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摘要:教育心理學的人文科學性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合法聯系。這反映了其合理性,對統一、自然和有價值的生活、智能生生命、超越生命統一的理性、工具和價值觀念的合理化等方面的解釋和理解。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人文性;科學性;合理性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但真正的發(fā)展在80年代后期。幾十年來,我國教育心理學家一直處于教育國際發(fā)展的前列,致力于建設基于中國教育改革現實需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心理教育。
一、合理性:教育心理學人文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知識和認識是人文性和科學性的統一。心理學教學不僅研究心理現象和教育過程的學科,而且研究人的價值、感情和意義。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和理解也是人文學科的統一,人文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是教育心理學的合理性。主要成就包括:
1.人類與科學統一的合法性。教育的心理學體現在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中。關于教育科學性質的討論主要來源于科學性與人文性之間的差異,當然,良好的心理學研究與科學的邏輯和方法是離不開的,但也給研究者們留下了強烈的人文素養(yǎng)和深切的人文關懷。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不僅脫離了自然科學的邏輯和方法,而且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科學和人文性的研究是統一的。教育心理學的人性與科學是相互促進和相互投射的,沒有科學的發(fā)展,就沒有人文主義的進步。沒有人文主義的滲透,科學也會失去發(fā)展基礎。
2.對統一合理性的解釋和理解。教育心理學不僅是對心理現象和學校教育的解釋,而且也是對生命的意義和體驗、理解以及從生命的內在結構對整個生命的描述。正如哈貝馬斯指出的那樣,教育心理學側重于與社會密切相關的社會、歷史和文化生活,教育心理學應更多地關注人性的理解和解放,而不是科學的認知目標。當因果關系的假設和因果關系的定量分析僅在學校教育中得到促進,而重點在于心理現象和規(guī)律的解釋,導致教育片段化和工具化,生命的豐富性、連續(xù)性和價值就沒有得到考慮。
3.統一的合理性的生命與自然的價值,智慧生命與超越生命之間的聯系。教育心理學對于教育情境中的人來說是一個相關物質、生物、文化、價值與社會性。它不僅關乎自然生命,也關乎價值、智慧、超越生命。它是人心理生命的統一,是一種開放和可持續(xù)的生命,具有盡可能高的可塑性,是一種適應能力、互動和以學校教學為基礎的生命活,它將各種關系轉化為現實并創(chuàng)造新的環(huán)境相遇。它是教育心理學相互交織的生命統一體,教育心理必須建立在以不同維度、層次、背景和不同生活觀點為導向的統一的生命之上;試圖通過實驗、測量、數學統計和分析來研究人的生物和物質層面,可能會導致教育心理片段化和去意義化。
二、教育心理學人文性的彰顯與合理性形成的課程教學路徑
1.關于教學方案的目標,將建立教育心理學目標系統,協調發(fā)展、終身教育和優(yōu)質教育。第一,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本質上是以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為基礎的以生活為導向的行動,奉行促進生命成長的生活方式。教育心理學是為有感情、體驗和發(fā)展的人設計的。本課程的目標應強調學生的主要作用,培養(yǎng)他們自己的想法、學習興趣、動機和學習能力,幫助學生確定本課程的任務和目標,促進和發(fā)展智慧培育。第二,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反映當前的教育情況指導與社會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強調課程教學的文化和情境性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意識、懷疑、實踐智慧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心理學基本概念、原則和理論的運用,以及教育的目標必須是可擴展和有效的。第三,教育心理學是在個人互動和不同背景下的社會關系框架內發(fā)生的社會互動過程。它強調了對學生認知、情感、動機和心理發(fā)展的理解,學習、教學心理學。學生們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建立了關于他們在社會互動中知識局限性的科學和心理知識,實現了個人發(fā)展目標,使他們能夠建立自己的知識、成就甚至人格。
2.在課程內容,創(chuàng)建一個逐步、上下文相關、集成和互補的課程內容系統。第一,強調教育中心理教學手段的適宜性。心理學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僅強調了融通整合人文性和科學性,也強調了教育內容與社會文化的關系,強調了教育內容與學生經驗的關系,以及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選擇教育心理學之前,首先要深入了解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學習內容和情況,并對學習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活動進行相應的分析。第二,應進一步加強教學內容與教育心理學的有效融合,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全面看待教學,并將動機、情感和認知要素納入全面的多維框架,研究它們之間復雜的三維關系。心理學教學應注重個體感知框架內的單一研究方向,有效地將學習動機、情感、態(tài)度和社會條件聯系起來。作為整合的一部分,在不同元素之間建立協同關系,促進學生心理功能的綜合發(fā)展。
3.結合教學方法,結合情境教學、個案研究、群體間合作和學習探究等概念,參照心理學建設的具體背景,選擇教育方法,除其他外,受到教育目標、學習內容和教育價值的限制。第一,需要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重點主要放在主動積極的知識建設和有意義的學習上,其中學習、知識和經驗的影響、情感、動機等充分考慮,并選擇想要的學習方法。其次,心理學教學是以具有語言和創(chuàng)造性性格特點的課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基于教學環(huán)境的復雜性和通用性、教學內容以及教師之間的關系。必須動態(tài)、及時地調整教學方法,以適應課堂互動、學生學習狀態(tài)、突發(fā)事件教學、學習內容等。第三,教育心理學方法論的選擇應與科學知識密切相關,并考慮到科學的不同方法。例如,人文學科強調理解,而自然科學強調解釋和研究。對教育心理學的認識和理解是人文性與科學性的統一。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與學科知識和理解相聯系,才能做出相應的選擇。
總的來說,教育心理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補充,強調人文精神是科學建設的正當理由。為此,科學性與人文性統一建設成為理論上需要分析研究的意義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林虹琴.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10-116.
[2]張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論的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130-136.
[3]張強.心理健康與心理素質的關系:內涵結構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