榮.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科研論壇,2017(4):90-91.
[2]張永波.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6(2):151.
[3]楊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調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4]吳洋.如何設計小學數學課堂提問[J].才智,2016(10):34,4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