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早在荀子之前,“雅”概念就已經被廣泛運用到語言、藝術的分類與品評上了。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王都京畿是天下的政治文化中心,京畿一帶的詩歌、音樂、語言也就成了當時的標準音,因此稱作“雅詩”“雅樂”“雅言”??鬃印皭亨嵚曋畞y雅樂”[1],所謂“雅樂”就是指當時京畿一帶的正統(tǒng)音樂??鬃与m以“雅”論樂,卻未見論人的事例。先秦其他學派也是如此。荀子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第一個正式以“雅”來評價人物品行操守并進行人格分類的思想家。他對“雅”之義涵做了明確界定,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隆禮義。在《儒效》[2]中,荀子以“隆禮義”作為區(qū)分“雅儒”與“俗儒”的標志,認為“雅儒”之所以為“雅”,關鍵在于能“隆禮義”,而“俗儒”之所以為“俗”,主要是因為“不知隆禮義”,致使“衣冠行偽已同于世俗”。在《修身》中,他也說:“容貌、態(tài)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毖排c俗(野)的界限在于“禮”,合禮則雅,反之則俗??傊Y是雅俗之間最根本的界限,也是“雅”范疇的核心內涵。
第二,有正義。荀子說:“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儒效》)這句話明確指出“無正義”者為“俗人”,也暗示“正義”為“雅人”之基本要求。在荀子看來,“正義”是一種十分可貴的道德品質,是高雅人格不可或缺的內容,缺之,就是一個俗人。荀子所謂“正義”是正直、無私之意。他說:“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保ā缎奚怼罚└哐胖幽芤怨x勝私欲,相反,那些鄙俗之人則“志不免于曲私”。
第三,輕外物。荀子說,雅人“內省而外物輕”《修身》。他比較雅人與俗人對待外物的不同態(tài)度說,前者雖然“隱于窮閻漏屋,無置錐之地”,“其窮也,俗儒笑之”,卻能做到“窮處而榮,獨居而樂”;后者則“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寶”(《儒效》)。高雅之士重內在禮義德道修養(yǎng),輕外在名利富貴,內心充實而光輝,因而不為外物所役,即所謂“內省而外物輕”;俗人追逐物欲的滿足,整天患得患失,寢食難安,即所謂“以己為物役”。
第四,積文學。荀子常用“文”、“文學”、“學問”等詞來泛指文化藝術,認為這是雅人君子必須具備的素質,他所謂“雅文辯慧之君子”(《富國》),其實就是強調“文”對“雅”的重要意義。他在《儒效》中說:“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彼^庶人“積文學”則可歸為卿相士大夫,其實是反對以出身作為區(qū)分雅與俗的標準,而強調“文學”之于“雅”品格的重要性。在《性惡》中,他也說:“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备鞔_地指出“積文學”對“雅”之品格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有“文”則雅,無“文”則俗。荀子曾批評“蔽于用而不知文”之人說:“好其實,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埤污傭俗?!保ā斗窍唷罚┮粋€缺乏文化藝術修養(yǎng)之人,終身難免于俗。
第五,一表里。雅是主體人格中一種恒定的德性,荀子把這種恒定性稱為“一”。他說:“曷謂一?曰:執(zhí)神而固。”(《儒效》)“一”是一種恒定的德性,它表現為主體不論處于何種境遇,其行為總能在其人格力量的制約下而保持前后一貫,表里如一。荀子眼中的“雅儒”是“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儒效》),“雅儒”之所以為“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具有這種內外表里如一的品質。
荀子“雅”范疇與其心性論緊密相關。荀子心性論的核心是性惡論,此理論是建立在性偽之分基礎之上的。在荀子看來,性是“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是人先天就具有的“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的生物性本能;偽是“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是后天習得的道德理性精神。因此,性惡偽善(《性惡》)。由此出發(fā),荀子認為,俗是個體之性、情、欲的外化,俗人之所以“俗”,是因為“從人之性,順人之情”(《性惡》),而雅則是“以道制欲”(《樂論》)、“化性起偽”的結果。他說:“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保ā顿x》)雅與俗、君子與小人之別,在于能否以“禮”來改造人性之惡。性得禮則雅,則君子;不得禮,則俗,則小人??傊樞詣t俗,糾偽則雅。
荀子“雅”范疇與其義利觀也緊密相關。在義利關系問題上,荀子雖然不反對人之正常的利益欲求,但總體來說還是持重義輕利態(tài)度的。在荀子看來,“雅”與“義”相聯(lián),而“俗”與“利”相關。上文說過,荀子以“隆禮義”為雅,“不合禮義”則俗;以“輕外物”為雅,“隆富利”則俗。他還說:“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榮辱》)好利是人之本性,生固如此,如果缺少后天的教化,再加上惡俗的熏染,此人就會成為唯利是圖的小人、俗人。為了改變俗人“唯利之見”的本性,圣人制定禮義,化導情性,從而促使其由俗變雅。
公私是與義利緊密相連的一對范疇,中國哲學甚至有“義利云者,公與私之異也”的說法[3]。既然荀子“雅”范疇與義利觀緊密相連,那么它與公私觀也必然不可分割。在荀子哲學體系中,“公”有公利、公義、公道、公平等多重含義,私也有私利、私欲、私見等多重義涵?!肮笔擒髯由鐣硐氲母咎攸c。他心目中的“至道”社會:“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保ā毒馈罚肮辈粌H是荀子理想社會的基本特征,還是其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品質。他認為君子應該“能以公義勝私欲”(《修身》),反復提倡“公正無私”“志愛公利”(《賦》)等。
對待公私的不同態(tài)度,是荀子區(qū)分雅俗的重要標準。在《儒效》中,他根據對公私態(tài)度的不同,把人分為“眾人”與“儒者”兩大類:眾人是俗人,他們之所以“俗”,是因為不能免“私”;儒者是雅人,他們之所以“雅”,是因為能“公”。可見,在荀子思想體系中,“雅”與“公”相關,“俗”與“私”相聯(lián),崇公抑私的基本立場決定了荀子褒雅貶俗的基本態(tài)度。
荀子“雅”范疇是建立在其“天人相分”思維模式基礎之上的。在荀子看來,“天”即“自然”,人雖然是“天”的產物,但絕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存在,因為他除了擁有“天”所賦予的“氣”與“生”之外,還擁有后天習得的“知”與“義”,因而高于自然,“最為天下貴”(《王制》)。荀子這種天人觀,直接影響了他對雅俗關系的理解。
人既然是“天”的產物,人之性情中就難免含自然因素,所謂“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這些都是自然的,都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王霸》)。但是,這些都是人最基本之生物性特征,如果聽任這些自然因素發(fā)展的話,人就不能走出俗鄙、粗野的狀態(tài),荀子所謂“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所謂“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講的都是這個道理。要想超越自然,走出粗野,就要用“禮”對人性加以約束與規(guī)范,即所謂“由禮則雅”,所謂“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
順性則俗,由禮而雅,俗為“天”(所謂“人之生固小人”),雅為“人”,雅俗之別即是天人之分。以禮約情,以道制欲,使每一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其實就是由俗變雅的過程。
荀子“雅”范疇,反映了戰(zhàn)國末期各諸侯國走向統(tǒng)一背景之下儒家學派對理想人格的期許,具有濃厚的理性主義色彩。具體而言,其理性精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禮”的提倡。他以“禮”作為雅與俗之間最根本的界限,把“禮”視為雅的核心。他解釋“禮”說:“簡然易知而致有理?!保ā顿x》)“禮”就是“理”,即一種人倫物理,理性精神。荀子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只有在理性自覺中才能由俗變雅,所謂“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荀子崇雅抑俗的基本態(tài)度,及化俗為雅的主張,實質上就是提倡用“禮”來約束人之情欲,使人由情感和欲望支配的感性狀態(tài)進入由理智和意志支配的理性狀態(tài)。
其次,對理與欲關系的理解。荀子主張“以理制欲”從而化俗為雅,并不是主張無欲,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其“雅”論就失去了合理性,而成為非理性的主張。他在《解蔽》中說,“欲”是人性之必然,圣人在對俗人進行道德教化的過程中,不但不能去其欲,反而要“縱其欲,兼其情”,這里所謂“縱欲”、“兼情”不是一任其情欲的宣泄,而是適當滿足其情欲的需要,同時還要“制焉者理矣”,即把情欲控制在理性法則之下??梢?,雅人之所以為雅,不在于寡欲、無欲,而在于他能依靠理智的力量把欲望限制在禮義所允許的范圍之內??梢哉f,荀子所謂“雅”,其實是一種調節(jié)、制約人的本能欲求和沖動,從而產生超越本能需要的更高追求的理性精神。
第三,對個體社會性的強調。人在這個世界上,既是一個生物性存在,又是一個社會性存在。作為生物性存在,人擺脫不了追求情欲滿足的沖動,而作為社會性存在,人又不能不受禮義等社會規(guī)范的約束。當人之個體性與社會性產生矛盾時,有人“從人之性,順人之情”,這種人就成了俗人;有人則“以道制欲”、“以理節(jié)情”,把自我情欲控制在社會規(guī)范許可的范圍之內,這種人就成了雅人。荀子崇雅抑俗,并不是無視人之個體性,而是提倡個體性要服從于社會性。
最后,強烈的政治實踐性。荀子生于諸侯干政、處士橫議的戰(zhàn)國末年,當時分封貴族政權大廈已傾,國民階級蓬勃興起,中央集權國家呼之欲出,這就要求在意識形態(tài)、風俗習慣等方面也要相應地趨于統(tǒng)一,即荀子所謂的“政令以定,風俗以一”(《議兵》)。在此背景之下,荀子首倡“雅”概念來評價國民人格,以期規(guī)范國人的品行操守,并為統(tǒng)治者的人才任用提供參考,因此具有鮮明的政治實踐目的。
“法后王,一制度”是荀子的政治主張,也是他區(qū)分“雅儒”與“俗儒”的主要標準之一。他在《儒效》中說:“繆學雜舉,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是雅儒者也?!笨梢娖洹把拧闭摰恼紊省\髯印把拧闭摰恼涡?,不僅表現在思想層面,更表現在實踐層面。在《儒效》中,他明確地說:“故人主用俗人,則萬乘之國亡;用俗儒,則萬乘之國存;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可見,荀子以雅俗對人格進行分類,其目的在于為統(tǒng)治者任用官員提供借鑒,其“雅”范疇帶著強烈的政治色彩。
在社會生活、政治文化日益世俗化的戰(zhàn)國時期,荀子提出“雅”范疇,其目的在于規(guī)范人的思想品行,穩(wěn)定社會秩序,從而為現實政治服務。荀子“雅”范疇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意義。關于“雅”之品格的培養(yǎng),荀子也提出了具體意見。
荀子認為,習俗對個體人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他舉例說:“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保ā秳駥W》)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剛出生時是沒有什么不同的,但長大以后就形成了迥異于他族的性格特征,這完全是“教使之然”,即風俗濡染的結果。
不同族群的習俗塑造了該族成員獨特的性格特征,即使是同一族群之人,其性格特征也不完全一樣,也有雅與俗、君子與小人之分。荀子在《榮辱》中說,君子與小人,雖然在本性上都“好榮惡辱,好利惡害”,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小人趨俗,“君子安雅”。何以故?他說:“君子注錯之當,而小人注錯之過也?!亲㈠e習俗之節(jié)異也?!避髯诱J為,一個國家的風俗有美惡之分,美與惡往往是相互雜陳的。君子與小人,雖處同一國家,有著大致相同的風俗背景,但他們對風俗的選擇是不一樣的,君子親近美俗所以“安雅”,小人流向惡俗所以庸鄙?!把湃恕迸c“俗人”的區(qū)別正在于此。風俗的美與惡決定著個體人格的雅與俗,高雅人格的培養(yǎng)當然離不開美俗的熏陶。荀子說:“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曀滓浦?,安久移質?!保ā度逍А罚﹤€體先天之性雖惡,但在美俗的熏陶之下,其內心深處會產生對“雅”的認同感,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高雅的品質。
個體高雅品質的形成,除受習俗陶染外,也離不開師法的教化,后者往往是通過前者而起作用的,這是因為師法在習俗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荀子說:“圣王以為法,士大夫以為道,官人以為守,百姓以為成俗,萬世不能易也?!保ā墩摗罚┠撤N思想觀念,經過圣王的提倡,官府的守護,到了百姓這里就成了不言自明、不能改變的習俗了。這里,荀子較為深刻地揭示了一種思想觀念在由制度化向風俗化演變過程中,師法所起的關鍵作用。他還說,君師應有辨別風俗美惡的能力,既要能“修政美俗”(《君道》),又要能“移風易俗”(《樂論》)。這也是在強調師法教化對美俗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師法的引導、教化之下,社會風俗趨于好轉,從而為個體雅之品格的形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因此荀子說:“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保ā度逍А罚o師法教化,人就會縱其情性而流于俗鄙;有之,則能化性起偽,由俗變雅。因此,師法是“人之大寶”。荀子認為雅之品格的培養(yǎng)也離不開文學藝術的熏陶:“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于琢磨也。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問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為天子寶。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保ā洞舐浴罚┯褡脸善鳎藢W知禮,子贛、季路雖出身鄙野,但由于“被文學,服禮義”而由俗變雅,成為“天下列士”。荀子在《樂論》中系統(tǒng)闡述了音樂對培養(yǎng)高雅人格所起的重要作用:“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蕵沸卸厩澹Y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音樂由于具有“入人深”“化人速”的特點,因此是移風易俗,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
荀子強調風俗的影響、師法的教化、藝術的熏陶對培養(yǎng)個體雅之品格的重要性,同時又認為,光靠這些外力的推動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個體對美好習俗日積月累的自覺踐行。上文提到所謂“隆積”,即是強調雅之品格的形成,是由于個體對美好風俗正確選擇與自覺踐行的結果。荀子追求成圣,認為“圣可積而致”(《荀子·勸學》),即人的主體價值在追求、選擇、規(guī)劃、實踐和反思的環(huán)節(jié)中,可以得到展現和升華[4]。
在《儒效》中,荀子又說:“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為之而后成,積之而后高,盡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薄巴恐恕奔此兹耍颉胺e善”而雅、而君子、而圣人,在這種長期的道德實踐中,社會規(guī)范逐漸內化為個體的高雅品格。
作為人格論范疇的“雅”,正式確立于荀子,它包含隆禮義、有正義、輕外物、積文學、一表里等五重內涵。荀子“雅”范疇是建立在其心性論、義利觀、公私觀、天人觀等哲學問題基礎之上的,因而具有一種強烈的理性精神。荀子“雅”范疇對后世國人的文化價值取向與理想人格塑造產生了重大影響。錢穆先生說:“欲知中國文化傳統(tǒng),雅俗之辨,涵有深義,不容不知。 ”[5]
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就一定能夠建設好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園,筑牢中華兒女團結奮進、一往無前的思想基礎”,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努力實現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出去”。因此,在全面復興、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將荀子的“雅”范疇作為人格論加以探討,并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之一,彰顯中華文化自信,促進中國話語的傳播,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