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遼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遼寧 遼陽 111000)
隨著當前社會經濟,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巨大改變,空氣污染問題變得突出,空氣中粉塵、煙霧、有害氣體、細菌等均為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生提供了可能[1]。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因年齡的增大,機體功能衰退,機體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且部分人群有長期吸煙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導致近年來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2]。通常情況下,在溫差較大、秋冬季節(jié)交替時,慢性支氣管炎更容易發(fā)生,該病具有發(fā)病慢、易反復、病程長、治療難度大的特點,患者主要以氣急、咳痰、咳嗽及喘息等癥狀為主,清晨及溫度較低時癥狀可加重[3]。為了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更好的進行治療,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應用非常必要。本次研究觀察層次理論在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112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將患者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中,男∶女=31∶25,年齡42~73歲,平均(58.60±4.70)歲,病程2~10年,平均(6.40±1.40)年;觀察組中,男∶女=32∶24,年齡43~75歲,平均(58.90±4.50)歲,病程2~11年,平均(6.60±1.30)年。所有患者均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排除肝腎疾病者、心臟疾病者、意識不清者及精神疾病者。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如健康宣教,加強對患者疾病加強了解,給予患者生理護理,通過健康教育讓患者對自身疾病加強了解,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每日協(xié)助患者翻身,為患者拍背等。
1.2.2 觀察組 本組患者在層次理論指導下給予患者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生理需求護理。在住院環(huán)境層面,為了確保患者能夠得到良好的休息與睡眠,護理人員需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住院環(huán)境。病區(qū)內嚴禁吸煙,每日定時打開病房門窗通風,保持病房內空氣清新,在病區(qū)內可布置綠色植物,對病房內衛(wèi)生定時進行打掃。在飲食層面,結合患者的飲食喜好、病情等因素,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合理指導,保證飲食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飲食以新鮮水果、蔬菜、雞蛋、牛奶等維生素、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為主,確?;颊吣軌驈氖澄镏袛z入足夠的營養(yǎng)物質。在睡眠層面,嚴禁在病區(qū)內大聲喧嘩、快跑等,確保病區(qū)整體環(huán)境安靜,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休息環(huán)境;在睡前,可指導患者服用止痰、止咳藥物,提醒患者睡前必須泡腳,有利于機體血液循環(huán)通常,對提高睡眠質量有促進作用。②安全需求護理?;颊咴谌朐褐?,由于對病區(qū)、病房內環(huán)境比較陌生,在心理上容易產生不適感,易導致不良情緒產生,對醫(yī)護工作的順利開展產生不利影響[4]。因此,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應熱情、積極的對患者進行接待,并對醫(yī)院情況、病區(qū)環(huán)境及患者病情情況向患者進行介紹、講解等,嚴格依據(jù)醫(yī)院規(guī)章、流程開展護理工作,仔細核對患者姓名、床號、疾病及相關信息,讓患者感受到醫(yī)護人員的關懷,增強患者住院安全感,可有效緩解患者不適感。③心理需求護理。慢性支氣管炎疾病由于病程相對較長,在疾病長期困擾下,且患者的治療費用較高,增大了家庭經濟壓力,患者容易產生愧疚心理,在治療期間也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下降[5]。所以,在護理中,護理人員需通過患者多進行溝通交流,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患者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適時對患者開展心理干預,期間與患者溝通時保持語氣平和、態(tài)度和藹,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與理解,尤其是針對患者的隱私、宗教信仰等應給予保護與尊重;要求家屬應對患者多關心、多支持,在生活中多給陪伴患者,讓患者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對其負性情緒緩解有促進作用,使患者在治療期間能夠保持積極樂觀心態(tài)。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護理效果。顯效:護理后患者睡眠、飲食均正常,情緒穩(wěn)定,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明顯改善;有效:護理后患者睡眠、飲食好轉,臨床癥狀、體征減輕,但停止護理后,患者喘息、咳痰、咳嗽等癥狀復發(fā);無效:護理后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②護理前后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估表(Quality of Life,QOL)評估,包括心理狀態(tài)、軀體癥狀、自理能力,各指標總分4分,分值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③采用醫(y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用%表示。
2.1 護理效果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中顯效34例、有效17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1.07%(51/56);對照組中顯效19例、有效22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73.21%(41/56),觀察組高于對照組(χ2=9.527,P<0.05)。
2.2 生活質量 兩組護理前心理狀態(tài)、自理能力、軀體癥狀等生活質量指標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1 護理前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對比,bP<0.05
2.3 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中非常滿意、滿意、不滿例數(shù)分別為39、16、1例,滿意度為98.21%(55/56);對照組分別為22、25、9例,滿意度為83.93%(47/56),觀察組高于對照組(χ2=7.443,P<0.05)。
呼吸道疾病中,慢性支氣管炎發(fā)病率比較高,病理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黏膜上下充血、水腫及上皮細胞空泡樣變性、鱗狀上皮生化等,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遷延,則炎癥加劇,周圍組織發(fā)生感染,且感染可擴散至肺泡,破壞肺泡組織,誘發(f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fā)生,對患者生命可構成威脅[6]。
現(xiàn)階段,臨床中對慢性支氣管炎治療時,主要采用止咳、平喘、抗感染及止痰等藥物治療為主,由于該病容易反復發(fā)作,所以在治療期間還需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疾病進行有效控制[7-8]。以往常規(guī)護理措施在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護理中應用已經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9]。而層次理論在護理工作中應用,是從患者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在對患者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階梯化的對需求進行整理,在護理工作中,從低層次逐層向高層次針對性的采取護理措施,對患者的需求進行滿足[10]。所以,護理過程中更注重對患者需求全面的了解,包含生理、社會、心理等層面的需求,配合相應的護理措施應用,使患者需求得以滿足,不但有利于疾病的恢復,也有利于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11]。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護理后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層次理論在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護理中應用,對患者治療效果的提升有促進作用,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護理服務質量有明顯地提升作用。
綜上所述,層次理論在慢性支氣管炎患者護理中應用,對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明顯,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