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韻竹
(黑龍江財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00)
需要理論被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基礎理論,可以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理論依據。當下,大學生不僅僅要學習專業(yè)知識,更重要的是全面發(fā)展,即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而思政教育可以為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有力的價值觀導向和思想動力源泉,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水平,也能夠豐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內涵,幫助大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思政教育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之一,也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經之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對象,從本質上來講,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其實就是開展“人的工作”,而人的需求決定和影響著人的思想,引領著人的行為。對于身處人生重要發(fā)展時期的高校大學生,滿足其需要和培養(yǎng)其需要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據大學生的普遍及個體需求,依照需要理論來把控思政教育脈搏,以了解、關心、尊重和滿足大學生的真實需要為基礎,注重引導其提高需求水平,提高其思想層次,確保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為達成教育目的提供堅實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質就是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必須做到全面了解學生,做到對其需要的全面掌控。在教育工作中,往往因對大學生群體的需求重視不足,導致思想政治工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存在部分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完全忽視學生群體的需要,導致學生極度排斥思政教育工作,出現異常表現。反之,我們也可以通過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推斷出他們需要的滿足程度,從而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表現,以便設身處地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學生作為高校的教育對象,因其家庭環(huán)境、成長歷程、教育經歷、心理素質、性格愛好等各方面都不盡相同,這也就導致了大學生的復雜性,而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方式主要受需要而支配,在這種條件下,為了達到思政教育目的,就需要首先考慮到受教育群體的需要。雖然受教育群體的情況較為復雜,但是依據人的需求理論,依然可以探索出其中的規(guī)律。根據需要理論可知,人的需求是有層次性的,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也可以參照人的需要層次依次進行。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性化需求,在滿足大學生的物質需求的同時,不斷加強滿足其精神需求的思想引領,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要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花結果,需要從多方面因素入手,如社會環(huán)境、教育方法、大學生自身素質等方面。教育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者,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對二者的結合,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內在需求,不能做到將教育內容同學生發(fā)展需要聯(lián)系起來,直接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教育過程中,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加強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促進思政教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收獲。因此,為了不斷優(yōu)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認真研習學生的所想所需,教育者不能“高高在上”,而要“深入基層”,積極融入學生群體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
雖然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體發(fā)展趨勢良好,但由于大學生大多處于18至24歲的青年階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自身需要的偏差,也會阻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升。面臨多元文化沖擊下的復雜社會環(huán)境,大學生可能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迷失方向,導致大學生產生理想信念動搖、三觀扭曲、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等諸多問題。
首先,大學生群體呈現趨利傾向,功利需要大于精神需要。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的行為動機和目的更為明確。一是學習功利化,上大學不再僅僅為了學習知識和學會做人,更多的是為了今后能夠謀求一份好的職位,在選擇專業(yè)的時候,往往忽視自身喜好和社會需要,而去選擇好就業(yè)、薪資高的專業(yè);二是就業(yè)功利化,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很多大學生盲目地選擇薪資待遇好、工作體面、處于一線城市的就業(yè)崗位,忽略自身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問題;三是政治追求功利化,很多學生政治覺悟不高,入黨動機不純,功利目的突顯。
其次,大學生社會適應力還不夠高,無法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相結合。高等教育最終輸出的大學生應該是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大學生。大學生求學過程中,不但要學習專業(yè)知識,也要學習如何更好的融入社會環(huán)境,然而,部分大學生在培養(yǎng)過程中,存在與社會脫節(jié)的的現象。一是在心理素質方面,許多大學生心理承受力較差、缺乏自我調控的能力,面對逆境和壓力時,容易被挫折擊垮,不能以冷靜、樂觀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易產生焦慮情緒以及抑郁等心理問題。二是大學生人際關系方面存在短板,由于我國目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人際關系中往往表現出利己傾向,遇到問題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夠換位思考,導致人際關系惡化。
同時,有的大學生精神追求不夠高,需要仍停留于較低等級。大部分學生的生活單調乏味,每天重復上課、吃飯、睡覺、打游戲、玩手機等,因貪圖享樂,導致學生缺乏對自己未來人生的規(guī)劃,產生迷茫、煩躁、厭倦、空虛等消極情緒,甚至產生心理問題。
部分施教者雖然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但是往往偏重于整體教育效果,所以難免疏于對大學生真正需求的關心和研究,導致重工作實效、輕人文關懷現象。部分教師工作重心偏移,從立德樹人逐漸演變?yōu)橹灰龊檬聞展ぷ鞫雎越逃齼群?。一是因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對復雜的日常事務性工作時分身乏術,雖然意識到需要加強關心和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部分教育者存在懶怠心理,認為在學生教育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面對學生問題時,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把時間和精力更多的放在事務性工作及個人發(fā)展方面,主觀上缺乏關心關愛學生的意識;三是部分教育者自身素質不夠高,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部分教育者忽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很少鉆研學習學術,存在“啃老本”現象,作為施教者,必須做到不斷加強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難以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育活動難以契合學生真正需求,一旦高校思政教育脫離了學生需求,就會導致思政工作缺乏吸引力、不能解決學生真實存在問題、思政工作停滯不前等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在很多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里,思想政治教育是帶有極為濃重的政治色彩的,是死板的、嚴肅的、無趣的,這種刻板印象導致學生在學習前已經產生了對于思政教育的抵觸心理。目前由于教育體制和教育形式的問題,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仍處于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階段,教師授課過程中主要以講述書本內容為主,多為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單調無趣,很難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真正地為學生解決實際產生的問題和困難。
二是教育環(huán)境不夠純凈。目前,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大學生的教育環(huán)境更為廣泛,如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方面,大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不僅僅是依靠學校育人活動培養(yǎng)形成,更多是在成長環(huán)境下耳濡目染而形成。所以,教育環(huán)境的問題也需要引起重視。一方面,現實環(huán)境如家庭、學校、社會決定了大學生需要的發(fā)展方向,但由于部分社會負面現象,可能導致學生思想認知偏差,使其三觀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虛擬網絡環(huán)境信息的良莠不齊,也會腐蝕部分大學生思想,導致其價值觀念扭曲、思維混淆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建立在對學生的了解和關注之上,要貼合學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提高實效性。因此,教育者應當充分了解大學生群體的真實需要,將大學生的需要作為開展教育工作的前提,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同時,要以學生的實際利益為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以學生的真實需要為動力,結合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方面,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生根。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實際工作中貼近學生、融入學生、扎根學生,不斷建立和完善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增強雙向互動,拉近彼此距離,通過良性互動來滿足學生的交往需求,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其他需求,教育者在溝通過程中應當放低姿態(tài),以平等友好的態(tài)度和學生溝通交流,才能使學生消除對老師的排斥感,營造輕松、真誠的溝通氛圍。對于學生的合理訴求,要及時給予回應和滿足,對于學生不合理的需要,教育者應該及時引導和勸解學生,使學生意識到其需求的不合理性,幫助其不斷調節(jié)并形成良性需要,進而由正確需求引導其正確思想行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一方面,教育者應當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物質需要。要讓學生理解人的一生不僅僅有物質方面的滿足,還有精神方面和價值方面的追求。作為人,不能局限于對于物質世界的追求,要杜絕“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同時要幫助和引導大學生以合理方式滿足物質需要,鼓勵大學生運用合法途徑勤工儉學,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優(yōu)秀品質,合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另一方面,教育者應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的精神需要,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以長遠的眼光來對待今后的人生,不要過分計較眼前得失,貪圖一時享樂,在學生處于人生逆境的時候及時給予正確引導,幫助其勇敢克服困難。要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發(fā)展與國家安危聯(lián)系在一起,幫助學生培養(yǎng)“家國情懷”,樹立“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的民族使命感,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存在矛盾時,要學會如何取舍,要把自己的青春融入到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fā)展上,要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摒棄低級趣味,做一名有高尚情操的大學生。
一是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摒棄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應當把教育方式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結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開展名師講座、座談會、第二課堂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是要將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完善校園文化育人。高校應該不斷加強對學生組織的管理,鼓勵團委、學生會、社團等開展豐富的校園育人活動,幫助學生培養(yǎng)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同時也要加強班風學風建設,以團隊建設帶動個人建設,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意識。也可以開展寢室聯(lián)誼活動,創(chuàng)造互幫互助的良性局面,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發(fā)展進步。
三是學校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大學生是面向社會的大學生,不能做理論的巨人,實踐的矮子。大學相關部門應該不斷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提供一定的實踐崗位,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就業(yè)部門要結合就業(yè)形勢開展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實踐活動,幫助其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提高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同時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到基層參加實踐鍛煉,鼓勵其通過社會實踐認知社會、融入社會,提高社會責任感,為今后服務社會奠定基礎。
四是學校應當不斷優(yōu)化教育環(huán)境。學校應成立輿論工作小組,與家長、社會構建良好的聯(lián)動形勢,對于身邊及網絡出現的不良信息,應該及時甄別并給予宣傳引導,幫助學生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避免不良信息的毒害,把握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導權,為高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保駕護航,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注重“外在灌輸”,而忽略了大學生的內在需要,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基于需要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摒棄了灌輸式教育,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更符合當下的教育實際情況。所以,需要理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結合,能更好的推動兩者的共同體發(fā)展,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