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伏邪學說”論惡性腫瘤緩解期的辨治思路

2021-01-03 15:04:37王景良
中醫(yī)腫瘤學雜志 2021年2期
關鍵詞:伏邪正氣臟腑

王景良

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腫瘤科,山東 菏澤 274035

當前,中醫(yī)藥作為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之一,在腫瘤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惡性腫瘤經過手術、放化療后,部分可有效控制達完全緩解,但以后的時間里多數(shù)患者仍會復發(fā)轉移。究其原因,一是余毒未盡(癌細胞殘留—“種子”),二是機體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tài)(腫瘤賴以生存的微環(huán)境—“土壤”)未有改變。腫瘤進入緩解期,西醫(yī)多選擇隨診觀察,復發(fā)后再治療,而祖國醫(yī)學認為,腫瘤進入緩解期(伏邪階段)并不是治療的終止,而應是治療的繼續(xù)。中醫(yī)藥在快速控制腫瘤負荷方面的近期療效不理想,但中醫(yī)在預防腫瘤復發(fā)轉移方面卻有著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可以提高遠期療效[1,2]。簡言之,就是根據(jù)病情演變趨勢,以伏邪理論為指導,在緩解期采取有預見性的合理治療,以防止疾病的復發(fā)轉移。但緩解期臨床上常無明顯癥狀可察,表現(xiàn)為無證可辨的病理狀態(tài),按照常規(guī)的辨證思路難以對其病機精確識別,進而影響治療。雖然有辨病治療一說,但畢竟有悖于中醫(yī)辨證論治之基本理念,故作者就腫瘤的伏邪特征及緩解期的辨證與治療思路作以探討。

1 伏邪理論溯源

“伏邪”即伏氣,反映的是一種病與時氣不符的現(xiàn)象。“伏邪”之名,首見于明代吳又可的《瘟疫論》一書。但有關伏邪理論的闡釋,最早可溯源于《黃帝內經》,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此時對伏邪致病的認識主要局限于伏氣溫病范疇。后來經過歷代醫(yī)家的不斷拓展延伸,其涵義也被逐步衍化到雜病伏邪,并廣泛應用到內傷雜病的病因病機分析及臨床指導,如清代·王燕昌《王氏醫(yī)存》一書就明確指出:“伏匿諸病,六淫、諸郁、飲食、瘀血、結痰、積氣、蓄水、諸蟲皆有之”[3]。由此可見,伏邪既可外來,亦可內生,伏邪寓意的其實是一種病邪潛伏的病理狀態(tài),致病因素無論是六淫還是痰、瘀、食、積等,只要符合病邪潛伏、逾時再發(fā)的致病特點,均可納入伏邪理論范疇。故清代·劉吉人《伏邪新書》云:“有已治愈,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后又復發(fā),亦謂之曰伏邪”,把祛邪未盡、遺邪于內的現(xiàn)象也歸為伏邪范疇。惡性腫瘤經治緩解而過后方發(fā),與余毒未盡,伏邪留滯相關,此與《伏邪新書》中提到的“遺邪內伏”如出一轍,故可藉此為據(jù),用伏邪理論指導惡性腫瘤緩解期的辨證與治療。

2 惡性腫瘤與伏邪致病的一致性認識

大多數(shù)惡性腫瘤在臨床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之所以不能及早被發(fā)現(xiàn),就是因為其致病的隱匿性。惡性腫瘤的基本病機總屬正氣虛損,伏邪蓄而成積。致癌因素以伏邪形式長期作用于體內,留而不去,隨時間遷延,正邪消長,當邪正力量的對比超過機體自身可控閾值時即發(fā)病,即《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云:“有太過不及,遂有勝復之變”??梢娮C雖出于一時,然伏邪作用已久。始于微而成于著,體現(xiàn)了伏邪致病的病理過程,貫穿于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復發(fā)、傳變的不同階段。隱匿性既是伏邪的基本特征,也是腫瘤緩解期的基本特點,表現(xiàn)于臨床即是無證可辨,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言:“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無,若存若亡,有形無形,不知其情”。微而難識,致使四診資料采集不全,從而導致了疾病的漏診、失治、復發(fā)。

伏邪的另一特征就是遷延反復,纏綿難愈。既是“伏”邪,注定病位在深在里,致病因素蟄伏于內,痼結于里,難以盡除,遺毒留寇,易于反復。這和腫瘤的臨床特征也極為吻合,臨床很多惡性腫瘤,甚至達到完全緩解,但后來仍會復發(fā),原因在此。

3 伏邪理論在惡性腫瘤緩解期的臨床應用

既然腫瘤與伏邪其理相通,故異病可以同治,而中醫(yī)伏邪理論重視驅邪于未病之時,故在緩解期以伏邪理論為指導早診早干預,對預防腫瘤復發(fā)轉移尤為重要。

3.1 指導辨證

“隱匿性”是伏邪的最本質特征,“其所從來者微”,可與人相安于不覺,表現(xiàn)于臨床即是無證可辨。但祖國醫(yī)學認為,“藏于內而象于外”,“有諸內必形諸外”,任何疾病發(fā)生之前必有先兆,也許癥狀不典型,但亦會在不同側面有所顯現(xiàn)[4]。正如《瘦吟醫(yī)贅》言:“蓋伏氣雖隱于無形,終為病氣,氣尚有跡”??梢姛o證可辨僅是相對的,可能是癥狀輕淺微而難知,可能是“獨處藏奸”不被發(fā)現(xiàn),也可由于醫(yī)者望診不詳、問診不細、聞診不精、切診不專等,導致臨床信息缺失,辨證無所適從,治療無的放矢。這就要求醫(yī)者務必具備辨識伏邪的臨床思維和能力,見微知著,明察秋毫,從細枝末節(jié)中找出“伏邪”跡象,知其變數(shù),進行早期診斷?;虿炱涿},或觀其色,或問其聲,或究其飲食、二便、情志、睡眠等等。正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見其色,知其命,名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名曰神”。如此方可“識得伏氣,方不至見病治病,能握機于病象之先也”(《瘦吟醫(yī)贅》)。臨床搜集四診資料務必全面詳盡,事無巨細,要點如下:1.望診:《內經》云:“先見于色,不知于身”。一些中醫(yī)證候有時比西醫(yī)理化指標、影像資料早于出現(xiàn)而更有預見性,通過望診,察顏觀色,不僅有助于了解氣血盛衰、臟腑虛實,也可以發(fā)現(xiàn)腫瘤復發(fā)轉移的早期信號,如胸壁脈絡迂曲可能是腫瘤壓迫上腔靜脈,無明顯原因的消瘦可能是惡性腫瘤耗精血以自養(yǎng)?!吧酁槲迮K六腑之外候”,當問、聞、切診無法提供辨證資料時,通過舌象的改變也可獲取腫瘤發(fā)生前期的預警信息。2.問診:惡性腫瘤緩解期,癥狀輕微或對生活質量影響較小往往不被感知,醫(yī)者可根據(jù)疾病可能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通過司內揣外法提示性的問診患者,可能會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3.聞診:古人云:“聽聲音而知所苦”,通過聞診了解到的資料,有時也可能提示復發(fā)的信息,比如聞其聲音嘶啞,要警惕腫瘤侵及喉返神經。4.切診:脈證之間存在內在聯(lián)系,臟腑之盛衰,氣血津液之虛滯,可以反映不同脈象,當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時,舍癥從脈法是腫瘤緩解期常用的辨證方法之一?!秱摗て矫}法》中言:“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即是以脈象的異常來辨治伏邪的例證,足資效仿。

3.2 指導治療

3.2.1 扶正氣補虛臟,清除余邪

《瘟疫論》曰:“若無故自發(fā)者,以伏邪未盡”,惡性腫瘤經過手術、放化療后,癌毒勢減常余毒未盡,臟腑虛損致正虛邪戀,殘存的癌細胞以伏邪形式匿藏體內,與正氣虛損相互影響,若正氣持續(xù)不復,必定死灰復燃。但此時氣虛血虧、津液耗損已不耐攻伐,欲祛余邪,必先調攝正氣補其虛臟,以補助攻。正氣足,可驅除余邪,臟無虛,則無容邪之地。故《張氏醫(yī)通·積聚》云:“善治者,當先補虛,使氣血壯,積自消也”。在中醫(yī)伏邪理論指導下,見微知著識伏邪,辨別病變之臟腑,充分調動機體內在的抗腫瘤潛能,通過扶正氣,補虛臟,以補助攻,達到驅伏邪、逐宿根之目的,治本之道寓治標之法,即所謂“養(yǎng)正積自消”也。但扶正并非單純補其虛弱,李杲《內外傷辨惑論》曰:“溫之,和之,調之,養(yǎng)之,皆補也”,可根據(jù)各臟腑不同的生理特點進行調補。臟腑各司其職,補肺臟寓宣肅,健脾胃寓和降,益肝勿忘疏泄,補心腎兼顧陰陽,如此可補而不滯,節(jié)節(jié)靈通。同時也要兼顧臟腑之間的的生克制化關系,“五藏相通,移皆有次”,曉病源知其所犯,兼而治之,臟腑之虛得以改善,氣血紊亂得以恢復,五臟元真通暢,津液充足,真氣來復,諸氣充盛,余毒自除。必要時亦可配伍祛邪緩劑,輔助清除伏痰、伏瘀、伏毒,但一定要把握好“養(yǎng)正積自除”和“邪去則正安”之間的辨證關系,切忌祛邪傷正。如《重訂廣溫熱論》云:“平其復遺,調其氣血者,因伏邪之大勢已去而余邪未解,即用小方緩方,平治復癥、遺癥以和解之。”氣血通靈,氣機不阻,補中寓消,養(yǎng)正除積才無閉門留寇之虞。

3.2.2 調陰陽固本元,瘥后防復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腫瘤進入緩解期,即便腫瘤盡除,如果患者陰陽失調的病理狀態(tài)沒有改變,腫瘤賴以生存的“土壤”未得到根本改善,亦會復發(fā)再發(fā),這種適合于腫瘤細胞生長的“土壤”便是腫瘤微環(huán)境[5]。田建輝等[6]認為腫瘤的治療理念正在從“腫瘤細胞殺傷”向“腫瘤細胞調節(jié)”轉化,以微環(huán)境為靶點的方法可有效抑制腫瘤復發(fā),延長生存期。中醫(yī)重視整體觀念,腫瘤雖是局部病變,實乃全身陰陽失衡的局部表現(xiàn)。故以人的陰陽失衡的病理狀態(tài)為目標,運用伏邪理論權衡立法用藥,調節(jié)機體內環(huán)境,“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對于預防腫瘤復發(fā)再發(fā)有著重要意義。馬科等[7]認為通過改善腫瘤形成的“土壤”,恢復機體的免疫監(jiān)視和調節(jié),可達養(yǎng)正以除積之目的。調陰陽之偏頗,重點是平復臟腑氣血之功能,補其不足,損其有余,恢復其升降出入,以冀達到“陰平陽秘”的生理狀態(tài)。腫瘤屬于虛損性疾病,有時會陽損及陰,有時又陰損及陽,又可陰陽互損,所以要注重陰陽之間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根據(jù)陰陽互根互用互制的關系,或是陽中求陰,或是陰中求陽,或是陽病治陰,或是陰病治陽,濟其虛,制其盛,糾其偏,扶其正,有扶有抑,陰陽可平。調陰陽重在脾腎二臟,脾腎乃一身元氣之根本,陰陽水火既濟之本,五臟之陰陽皆根于脾腎。脾居中為樞,斡旋一身氣機,化津液生氣血,和五臟通六腑,為后天之本。腎藏精血育真陰,寓元陽主生發(fā),“五臟之真,惟腎為根”,“五臟之傷,窮必及腎”。二者共同維系著一身陰陽之根,合理掌握病機變化,及時調養(yǎng)脾腎二臟,本元充盛則臟腑協(xié)調,陽能化氣,陰能生血,氣血和順,升降相宜,燥濕相濟,陰陽可復。

腫瘤的各種病理變化總以正氣虛損,臟腑陰陽失調來概括,以上兩種治則要靈活掌握,臨證可兼而治之,補調并濟,扶正氣為根本,調陰陽為總綱,使機體在正氣不虛的狀態(tài)下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陰陽動態(tài)平衡,以期“臟腑不虛,正氣來復,陰平陽秘,癌病乃治”。同時,根據(jù)伏邪病程遷延,正邪膠著的特征,腫瘤不是短期內可以治愈的疾病,治療宜緩圖而求,不可急于求成,守方宜久,不可短期收工,正所謂“其來也漸,其去也緩”。

4 典型病例

4.1 醫(yī)案一

周某,男,68 歲,2017 年7 月因咳痰帶血,于北京某醫(yī)院行支氣管鏡檢查,病理示:左肺鱗癌。完善相關檢查后行左肺癌根治術,術后病理:左肺低分化鱗癌,肺內淋巴結(2/6),縱隔淋巴結(2/9)。因年老體衰,家屬拒絕化放療,2017 年10月11日于我科初診?;颊咦允鲂g后恢復可,無明顯不適,細問病史,活動后略感氣短汗出,納眠可,二便調,舌淡苔薄白,脈右寸浮實、右關濡細。中醫(yī)診斷:肺積,肺脾兩虛、伏飲蘊肺證;西醫(yī)診斷:左肺低分化鱗癌肺內、縱隔淋巴結轉移術后(pT3N2M0,ⅢB期)。治法:健脾益肺,扶正祛邪。處方:黃芪30 g,黨參30 g,炒白術30 g,茯苓20 g,薏苡仁20 g,陳皮12 g,蘇葉12 g(后下),石見穿20 g,龍葵草20 g,桔梗6 g,甘草6 g。每日一劑,維持此方治療三個月共86 劑后復診,患者無癥可察,舌淡紅苔薄白,脈雙尺脈細,沉取無力,右關脈弱??紤]余邪漸去,但久病及腎,以脈取證立治法:益氣扶正,調補脾腎。處方:黃芪30 g,黨參30 g,炒白術20 g,茯苓20 g,薏苡仁20 g,陳皮12 g,蘇葉12 g(后下),補骨脂15 g,肉蓯蓉10 g,菟絲子15 g,黃精12 g,甘草6 g。每日一劑,維持服用此方半年共170劑后復診,脈象見復,效不更方,繼續(xù)維持治療。一年后復診,感覺良好,舌如常人,脈象平和,服藥方法改為服兩周停一周。隨訪兩年余,現(xiàn)體能狀態(tài)良好,期間每三個月定期復查CT,腦MR,血生化等,未見復發(fā)轉移跡象。

按語:本例患者為肺癌ⅢB期,淋巴結轉移較多,術后未進行放化療,復發(fā)風險極高,且年老體衰,又行肺葉切除,正氣愈虛,余毒更易復燃。初診時患者雖自感良好,但細問病史,仍有證可辨,四診合參,證屬肺脾兩虛、伏飲蘊肺,辨病位在肺,涉及于脾。處方重在扶正以祛邪,以黃芪、黨參、炒白術、茯苓、薏苡仁補肺健脾,培護正氣,正氣足則運化通暢,邪有出路。輔以陳皮、蘇葉健脾益氣兼能化痰濕,石見穿、龍葵草解毒祛邪,桔梗輕可去實、載藥上行,甘草和諸藥補中氣。全方扶正為主,以補助攻兼祛邪。復診余毒已去,但元氣未復,故減抗邪解毒之石見穿、龍葵草,加用補骨脂、肉蓯蓉、菟絲子、黃精補元陽養(yǎng)真陰,補調并舉,平調陰陽。綜觀整個治療過程,扶正氣補虛臟,固本元調陰陽,堅持守方,緩圖而求,維持治療,可望瘥后不復。

4.2 醫(yī)案二

鄒某,男,71 歲,因便血查腸鏡考慮乙狀結腸癌,2018年7月于我院行結腸癌根治術,術后病理示:(乙狀結腸)低分化粘液腺癌,伴部分印戒細胞成分,淋巴結轉移(17/22)。家屬拒絕化療,2018 年8 月20 日來我科初診,要求中藥治療?;颊弋敃r自述無明顯不適,交流過程中患者沉默寡言,細問家屬,方知患者知情后憂思惶恐,郁郁寡歡,進食尚可,二便通暢,舌淡苔薄白,脈左關脈弦緊、右關脈細。中醫(yī)診斷:腸積,肝郁脾虛證;西醫(yī)診斷:乙狀結腸粘液腺癌術后(pT4N3M0,ⅢC 期)。治則:疏肝解郁,兼補脾氣。處方:柴胡12 g,白芍15 g,青皮12 g,綠萼梅12 g,合歡皮12 g,白術15 g,茯苓15 g,黨參15 g,薏苡仁15 g,夏枯草15 g,甘草6 g。每日一劑,堅持服用此方一個月共30 劑復診,患者情志復常,舌淡苔薄白,左關脈象趨于平和,右關脈弱,雙尺脈沉,調整治則:健脾益腎,助運解毒。處方:黃芪20 g,黨參20 g,白術20 g,茯苓20 g,薏苡仁20 g,仙靈脾15 g,女貞子15 g,白芍15 g,黃精15 g,半枝蓮20 g,白花蛇舌草20 g,甘草6 g。每日一劑,已堅持用藥13 個月共375劑,期間定期三個月復查影像及生化檢查,未見復發(fā)。

按語:此患者為乙狀結腸癌ⅢC期,低分化粘液腺癌伴印戒成分,淋巴結轉移多,預后差,短期內復發(fā)率高。患者術后情緒波動大,情志怫郁與預后密切相關,故予柴胡、白芍、青皮、綠萼梅、合歡皮、夏枯草化肝郁疏氣機,兼以白術、茯苓、黨參、薏苡仁、甘草調補脾氣。情志順暢后及時變更治則,刪減疏肝解郁之品,加用仙靈脾、女貞子、黃精陰陽并調,旨在固護本元以培補患者自身的正氣,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以祛邪,獲得了較長的無病生存期。

5 結語

早在1889年,Paget 提出了“種子—土壤”學說,認為腫瘤的復發(fā)轉移要具備兩要素,即腫瘤細胞(種子)和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土壤),兩者之間的共同作用調控著細胞的活性,決定著細胞的增殖、分化、凋亡[8,9]。目前所說的腫瘤臨床緩解,僅是局限于影像學范疇的評估,一些影像學評估不到的殘存腫瘤細胞,在機體免疫功能不能調控的情況下,如果持續(xù)被合適的土壤孕育,必定會生根發(fā)芽,發(fā)展壯大。西醫(yī)重視“以瘤為本”,手術、化放療只能盡可能地去除瘤體,卻無法改變促進腫瘤形成和擴增的內環(huán)境因素。中醫(yī)重視整體觀念和以人為本,強調治療腫瘤絕對不能只專注于腫瘤細胞本身,更應關注形成腫瘤細胞的微環(huán)境因素和宿主自身的免疫環(huán)節(jié),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0]。李衛(wèi)東等[11]認為腫瘤緩解期中醫(yī)積極干預,既可以扶持正氣抑制癌細胞的活性,消除隱匿性強的微小癌灶,也可調控人體的陰陽平衡,維持內環(huán)境的動態(tài)穩(wěn)定,防止腫瘤的復發(fā)轉移??傊?,在伏邪階段,遵旨《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洞察隱微,從非典型證候中發(fā)現(xiàn)問題,見微知著辨伏邪,治其未傳、未變,積極培補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平衡陰陽之盛衰,改善自身內環(huán)境,正如吳鞠通《溫病條辨》所言“五臟欲病之先,必各現(xiàn)端緒于其部分,示人早治”,可進一步提高療效。

猜你喜歡
伏邪正氣臟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李忱主任從“伏邪成瘀”論治DKD理論經驗*
夏天養(yǎng)生要先養(yǎng)一身“正氣”
華人時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34
尋找伏邪的蛛絲馬跡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04
正氣方天祥
家教世界(2021年34期)2022-01-13 12:04:44
藿香正氣真的治療中暑嗎
伏邪學說溯源及后世研究現(xiàn)狀
清風正氣
伏邪概念實質探析
以臟腑體位和功能來認識藏醫(yī)診脈法
白山市| 富顺县| 依安县| 漾濞| 宿松县| 遂川县| 临沂市| 无为县| 定远县| 子长县| 全南县| 屯昌县| 循化| 昌乐县| 高密市| 兴文县| 阳东县| 徐闻县| 泰安市| 汝阳县| 马鞍山市| 浦江县| 兴隆县| 酒泉市| 中江县| 九江县| 中宁县| 花垣县| 鄂伦春自治旗| 泸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哈尔滨市| 乐亭县| 彭阳县| 石城县| 阳西县| 香河县| 昌图县| 辽宁省| 德惠市|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