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義 昭
(安徽大學 徽學研究中心,合肥 230039)
科舉與風水的關系,是科舉時代士人十分關注的一個話題,對此學界已有探討[1]。但科舉風水與城市水利之間的關系如何,有關研究尚付闕如。故草此文,利用檔案等史料,梳理明清時期南京城內(nèi)科舉風水說的生成及其文人敘事,分析清代南京城市水患對科舉的影響,考察清代南京士紳在城市水利規(guī)劃建設博弈中運用科舉風水說的方式和過程,探究科舉風水說在當時的積極作用,揭示科舉風水與城市水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明初的南京在科舉上的地位極為重要,不僅是全國的科舉中心,也是整個東亞的科舉中心。洪武三年(1370)五月初一日,明廷頒布《初設科舉條格詔》,其中規(guī)定:“高麗國、安南、占城等國,如有經(jīng)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國鄉(xiāng)試,貢赴京師會試,不拘額數(shù)選取。”[2]可見朱元璋希望建立以明朝為中心的“國際”科舉秩序,并將其作為所構(gòu)建的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元璋的這一構(gòu)想,很快獲得部分實現(xiàn)。洪武四年,明代首科會試,當時赴南京參加會試的士子中即有高麗生三人(這三名高麗士子分別為金濤、樸實、柳伯儒,其中惟金濤中式。但三人皆因不通華言,請還本國。朱元璋下令厚給路費,遣舟送還。終明清兩代,南京是唯一留下如此珍貴科舉記憶的城市)。自永樂十三年(1415)會試、殿試改在北京舉行,南京的科舉地位嚴重下降,從天下科舉中心降為南直隸科舉中心。盡管如此,南京依然是最為典型的科舉城市之一。
明中期以后,南京城內(nèi)出現(xiàn)不少專門以堪輿、卜卦為職業(yè)的人。在明人所繪《南都繁會圖卷》中,高懸著“陽宅地理”“卜卦命館”“相館”等幌子市招的店鋪門面林立于城內(nèi)繁華街市;相館之內(nèi),店主靜坐于桌前,正等候顧客的光臨;而在懸掛著“陽宅地理”“卜卦命館”等幌子的店鋪前,則站立著數(shù)名身著縉紳衣冠之人[3]。可見,當時南京城內(nèi)堪輿、卜卦之風是十分盛行的。
在科舉氛圍和堪輿之風的共同作用下,時人將堪輿之術與科舉中第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種影響廣泛而又深遠的科舉風水說。而在明清文人的敘事文本中,科舉風水說也是十分重要的收錄內(nèi)容。
圍繞應天府學風水對南京科第興衰的影響問題,嘉靖至萬歷年間,南京官員、士紳間進行了多次討論與博弈,最終達成了有利于南京科舉的風水方案。
應天府學明德堂后,原是一座高阜。嘉靖初年,都御史陳鳳梧夷平高阜,建尊經(jīng)閣于其上。在未建尊經(jīng)閣前,應天府學鄉(xiāng)試中式者較多。景泰四年(1453)應天鄉(xiāng)試,中式舉人共205名,其中應天府學即有26名之多。除應天府學外,中式舉人中屬于應天府的還有:溧陽縣學4名、江浦縣學1名、句容縣學1名、上元縣儒士2名。不僅如此,設在南京城內(nèi)的南京國子監(jiān)和南京太醫(yī)院還分別有8名監(jiān)生和1名儒士中舉。若將南京國子監(jiān)、太醫(yī)院和應天府屬各縣學等中式舉人計入,則整個南京應天府中式舉人達43名,占總數(shù)的1/5強[4](按顧起元《客座贅語》中說:“景泰四年開科,中式者二百人,而應天至二十九人,可謂極盛?!盵5]無論是就應天鄉(xiāng)試中式舉人總數(shù),還是就應天府學中式舉人數(shù)來說,顧起元所說都不準確)。景泰四年這一科舉成績,是明代南京科舉史上的最佳成績。但自從尊經(jīng)閣創(chuàng)建后,應天府學中舉人數(shù)遞年漸減,隆慶以后更是寥若晨星。顧起元認為,是陳鳳梧夷平高阜、創(chuàng)立尊經(jīng)閣的做法,破壞了南京的科舉風水,批評其行為導致應天府學中舉人數(shù)減少。
萬歷十三年(1585),太常寺少卿周繼擔任應天府尹后,對應天府學進行了風水改造。顧起元《客座贅語》載錄此事說:
公雅善《玄女宅經(jīng)》,謂儒學之文廟坐乾向巽,開巽門而學門居左,屬震。廟后明德堂,堂后尊經(jīng)閣,高大主事,廟門與學門,二木皆受乾金之克,陽宅以門為口氣,生則福,克則禍。于是以抽爻換象補泄之法修之,于學之坎位起高閣,曰青云樓,高于尊經(jīng)以泄乾之金氣,而以坎水生震、巽二木,以助二門之氣。又于廟門前樹巨坊,與學門之坊并峙,以益震、巽之勢。于離造聚星亭,使震、巽二木生火,以發(fā)文明之秀。又以泮池河水不畜于下手,造文德木橋以止水之流。修理甫畢,公遷應天巡撫都御史。學門內(nèi)舊有屏墻,戊子冬公下檄拆去之,曰:“去此,明年大魁必出此亡疑矣。”[5]卷8,246-247
周繼升任應天巡撫是在萬歷十六年,從萬歷十三年即開始的府學風水改造工程至此初步告竣。當年冬天,已升任巡撫的周繼再次對府學進行改造后,應天府學風水改造工程才最終落幕。次年,焦竑高中狀元,表明了周繼主持的府學風水改造工程的成功。不僅如此,周繼還根據(jù)其科舉風水說,占卜南京當出三元。據(jù)顧起元說:
己丑,焦公果應其占。庚寅冬,公遷南戶侍,面語予曰:“修學而一大魁,余未敢言功也。占當出三元,坊中‘樞’字,亭上‘星’字,篆文‘區(qū)’之三口,‘星’上之三圈,皆寓三元之象。君其識之?!币椅础⑽煨?,朱公與余相繼登第,人益以公之術為神[5]卷8,247。
萬歷二十三年朱之蕃高中狀元,萬歷二十六年顧起元連中會元、探花,連同此前焦竑中狀元之事,印證了周繼“南京當出三元”之占,再次證明了其科舉風水說的正確。
后來,當南京有人提議重修應天府學時,作為科舉風水說受益者的顧起元遂明確表示反對更改府學規(guī)制:
只宜循公之制,不可輕改。其發(fā)科之多少,蓋亦歲運利鈍所致,不拘何宅皆有之,惟其宅本吉,則宜靜聽以待吉之自會。年年變遷,科科修改,斷無此理[5]卷8,247。
可見,顧起元對周繼的科舉風水說深信不疑,當有其他力量可能影響甚至改變府學風水時,他會毫不遲疑地予以反對。
狀元焦竑事跡的廣泛流傳,也是南京盛行科舉風水說最為有力的證據(jù)。據(jù)顧起元《客座贅語》記載:
少橋張封公居北門橋之豆巷,嘗語余,三十年前有一堪輿謂之曰:“君宅后之河,自西而東,所謂‘一彎辛水向東流’也,此地宜出狀元?!睍r人以封公子孚之美秀而文,意驗在此。久之,焦澹園先生移居其對門,至萬歷己丑大魁天下,其言乃驗。而孚之亦舉乙未進士,官至長蘆鹽運使[5]卷7,226。
陳作霖《金陵通傳》也載:
焦文杰……性尚風雅,與張文暉等交游唱和焉。文暉,字孚之,一字華宇,上元人,父鏜,居北門橋豆巷,堪輿家謂曰:“此地合出鼎元,所謂‘一灣辛水向西流’也。”未幾,文杰來居之,而竑應其占。文暉工吟詠,亦旋舉萬歷十年鄉(xiāng)試,二十三年成進士,歷南京戶部主事、臺州知府、長蘆運使,罷歸,別購徐氏杏花村園居之[6]。
可見盡管焦竑高中狀元,奪占此地科舉之利,但張文暉仍能在萬歷十年應天鄉(xiāng)試中舉,進而考中進士,證明北門橋豆巷科舉風水極好。
關于張鏜、焦文杰兩家科舉風水之事及焦竑高中狀元之說,《客座贅語》《金陵通傳》兩書所載不盡一致。后者為清末南京名士陳作霖所撰,所述明顯承襲前者,但內(nèi)容更加豐滿??梢娭敝燎迥?,科舉風水說在南京仍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清代南京城內(nèi),堪輿、卜卦之風依然不減。乾隆帝南巡駐蹕南京時,曾有星相術士在城中為其推命?!肚灏揞愨n》記錄其事曰:
高宗幸江寧,微服而出,遇星者劉某,戲就之推子平。劉排其生年干支,艴然色動,欷歔久之。高宗大異,問故。劉曰:“仆操星命之術,三十余稔矣。自謂斷人休咎,無不奇驗如神。閑時亦將賤造流年推算,當小貴,二千石之祿不難致也,乃竟落拓如此。今見貴造,富貴極矣,即無乘乾馭宇之鴻福,亦當肩蟒腰玉,緣何反得與仆覿面耶?”高宗神其技,默然而退,后授劉以知府[7]。
據(jù)其所說,星相術士劉某因為乾隆帝推命而獲得賞識,進入仕途。此事是否符合歷史事實,不得而知。但當時南京城內(nèi)卜卦等術數(shù)之風極為盛行,則是毋庸置疑的。
南京秦淮河上利涉橋的興廢和科舉風水說密切相關。利涉橋在文德橋以東,即古桃葉渡所在地。自東晉以來,此地即未曾建橋,之所以如此,據(jù)說是出于風水方面的考慮:“以通濟水、關來水,天門宜敞也?!盵8]499-500順治初年,首任江寧知府李正茂在此地創(chuàng)設木橋,并將其命名為利涉橋??滴醵?1663),利涉橋被“易木以石”,改建為石橋。當時南京部分人士認為此舉使得“天門閉塞,不利人文,非古設渡之意”[8]500,也即認為利涉橋改為石橋不利于南京的科舉風水。在科舉風水說的影響下,南京各界可謂輿論洶洶,當局迫于壓力,遂“廢石而易以木”,重新將利涉橋改為木橋。
乾隆四十年(1775),南京當局為了保持科第興盛,采納精通堪輿之術的董進士的建議,修建魁星亭,也稱魁星閣[9]??情w選址在上江兩縣學泮池旁,也即縣學前的秦淮河畔。自魁星閣創(chuàng)立后,南京科甲日盛,堪輿家認為這是“巽方文峰特秀”[10]卷7,132之故。為了維系科舉風水,此后南京官紳遂不斷地對魁星閣進行修葺。
上江兩縣學設有明德堂,堂后為尊經(jīng)閣,閣后有土阜。土阜上有敬一亭,登之可以瞰遠,為嘉慶年間江寧布政使康基田所建。當時之所以創(chuàng)立此亭,是因為堪輿家說“學宮乾巽向,乾方來龍宜高”??祷锷钚棚L水之說,故有此舉。道光年間,敬一亭傾圮。道光二十七年(1847),方傳書擔任江寧知縣[11],將墻宇傾頹的明德堂整修一新,但因經(jīng)費不給,未將敬一亭同時修復。自從敬一亭傾圮后,南京文風明顯不如以前,并且舉子在會試中出現(xiàn)脫科的情況。甘熙認為,此事與風水有關,是敬一亭傾圮影響了南京的科舉風水,導致南京文風不振、科名不顯,并希望有心之人將其修復,重振南京科舉風水[10]卷10,177-178。
城門啟閉,攸關風水,故也是科舉風水說的重要內(nèi)容。清代南京城西北有僧庵名歸云堂,其地種桂樹數(shù)千株,有“叢桂留人”之意。庵內(nèi)崇律和尚曾向時人講述定淮門啟閉之事,證明城門啟閉和科舉風水密切相關:清初,定淮門尚未開啟,此地居住者多富,開定淮門后遂逐漸貧落。道光二十二年,定淮門關閉,附近居民如“葉金門孝廉、侯大桐副車及歲科入泮者,接踵而起”[10]卷8,160。
除了官學和士人所居陽宅等有關科舉風水外,墳塋墓葬的安置與布局也是科舉風水說的重要內(nèi)容。甘福、甘熙父子皆通曉堪輿之法,特別是甘熙,尤為時人所重。甘熙認為:“陰宅得地之氣以藏骸骨,陽宅得天之氣以居生人。二者相輔而行,不可偏廢?!盵10]卷6,116對于墓葬與科舉風水的關系,甘福、甘熙父子也深有研究,并將兩個具體事例載入著述當中,茲列舉如下。
其一,邢一鳳先塋在南京城南鄉(xiāng)蔣筆山,離城60里。墓側(cè)有黎莊廟,堪輿家認為此地“三裊落脈,獅象水口”[10]卷6,113,為發(fā)祥之地。嘉靖年間,邢一鳳中式舉人后,又會試中式,最后高中探花。其二,嘉慶十八年(1813)、二十三年兩科江南鄉(xiāng)試,陳維垣、陳維屏兄弟相繼中式舉人。嘉慶二十四年,陳氏兄弟二人赴北京參加己卯科會試,在啟程之前,赴南京上元門關帝廟求簽問科名。簽云:“羨君兄弟好名聲,只管扌為謙莫自矜。丹詔槐黃相逼近,巍巍科甲兩同登?!盵10]卷1,15是科會試,兄弟二人果然同中進士。陳家先塋在南京太平門外沙岡,為回龍顧祖格,面對鐘山雙薦峰。甘福認為,陳家先塋所葬風水為兄弟同榜之驗,并將此事載入其所撰《鐘秀錄》。
從以上明清文人的敘事文本中可以看出,科舉風水說是當時南京城內(nèi)一種不可忽視的學說,而該學說的社會影響于此也可見一斑。
一般情況下,清代江南鄉(xiāng)試皆在八月舉行。但有時因特殊情況,鄉(xiāng)試不得不改期舉辦,其中影響試期最大的因素是南京城市水患所導致的貢院積水。道光年間,氣候異常,江蘇、安徽各地雨水偏多,南京地區(qū)也不例外。雨水既多,江潮涌灌,南京城內(nèi)往往發(fā)生水災。在全城遭受水災的情況下,江南貢院也積水甚深,無法提供正常考場所需的條件。江南鄉(xiāng)試受此影響,遂多次改期舉行。
道光十一年,南京城內(nèi)大水,貢院積水頗深,短期內(nèi)無法消涸凈盡,導致辛卯科江南鄉(xiāng)試無法按期舉行。為此,兩江總督陶澍寫下《貢院被淹鄉(xiāng)試請展期辦理折子》,奏請鄉(xiāng)試改期:
現(xiàn)在貢院之水尚深二三尺不等,貢院以外暨附近街衢民居向系士子作寓之所,均深至三四尺。江潮頂托,宣泄無方。就令秋后一月之內(nèi)可以消涸凈盡,而倒塌房間修理亦需時日……臣等面同商榷,不得不為權(quán)宜之計。除行文各府州縣出示曉諭諸生暫緩來省,免致?lián)頂D失所外,惟有據(jù)實奏懇圣恩俯準,將江南文闈鄉(xiāng)試展限至九月初八日舉行。至文闈事竣,正值辦災吃緊之時,所有武闈鄉(xiāng)試并請展至來歲三月舉行[12]。
陶澍所奏得到清廷批準,江南文鄉(xiāng)試展期至九月初八日舉行,武鄉(xiāng)試則改至次年三月舉行。
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江南鄉(xiāng)試例應在南京舉行。文闈鄉(xiāng)試輪應江蘇巡撫裕謙擔任監(jiān)臨,武闈鄉(xiāng)試則由兩江總督伊里布主持。然而當時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軍艦駛?cè)胝憬C妫饎觾山賵?。為防止英軍北上進入江蘇洋面,裕謙決定留駐蘇州,會辦防堵事宜。經(jīng)伊里布等人奏請,清廷改派安徽巡撫程楙采擔任江南鄉(xiāng)試監(jiān)臨官[13]。
當年五月二十七、二十八兩日,南京地區(qū)大雨傾盆,山水驟漲;六月初四至初八,連日陰雨,十一、十二、十四、十五等日,又復大雨如注。雨水驟多,導致江潮涌灌入城。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門外,水深三四尺,院內(nèi)水深也有一二尺不等,房屋、墻垣多有坍塌。江南貢院附近一帶民房廬舍,盡被漫淹。盡管六月下旬天氣放晴,但雨后江潮泛漲,以致城內(nèi)積水日增,無從宣泄。江寧布政使李璋煜接到府縣所報災情后,詳細勘察,認為恩科鄉(xiāng)試無法按期舉辦,并向伊里布、裕謙詳報實情[13]。
六月二十九日,伊里布、裕謙等會折奏請參照道光十一年之例,將該科江南鄉(xiāng)試展期舉行:
伏查道光十一年因五六月內(nèi)雨水過多,貢院積水較深,難以依期鄉(xiāng)試,曾經(jīng)前督撫臣會折奏準展限有案。今江寧省城,自五月下旬以來,連得大雨,又兼江潮涌灌,貢院內(nèi)外積水自一二尺至三四尺不等,外江水勢頂托,宣泄不能通暢,即使趕緊設法疏消,而沖塌房間修理亦需時日,且向例七月初間兩學臣必應來省考試錄科,其上、下江考棚,現(xiàn)亦淹浸水中,疏導趕修皆屬辦理不及,若不預為籌畫,誠恐入場士子一時云集,轉(zhuǎn)致臨期貽誤。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將江南文闈鄉(xiāng)試展限至九月初八日舉行,武闈鄉(xiāng)試并請展至來歲三月舉行[13]。
清廷批準伊里布等人所奏,將庚子恩科江南文闈鄉(xiāng)試改至九月初八日舉行,武闈鄉(xiāng)試則改至次年三月舉行,并下令江蘇、安徽兩省各府州縣出示曉諭諸生,暫緩趕赴南京,免致?lián)頂D失所。
道光二十八年,南京又遭受極為嚴重的水災,全城被淹。據(jù)檔案記載,這次南京水災情況十分嚴峻,直至當年十月才完全恢復常態(tài)[14]。道光二十九年,南京再次遭受巨大水患,水勢較之上年更早且大。當年,己酉科江南鄉(xiāng)試例應在南京舉行。文闈鄉(xiāng)試輪應江蘇巡撫傅繩勛擔任監(jiān)臨官,武闈鄉(xiāng)試則由兩江總督陸建瀛主持。據(jù)江寧布政使馮德馨詳稱:四月初旬,連日大雨,以致山水下注,江潮內(nèi)灌。貢院門外水深三四尺至五六尺不等,衡鑒堂也積水一尺有余,號舍積水更深。各處房屋、墻垣多有坍塌,附近民房及上、下江兩處考棚也被淹浸。更嚴重的是,城內(nèi)水勢漸增,無從宣泄。受此影響,鄉(xiāng)試可能無法按期舉行[14]。五月二十六日,陸建瀛、傅繩勛等會折奏請,仿照道光二十年之例,將該科江南鄉(xiāng)試改期舉行。其奏折說辭與建議改期舉辦鄉(xiāng)試的理由,與伊里布等人所奏較為類似[14]。六月十四日,道光帝批準陸建瀛等人所奏,下令將己酉科江南文闈鄉(xiāng)試改至九月初八日舉行,武闈鄉(xiāng)試則改至次年三月舉行[14]。
清代南京城內(nèi),科舉風水說大行其道,官民雙方在某種程度上均相信這一說法。因此,科舉風水說往往被南京士紳用作維護城市利益的有效手段,其中尤以城市水利規(guī)劃建設中的博弈具有代表性。
如上所述,道光十一年、二十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南京城內(nèi)均發(fā)生嚴重水災,導致辛卯科、庚子科、己酉科文武闈江南鄉(xiāng)試皆延期舉行。從根本上說,南京城內(nèi)多次發(fā)生水災是由南京的整體水環(huán)境決定的;僅僅解決貢院的積水問題,顯然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水災影響科考事件的發(fā)生。在此情況下,為了維護科舉權(quán)益,南京士紳對于治理城內(nèi)水患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并且注意保護城市的科舉風水,反對損害風水的行為。
面對頻繁的水患,南京官紳多采取疏浚河道的辦法予以應對,但收效甚微。道光二十年,南京大水致使當年庚子恩科江南鄉(xiāng)試改期舉辦。不久,南京城內(nèi)即有“開山鑿脈、引湖入江”之議,即開鑿運河,將玄武湖水導入長江,避免湖水倒灌入城。時任江寧布政使成世瑄采納此策,準備興工。但是不少南京士紳從傳統(tǒng)風水觀念出發(fā),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在各種反對意見中,尤以甘熙的意見影響最大。甘熙將家刻《諸山形勢考》一書以及所撰《后湖水道略》一文托友人轉(zhuǎn)呈成世瑄。成世瑄在各方壓力下,終于放棄施行這一方案。
南京城水災頻發(fā)、水患不斷,除氣候異常等自然原因外,閘座、涵洞等關鍵性城市水利設施的大量損壞也是重要誘因之一[15]151。清代前期,南京城東、西水關及玄武湖等處,“向皆設立閘座、涵洞,旱澇藉以蓄泄”[16],江水泛濫時,可以通過封閉閘座、涵洞,阻擋外河水入城,保證城市安全。但由于這些閘座、涵洞大都年久坍損、啟閉不靈,遂致使南京城在大水之年受災加重。
道光二十八年,南京遭受嚴重水災,全城被淹,直至當年十月才完全恢復正常[14]。兩江總督李星沅決定查照水志,修復閘洞,防患于未然。他派員勘察后,籌劃將八處閘座及各涵洞,就原設基址分別拆修重建,并置寬厚閘板。為此,李星沅捐銀2500兩用作工程費用,并且制定了初步施工方案:
由臣捐廉,飭交江寧府知府徐青照,會督廳縣及公正紳董,趁此春水未生,集匠購料,趕緊興工,一律修建完整,以期有備無患。并飭查探水跡,再加咨訪,或高寬丈尺,應行比舊增修,或啟閉機宜,應行擇要添造,及此外尚有御水之法,另容率屬籌捐,隨時酌辦[16]。
但李星沅在制定施工方案后不久,即于道光二十九年四月離任,總督之職由江蘇巡撫陸建瀛接任,此議遂息。
道光二十九年,南京再次遭受巨大水患,水災影響科考的歷史又一次重演,當年己酉科江南鄉(xiāng)試改期舉辦[14]。在此情況下,“開山鑿脈、引湖入江”之議再度被人提及。當時有人主張從神策門外湖邊起,循城西行10余里至下關,修建人工河道以瀉湖水。時任總督陸建瀛身在外地,蒞任不久的江寧布政使楊文定當即采納這一主張,“派令委員協(xié)同承辦司董,齊赴城外丈量、插樁定志,將于開春動工”[10]卷10,172。對于此舉,南京士紳大為驚恐,全城士庶人心惶惶。江寧府學、上元縣學、江寧縣學聚集了100余名生員,奔赴布政司衙門,公呈阻止引湖入江工程。在請愿遭到當局拒絕后,又有士紳陸續(xù)趕赴北京,聯(lián)絡南京籍朝官作為聲援,甚至欲參劾楊文定[15]153。此時,陸建瀛回到南京,獲悉此事,責令迅速停工,這場風波才平息下來。
在道光二十九年“開山泄湖”事件中,南京名士梅增亮、甘熙等始終持堅決反對的態(tài)度:梅增亮專門致信陸建瀛,直陳利弊,不僅對“開山泄湖”計劃力持不可,而且還提出“浚湖以戽水、浚河以修關”二策[10]卷9,167-170,以應對南京水患;甘熙則堅決支持梅增亮所提建議,并從科舉風水說的角度分析了“開山泄湖”計劃的害處。不過,盡管南京當局最終沒有實施“開山鑿脈、引湖入江”之法,但也并未采納梅增亮所提建議。
甘熙精通風水之學,為世人所重,并因有此盛名而曾負責勘定道光帝吉壤。在如何治理南京城水患這一問題上,甘熙始終以科舉風水說為有力武器,指陳當局治理策略的不當。如對南京長期采用的堵塞東水關、玄武湖水閘之法,甘熙就從科舉風水說的角度予以批評:
近來吾鄉(xiāng)人文大減,庚戌會試、辛亥順天鄉(xiāng)試,上江兩邑應試者皆脫科。本年壬子會試,入闈者幾五十人,僅中許宗衡一名,雖籍隸上元,而其家屬則寄居揚州府城內(nèi),是江寧省城究無一人入彀者也?;蛑^都中會館不佳,意欲改作。然會館為萍蹤所集,吉兇不足為定論。其實自數(shù)年以來,堵塞東關、后湖水閘,將來源胎水涓滴不通,以致如此[10]卷9,170。
甘熙的科舉風水說影響較大,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輿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南京當局治理水患的不當做法,維護了城市的水利環(huán)境。陳作霖在《后湖不可通江議》中回顧這段歷史時,認為“開山鑿脈、引湖入江”之議絕不可行,其中第五條理由為:
若形家者言,謂后湖為胎元之水,氣一外瀉,則會城之中,上而達官,下而居民,皆有不利。此雖為通儒所不道,然相陰陽、觀流泉,《詩》詠之矣,卜澗東、卜瀍西,《書》志之矣,豈有興非常之工而拂輿情以成事者乎?五不可也[17]。
盡管陳作霖對科舉風水說并不完全認可,但也不得不承認其在引導社會輿情方面的作用。
明清南京城內(nèi)廣泛流行的科舉風水說,不僅是科舉時代一種重要的學說,也是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民間信仰??婆e風水說內(nèi)涵豐富,不僅包括官學、士人所居陽宅、墳塋墓葬的安置與布局,甚至橋梁修造、城門啟閉、城市水利建設也攸關科舉風水。盡管科舉風水說似與當今科學觀念有明顯的沖突,但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下顯然是合情合理的,并為世人所接受。因此,本文所論對于研究科舉時代的社會觀念和思想文化可謂是一個典型案例。至于其說其事真實與否,則并不十分重要。
向來被視為封建迷信的風水之說,實際上也有其積極作用。同治七年(1868),李鴻章、馬新貽在南京城與美國總領事舉行會談,其中一項重要議題是關于煤礦開采。德國地質(zhì)地理學家費迪南德·馮·李?;舴?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當時也在會談現(xiàn)場,據(jù)其日記說:
結(jié)果不是很令人滿意。李大人說,中國人應該自己開采煤礦,可以用外國人,但是不能全部交給外國人。主要還是因為風水,他提高聲調(diào)說,好像是為了讓門外那些人能夠聽到似的,中國政府很重視傾聽并且遵從民眾的意愿。老百姓害怕風水被破壞,所以不同意開采煤礦。得由他們求助風水師來選擇合適的地方開采[18]。
李鴻章在會談現(xiàn)場以風水之說作為主要武器,一方面反對外國人獨占煤礦權(quán)益,一方面籠絡民心、利用民意,從而維護在開采煤礦一事上的國家利益。而作為風水之說一種的科舉風水說,其積極作用亦不容忽視。當有危害城市公共利益的事件發(fā)生時,明清南京士紳往往以其作為有力武器予以抵制,并取得了顯著效果。事實證明,科舉風水說并非僅僅是停留在文人敘事中的一種學說和信仰,更是具有現(xiàn)實功用的理論利器。