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舟
[摘? ? 要]深度學習是新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教學中借助史料進行深度學習對于學生辯證思考能力、歷史大局觀、家國情懷和歷史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因此,初中歷史教師需要順應時代變化,結合課堂實際對深度教學的方法進行探索?;诖?,本文旨在介紹利用史料進行初中歷史深度教學的方式方法,并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引導學生;初中歷史;策略分析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學要以學生發(fā)展為主體,促進學生獲得知識、情感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轉變過去只把教科書灌輸給學生的片面做法,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其中教師幫助學生探究史料,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即為在新課程標準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發(fā)源于70年代后期的美國,是指學習者通過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和對學習內容的批判性運用,追求有效的學習遷移和真實問題的解決,并以高階思維為主要認知活動的高投入性學習。在初中歷史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對史料的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歷史大局觀,從而進行批判性思維。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借助史料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呢?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一、呈現多視角史料,進行辯證思考
史料是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著名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說:“真正的史料只有兩種:證據與批判,即生活與思想?!笨梢娫诮庾x歷史事件中,利用史料辯證思考的重要性。為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多視角、多維度史料,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中的辯證思維和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以八年級上冊第3課“太平天國運動”為例。過往的授課中,教師多用“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作為史料呈現給學生,從而很容易得出太平天國打擊封建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條件的進步意義,但是對于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分析,也需要相當的史料進行解析。為此,教師也應該換一個視角,給學生呈現普通親歷者的相關史料,如《光緒慈溪縣志》記載太平軍“從余姚出發(fā),入慈城小西門,其行以爆竹導路,所過沿戶攫食,捉人舁負……自郡城北至丈亭,逐段設立賊夆,恣意苛索”。由此可以看出太平軍在軍事征戰(zhàn)中的另一面,從而鼓勵學生大膽思考,通過多視角史料的呈現,引導學生在得出太平天國對歷史發(fā)展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分析出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二、補充完整史料,樹立歷史大局觀
囿于篇幅和層級要求的需要,初中歷史教科書中對史料往往采用歸納式呈現,作為教師,為學生補充完整史料,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可以有助于學生樹立歷史大局觀。
以八年級上冊第1課“鴉片戰(zhàn)爭”中《南京條約》的簽訂為例。《南京條約》的簽訂是第1課的重點和難點,教科書中關于《南京條約》的內容是基于《南京條約》原文進行總結歸納而成,為了引導學生加強對條約本身的理解,我通過為學生展現條約全文的方式,進行深度教學。
首先為每位學生提供《南京條約》全文復印版,讓學生自行閱讀,圈畫關鍵詞,并談談對條約全文總體的印象。有學生指出,條約中出現多處“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大皇帝加恩”等字眼,大大有別于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普遍印象。其次,鼓勵學生將教科書中的條約內容(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與條約原文進行對比,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學生指出,香港島的割讓是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大事件,但是在《南京條約》原文中,只寫了一句“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還有學生提出,五口通商打開了中國市場,形成了有利于西方列強瘋狂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的借口,使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是原文中寫的是“自今以后,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為什么出現上述這些現象?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著手,得出清政府長期閉關自守,以天朝上國自居,不具備近代外交意識,與時代脫節(jié)的結論。由此,學生通過對完整史料的深度學習,從而與教科書中的知識進行了深度融合,也更好地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
三、史料與情境結合,培養(yǎng)家國情懷
有些中學生對史料有畏難情緒,總覺得史料是長篇累牘的文言文書寫,不愿深入鉆研,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中,將史料與情境相結合,提升學生鉆研史料的興趣。要知道史料絕不是冷冰冰的記錄,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教學中必須貫徹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要求,初中歷史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歷史使命感、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的重任,將史料與情境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史料的溫度,對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
如,講到八年級上冊第5課“甲午中日戰(zhàn)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時,我為學生呈現的是辛亥革命元老吳玉章的回憶錄,里面是這樣提到戰(zhàn)爭的:“我還記得甲午戰(zhàn)敗的消息傳到我家鄉(xiāng)的時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經痛哭不止。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國條約!這使全中國都為之震動。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的那樣慘,條件又訂的那樣苛刻,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學生讀完后,和作者產生了強烈共鳴,感受到了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導致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國家主權岌岌可危的切膚之痛。再如,講到八年級上冊第1課“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時,很多同學對鴉片不甚了解,對它的危害也知之甚少,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圖片導入的方式,用幾張圖片簡單為學生講解罌粟花提煉成罌粟果最后制作成鴉片的過程,從而讓學生了解鴉片是什么。再選取晚清詩人陳澧的《炮子謠》一詩,請學生上臺朗誦,當學生讀道“我所畏者鴉片煙,殺人不計億萬千,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君知火燒破產業(yè),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時,自然而然明白了鴉片走私的危害以及中國禁煙的必要性。
四、史料與史料對比,提升學科素養(yǎng)
史料是我們認識歷史事實的基礎,但是在中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會發(fā)現史料是多樣的,同一個歷史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場,往往會有不同的解釋,如何辨析史料,是擺在學生歷史學習的大課題。教師必須堅持“論從史出”的導向,教會學生將史料與史料進行對比、辨析,從而提升學生辨析史料、運用史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以八年級上冊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zhàn)”為例,關于七七事變爆發(fā)的背景,教科書寫的是“駐屯北平南郊的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早有準備的日軍悍然炮轟我軍防地”。其中要求搜查和炮轟防地屬于客觀事實,而書中主觀表述部分的“借口”與“早已準備”是如何得出?日軍是否真的蓄謀已久?這些都可以提供相關史料讓學生自己進行史料對比,加深理解。為此,我選取了這兩則史料。
史料一:在北平盧溝橋外進行夜間演習之日軍,遭到中國駐軍數十發(fā)子彈的“非法射擊”,目前雙方交涉破裂,陷入戰(zhàn)斗狀態(tài)。日軍“隱忍自重,沒有反擊”,要求中方道歉被拒后才“開始應戰(zhàn)”;此后經中日交涉,決定各自后撤,但“中國軍隊毫無撤退誠意,并再三向我軍攻擊”。
——[日]《朝日新聞》于7月8日以“號外”報道
史料二:那時候,在東京政界的消息靈通人士之間,私下盛傳這樣的謠言:“七夕的晚上,華北將重演柳條溝一樣的事件?!睂Υ舜蟪砸惑@的軍部和政府的一部分消息靈通人士,似乎就不約而同地秘密派出了各自的視察人員。
——[日]《今井武夫回憶錄》
史料一是日本報紙于七七事變第二天對該事變的報道,史料二是日本駐華大使館武官的回憶錄,通過兩則史料對比,學生認識到:早在事變發(fā)生前,風聲就傳遍了日本政界,七七事變是日本方面蓄謀已久的武力侵華事件,由此可得出,史料一將日軍挑起事端的責任嫁禍給中國軍隊的報道是明顯站不住腳的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史料對于探索初中歷史深度學習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利用史料突破淺層教學的舊有框架,搭建深度教學歷史課堂,是對教師自身的更高要求,也是提升學生辯證思考能力、樹立歷史大局觀、培育家國情懷和提升歷史素養(yǎng)的關鍵一步。這就需要我們初中歷史教師順應時代變化,把握深度教學脈絡,結合課堂實際情況進行更多探索,從而真正將深度教學落到實處,將新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朱明.初中歷史課堂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