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磊磊
(浙江安防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紅色文化資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一項重要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廣大人民群眾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見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民族解放、國家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等各個時期創(chuàng)造并形成的寶貴財富。它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既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是當代社會主義文化的體現(xiàn)和源頭,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富強的精神密碼,對當代青年具有很強的啟示價值。十八大以來,全國各級黨組織高度重視挖掘紅色景區(qū)蘊含的革命文化,發(fā)布了紅色革命旅游的整體規(guī)劃,突出紅色旅游的教化功能,在全國掀起了紅色旅游熱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軍隊“傳承紅色基因”;在考察延安等革命老區(qū)時,他多次號召廣大黨員“多接受紅色基因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傳承紅色文化,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強化紅色文化擔當,已經(jīng)成為時代賦予的新課題。高校作為培育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搖籃,如何闡釋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和理論內涵,發(fā)揮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從而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高校堅持立德樹人,實現(xiàn)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之一。
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許多奇跡,涌現(xiàn)出“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歷經(jīng)磨難仍綿延不絕。國內學者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定義眾多,從狹義上來說,紅色文化資源是指“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在與日本侵略者、國民黨的斗爭中所留下的紅色思想以及精神瑰寶”[1]。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所謂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人民進行抗爭的過程中所留下的豐功偉績,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眾多場所標識以及歷史遺留物和相關書籍”[2]。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只要是有利于激發(fā)人民愛國愛黨思想和行為的戰(zhàn)爭遺址、歷史實物、先進事跡都可以歸為紅色文化資源,是當代大學生認識黨、認識國家的重要政治素材,是關鍵的思政教育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地域特征。翻開中國近代史,溫州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付出了重大犧牲,做出了卓越貢獻,留下了眾多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最早的溫州黨組織可追溯到1924年成立的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當時中共中央派永嘉籍早期黨員謝文錦回溫州籌建黨團組織,領導了當時永嘉、瑞安、平陽、樂清等地的革命斗爭。1930年5月,在永嘉縣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活動區(qū)域覆蓋浙江省20多個縣,這支隊伍是全國編入中共中央軍委正式序列的十四支紅軍之一。1937年7月21日至30日,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黨代會在溫州平陽縣鳳臥鄉(xiāng)召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會議,在浙江黨史中意義重大、地位突出。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溫州人民大力弘揚先輩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走上了致富路,助推了“溫州人精神”和“溫州模式”的形成。這些都為溫州留下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如中國首個國旗教育館、平陽縣中共浙江省一大紀念園、永嘉縣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舊址、浙南抗日根據(jù)地舊址、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駐地舊址、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中共浙南特委機關駐地暨浙南游擊總隊司令部、永樂人民抗日自衛(wèi)游擊總隊、洞頭區(qū)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等。其中,平陽縣中共浙江省一大紀念園、永嘉縣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軍部舊址、洞頭區(qū)先鋒女子民兵連紀念館分別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及第三批省級紅色旅游教育基地。
溫州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內涵加上“溫州精神”,形成了獨特的溫州紅色文化資源四大價值:一是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體現(xiàn)了溫州這塊熱土對祖國的熱愛;二是具有強烈的理想信念教育價值,體現(xiàn)了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三是具有強烈的思想品質教育價值;四是具有強烈的區(qū)域文化教育價值。這些價值為溫州高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奠定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
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上具有趨同性,內容上具有契合性,思想上具有一致性。學習參觀紅色文化資源,有助于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奮斗史,了解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和崇高品格,深刻感受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有利于進一步堅定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溫州市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承和發(fā)展,積極培育紅色文化資源沃土,讓紅色文化資源“動起來”“火起來”“新起來”。2019年,溫州市委市政府打造了一批紅色研學旅行線路,將溫州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城市研學示范基地。溫州市教育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市發(fā)改委等11個部門制定印發(fā)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目前,全市共建有128個研學營地和基地,基本形成了市縣兩級動態(tài)交織的研學實踐基地網(wǎng)絡,如鹿城區(qū)社會大課堂基地、永嘉縣十大研學旅行基地、文成縣伯溫文化研學基地。在“紅動浙江”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紅動溫州”在高校思政育人體系中的作用和價值,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有機融合具有重要意義。浙江安防職業(yè)技術學院率先將暑期社會實踐與育人工作相結合,組織學生利用暑假開展“尋找紅色記憶,銘記初心使命”調研活動,走進溫州十余個革命老區(qū),探尋革命老區(qū)的紅色印記,繪制了溫州紅色景點地圖。該校還將青馬課程搬到紅色文化資源現(xiàn)場,組織青馬學院的學生骨干參觀中國國旗教育館、浙南抗日根據(jù)地舊址等基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學校立足溫州作為黨史大市紅色文化資源眾多的優(yōu)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目前,溫州高校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主要通過兩個方面的途徑。一是將紅色文化資源引入到思政課程中,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引經(jīng)據(jù)典,重點就溫州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介紹,實現(xiàn)“活用”;二是將紅色文化資源納入團課或青馬學院課程實踐中,在特定的紀念日等重要節(jié)點開展教育活動,實現(xiàn)“巧用”。但是,在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和融入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教育載體受限。溫州市目前登記的紅色文化資源有西山烈士陵園、鄭惻塵紀念碑、雁蕩山革命公墓等約158處。[3]這些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革命舊址和紀念設施,多以旅游景點形式存在,存在分布散、管理松、規(guī)范缺等現(xiàn)象,尚未形成紅色文化資源產業(yè)鏈。二是教育課程受限。溫州高校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還沒有形成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沒有開設專門的紅色文化資源教育課程;在研究成果上,專門的溫州紅色文化資源研究成果較少,缺少相應的教材和研究體系。三是教育方式受限。思政教育方式還比較單一,處于填鴨式、灌輸式階段,使得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識還處在淺層次、粗放式的狀態(tài),對紅色文化認同還存在一定差距,對革命人物、革命事跡、革命遺址和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價值信仰的理解還不夠到位。
紅色文化資源流淌著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具有強大的育人價值和功能。溫州高校活用、巧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育人,必須有的放矢、因地適宜,提升育人實效。
一是因地制宜原則,即高校推進思政育人要堅持就近挖掘,統(tǒng)籌本市及附近的紅色文化資源,特別是用好紅色旅游景點,增強文化吸引力;注重同溫州當?shù)厝宋慕Y合起來,將紅色文化資源滲透到思政育人實踐中,實現(xiàn)“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是主動契合原則,即高校推進思政育人必須注意課程設計與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內涵契合。紅色文化資源在革命和建設時期都具有豐富內涵,紅色遺址遺跡眾多、現(xiàn)代化建設成果眾多,要正確把握、準確解讀其精神價值,實現(xiàn)“無縫銜接”的效果。
三是注重實踐原則,即高校推進思政育人必須加強思想引領,推動學生躬身實踐;要注重提煉紅色文化資源的核心要義,推動高校學生全面把握其精神實質,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自覺傳承實踐,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效果。
四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原則,即高校推進思政育人必須富有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時代性,要主動適應當代大學生求真探源的求知趨向,優(yōu)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推動思政教育資源本土化,紅色文化資源本地化,實現(xiàn)“互為印證”的效果。
一是建立教材體系。高校思政育人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性、基礎性工程,要加強教材編撰,堅持因地制宜,注重提煉總結。從學校實際出發(fā),把具有溫州本地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編入教材,形成紅色教育讀本。
二是建立教學基地。加強課堂教學基地建設,形成“理論—實踐—理論”的閉環(huán),從而提升思政育人的實際效果。從本校實際情況出發(fā),從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出發(fā),開展分類施教;通過共建、共享、共育紅色文化資源實踐基地,加強線上交流、線下協(xié)同,促進高校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提升育人實效。
三是融入“第二課堂”。充分利用共青團中央、教育部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現(xiàn)對“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通過“第二課堂”平臺,開展微黨課等各類教育活動,促進思想認知和行為養(yǎng)成;以學分制為抓手保障“第二課堂”順利推進。
四是拓展網(wǎng)絡課堂。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wǎng)絡教學情況看,網(wǎng)絡平臺具有“信息容量豐富性、時空聯(lián)絡及時性、交流即時互動性、操作簡單便捷性”[4]等優(yōu)勢。充分利用好網(wǎng)絡平臺,研發(fā)打造出一批溫州紅色文化資源網(wǎng)絡精品課程,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溫州高校思政育人體系開辟新的陣地。
溫州紅色文化資源是開展思政育人的寶貴財富。溫州市高校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以因地制宜、主動契合、注重實踐、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為原則,以建立教材體系、建立教學基地、融入“第二課堂”、拓展網(wǎng)絡課堂為路徑,破解問題、加大投入,肩負起傳承、弘揚溫州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重任,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有機融合,堅決完成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