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部分討論教育的文章,所談的都是孩子的特點是如何、成長的各個階段是如何,而父母在教育、引導孩子時又該如何做。在這每一個“如何”的背后,其實都是父母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地為孩子付出。
前陣子,有一位媽媽在家長會上表示自己感到很崩潰:“我不是不想管孩子,但我實在忙不過來。我也很想配合學校的教育,但老師們發(fā)來信息的時候,我正在開會,實在是沒有時間回復。”這引發(fā)了許多共鳴,很多父母就是在工作、子女教育以及個人發(fā)展之間不斷地糾結(jié),捉襟見肘。
所以這次,我特別想借這個專欄和父母談一談,該如何劃定自我與照顧孩子的邊界,為自己的付出設定一條停止線。父母必須要在心中設有這樣一條線,一旦越過,就要停止付出,用這種方式來避免過度消耗導致的失衡。因為孩子的需求真的是無休止的,沒有停止線,一味付出,可能會讓父母的能量嚴重透支。孩子的成長總是伴隨著不斷冒出的各種問題,不可能在解決某些問題之后就一勞永逸,父母最好還是盡早拋開這樣的幻想;孩子也需要父母持續(xù)地輸入,因此父母是孩子的“能量充電站”,當他在外面跑累了或遇到挫折時,總需要回來“充電”。所以,如果父母沒有設停止線,總在無休止地付出,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不管主觀意愿如何,都很難再拿出積極的態(tài)度和行動投入親子關系中,解決養(yǎng)育難題以及為孩子輸入能量,反而會讓養(yǎng)育的效率變得更低。
設定時間停止線
留出屬于自己的時間
這條線可以是時間上的,比如每天或每周、每月至少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想一想自己喜歡做什么,然后利用這段時間去做。在這段時間里,只關注自己。
人在什么時候最容易焦慮、沮喪呢?我覺得是在沒能完成自我實現(xiàn)的時候,也就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活出自己想活出的樣子的時候。家庭責任心很重的人往往會選擇先完成責任所在,比如照顧好孩子、照顧好家人,再考慮自我的實現(xiàn),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但如果無限制地把自我往后放,以至于看起來永遠都無法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話,人就會漸漸陷入沮喪或憤怒的負面狀態(tài)之中。
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種責任
人的負面狀態(tài)往往并不是直接表達出來的,而是很容易轉(zhuǎn)化成對孩子的“攻擊”:我把自我實現(xiàn)的時間都給了你,你怎么還做不好?在這種情況下,解決的方法可能并不是逼孩子把事情做好,而是把時間收回來,放到自己身上,先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不過,在很多父母去做自己的時候,很容易產(chǎn)生出愧疚感。這時候尤其需要“逼”自己一下,告訴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種責任,也是自己必須承擔的。并且把它列入計劃,寫進日程里,變成必須完成的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會有糾結(jié)、沖突,但要堅定地告訴自己:這樣才是最好的。事實上,當一個人走在自我實現(xiàn)的路途上,他將更坦然、更有信心,并且由此會對他人(尤其是孩子)更為寬容。雖然剛開始這么做時會感到內(nèi)疚,但這份內(nèi)疚感漸漸地會被新的活力與包容所取代。
設定精力停止線
停止線也可以是精力上的,比如當你覺得實在很疲憊的時候,可以休息,也可以對某些事情暫時放手不管。比如孩子又把房間弄亂了,那就先亂一會兒吧;孩子又把衣服弄臟了,晚些時候再洗也可以??傊恍枰獣r時刻刻都把自己逼得很緊,不需要做到百分之百完美。
放輕松,改變慣性思維
有時候,人在過于忙碌、緊張時,會陷入一種慣性思維,好像只能如此,似乎只要有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做好掉鏈子了,后面的情形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依次倒塌,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偶爾放松一下,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其實人是有彈性的,事情也是有彈性的,放松下來,往往能找到新的解決方案,哪怕沒有原來那么完美,但也是可以接受的。
接納時間、精力短缺的現(xiàn)實
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看,短缺是一種現(xiàn)實,也就是說,人在時間、精力上感覺到的短缺都是客觀存在的,并且將永遠存在,不可能被消滅。你不妨先接納這個現(xiàn)實,然后再來思考如何面對。適度地放棄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選項。
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
人在什么時候容易發(fā)脾氣呢?其實,大多數(shù)是在非常疲憊的時候:累了、困了、餓了。這看起來好像是情緒問題,實際的根源在身體狀態(tài)上。好好吃頓飯,泡個澡,睡一覺,神清氣爽了,往往會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焦慮的事情,好像沒那么焦慮了;原來覺得無論如何都無法做到的事情,現(xiàn)在也有力氣面對了。體力絕對會影響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
因此我想說,情緒管理并不是要在孩子面前一直壓著自己的情緒,那樣的話,最終還是會壓不住,爆發(fā)出來的,也不要因為情緒問題而否定自己。其實,這件事的解決之道并不困難,在情緒糟糕的時候,關注是否精力與體力欠缺。如果是的話,直接補充就好了。這也許才是情緒管理的根本之道。
人不太可能跟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對著干,因為身體是一切行動,包括思考的基礎。能力很強的人,往往不是因為有多么強大的意志力,而是因為能夠適度地滿足自己的身體需求,把體力補充得比較好。
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父母更容易陷入過度付出的陷阱,因為孩子看起來是弱小的、需要照顧的,而且他往往也很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或在需求未被滿足時,就會直接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但作為成年人,我們還是要理性地意識到:如果不能劃定自己的邊界,把自己照顧好,反而無法以良好的狀態(tài)照顧孩子??雌饋碇苯拥穆吠荆锌赡苁歉h的彎路。這樣的理性或許能讓我們克服內(nèi)疚感,克制不斷付出的沖動,從更具全局觀與長遠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