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記營
文本是溝通讀者與作家的橋梁,研讀文本從根本上掃除了與作家交流的障礙。研讀文本的要旨在于把文本揉碎、咀嚼、品味、升華,按照閱讀流程,應先把文本讀厚,然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接著再把文本讀薄,就能在內涵上把握住文本的靈魂。而抓住文中關鍵語句,就等于深入到文本的靈魂。關鍵的語句總是閃著耀眼的光芒,快速地攫住我們的目光:“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弊屑毱肺哆@句話,如醍醐灌頂一般,一下子便豁然開朗,“平常的自己”無非是對現(xiàn)實庸常生活的強調,“另一世界”則是對精神空間的形象說法。一旦讀懂了這句話的內涵,就好像抓住了文本的“牛鼻子”,便順理成章地牽出文本中現(xiàn)實與精神之間的四對情感悖論。
一、現(xiàn)實的苦悶與精神的超脫在貌似難以調和中水乳交融
“在《荷塘月色》中,有短暫的出世的逍遙、剎那的寧靜和喜悅,有精神上的隱士風范,又有不能擺脫現(xiàn)實的苦惱、寄情于世俗紅塵的情懷?!盵1]現(xiàn)實的苦悶與精神的超脫這一對不可調和的情感悖論,卻在文本中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從文本背后透出的隱性信息來看,現(xiàn)實的苦悶是毫無爭議的。開篇“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現(xiàn)實苦悶的濫觴,雖然作者在表達上相對含蓄,但我們還是能夠通過下文的顯性文字,讀出隱性的苦悶來?!跋窠裉焱砩希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皎潔的月光,映襯著靜寂的夜晚,作者體會出“獨處”的妙處,就是把現(xiàn)實中的我與此時的我隔離開來,自成一方靜寂獨處的天地,現(xiàn)實中令自己苦悶的事情都可以不去想,而令自己精神超脫的事情則都可以去想,屏蔽了現(xiàn)實的苦悶,體會了精神的超脫,整個人便從庸常的現(xiàn)實中解脫出來?,F(xiàn)實的苦悶在這一刻被拋諸腦后,眼前的美景陶冶了作者的情操,便凈化了作者的精神,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卻因眼前的美景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切的不可能都因欣賞的目光帶來審美情趣的變化而成為可能。
至于現(xiàn)實苦悶的原因,可以從字里行間探尋出一些蹤跡來。一則可能是工作上的某些不如意導致內心的苦悶,身為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兼教授的朱自清,因為工作的事情難免會做一些違背自己性格和原則的事情,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便可能是作者寫下“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的最大緣由。二則可能是家庭方面的一些庸?,嵤乱鹆藘刃牡牟贿m,但作者并沒有明確地交待,只是在字里行間隱晦地透露出一些可以捕捉到的信息,從“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哼著眠歌”開始,作者內心似乎有一種難言之隱,便“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從正常的思維來看,男人內心煩悶,一般都要向妻子傾訴,在傾訴中得到安慰,從而使苦悶得到舒解。如果內心苦悶而不向妻子傾訴,十之八九與家庭難言的瑣事有關,有文章說,朱自清與父親失和,這大概是他內心苦悶的原因吧,但也不排除他與妻子因為生活瑣事而生發(fā)矛盾導致了內心的苦悶,我們畢竟不是朱自清本人,只能從他的字里行間來進行合理的推斷。三則可能是對故鄉(xiāng)思念卻因無法歸鄉(xiāng)而引起的內心郁悶,文章后半部分,用大量的筆墨寫到了江南的舊俗采蓮,這一情節(jié)與思鄉(xiāng)有莫大的關聯(lián),眾所周知,朱自清的祖籍是浙江紹興,出生地是江蘇東海,生長地是江蘇揚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杭州第一師范國文教師,不管是江蘇還是浙江都屬于江南的范疇,朱自清費盡筆墨對江南的舊俗進行工筆細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他的思鄉(xiāng)情結。江南文士自有江南風韻,古有張翰“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留下了莼魚之思的美談。而朱自清則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傾注在對江南舊俗采蓮的描繪上,說到底也不失為一件雅事。另則,月在古典詩歌中一直是思鄉(xiāng)的典型意象,作為新詩人的朱自清對古典詩歌的浸潤不可謂不深厚,在文章中他對月光的濃墨重彩,不恰恰說明他對故鄉(xiāng)的強烈思念嗎?對故鄉(xiāng)思念而無法歸鄉(xiāng),就會聚焦成濃重的鄉(xiāng)愁,濃重的鄉(xiāng)愁自然會引發(fā)內心的苦悶,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四則可能是現(xiàn)實中的國家狀況使朱自清看不到國家前途與命運而導致的內心苦悶,因為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為1927年7月,這個時間點過于敏感,因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就發(fā)生在這一年,恰恰離七月不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整個如火如荼的中國革命形勢跌入谷底,對朱自清這樣一位對國家前途命運極為關心的愛國知識分子而言怎能不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擔憂呢,所以說此時此刻,他的內心產生苦悶也在情理之中。
現(xiàn)實的種種苦悶,使朱自清內心頗不寧靜,可有些方面他卻無力改變,世俗的生活仍舊要持續(xù)下去,他只能尋求內心的庇護,達到精神上的超脫,而在清華園恰恰就有那么一處地方,能夠成為他心靈的庇護港灣,讓他從世俗的生活跳脫出來,達到精神的超脫境界。本來,現(xiàn)實的苦悶極易讓人陷入頹廢與消極的狀態(tài),而精神的超脫與現(xiàn)實的苦悶又不易產生交集,可在朱自清這樣一位文人身上,把兩種不可調和的矛盾,通過一處荷塘得以美學的升華而變得水乳交融,實在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情感體驗。
二、現(xiàn)實的熱鬧與精神的煩躁在貌似不可共處中琴瑟和鳴
文人自古追求“慎獨”的精神境界,向往靈魂的獨處,可朱自清并不因此而排斥熱鬧,相反他能在兩者看似矛盾對立之處找到兼容并包的途徑。他說“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熱鬧”與“冷靜”,“群居”與“獨處”在一般人的眼中是不可共處的矛盾對立體,可在朱自清這里,不僅調和了兩者不可共處的矛盾,還能做到琴瑟和鳴、相得益彰,由此可見,朱自清是一個極易與庸常生活共處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中找到獨屬的樂趣,既能向庸常生活低頭,又能保持自我的雅趣。按理說,現(xiàn)實生活的熱鬧不應該侵擾到他精神層級的獨處,可偏偏現(xiàn)實中的熱鬧導致了他精神上的煩躁。正如他在文中所說:“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弊匀唤绲南s聲與蛙聲是文人獨有的美學情趣,往往以一種褒揚的姿態(tài)傾注于筆下,充滿了令人向往的志趣??稍谥熳郧宓墓P下,這種志趣是蕩然無存的,他以一種旗幟鮮明的情感態(tài)度把自己與這種志趣隔離開來,似乎不愿深入到這種志趣中,只是落寞地強調熱鬧是它們的,自己一無所有。對于像朱自清這樣一位有著深厚文學功底的文章大家,把傳統(tǒng)的文學意象“蟬”與“蛙”屏蔽出自己的美學版圖,當然是有其深層原因的。
“關注光影變化,用現(xiàn)實中的荷塘月色襯托自己內心的茫然,用唯美的畫面沖淡現(xiàn)實的矛盾?!盵2]現(xiàn)實的矛盾導致內心的茫然,而矛盾的原因則可歸究于精神的煩躁,更深一步講,現(xiàn)實的苦悶導致了精神的煩躁,以至于連平時的熱鬧情趣也成了精神的負擔。人一旦陷入了精神上的煩躁,便會對自然的審美情趣視而不見,情感上也會變得不可理喻,邏輯判斷上自然會出現(xiàn)前后矛盾的地方,這便是他為什么會在前面說“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又在后面鄭重地強調“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落寞之情溢于言表,郁郁寡歡躍然紙上。
現(xiàn)實的熱鬧不僅僅局限于自然界的蟬聲和蛙聲,還應有世俗里的熙熙攘攘,甚至可以斷言,后者在現(xiàn)實熱鬧中占據的比例更大。這里的熙熙攘攘包括塵世的人情往來,宦海的蠅營狗茍,職場的爾虞我詐,家庭的一地雞毛,理想的彷徨幻滅,凡此種種,皆為現(xiàn)實的熱鬧。朱自清雖有文人的清高,但并不排斥紅塵的滾滾熱浪,在現(xiàn)實的熱鬧中保持情懷的屹立不倒。一般而言,現(xiàn)實的熱鬧并不能直接導致精神的浮躁,只有一些外在或者內在的具體原因才有可能引起精神上的浮躁,這些具體的原因在上文已經闡釋,這里就不再贅述。
作者由不排斥現(xiàn)實的熱鬧卻又在精神層面游離于現(xiàn)實的熱鬧,這在邏輯上解釋不通,卻在情感上有了更明確的指向,他試圖用一種荒謬的悖論強化他內心的深沉苦悶。我們只需抓住作者情感上的深沉變化,了解他內心苦悶的原因,從而在兩者不可共處中找到契合點,看到了它們琴瑟和鳴、相得益彰的積極一面便足夠了。
三、現(xiàn)實的困厄與精神的沉靜在貌似激烈沖突中相融共生
作者在開篇點明這幾天內心不寧靜的同時,著重用一個程度副詞“頗”來強調,由此可以推知,作者內心情緒起伏變化之大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他的心緒,讓他的精神無法在沉靜的境界中淡泊下去,而是朝著一個無法預料的消極方向滑落。究其原因,無非是被現(xiàn)實煩惱的大網所籠罩,陷入了困厄的泥潭無法自拔罷了。所以,為了皈依精神的沉靜,他才會尋找排解的路徑,來試圖擺脫現(xiàn)實煩惱對自我的束縛而導致精神境界的偏離。于是,他才想趁著滿月的夜色前去“日日走過的荷塘”,“‘滿月’給人一種月色明朗、豁然之感,可這里的月光卻是淡淡的,沒有過多的修飾,‘淡淡’二字就已為夜晚的荷塘增添了一份柔和之美。月光籠罩之下,物是美的,人也是美的,不經意間就觸發(fā)了作者的情感,從而引發(fā)了一系列似真似幻的場景變換?!盵3]想借助外在的景致來撫平內心的煩躁從而排解精神上的苦悶。按照正常的思維推理,現(xiàn)實的困厄只能導致內心的煩躁與苦悶,可作者在字里行間透露更多的則是閑情逸致,煩躁與苦悶似乎煙消云散,這是文人性格使然?,F(xiàn)實困厄的源頭沒有消解,煩躁與苦悶便不能根除,即便在荷塘的美景中得到短暫的停滯,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文本中透出的精神沉靜便有了情緒上的起伏。
作者的思緒由眼前的荷塘美景為觸發(fā)點,隨著筆端而呈線性排布。先寫月光下的荷塘,整體著眼,突出主體,關注細節(jié),工筆細描,活靈活現(xiàn)。把自然界的美景生發(fā)成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舞女的裙”“剛出浴的美人”“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與荷葉、荷花、香味一一對應,清水中娉婷裊娜的芙蓉,清新而不可褻玩,這是中國文人共有的美學感受,但作者卻舍棄了這種共有的美學感受,把荷花與美人等同起來,并賦予了塵世的愛欲情懷。很顯然,這是現(xiàn)實困厄在作者筆下的一種隱性顯現(xiàn)。這種困厄甚至刻意打破了傳統(tǒng)的美感,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呈現(xiàn)作者內心情緒的變化。當然,這與散文的主觀性也是互相照應的,所謂“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便是這個道理。
緊接著作者又把筆墨傾注于荷塘上的月色,他在試圖擺脫現(xiàn)實的困厄而進入美學的和諧境界,刻意營造了朦朧柔和的意境,似乎別有一番情趣。但他并沒有完全超脫現(xiàn)實的困厄,因為他在文段中突兀地寫下了一句在情理與邏輯上都相互矛盾的話:“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把灌木斑駁的黑影比作鬼影,這與此段朦朧柔和的意境有些格格不入,但作者卻把當時的一種主觀感受客觀化地呈現(xiàn)出來,多少能反映出他當時的情感心境。當然,鬼是一種虛幻的事物,但正是這種虛幻的事物在世俗的世界里卻是一種可怕的存在。作者在此處以鬼來比喻灌木的暗影,說明他內心深處是驚懼的,至少給人的感覺是不寧靜的。至于為什么會不寧靜?這還需要回到現(xiàn)實的困厄上。現(xiàn)實的困厄導致的內心煩悶,并沒有因為短暫的美景熏染而發(fā)生根本性改變,只是暫時性地遏制與遷移??梢哉f,作者此時此刻的心境是異常矛盾的,一方面想借助眼前的美景擺脫現(xiàn)實困厄導致的煩惱,另一方面卻似乎又在內心深處排斥著這種短暫的改變,陷入一種彷徨迷茫中而不能自拔。這種矛盾的心理還表現(xiàn)在對楊柳稀疏的暗影的描繪上,“倩影”一詞給人留下無限美好的遐想,把月光下楊柳的暗影比作倩影,難免令人想起美人婀娜多姿的身影,這與陰森恐怖令人驚懼的鬼影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此時此刻作者內心的愉悅,上一刻的驚懼與下一刻的愉悅,在情理上是很難說通的,但作者就是如此完美地把兩者結合在一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現(xiàn)實的困厄與精神的沉靜在時時刻刻發(fā)生激烈的沖突,但這種激烈的沖突最終都在相融共生中消解了。
四、現(xiàn)實的放松與精神的飛升在貌似毫不相干中渾然一體
作者的身心在美景的熏染下得到了短暫的寧靜,他試圖從世俗的煩躁中抽身而出,把目光轉向荷塘的四周,自然以荷塘和月光為描寫主體,兼顧了周圍的樹,還順帶著寫出了隱隱約約的遠山以及近處無精打采的燈光。遠處朦朧的山脈是文質兼美的寫意畫,當然是精神飛升的一種詩意象征,預示著作者擺脫現(xiàn)實苦悶的一種努力。近處無精打采的燈光則是形神兼?zhèn)涞膶懶螆D,自然是現(xiàn)實困境的一種表象特征,揭示出作者從現(xiàn)實抽身的一種果敢。作者在一系列心理活動的暗示下暫時性地擺脫了現(xiàn)實的困厄,使身心得以放松,從而達到美學境界上一種精神上的飛升。但現(xiàn)實的放松與精神的飛升中間隔著漫長的距離,這種漫長的距離不是片刻之間就能消除的。從文本的解讀中,現(xiàn)實的放松得益于外部美景的熏染和內部心理活動的干預,最終通過精神的舒解得以實現(xiàn)。而精神的飛升則與現(xiàn)實的放松沒有實質上的瓜葛,它主要依賴于作者自身文化的韻致與深厚的審美功底,雖然借助了一定的外在美景,但如果換成一個不通文墨的粗人,斷斷做不到把現(xiàn)實放松與精神飛升在貌似毫不相干中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的。所以說,現(xiàn)實的放松與精神的飛升仍舊存在著情感上的悖論。
“這種個人情感完全是屬于朱自清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內心體驗。概括地說,《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種潛意識愿望的表現(xiàn)?!盵4]可朱自清不愿在這種悖論上過多糾纏,而是宕開一筆,矛盾地寫道:“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燈光是渴睡人沒精打采的眼,既有燈光暗淡性的寫實,又有作者孤獨性的寫虛,而重心毫無疑問是孤獨的寫虛,這與后句蟬聲與蛙聲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熱鬧貌似興高采烈,與作者內心的孤獨似乎格格不入,但作者又仿佛有意地用自然界的熱鬧來打破現(xiàn)實困厄導致的內心孤獨。但作者內心仍舊是矛盾的,這也是他強調“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根本原因。現(xiàn)實短暫的放松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反這是對現(xiàn)實困厄的無意識逃避,這一點兒作者是清楚的?,F(xiàn)實困厄導致的苦悶心境與內心想借助外在美景擺脫苦悶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形成激烈的沖突。雖然看似擺脫了苦悶,現(xiàn)實中得到了片刻的放松,但作者復雜的心理活動卻隱藏到了文字的背后,令后來者無法輕易讀出。
作者從眼前的荷塘順理成章地聯(lián)想到江南的采蓮舊俗,這也是擺脫現(xiàn)實困厄的一種舒解方式,這種舒解方式是立足于美學境界而脫離于世俗層面的。朱自清試圖跳出現(xiàn)實的窠臼而進入遙遠的古代,把自己放置到印象中的江南,把場景設定為熱鬧的采蓮舊俗,從精神的層面與現(xiàn)實的困厄脫鉤,進而達到精神的飛升而換得情感的喜悅。但這種喜悅果真能擺脫現(xiàn)實的困厄嗎?也只是一種短暫的自我麻痹罷了。
注釋:
[1]吳欣歆.探尋作者的精神家園——散文專題單元中的《荷塘月色》教學設計[J].語文建設,2009(12):27-30.
[2]馮雁.傳承與嬗變——《荷塘月色》審美意境探析[J].語文建設,2018(11):42-44.
[3]王麗艷.從月意象探尋《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轉向[J].文學教育,2019(07):60-61.
[4]楊樸.美人幻夢的置換變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J].文學評論,2004(02):125-132.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學會“十三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19B9J2SZ78)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