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冬,葉少芳
(溫州醫(yī)科大學 辦公室,浙江 溫州 325035)
“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支撐,而一流大學培養(yǎng)的優(yōu)秀校友則是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重要基礎[1]。大學校友作為聯結“校友-母校-社會”常情常態(tài)的橋梁,是高校建設與發(fā)展的寶貴財富。校友文化是連接學校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精神紐帶,是凝聚與激勵校友力量的源泉,也是學校辦學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構成了學校建設與發(fā)展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礎[2]。校友文化是創(chuàng)建“雙一流”高校的重要文化基礎和助推器。校友文化的培育,對于培育大學文化、傳承大學精神、建設“雙一流”高校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大學校友文化是指高校在辦學歷程中形成的校友與校友之間、校友與母校之間、校友與在校生之間、在校生與在校生之間的關于身份界定、價值認同、儀式符號以及情感碰撞、服務回報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以文化解析的視角觀之,大學校友文化的概念大致可以從內涵特質和外化形態(tài)兩個維度來理解。
1.1 校友文化的內涵特質:身份界定、價值認同、儀式符號 校友文化具有多身份的特點,它意味著校友是一個包括在校生、畢業(yè)生、在校工作過的教職員工和熱衷支持學校工作的熱心人士等在內的多元社會群體。校友文化不僅在校園里形成的,也在校園外的校友與社會空間互動而形成。價值認同是校友文化形成的核心標志,是指導校友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以同一理想、信念、原則來規(guī)范和指導自己的行動,并自覺內化為個體價值取向[3]。校友文化中的價值認同是多元的校友身份在相互交流中長期形成的。儀式符號作為一個象征系統(tǒng),它由儀式用品、儀式群體、儀式過程等要素構成,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是校友文化的縮影和表征[4]。借助儀式符號,身份界定和價值認同有機連接在一起,身份界定得到確認,價值認同得到激發(fā),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循環(huán)得以形成。
1.2 校友文化的外化形態(tài):五個維度的文化 某種意義上說,校友文化是一個多維度的文化概念。具體地理解校友文化,它是一種具有人文情懷、愛校意識、懂得感恩的凝聚校友力量的情感文化,是一種以新型校友關系為基礎、以校友會機構為平臺的共系母校發(fā)展的共同體文化,是一種在師生關系中體現人格魅力、碰撞思想火花的大師文化,是一種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枝葉關情、潤物無聲的環(huán)境文化,還是一種引領人生方向、提供智力支持、共商謀事回饋母校的反哺文化。以上五個維度的文化,構成了校友文化的外化形態(tài),也為我們在實踐層面把握校友文化的培育路徑提供了指引。
校友文化的內涵特質、外化形態(tài)中的諸要素都是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其中,情感文化和大師文化是身份界定的升華和深化;價值認同里既有情感文化的拓展又有反哺文化的延伸;共同體文化指明了身份界定和價值認同的共同方向;環(huán)境文化則是儀式符號最明顯的表現。
2.1 大學校友文化的培育現狀 我國高校都十分重視校友文化的培育,并將之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很多大學的校友文化不但形成了獨具的特色,而且在服務育人、擴大高校影響力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北京大學注重“校友身份終身制”的建設,該校校友卡(為應屆畢業(yè)生發(fā)放的紀念卡)是校友身份、母校認同校友的象征,印有母校標志性圖像,可以向校友提供多方面的專屬服務,以利于更好地聯系校友、團結校友[5]。清華大學校友文化的特色是“服務是永遠的宗旨”即“清華ABCD服務法”:A(Anniversary)是值年活動,B(Bridge)是橋梁,C(Connection)是聯系,D(Donation)是捐贈。2003年修訂的清華大學校友總會章程進一步強調了“服務廣大校友不僅強調要為老校友服務,還促使服務工作的下移,更多地關注年輕校友的發(fā)展”的特色[6]。浙江大學在校友文化培育中強調的是“善待學生、走進校友心”,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從校友中來,到校友中去”,充分體現了浙江大學服務育人的求是之魂[6]。
2.2 大學校友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我國大學校友文化建設的現狀來看,隨著各校對校慶、校友會工作的重視,校友文化培育和建設已經得到了廣泛重視,但大部分高校的校友文化建設仍存在一些普遍的共性問題。
一是母校與校友的關聯有待增強。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校友文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多停留在建立以學緣關系為紐帶的初級階段。校友與母校之間僅有學緣聯系,缺乏充分的主動聯系和真情溝通;校友工作內容單一、形式固化、效果不佳;更有甚者僅把眼光集中在精英校友身上,變相地談合作、拉捐贈。因此,培育校友文化,塑造母校與校友之間積極健康、真情溝通、良性互動的關系十分必要。
二是優(yōu)質校友資源的挖掘有待深入。我國大學的校友文化培育相對滯后,校友工作由于組織機構不完善、資金和工作人員緊缺而難以持續(xù)深入開展,不少僅僅流于形式,致使優(yōu)質校友資源挖掘不深入,開發(fā)不到位。校友文化在培育實踐中一直處于缺位或半缺位狀態(tài),校友魅力、校友財力、校友智力、校友發(fā)展力都有待培育和開發(fā)。培育校友文化,亟需完善相關組織與制度建設,更加充分、深入地挖掘優(yōu)質校友資源。
三是校友文化的影響力有待提升。校友文化的影響力是指其凝聚力、感召力。相較于國外大學校友文化影響的強勁力、深遠性,我國大學校友文化的影響力還有待提升,校友文化的凝聚力與感召力還有待加強。培育校友文化,亟需在校友多元身份認同中,從強化校友文化價值認同、培養(yǎng)母校榮辱觀意識、塑造愛校情懷等方面著手,以進一步增強校友的歸屬感、認同感、責任感。
“雙一流”大學建設和校友文化的培育并駕齊驅,相互滲透。培育校友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引領力、文化力、價值力,打造與“雙一流”高校相匹配的校友文化,是一項系統(tǒng)的、立體的工程,也是一個情感互動和文化交融的過程。
3.1 情感文化培育:注重培養(yǎng)校友人文情懷和愛校意識,增強向心力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有責任心、有民族感的人才[7]?!半p一流”大學不僅培養(yǎng)出一流的校友,而且要將一流的校友變成學校培育一流人才的重要依靠力量,讓校友成為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伸展對象。情感文化培育是校友文化建設的核心,營造情感文化的關鍵在于大學要善待和關愛每一位學生,充分體現出大學情感文化的吸引力。
一是在學生入校前“以情動之”。對入校前的“準校友們”進行情感交流是校友文化培育的起點。大學不僅要向“準校友們”介紹大學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還要直觀、具體、近距離地向他們宣傳介紹學校公開活動和優(yōu)秀校友風采,邀請他們來校參與新近的畢業(yè)生活動,向他們展示大學的真情與善意,讓這些“準校友們”與大學、校友之間形成一種良好互動的關系,并使之對眼前的美好大學生活充滿憧憬與向往。
二是在學生在校時“以情感之”。在校學習的學生是“未來的校友”,在校期間給予他們更多的扶助和關愛,與母校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紐帶,是校友文化培育的關鍵期。學校要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yè)等方面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之感受到學校是第二個家;通過校長郵箱、校長接待日等形式聽取學生意見,采納學生建議,讓學生有當家做主的感覺;在學生踏入校門之始,組織杰出校友宣講、大學精神展示、校友文化價值觀教育等活動,使之對母校文化有深入認識和理解,讓他們意識到母校濃厚校友文化底蘊與其將來的發(fā)展和成功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親身感受校友文化并深受熏陶于其中。
三是在學生離校后“以情戀之”。畢業(yè)生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就成為了狹義上的校友。學校要有效利用資源,讓畢業(yè)生認同母校并始終懷惴著一種依戀和回報母校的校友之心。學校要精心呵護校友在校時的大學記憶,在校園某個景點、圖書館某個墻角、操場某個角落設置畢業(yè)紀念設施,留住畢業(yè)生的回憶念想;保留好校友在校時的學習和生活檔案,比如教室學習的照片、宿舍生活的印痕、社團活動的記錄等,安放校友內心的激情回憶;學校要盡可能保留校園的原貌,讓校園的一物一景勾連起大學的美好時光,使校友文化底蘊隨著時間流逝而歷久彌深。
3.2 共同體文化培育:注重培養(yǎng)校友與母校之間的雙向需求,增強凝聚力 充分滿足校友和母校雙向需求,讓校友在母校的發(fā)展中獲得自身的提升和發(fā)展,才能使得校友文化根深葉茂,以母校為紐帶集聚各方校友,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從而創(chuàng)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雙一流”大學。
一是建立校友導師制,挖掘杰出校友資源。設立校友導師制,建立國內外導師庫,以校友導師為橋梁,一方面通過母校幫助校友了解學校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增進知識、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借助校友導師的人脈關系,拓展發(fā)展資源,使后進校友有機會成為像杰出校友導師一樣的優(yōu)秀人才,從而使校友常懷感恩之心,持續(xù)提升校友文化的凝聚力。
二是搭建校友交流平臺,開展系列校友活動。完善校友會機構布局,有重點地建設已成立的校友會,打造一批規(guī)范運作的校友會典型;培育行業(yè)校友會,加強地區(qū)與行業(yè)校友會之間的交流,規(guī)范地區(qū)校友會的運作,提升二級分會的組織力和歸屬感;搭建智庫、人才庫,深度發(fā)揮國內外校友會的資源優(yōu)勢,與學校相關部門聯合開展國際化合作交流、校友評教活動、學生就業(yè)力提升工程、名??佳泄こ毯蛯W校引才計劃等;深化校、院兩級校友工作機制,聘任“校友聯絡大使”和“校友聯絡員”,著力建設專職與兼職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國內與海外相結合的校友工作隊伍;切實開展走訪和看望校友、舉辦各類校友大會、做好校友理事會換屆和校友定期聯絡、校友捐贈和校友基金管理等工作。
3.3 大師文化培育:注重傳播校友的榜樣力量,增強引領力 大學之大,在于大師?!半p一流”大學的重要標準之一是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和高水平的學科建設[8]。每一所大學在辦學歷史中總會培養(yǎng)出對社會卓越貢獻的著名人物和杰出校友。筑就榜樣力量、傳承大師精神,有助于凝聚精神力量,激勵歷屆學子砥礪前行。
一是發(fā)揮“有形大師”的榜樣力量,引領一種向上人生。大師是大學生學習的榜樣、精神的標桿、事業(yè)的旗幟。在各個高校的發(fā)展歷史中,都培養(yǎng)出一些大師級榜樣人物,例如溫州醫(yī)科大學的歷屆校友中,就涌現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宮頸癌疫苗的發(fā)明者周健博士、我國腹部外科領域首部專著《腹部外科學》的作者錢禮教授、“對數視力表”和五分記錄法的發(fā)明人繆天榮教授,以及溫州本土誕生的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教授……這些榜樣人物不畏難辛,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甘于獻身祖國衛(wèi)生事業(yè),為后來人樹立人生榜樣,是校友文化引領力的魅力所在。
二是突出“無形大師”的人格魅力,樹立一種榜樣崇敬。大學高雅藝術和學生編導“大師劇”,將歷史人物、優(yōu)秀校友、大師精神一同搬上舞臺,是大學大師文化的一種無形表現,同樣具有傳播校友力量的顯著效應。例如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清貧的牡丹—王振義》、東華大學的《錢寶鈞》、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的《裘沛然》、溫州醫(yī)科大學的《蘭小草》等系列“大師劇”,都成為了大學生在藝術文化熏陶中領略大師人格魅力,傳播大學精神和校友文化的有效載體。
3.4 環(huán)境文化培育:注重培養(yǎng)傳統(tǒng)特色項目,增強文化力 環(huán)境文化培育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立根于優(yōu)良的校園文化傳統(tǒng),并融合校訓特質,構成了具有特色的校園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文化的培育,要使校友依戀母校情懷,念舊情懷,攜刻回憶,催發(fā)校友責任感和以母校為榮的情結。
一是培育校友文化的外部硬環(huán)境。大學要圍繞環(huán)境育人、文化養(yǎng)人的理念,重點搭建和完善“六個一”平臺建設,即:辦好“校慶節(jié)”,將校慶日所在的一個星期作為校慶節(jié),形成固定而又隆重的例行節(jié)日周;建好“校友林”,開辟一片紀念林,使校友對母校的感情與樹木共成長;推廣“校友卡”,集校內消費、閱覽圖書、折扣優(yōu)惠等多種功能于一卡,保留畢業(yè)生的身份歸屬;編好《校友》刊物,做好宣傳、分發(fā)、聯絡工作,以生動圖文維系校友與母校的思想共鳴、情感共通;鋪好“校友石”,在校友石上鐫刻寄語,錯落布置在校園美景中,構筑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建好“文化長廊”,將知名校友雕像融入校園各個角落,加以碑記、銘文點綴,與校友捐贈的橋梁、禮堂、樹林相互映襯,形成一條富有歷史性、年代感的文化長廊,展現大學精神品質和校友文化相得益彰的經典特色。
二是優(yōu)化校友文化的內部軟環(huán)境?,F階段大學校友工作的重點逐漸轉向建立健全學校、學部(學院)二級校友工作體制機制[9]。校友工作由上向下深入發(fā)展,由點到面擴大發(fā)展,由學校向二級學院(學部)、年級(班級)輔射,因此,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的校友工作隊伍就顯得十分必要。此外,大學要精心設置校友講壇、校友天地、品牌故事會等載體,打造有溫度的校友文化。與此同時,全新改版校友網,新申請國際域名,優(yōu)化界面,完善服務項目,依托微信、QQ群、校友云等網絡技術手段,加強母校與校友的聯系,實現校友文化信息化。
3.5 反哺文化培育:注重培養(yǎng)校友對母校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增強價值力 校友對大學的支持程度是衡量“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標準。大學精神的傳承、學校影響的擴大,與母校得到來自校友的財力、物力、智力支持分不開,離不開校友對母校反哺文化的支撐[10]。
一是培育校友捐贈文化。校友出自內心情感而反哺母校培育之恩,最直接的方式有校友捐贈、設立獎學金、基金會,捐贈儀式等。以校友名字來命名的各種捐贈,體現了校友對母校的一種情懷,也是校友價值的重要體現,也為“雙一流”大學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物力支持。例如在溫州醫(yī)科大學,2005年11月,海內外校友獲悉新校區(qū)建成使用,聚力興建了“校友林”以銘記母校培植之恩;六四屆校友曾旭光捐資建立旭光廳;浙南地區(qū)“試管嬰兒”創(chuàng)始人之一葉碧綠教授去世后,其家屬捐贈百萬設立獎學金;六三屆校友樓愛玉、七七屆校友汪衍德簽訂遺體捐贈志愿書,將遺體捐獻給母校用作教學標本;2018年學校六十周年校慶時,海內外校友為母校捐贈1 500多萬以表情懷。2019年全球COVID-19疫期期間,海外校友和國內校友相互馳援捐贈,彰顯了大國大醫(yī)大愛情懷。在很大程度上,校友捐贈成為了反哺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學校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標志。
二是發(fā)展校友智力文化。廣大杰出校友活躍在科技、企業(yè)、教育、文化各界,眾多校友在相關領域中卓有成就,創(chuàng)造出了諸多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他們是母校發(fā)展所亟需的寶貴的智力資源。大學要充分發(fā)掘好校友的智力文化資源,例如溫州醫(yī)科大學的上海校友會推進母校兒科振興計劃;海南校友會助力母?;I建博鰲國際眼科中心;北美校友會促成校長在聯合國總部做專題報告;推進母校海外引才計劃和“全球導師計劃”的開展等,都收到了頗為顯著的成效。校友智力文化構筑了新時期母校發(fā)展的重要引擎,也彰顯了校友文化的價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